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6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88915      在线人数 : 3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6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63


    题名: 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研究
    A study of ";Modernity";and ";Hongkongness";in Liu Yichang`s novels
    作者: 郭千綾
    贡献者: 張堂錡
    郭千綾
    关键词: 劉以鬯
    現代性
    香港性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3-09-03 11:47:16 (UTC+8)
    摘要: 在香港文學史的撰著中,無論是劉登翰先生或是王劍叢先生,都將劉以鬯定位為「現代派」作家。這一現象不僅呈現出劉以鬯創作上的「現代性」,同時也因為界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作家」的地位,其創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香港性」。對於劉以鬯及其小說,若以「現代性」與「香港性」兩個方向去認識,雖然看似想當然爾,實際上卻沒有研究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思索。這當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與劉以鬯的文學活動和寫作理念及風格,是否可以找到內在聯繫,進而影響、發展成為他創作的泉源,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因此,筆者透過文本的細讀,輔以作家的訪談錄、自述與傳記,詳實而周延的闡明劉以鬯小說的主題核心,並對於他的創作、思想進行系統性的關照。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整理了劉以鬯的文學活動,並對他的作品進行分期;第三章專論劉以鬯的寫作理念與創作風格;第四章探討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的承繼與開創;第五章則著眼討論劉以鬯小說所呈顯的「香港性」,以及劉以鬯對香港社會的批判、想像與再現。第六章結論部分,則總結各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局限以及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在討論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時,之所以將劉以鬯視為首要提及的作家,即是洞見他小說中既「香港」又「現代」的特質。本文在這種宏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較為細微的時代背景聯繫,以及文本所具體呈現的內涵闡述,點出了劉以鬯小說中「現代性」和「香港性」所產生的背景,也藉此更反向肯定了劉以鬯作為「香港現代主義小說家」的地位。
    參考文獻: 一、劉以鬯著作(按出版先後排序)
    1. 劉以鬯:《星加坡故事》,(香港:鼎足出版社,1957年)
    2. 劉以鬯:《蕉風椰雨》,(香港:鼎足出版社,1961年)
    3. 劉以鬯:《圍牆》,(香港:海濱圖書公司,1964年4月)
    4. Joyce Carol Oates著,劉以鬯譯:《人間樂園》,(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4年5月)
    5. 劉以鬯:《寺內》,(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1月)
    6. 劉以鬯:《端木蕻良論》,(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10月)
    7. 劉以鬯:《陶瓷》,(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2月)
    8. 劉以鬯:《酒徒》,(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5月)
    9. Jacqueline Susann著,劉以鬯譯:《娃娃谷》,(香港:青鳥出版社,1980年)
    10. 劉以鬯:《劉以鬯選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80年1月)
    11.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8月)
    12. 劉以鬯:《看樹看林》,(香港:書畫屋圖書公司,1982年4月)
    13. Isaac Bashevis Singer著,劉以鬯譯:《莊園》,(台灣:遠景出版公司,1982年5月)
    14. 劉以鬯:《一九九七》,(台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8月)
    15. 劉以鬯:《短綆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年2月)
    16. 劉以鬯:《春雨》,(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
    17. 劉以鬯:《劉以鬯卷》,(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4月)
    18. 劉以鬯:《島與半島》,(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7月)
    19. 劉以鬯:《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
    20. 劉以鬯:《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1. 劉以鬯:《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
    22. 劉以鬯:《劉以鬯中篇小說選》,(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23. 劉以鬯:《見蝦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4. 劉以鬯:《龍鬚糖與熱蔗》,(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10月)
    25. 劉以鬯:《對倒》,(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26.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27. 劉以鬯:《不是詩的詩》,(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28. 劉以鬯:《過去的日子》,(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12月)
    29.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30. 劉以鬯:《他的夢和他的夢》,(香港:明報出版社,2003年6月)
    31. 劉以鬯:《多雲有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32. 劉以鬯:《異地˙異景˙異情》,(香港:文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3月)
    33. 劉以鬯:《模型˙郵票˙陶瓷》,(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34. 劉以鬯:《打錯了》,(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
    35.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36. 劉以鬯:《舊文新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37.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選》,(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2月)
