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18
|
Title: | 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 |
Authors: | 彭孟濤 Peng, Meng Tao |
Contributors: | 陳儀深 彭孟濤 Peng, Meng Tao |
Keywords: | 台美關係 台灣地位未定論 舊金山和約 日華和約 台灣關係法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9-02 16:39:20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及美國國務院外交解密檔案(FRUS)等史料,說明1949年到1979年的台美關係史,其中美國對台政策與「台灣地位未定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戰後美國政府對台灣地位的認知,雖曾經認為根據開羅會議公報、波茨坦宣言等已經確定台灣歸屬於中國,但五0年代特別是韓戰所凸顯的冷戰架構,一方面定調「台灣地位未定」一方面承認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台灣,要之,美國在舊金山和約簽訂過程中努力運作造成台灣地位未定狀態,然後就一直維持此一未定論的立場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而未定論一直是美國「合法」介入台海事務,阻遏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台灣的重要理據。 不論從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乃至1971年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以後,尼克森訪中發表上海公報,繼而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非但美國沒有改變「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立場,沒有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之宣稱,反而在1978年美中建交之後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為前提,制定台灣關係法,保障台灣的安全,繼續維持一個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台灣。 不過「台灣地位未定論」並不能解釋一切,不論在現實政治或是在國際法理論都可能受到挑戰,所以本論文除了檢視學界各種說法,亦隨時注意時代背景以說明其所以然,並參酌政治人物的議論,以便在說明「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源起與經過之後,還能做成公允的評價。 |
Reference: | 一、檔案 (一)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台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1.《關於對日和約韓戰及台灣問題資料》(1949.7-1952.2),檔號:019.2/0014。 2.《美國對台灣之態度》(1949.11-1950.1),檔號:411.2/0043。 3.《美國對台灣之態度》(1950.1-1950.11),檔號:411.2/0044。 4.《韓國戰爭與台灣防衛》(1950.6-1950.8),檔號:417/0091。 5.《韓國戰爭與台灣防衛》(1950.8-1950.10),檔號:417/0092。 6.《韓國戰爭與台灣防衛》(1950.7-1951.7),檔號:417/0093。 7.《台灣地位問題》(1950.8-1950.12),檔號:602.1/89024。 8.《美國解除台灣中立化政策》(1953.1-1958.8),檔號:412.7/0011。 9.《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3.11-1954.12),檔號:607.1/0007。 10.《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12-1962.3),檔號:805/0007。 11.《國際間對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之反應》(1954.12-1955.1),檔號:713.1/0034。 12.《台灣地位問題》(1955.3-1955.7),檔號:602/0001。 13.《兩個中國問題》(1955.8-1968.5),檔號:405.21/0062。 14.《台灣地位問題》(1956.6-1964.2),檔號:602.1/89028。 15.《我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1958.10-1961.3),檔號:805/0081。。 16.《美國對華政策及我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1958.10-1961.12),檔號:805/0094。 17.《美國對華政策-康隆報告》(1959.6-1959.12),檔號:401.1/0091。 18.《康隆報告》(1959.10-1959.12),檔號:400.7/0096。 19.《康隆報告》(1959.11-1962.6),檔號:400.7/0097。 20.《康隆報告》(1959.11-1960.4),檔號:721.38/0004。 21.《關於「兩個中國」聲明稿中文原件》(1960.6-1961.6),檔號:805/0162。 22.《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1961.1-1961.5),檔號:805/0008。 23.《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1961.5-1963.7),檔號:805/0009。 24.《兩個中國謬論》(1961.5-1962.10),檔號:708.2/0002。 25.《美國對華政策及我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1961.7-1961.9),檔號:805/0097。 26.《台灣地位問題》(1961.9-1967.10),檔號:602.1/89030。 27.《台澎地位問題》(1971.4-1971.5),檔號:412.7/0007。 28.《台澎地位問題》(1971.4-1971.6),檔號:412.7/0008。 29.《台灣地位問題》(1971.4-1971.6),檔號:602.1/89029。 30.《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1971.7-1971.9),檔號:414.28/0006。 (二)美國國務院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簡稱FRUS) 1. FRUS, 1947, Vol.7 2. FRUS, 1948, Vol.8 3. FRUS, 1949, Vol.9 4. FRUS, 1950, Vol.1 5. FRUS, 1950, Vol.6 6. FRUS, 1950, Vol.7 7. FRUS, 1951, Vol.6 8. FRUS, 1951, Vol.7 9. FRUS, 1952-1954, Vol.6 10. FRUS, 1952-1954, Vol.14 11. FRUS, 1955-1957, Vol.2 12. FRUS, 1955-1957, Vol.3 13. FRUS, 1958-1960, Vol.19 14. FRUS, 1961-1963, Vol.22 15. FRUS, 1969-1976, Vol.5 16. FRUS, 1969-1976, Vol.17 17. FRUS, 1969-1976, Vol.18 (三)美國國務院公報 1.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22. 2.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79.
