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730      Online Users : 9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90


    Title: 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與成效評估之探討- 以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實習方案為例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Internship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 and Its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Case Study on the Program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uthors: 楊曼禎
    Contributors: 成之約
    楊曼禎
    Keywords: 企業實習
    青年就業
    青年失業
    就業力
    Internship
    Youth Employment
    Youth Unemployment
    Employability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7:06:43 (UTC+8)
    Abstract: 2007年金融海嘯造成全球性的失業危機,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正持續惡化當中。造成我國青年失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總體經濟環境不佳造成的循環性失業,而是因為高等教育擴張,教育體系與勞動市場供需不一,造成學用落差的結構性失業。世界各國為解決學用落差產生的青年失業問題,皆致力於提升青年就業力,強化校方與業界的聯繫,而實習制度乃是連結二者間的一座橋樑。

    反觀我國的實習制度,多著眼於技職體系的建教生實習制度,然高等教育政策的普行,造成大專生人數日益增多,其所產生的學用落差以及隨之而生的就業問題,更是吾人所不能忽視的重要議題。故本論文以大專生之企業實習作為研究的主軸,先針對美國與德國之實習制度進行文獻探討;接著以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作為研究個案,分別針對校方、業界與學生三方進行深入訪談,藉此了解既有實習制度的脈絡,分析影響實習制度的因素,探索實習制度運作困境,確認實習對青年核心就業力之影響,並與美國、德國實習制度進行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實習方案運用該所校友會及教師的人脈,克服實習機會不足或無工資的困境,並確保實習內容與所學相關。另外,實習制度可促成學生、校方及企業的三贏局面,亦可促進青年核心就業力之提升。然而,實習方案執行過程中,仍面臨教育體制僵化、行政人力不足、與業界長期合作關係建立不易、實習評估與方案整合性不足等問題。相較於美國、德國之實習制度,亦發現我國實習法制及配套政策未臻完善,社會對話不足,尚未建立實習認證機制。

    最後,本研究針對實習制度提出以下建議:1.從正式教育體制推廣高等教育實習制度;2.鼓勵社會對話以強化企業參與動機;3.建立實習媒合平台及實習認證制度。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時英出版。
    吳忠吉(2003),產業與人力結構雙失衡,收錄於李誠編,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臺灣的失業問題,頁73-95,臺北:天下文化。
    李誠(2003) ,後充分就業時代的來臨,收錄於李誠編,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臺灣的失業問題,頁1-39,臺北:天下文化。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臺北:全華書局。
    劉孟奇(2007),我七年級我不草莓,臺北:高寶出版。
    鄭凱方、吳惠林(2003),青年維特的煩惱:失業,收錄於李誠編,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臺北:天下文化。
    齊學平(2009),輔大產學合作教育實務-高等教育與資管系產業實習,臺北:輔大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圖書出版。
    蕭瑞麟(2010),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二)期刊論文
    李易駿、謝文元(2007),缺乏保障的就業:青年非典型工作經驗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第二十一期。
    李易駿、古允文(2007) ,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臺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的Yo-Yo現象,臺灣社會研究第67期,頁108。
    李健鴻(2008),青年長期失業者的就業服務政策,臺灣勞工雙月刊,第14期。
    辛炳隆(2003),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的意涵與實施經驗,就業安全半年刊,92年7月號。
    沈劍虹(1998),我國基本工資制度對勞工就業機會影響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9卷,第3期。
    易永嘉(2007),聯合國促進青年就業之對策及各國作法,臺灣勞工雙月刊,第9期。
    林祖嘉(1991),工作搜尋模型與失業期間-臺灣地區大專畢業生之經驗,經濟論文,19(2),205-225。
    陸西平、陳家玉、曹昌堯、周明仁(2007),生醫界產學合作的重要性與成功執行的關鍵,臺灣醫學,11(5),572-579。
    張芳全(2008),過量及低度高等教育與失業率之國際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79-116。
    郭振昌(2003),青少年失業問題與就業展望,社區發展季刊。
    黃英忠、黃培文(2003),實習工作價值觀的建構及其與工作投入的關係:以大專觀光休閒、餐旅相關科系學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0(1),63-78。
    黃亞琪(2012),搶A咖早鳥 傳產給實習生22K薪水,商業週刊,第1270期。
    楊通軒(2012),實習生勞工法律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8期。

