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8323      Online Users : 5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98


    Title: 台灣農業典範變遷之研究
    Authors: 李展其
    Lee, Chan Chi
    Contributors: 徐世榮
    Hsu, Shih Jung
    李展其
    Lee, Chan Chi
    Keywords: 農業典範
    典範變遷
    農業發展
    友善耕作
    永續農業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7:09:01 (UTC+8)
    Abstract: 台灣農業整體發展,隨著農業政策目標更迭,已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政策執行結果,亦使得台灣農業面臨生產資源流失、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等困境。而近三十年來,面對農業的困境,開始促使全民與政府,重新思索農業對台灣的重要性,包括農民運動之興起、耕作方式之改變,以及永續農業的論述,皆可謂嘗試以不同觀點,解決農業困境。
    基此,本研究以為許多政策與行動的抉擇,關鍵在於其所採取「價值觀」的判斷,如此與學者孔恩(Thomas S. Kuhn)論述的典範(paradigm)意涵相似。因此本研究藉以修改孔恩典範與典範變遷的概念,將典範變遷過程分為形成、深化、轉型、新典範等階段,並以此架構分析及詮釋台灣農業,自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至今之流變。因而,本研究對一連串農業政策、社會事件、學者觀點進行文獻分析,以歸納台灣農業典範變遷情狀;並輔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具有「友善耕作理念」者,作為與前述文獻印證,並且強化台灣朝向永續農業發展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農業整體發展,深受「依附」型態農業典範影響,政府對農業所採取的價值觀,為認定農業僅具「單一化」的生產功能,因此當農業產值偏低時,農業發展容易依附於非農部門與自由化貿易,缺乏「相對自主」發展機會。而農民運動與永續農業的出現,其實代表當前台灣農業典範正處於轉型階段,不僅反對農業長期囿於發展的困境,更積極改變耕作方式與銷售型態,著重農業的多功能性,逐漸地醞釀出農業典範的新型態。而由深度訪談之結果,得以歸納台灣農業正由民間自發,型塑一股以友善耕作理念為基礎,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概念,並富含農業多功能性的新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
    於此,農業發展所涉及之面向,也由僅重視生產者、農村發展,擴大至與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相關。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台灣農業若欲走向永續發展,農業的多元功能與價值應被重新瞭解,並可藉由「教育」方式,讓農業多功能性扎根台灣;此外,政府應有責任提供多元化傳遞「理念」之管道,並制定長遠且具體的農業政策。如此,台灣農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政府、公民社會間的相互配合,乃為關鍵所在。
    Reference: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uhn, T. S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
    毛育剛,1992,『農業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耕耘台灣農業大世紀—農業紀實』,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吳田泉,1993,『臺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出版。
    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台北:五南出版。
    李承嘉,2013,『台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五南出版。
    林正弘,1998,『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林樂昕、陳瑩恩編著,2013,『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北:台灣農村陣線、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共同出版。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正揚出版社。
    張研田,1982,『農業政策與農業發展──農業政策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能敏編著,2001,『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行政院農委會出版。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台北:商周出版。
    詹澈,2007,『田殤—台灣的農地悲歌』,台北:中原造像出版。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蔡宏進,1997,『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台北:農訓協會出版。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顏良恭,1994,『典範概念與公共行政理論—─科學哲學的應用與反省』,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國和,1991,『台灣農業興衰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二) 期刊論文
    王月華,1999,「糧食平準基金設立之沿革及其成效」,『農政與農情』,89:67-70。
    毛育剛,2002,「台灣農地保護政策之演變」,『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11-23。
    江明修,1992,「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315-334。
    余玉賢,1991,「農業生產零成長與改善農業體質」,『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8(3):2-4。
    吳功顯,2007,「台灣農業政策對農地利用之影響」,『華岡農科學報』,19:45-66。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1(1):145-158。
    李秉正,2000,「世紀之交—─人文社會科學典範的移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周年校慶特刊』, 55-75。
    李承嘉、方怡茹、廖本全、王玉真、藍逸之,2011,「台灣農地功能之研究:一般民眾與農民態度及空間差異之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4(1):29-67。
    李承嘉、廖麗敏、陳怡婷、王玉真、藍逸之,2009,「多功能農業體制下的農地功能與使用方案選擇」,『台灣土地研究』,12(2):135-162。
    梁炳琨,2008,「由後生產主義的觀點來審視臺灣農業體制的轉型──以大坑地區休閒農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49-80。
    張于傑、王俊豪,2007,「歐盟農業結構變遷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2:221-232。
    陳希煌,1998,「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問題之商榷──理論與實務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88(2):13-20。
    陳惠薇,2013,「我國經濟自由化之探討」,『經濟研究』,13:183-206。
    楊明憲,1993,「臺灣農業政策之回顧與檢討」,『台灣銀行季刊』,44(1):237-254。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160。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簡俊發,2005,「國土規劃下之農地管理策略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2):2-15。
    (三) 學位論文