二、回憶錄 1.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 The White House Years . 台北:中央圖書供應社, 1963. 2. Rusk, Dean As I saw It . New York: W.W. Norton, 1990. 3. 司徒雷登著,常江譯,《在華五十年》,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4. 吉田茂著,陳鵬仁譯,《決定日本的一百年》,台北:致良,2005。 5. 吉米.卡特著,裘克安等譯,《保持信心-吉米‧卡特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1983。 6. 池田維著,楊明珠、黃菁菁譯,《台灣出使記:日本.台灣.中國 挑戰建立新關係》,台北:允晨文化,2011。 7. 吳釗燮口述,張炎憲、陳世宏主編,《吳釗燮與外交突圍》,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8. 李登輝受訪,鄒景雯採訪記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2001。 9.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1982。 10.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遠見,2003。 11. 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北京:東方,2007。 12. 時報出版公司譯,《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台北:時報,1979。 13.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著,邱應覺等譯,《實力與原則》,北京:世界知識,1985。 14. 馬樹禮,《使日十二年》,台北:聯經,1997。 15. 理查德.尼克松著,裘克安等譯,《尼克松回憶錄(中冊)》,北京:世界知識,2001。 16.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台北:天下遠見,2002。 17. 黃自進訪問,簡佳慧紀錄,《林金莖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18. 黃華,〈南京解放初期我同司徒雷登的幾次接觸〉,《新中國外交風雲》(北京:世界知識,1990),頁22-32。 19.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著,樊迪、靜海等譯,《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三)》,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20.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台北:天下遠見,2005。 21.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二.華府路崎嶇》,台北:天下遠見,2005。 22.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下)》,台北:國史館,2005。 23.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台北:國史館,2005。 24. 賽勒斯‧萬斯著,郭靖安譯,《困難的抉擇:美國對外政策的危急年代》,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 25. 羅福全口述,張炎憲、陳美蓉主編,《羅福全與台日外交》,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26.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卷七,北京:中華書局,1988。 27.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 28.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89。 29.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90。 30.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三、史料彙編 1. U.S. Dep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50-1955 : Basic Document, Washington. D.C.: U.S. Gov’t Printing Office, 1957. 2.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1994。 4.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委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一至六月份》,台北:國史館,1984。 5.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華民國對日和約》,台北:編者,1966。 6.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本投降與我國對日態度及對俄交涉》,台北:編者,1966。 7.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台北:編者,1966。 8.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台北:國史館,2001。 9.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1949-1950)》,北京:世界知識,1957。 10. 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常會代表團報告書》,台北:編者,1962。 11. 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常會代表團報告書》,台北:編者,1972。 12. 外交報告書編輯委員會編,《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外交部,1992。 13. 行政院新聞局編,《陳總統水扁先生九十一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3。 14. 周谷編著,《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台北:聯經,2001。 15. 周建明、王成至主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51-103。 16.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17.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九,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 18.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十,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19.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台北:國史館,2002。 20. 張瑞成編,《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 21. 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臺灣問題:尼克松外交文獻選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22. 許雪姬總策畫,《台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23.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下冊)》,北京:世界知識,2003。 24.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上冊)》,北京:世界知識,2003。 25.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冊)》,北京:世界知識,2004。 26.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上冊)》,北京:世界知識,2004。 27.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三卷(下冊)》,北京:世界知識,2005。 28.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三卷(上冊)》,北京:世界知識,2005。 29. 黃剛主編,《文獻析述: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1979-1999)》,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0。 30. 潘振球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一至六月份》,台北:國史館,1995。 31. 薛化元編著,《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文化,2007。