    (三)研究報告
    行政院青輔會(2009),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青輔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
    行政院青輔會(2007),青年就業促進方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OECD因應就業危機提出促進青年就業之建議,就業市場情勢月報,第11期。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委會委託計畫。
    吳惠林(1999),八十七年基本工資經濟效果評估,行政院勞委會委託。
    吳惠林(2004),青少年失業成因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宜玄(2008),推動高等教育實習制度強化專業人才培育,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桂正權(2010),青年就業接軌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
    陳源林(2007),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莊奕琦(2002),基本工資對青少年勞動市場的影響:臺灣實證,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龔明鑫、滕人傑(2006),如何促進我國勞工就業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四)學位論文
    丁瑞陞(2010),企業實習的成效研究-以臺灣MBA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彥翔(2012),圖書館實習效益及其問題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芬(2008),文化行政與管理學科實習制度之比較研究-以德國經驗與觀察為重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萱(2004),基本工資與青少年就業之探討,銘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芳姿(2012),我國技術學院學生校外實習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光銘(2005),臺灣青少年失業問題及其就業服務方案之初探,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廷(2009),青年失業問題與因應措施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淑靜(1990),基本工資對青少年的影響,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乃欣(2011),我國就業能力評估之研究-以大專校院青年為對象,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鴻儒(2010),從新公共服務觀點探討青年就業政策之執行-以大專畢業生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楊家豪(2010),學生企業實習對於企業品牌之影響-以華碩校園領袖培訓計畫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立仁(2012),實習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人際關係為中介變數,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研討會論文
    江美玲、單驥(1987),基本工資制定對我國勞動市場之影響,中國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頁61-68。
    辛炳隆(2009),培育就業能力之策略,當前國內失業問題分析與因應對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頁3-6。
    張芳全(2007),高等教育擴充的國際觀察與臺灣的省思,第六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黃仁德、姜樹翰(1998),基本工資對臺灣青少年就業的影響,臺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頁241-272。
    劉梅君、劉侑學(2010),青年就業挑戰與政策析論~兼論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全球化下勞動關係與勞工處境學術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
    蘇景進(2008),發展臺德精英計畫成功模式之探討,精進技職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六)其他資料
    陳穎蓉(2012),TIM-TERN政大科管實習計畫,政大商學院院友通訊,第31期。
    1111人力銀行(2012),高階難留?!基層難求?!企業人才困境調查,2012年9月4日,網址:http://www.1111.com.tw/news/show.asp?subject=12&no=31864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青輔會與勞委會貼心啟動青年就業尋寶圖,2012年3月27日,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f7129e3:18a1&theme=
    臺大管院實習計畫 TIP http://www.104.com.tw/area/tip/2012TIP_page_01_1.cfm

    二、英文部分
    Bales, K., (1979).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review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16 (winter) , 70-90
    Baron, J. N., Kreps, D. M. (1999).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Frameworks for general manag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enen, Gerard, Mrousseau, M. Denise. (2010).Getting the most from MBA internships: Promoting intern learning and job accept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9 (1), 3-22.
    Coco, Malcolm(2000),Internships: A try before you buy arran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65,41-45.
    Curtis, S. and Lucas, R. (2001), A coincidence of needs? Employers and full-time students, Employment Relations,23(1),38-54.
    Dennis, A. (1996).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benefits of using college interns in a firm.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82(6), 89-92.
    Dieter,G. & Hecht,H.(2007).Generation Praktikum? Retrived November 07,2008.
    Gabris, G. T., & Mitchell, K. (1989).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 job performance, quality of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career plac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2(4), 484-504.
    Gill A. and Lashine S. (2003).Business education: a strategic market-oriented focu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17(5), 188-94.
    Hall, D. T. (1976).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ILO (2000), Employing Youth: Promoting employment-intensive growth-- Report for the Interregional Symposium on Strategies to Combat Youth Unemployment and Marginalization, 13-14 December 1999, Geneva: ILO.
    ILO(2010),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0, Geneva: ILO
    ILO(2012),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2, Geneva: ILO
    ILO(2012), The youth employment crisis:Time for action, Geneva: ILO
    Knouse, S., Tanner, J. and Harris, E. (1999), The relation of college internships, college performance and subsequent job opportunity,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6(1), 35-41.
    Knouse, S. B., Fontenot, G. (2008). Benefits of the business college internship: A research review.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45(2), 61-66.
    Mark N. Harris (1996), Modeling the Probability of Youth Unemployment in Australia, The Economic Record, VOL.72, No.217, 118-129.
    Mihail, D.M. (2006). Internships at Greek universi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18(1), 28-41.
    Moset, Leah & Sarkar, Urmila. (2009), Impa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on Child Labor and Youth Employment, ILO Regions Office for Asia and Pacific
    OECD(2003),Employment Outlook, Paris: OECD.
    OECD(2007),Jobs For Youth-Korea, Paris: OECD.
    OECD(2008),Employment Outlook, Paris: OECD.
    O’Higgins(2001),Youth Unemployment Policy: A Global Perspective,Geneva:ILO.
    O’Regan,K.M.&Quigley,J.M.(1996), Teenage Employment and the Spatial Isolation of Minority and Proverty Household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31,692-702.
    Pollock, G. (2002). ‘Ignoring the Past: Under-Employment and Risk in Late Modernity’, in M. Cieslik and G. Pollock (eds.), Young People in Risk Society: the Restructuring of Youth Identities and Transitions in Late Modernity, England: Ashgate, pp.159-175.
    Siegel, Philip, Blackwood, B. J. & Landy D Sharon. (2010). Tax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 and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Education, 3(5), 51-59.
    Taylor, M. S..(1988). Effects of college internships on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3), 393-401
    UCF(2013) http://www.explearning.ucf.edu/Default.aspx
    UN(2011),World Youth Report:Youth Employment:
    Youth Perspectives on the Pursuit of Decent Work in Changing Times,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ilson, J. W. (1970) , On 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6(2), 1-1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926202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2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301.pdf2184KbAdobe PDF218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