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6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80848      在线人数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6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60


    题名: 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On the phonologic phenomena of ancient Chinese remained in the finals of Southern Min dialects
    作者: 蔡穎慧
    贡献者: 竺家寧
    蔡穎慧
    关键词: 古漢語
    閩南語
    韻母
    白讀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3-09-03 11:46:41 (UTC+8)
    摘要:   第一章〈緒論〉,旨在確立動機與目的,在了解目的後;進一步整理前人的說法,希冀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進而進再談論到研究背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步驟;最後,則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的取用原因及來源。
      第二章〈閩南語韻母的文白讀判讀〉,除了將閩南語韻母離析出文讀層與白讀層外,還進一步將白讀層韻母再細分為更多層次。
      第三章〈西漢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上古至西漢間,韻部系統關係與分合關係的發展,來觀察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情形。
      第四章〈六朝江東韻母現象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六朝時期南方江東地區的韻部合流、對立的關係,來檢視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
      第五章〈結論〉,旨在統整前面幾章的重點,歸結閩南語不同層次的演變類型,並解釋古漢語韻母的時代特色與閩南語不同演變類型的關係。
    參考文獻: 一、資料及工具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言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竺家寧:《台北閩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秋谷裕幸:《閩東區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199-217,1993年。
    連江縣志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連江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
    福建省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安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福建省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霞浦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譚嘉定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臺北:世界出版社,1981年。

    二、專書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1975年。
    王 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育德:《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李 榮:《切韻音系》,臺灣:鼎文書局,1973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長楫、歐陽憶耘:《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6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慶勲:《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侯精一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中央圖書館,199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徐通鏘:《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83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 琨:《漢語方音》,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黃典誠:《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典誠:《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4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所集刊30本》,台北中央研究院,1959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1967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詹伯慧:《語言與方言論集》,廣東:人民出版,1986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1991年。
    劉曉南:《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三、期刊、單篇論文
    丁邦新:〈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495-519,1982年。
    丁邦新:〈吳語中的閩語成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13-22,1988年。
    丁邦新:〈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6:414-419,1995年。
    丁邦新:〈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141-148,2005年。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方言》1:1-5,2006年。
    王洪君:〈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51-370,2006年。
    王建設:〈從世說新語的語言現象看閩語與吳語的關係〉,《華僑大學學報》4:98-104,2000年。
    平山久雄:〈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5:336-344,1995年。
    平田昌司:〈日本吳音梗攝三四等字的讀音〉,《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22-13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大安:〈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67-875,1993年。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特刊18:261-271,2000年。
    何大安:〈從上古到中古音韻演變的大要〉,《中國語言學集刊》1.1:33-41,2006年。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133-162,2002年。
    吳瑞文:〈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163-189,2009年。
    吳瑞文:〈論梗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語言暨語言學》11.2;297-334,2010年。
    李如龍:〈閩方言中的古楚語和古吳語〉,《方言與音韻論集》,1996年。
    李 香:〈日譯吳音中遇攝的讀音層次〉,《暨南學報》32.5:117-122,2010年。
    李熙泰:〈廈門方言的熊字〉,《方言》1:21,1982年。
    竺家寧:〈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1:161-169,1973年。
    竺家寧:〈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2:40-43,1985年。
    竺家寧:〈古音的化石〉,《國文天地》14:62-65,1986年。
    竺家寧:〈國語不是北平話〉,《國文天地》25:50-53,1987年。
    竺家寧:〈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的知識應用〉,《國文天地》28:59-61,1987年。
    竺家寧:〈善變的嘴巴-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國文天地》29:66-69,1987年。
    竺家寧:〈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2:1-24,1994年。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4:346-354,2005年。
    周長楫:〈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8-84,1986年。
    周長楫:〈中古豪韵在閩南方言的文白讀音問题——兼與張光宇、楊秀芳兩先生商榷〉,《台湾研究集刊》1:77-82,1995年。
    林倫倫:〈粵東閩語與魏晉南北朝時語的關係〉,《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60-67,2001年。
    林葉連:〈從詩經探討閩南語存古現象〉,《河北師範大學學報》:87-92,2006年。
    林慶勲:〈論閩南語的訓讀字〉,《第四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43-652,2002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72-79,2000年。
    金周生:〈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以山咸攝字為例〉,《輔仁學誌》18:217-223,1990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聲韻論叢》8:403-440,1999年。
    洪惟仁:〈閩南語有標元音的崩潰與介音化〉,《聲韻論叢》11:243-273,2001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方言比較與通變系統〉,第八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1-23,2003年。
    徐芳敏:〈古代福建、江西的交流接觸及古閩方言、楚方言的關係〉,《閩語研究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149-171,2002年。
    徐時儀:〈鼎、鬲、釜、鑊、鍋的演變递嬗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1-4,2002年。
    張 琨:〈論比較閩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5.3:415-458,1984年。
    張 琨:〈漢語音韻史中的方言差異〉,《漢語音韻史論文集》:35-58,武漢:華中工學院,1987年。
    張 琨:〈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清華學報》10:23-39,1989年。
    張 琨:〈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89-135,1991年。
    張 琨:〈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1-21,1992年。
    張光宇:〈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19.1:95-113,1989年。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16-26,1996年。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34.2:513-550,2004年。
    張振興:〈閩語的分區(稿)〉,《方言》4:171-180,1985年。
    張振興:〈閩南方言比較研究〉,《台灣研究集刊》1,1995年。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1:6-19,2000年。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241-267,1979年。
    張維佳:〈朝鮮漢字音的層次和來歷〉,《民族語文》5:3-16,2008年。
    梅祖麟:〈現代吳語與「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3-15,2001年。
    郭必之:〈從虞支兩韻特字看粵方言跟古江東方言的聯繫〉,《語言暨語言學》5.3:583-614,2004年。
    陳忠敏:〈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虞韻的讀音為例〉,《閩語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73-84,2002年。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音研究》23.3:43-59,2003年。
    黃典誠:〈晉唐古語在泉州〉,《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232-245,1983年。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民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6-849,1993年。
    楊秀芳:〈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語言暨語言學》4.1:167-196,2003年。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3,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6:475-494,1963年。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635-648,1966年。
    鄭再發:〈就韻母結構的變化論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話方言元音諧和小史〉,《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51-79,2002年。
    鄭張尚芳:〈漢語及其親屬語言語音演變中的元音大推移〉,《歷史語言學研討會》,2002年。
    簡啟賢:〈晉代音注中的魚部〉,《古漢語研究》1:20-25,2003年。
    謝榮娥:〈晉代江東方言古魚部與古侯部的分合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7.6:235-238,2006年。
    謝榮娥、華學誠:〈秦漢楚方言區文獻中的幽部與宵部〉,《語文研究》1:98-103,2009年。
    羅杰瑞:The Proto-Min Finals,《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35-73,1981年。
    羅杰瑞:〈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40-43,1988年。
    羅杰瑞著、梅祖麟譯:〈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大陸雜誌》88.2:1-4,1994年。
    Ting, Pang-shin.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4.4:1-14,1983。

    四、學位論文
    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1年。
    吳聖雄:《日本吳音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1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201.pdf1833KbAdobe PDF269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