四、專書 1. Finkelstein, David M. From Abandonment to Salvation : Washington`s Taiwan Dilemma, 1949-1950. Fairfax, V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James H. Mann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1999。 3. Michael G. Roskin等著,劉后安、洪聖斐等譯,《政治學的世界》,台北:時英,2002。 4. Nisuke Ando原著,李明峻譯,《國際法上的佔領、投降與私有財產》,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5. 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編譯組譯,《中美交鋒》,台北:聯經,2000。 6. Robert L. Downen著,翟國瑾譯,《台灣關係法析論》,台北:黎明文化,1981。 7. Roy Macridis編,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1。 8. Tucker, Nancy Bernkopf Patterns in the Dust: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 1949-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9. 中央通訊社編著,《台灣關係法二十年》,台北:中央通訊社,1999。 10. 王景弘,《中美關係的軌跡(上)》,台北:世界日報社,1987。 11. 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台北:玉山社,2008。 12.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2000。 13. 王景弘編譯,《第三隻眼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玉山社,2002。 14. 丘宏達,《中美關係問題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79。 15.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1995 16. 包宗和,《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台北:五南,2002。 17. 台灣教授協會編,《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2009。 18. 伍書典,《中美斷交與台灣關係法案》,台北,名山,1981。 19. 艾倫・D・龍伯格(容安瀾)著,賈宗宜、武文巧譯,《懸崖勒馬:美國對台政策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20.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2008。 21.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1999。 22. 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美國總統與國會間之制衡》,台北:洞察,1988。 23.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1987。 24.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2008。 25.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26. 金秀明、胡祖慶編譯,《台灣關係法:過去與未來十年》,台北,五南,1991。 27. 姚嘉文,《台灣建國論》,台北:前衛,2010。 28. 施明德,《囚室之春》,台北:寶瓶文化,2006。 29.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2001。 30. 唐耐心著,林添貴譯,《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2012。 31. 唐耐心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 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32.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33.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台北:聯經,2001。 34. 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市:衛城出版,2011。 35.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1982。 36. 梁敬錞,《開羅會議》,台北:台灣商務,1973。 37. 許介鱗,《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1991。 38. 許慶雄,《中華民國如何成為國家》,台北:前衛,2004。 39.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1979-1994)》,台北:五南,1993。 40.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 41. 陳勝,《瞄準聯合國》,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42. 陳隆志,《當代國際法引論》,台北:元照,1999。 43.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1997。 44. 陳儀深,《為台灣辯護:陳儀深政論集》,台北:台灣北社,2004。 45. 陳儀深,《漂流台灣虛擬執政》,台北:前衛,2008。 46. 陳儀深等編撰,《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2004。 47.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下卷):1972-2000》,上海:上海人民,2004。 48.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2000。 49. 傅建中編著,《季辛吉祕錄》,台北:時報文化,1999。 50.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1995。 51. 雲程,《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台北:憬藝企業,2005。 52. 柯喬治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 53. 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4.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著,溫洽溢譯,《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台北:時報,2011。 55. 