    王玉真,2005,「現階段農地釋出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施柏榮,2011,「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台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永恩,2010,「農業後生產體制之實踐與問題—以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君毅,2003,「台灣地區工業用地政策與生產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怡婷,2004,「台灣農地政策形成與調適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台灣大學生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四) 會議論文
    郭華仁,2006,「農業轉型之倫理與法制基礎」,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農學團體九十五年聯合年會大會暨「加速農業轉型,促進永續發展」論壇〉,中華民國農學團體:台北,民國95年12月15日。
    莊玉雯,2012,「農地維護與管理」,論文發表於〈政大地政系在台復系五十周年地政圓桌論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民國101年12月8日。
    二、外文參考文獻
    (一) 專書
    Knorr and Watkins, 1984, Alterations in Food Produc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ECD, 2001, Multifunctionality: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ECD.
    Van Huylenbroeck, G., & Durand, G., 2003,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ldershot:Ashgate.
    (二)專書論文
    Ilbery, B. & Bowler, I., 1998,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pp.57-84 in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edited by In Ilbery, B., London:Longman.
    (三) 期刊
    Evans, N., Morris, C. & Winter, M., 2002, “Conceptualizing agriculture: a critique of post-productivism as the new orthodox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3): 313-332.
    Garzon, I., 2005,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Is there substance behind the discourse’s smoke?”, [online] http://agecon.ucdavis.edu/research/seminars/files/multifunctionality.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20]
    Hollander, G. M., 2004,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ugar in the south Florida landscape.” Geoforum , 35:299-312.
    Mather, A.S., Hill, G., & Nijnik, M., 2006, “Post-productivism and rural land use: cul de sac or challenge for theor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2:441–455
    Van Huylenbroeck, G, Vandermeulen, V, Mettepenningen, E and Verspecht, A, 2007,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A Review of Definitions, Evidence and Instruments” Living Reviews in Landscape Research 1 (3) [online]http://www.livingreviews.org/lrlr-2007-3 [最後瀏覽日期:2012/11/1].
    Wilson, G.A., 2001, “From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 and back again? Exploring the (un)changed natural and mental landscapes of European Agriculture”,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6 : 77-102.
    Wilson, G.A., & Rigg, J., 2003, “`Post-productivist` agricultural regimes and the South: discordant concep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 (6) : 681-707.
    三、網頁參考文獻
    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05.03參訪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aboutus/
    內政部統計年報,網站: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2013.05.02造訪網址:http://farmersmarket.ushahidi.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會議資料,網站:www.todei.org/system/files/1000106全國農業與農地會議大會資料.doc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站: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重大建設、農業政策網頁: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059
    朱淑娟,2010,「中科三期后里農民怒吼:我們要進去開會!」,於2012.08.28參自環境報導網頁,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12.html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於2013.05.05參自網址: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ezcatfiles/organic/img/img/1266/100statistic.pdf
    徐世榮,2012,「大埔事件再起!」,於2012.08.18參自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6/today-o8.htm
    莊芳華,2011,「奪農用水 真要硬幹?」,於2013.04.09參自環境資源中心網頁,http://e-info.org.tw/node/69642
    彭琬馨、林子璇、樓乃潔,2012,「反中科搶水 農民齊心護水圳」,於2012.06.09參自苦勞網網頁,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376
    經濟部水利署各項用水統計資料庫,網站:http://wuss.wra.gov.tw/
    廖靜蕙,2007,「保障糧食主權 民間催生《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於2012.08.28參自網站環境資源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6655
    蔡培慧,2013,「拿回自己的冰箱,農民上凱道爭糧食主權」,於2013.04.14參自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428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9257016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7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1601.pdf3098KbAdobe PDF217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