    38. 劉以鬯:《甘榜》,(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二、相關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1.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美商格羅希爾公司,2004年3月)
    2.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3. G. 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11月)
    4.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1月)
    5.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1月)
    6. 王一桃:《香港作家掠影》,(香港:現代敎育硏究社,1990年)
    7. 王一桃:《香港文學評析》,(香港:雅苑出版社,1994年8月)
    8. 王一桃:《香港文學之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1994年8月)
    9.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年7月)
    10. 王洪岳:《現代主義小說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
    1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12.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1月)
    13. 井迎兆:《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14. 史萬芬遜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現代生活最重要娛樂的電影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8月)
    15.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16. 西西:《我城》,(台灣:允晨文化,1989年3月)
    17.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1月)
    18.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19.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0. 艾曉明編:《浮城志異──香港小說新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21. 江紹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2.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0月)
    24. 李今編:《劉以鬯實驗小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5.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26.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12月)
    27. 何杏楓、張詠梅主編:《「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計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28. 秀實:《文本透視》,(香港:科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
    29. 非林主編:《在這一片森林裡》,(香港:獲益出版社,2005年8月)
    30. 東瑞、瑞芬編:《我怎樣寫作──50位作家寫作經驗談》,(香港:獲益出版社,2002年1月)
    31. 東瑞:《我看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32. 易明善:《劉以鬯傳》,(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8月)
    33. 周永新:《目睹香港四十年》,(香港:明窗出版社,1990年)
    34. 周偉民、唐玲玲:《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香港作家劉以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35.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36. 香港大學中文系編:《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2002年6月)
    37. 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1月)
    38. 柳鳴九主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39.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40.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1. 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42. 計紅芳:《香港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43. 保爾˙利科著,孟華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44.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45. 夏春平:《香港文化色彩》,(北京:龍門書局,1997年4月)
    46.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47. 徐國強:《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6月)
    48. 徐雪筠等編譯:《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8月)
    49. 第三屆全國台灣與海外華文文學學術討論會大會學術組選編:《臺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
    50. 梅子:《香港文學識小》,(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51.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成都:四川大學,1987年9月)
    52. 犁青、舒非、漢聞主編:《管見: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文學評論集》,(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3月)
    53.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54.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55. 梁秉鈞等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56. 曹惠民主編:《臺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10月)
    57.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58.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59.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60.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61. 黃念欣,董啓章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社,1996年8月)
    62.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社,1996年11月)
    63.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64. 黃維樑主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65. 黃南翔、馮湘湘著:《港臺作家小記》,(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年2月)
    66.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67.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68. 馮偉才編:《香港短篇小說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5月)
    69.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9月)
    70.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71.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72.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 廖志強、岑靜雯主編:《琢玉貳集:第二屆應用中國語文畢業同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2008年9月)
    74.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75. 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4月)
    76. 漢聞:《名家筆耕度春秋》,(香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1999年12月)
    77.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概觀》,(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93年12月)
    78. 鄭文輝著:《新加坡華文報業史》,(新加坡:新馬出版印刷公司,1973年1月)
    79.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2月)
    80.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7月)
    81.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82. 蔡益懷:《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2年8月)
    84.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5. 戴方:《香港──文學的伊甸園》,(香港:獲益出版社,1997年2月)
    86. 獲益編輯部編:《《酒徒》評論集》,(香港:獲益出版社,1995年5月)
    87. 欒梅健、張堂錡編:《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9月)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1. 王敏:〈從現當代文學的總體格局看劉以鬯「實驗小說」的意義〉,《理論學刊》1998年第6期,1998年6月,頁124-128。
    2. 王友貴:〈劉以鬯與「新感覺派」〉,《華文文學》第1期,1999年,頁33-36。
    3. 王劍叢,朱楚顏:〈論劉以鬯的生命體驗〉,《文學世紀》總第49期,2005年4月,頁52-55。
    4. 方北方:〈祝《香港文學》大業興隆〉,《香港文學》第109期,1994年1月1日,頁8-9。
    5. 田銳生:〈劉以鬯實驗小說簡論〉,《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56-58。
    6. 古遠清:〈六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及其基本經驗〉,《貴州社會科學》第12期,2009年12月,頁65-73。
    7. 江少川:〈中國長篇意識流小說第一人──論劉以鬯的《酒徒》及《寺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26-31。
    8. 朱崇科:〈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6-7日,頁1-38。
    9. 朱崇科:〈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實驗〉,《香港文學》總第201期,2001年9月,頁46-53。
    10. 朱崇科:〈歷史重寫中的主體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總第49期,2000年9月,頁93-99。
    11. 朱萬良:〈夢中的真實──淺論劉以鬯長篇小說《酒徒》對「內在真實」的追求〉,《安徽文學》,2007年第6期,頁18-19。
    12. 李岩:〈意識流的東方詩話──劉以鬯意識流小說解析〉,《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2期(總第169 期),2007年2月,頁216-218。
    13. 李秋麗:〈蛇的故事新編〉,《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4-27。
    14. 李愛雲:〈西方的鋪路石與東方的藝術探索者──伍爾夫與劉以鬯的詩化小說之比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3-76。
    15. 李萬鈞:〈試從比較文學角度評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27-48。
    16. 李躍:〈意識流小說的「香港化」──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78-81。
    17. 李躍:〈「新」「異」敘事下的本土觀照──論劉以鬯對法國「新小說派」的選擇性吸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58-63。
    18. 林少陽:〈作為方法的短篇小說:劉以鬯的小說觀〉,《城市文藝》第4卷,2009年12月16日,頁17-22。
    19. 周偉民:〈劉以鬯的文學創作理念〉,《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1997年6月,頁67-73。
    20. 東瑞:〈文學理想的勇敢堅持──《香港文學》五周年感言〉,《香港文學》第61期,1990年1月5日,頁8-11。
    21.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華文文學》總第94期,2009年5月,頁90-93。
    22. 香港《八方》編輯部:〈知不可而為──劉以鬯先生談嚴肅文學〉,《八方文藝叢刊》第六期,1987年8月,頁57-67。
    23. 馬博良:〈筆談會:香港文藝期刊在文壇扮演的角色──「文藝新潮」雜誌的回顧〉,香港《文藝》季刊,1983年第7期,頁25-26。
    24. 容世誠:〈「本文互涉」和背景:細讀兩篇現代香港小說﹝下﹞〉,《香港文學》第65期,1990年5月5日,頁18-23。
    25. 唐玲玲:〈觀照香港社會的獨特視角──評劉以鬯小說《陶瓷》〉,《華文文學》,1996年第3期,頁49-52。
    26. 徐黎:〈古典題材的現代詮釋、表現與改造──論香港作家劉以鬯的「故事新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頁48-50。
    27. 莊宜文:〈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3期,2008年1月,頁23-58。
    28. 張娟:〈疏離文學主流的開放性選擇──簡析「新感覺派」的現代主義因素〉,《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0期,2008年,頁97-98。
    29. 張英進:〈都市的線條──三○年代中國現代派筆下的上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頁36-45。
    30. 張曉平:〈從倫理本位到自我本位的敘事轉換──讀劉以鬯的小說《寺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年4月,頁55-57。
    31. 張鴻聲:〈現代主義:從接受到實踐──論新感覺派小說〉,《鄭州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頁121-125。
    32. 曾慶芳:〈中國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23-24。
    33. 楊升橋:〈「前衛」的文學觀和技巧──評劉以鬯的《酒徒》〉,《香港文學》第80期,1991年8月5日,頁81-83。
    34. 楊克銓:〈劉以鬯:從上海到香港:解讀《過去的日子》、《露薏莎》、《對倒》中的大陸想像〉,《香江文壇》總第29期,2004年5月,頁32-34。
    35. 楊素:〈「本地意識」和「本土文學」──訪劉以鬯談「五十年代香港文學」〉,《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5年7月8日,頁4。
    36. 齊成民:〈《對倒》的三種聲音〉,《當代文壇》,2001年第4期,頁66-68。
    37. 趙稀方:〈劉以鬯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現代主義〉,《香港筆薈》總第9期,1996年10月,頁154-159。
    38. 寧群賢:〈論穆時英都市小說對劉以鬯《酒徒》的影響〉,《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8。
    39. 蔡益懷:〈浪跡香江:試析劉以鬯小說中的遊蕩者形象〉,《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52期,2002年5月,頁50-55。
    40. 潘亞暾、汪義生:〈歡慶《香港文學》邁進十周歲〉,《香港文學》第121期,1995年1月1日,頁84-86。
    41. 劉超:〈內在真實的探求──論劉以鬯及其《酒徒》現代性〉,《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24-27。
    42. 鄭迦文:〈香港文化空間的鏡像建構──從小說《對倒》到電影《花樣年華》〉,《貴州社會科學》總216期,2007年12月,頁50-55。
    43. 鄧依韻:〈劉以鬯的《酒徒》,《酒徒》裏的劉以鬯:從文本中尋找作家的個人身影〉,《文學世紀》總第28期,2003年7月,頁59-63。
    44. 盧昭靈:〈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香港文學》1989年1月號,1989年1月5日,頁8-15。
    45. 應宇力:〈在現實與現代之間「對倒」──劉以鬯的寫作風格〉,《文學與傳記》第1期,1999年4月15日,頁36-42。
    46. 謝福銓:〈「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評劉以鬯長篇小說《島與半島》〉,《香江文壇》第2期,2002年2月,頁62-64。
    47. 鄺銳強:〈存在主義對劉以鬯《對倒》的影響〉,《香江文壇》總第38期,2005年4月,頁44-46。
    48. 譚光輝:〈沒有橋面的橋梁──談詩歌的本質:跳躍的言說方式〉,《三峽文化研究》2010年,頁314-323。

    四、學位論文(按論文完成時間排序)
    1. 黎國泳:〈論劉以鬯實驗小說與現代主義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梁巨鴻老師指導,1996年。
    2. 潘偉珊:〈論劉以鬯小說的情慾描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1997年。
    3. 麥欣恩:〈黑與白、天堂與地獄之間: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矛盾、對比、衝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維樑老師指導,1999年。
    4. 陳茵:〈「外在真實」與「內在真實」:劉以鬯小說中香港社會的藝術表現模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繼持老師指導,2000年。
    5. 鄒文曦:〈論劉以鬯的「實驗小說」〉,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付中丁老師指導,2000年。
    6. 廖英珊:〈從俗世香港到神話香港:從張愛玲,劉以鬯,施叔青及其作品看四十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想像〉,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人文學部碩士論文,陳國球老師指導,2000年。
    7. 謝曉虹:〈劉以鬯小說的敘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王晉光老師指導,2000年。
    8. 車正軒:〈劉以鬯《酒徒》意象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3年。
    9. 劉兆蕙:〈論劉以鬯香港社會題材小說的驚奇結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楊鍾基老師指導,2003年。
    10. 陳鈺筠:〈劉以鬯小說電影手法析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04年。
    11. 鄺銳強:〈二十世紀西方思潮對劉以鬯小說的影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劉象愚老師指導,2004年。
    12. 陳艷:〈香港時空下的「故事新編」──以李碧華為中心,兼與魯迅、劉以鬯的比較〉,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黃萬華老師指導,2004年9月。
    13. 葉永豪:〈劉以鬯微型小說集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5年。
    14. 王淑君:〈在荊草棘林中行走──劉以鬯小說論〉,合肥:安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王宗法教授指導,2007年4月。
    15. 謝慈欣:〈劉以鬯《酒徒》中的文學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黃念欣老師指導,2009年。
    16. 林靄廷:〈論劉以鬯中短篇小說中的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何杏楓老師指導,2010年。

    五、網路資料(按筆劃排序)
    1. 「OUHK-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座談會」的網路影音資料:http://www.youtube.com/watch?v=_Ovzs1yq5xA&playnext=1&list=PL49764625E7529180
    2. 第八屆香港文學節網站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hklf/hklf/event11.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16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1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601.pdf1243KbAdobe PDF2431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