劉志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外交政策、國際環境及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1985。 56.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台北:前衛,2010。 57.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 58. 戴萬欽,《中國由一統到分裂:美國杜魯門政府之對策》,台北:時英,2000。 59. 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執筆),《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台北:群策會,2005。 60. 簡後聰,《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與研析》,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5。 61. 譚慎格編,《重估「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學界、政界對一中政策的挑戰》,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5。 62. 關中,《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台灣商務,2005。 63.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1998。 64. 酆邰,《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5。
五、專題論文 1. Bowles, Chester.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fairs, 38 (April, 1960 ), pp.476-486. 2. Tucker, Nancy B. “John Foster Dulls and the Taiwan Root of the ‘Two China Policy,” in Richard H. Immerman ed., John Foster Dulles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Cold Wa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235-262. 3.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國史館館刊》,19(台北,2009.3),頁137-194。 4.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國史館館刊》,21(台北,2009.9),頁95-150。 5. 丘宏達,〈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的法律地位〉,《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台北:國史館,2001),頁76-88。 6. 丘宏達,〈台灣澎湖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台北:台灣商務,2004),頁1-16。 7. 何思慎,〈日本的一個中國政策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台北:國史館,2001),頁870-912。 8. 李明峻,〈一九五0、六0年代國際組織內部的「兩個中國問題」〉,《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7),頁1-23。 9. 李明峻,〈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美國「台灣關係法」之比較分析〉,《台灣國際法季刊》,2:3(台北,2005.9),頁39-64。 10. 李明峻,〈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年與日華關係〉,《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196-226。 11. 李明峻,〈睿智儒雅的國際法大師-陳隆志教授的台灣獨立理論與建國實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4(台北,2011年冬季號),頁89-103。 12. 李福鐘,〈台灣中國關係六十年的省思〉,《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228-252。 13. 沈志華,〈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對日和約-東亞冷戰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動關係〉,《中國社會科學》,155(北京,2005.9),頁172-208。 14. 林正義,〈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19:4(台北,1989.12),頁81-112。 15. 林滿紅,〈界定台灣主權歸屬的國際條約-簽訂於五十年前的《中日和約》〉,《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台北:麥田,2002),頁49-63。 16. 姜皇池,〈台灣國際法律地位之演化〉,《新世紀智庫論壇》,15(台北,2001.9),頁98-118。 17. 姜皇池,〈從《台灣關係法》剖析台灣之法律地位〉,《美中台關係總體檢:《台灣關係法》30年》(台北:巨流,2009),頁4-28。 18. 郝培芝,〈中國「一中政策」之發展與演變〉,《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台北:台灣智庫,2007),頁17-37。 19. 涂成吉,〈美國「兩中」政策與「中國雙重代表權」形成過程之研究(1950-1968)〉,《醒吾學報》,44(台北,2011.7),頁115-134。 20.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0(台北,2003.6),頁1-54。 21. 張淑雅,〈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影響〉,《歷史月刊》,23(台北,1989.12),頁81-83。 22. 張淑雅,〈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改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台北,2001.12),頁231-290。 23. 張淑雅,〈杜勒斯與對日媾和中的台灣問題(1950-1952)〉,《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頁1071-1092。 24. 張淑雅,〈杜魯門與台灣〉,《歷史月刊》,23(台北,1989.12),頁75-81。 25. 許世楷,〈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新世紀智庫論壇》,61(台北,2013.3),頁44-45。 26. 許志嘉,〈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台北:國史館,2001),頁818-869 27. 許慶雄,〈中華民國之法地位-兼論台灣之統獨爭議〉,《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2009),頁210-243。 28. 陳文賢,〈台灣邁向正常化國家的國際環境初探〉,《台灣的安全保障與民主》(台北:台灣安保協會,2004),頁93-111。 29. 陳文賢,〈台灣關係法與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台灣國際法季刊》,2:4(台北,2005.12),頁39-64。 30. 陳荔彤,〈台灣的法律地位〉,《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2000),頁235-274。 31. 陳荔彤,〈台灣的法律地位-1979年中共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年代前一個中國原則之研究〉,《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台北:國史館,2001),頁782-817。 32. 陳荔彤,〈台灣關係法下的台灣國際地位〉,《台灣主體論》(台北:元照,2002),頁233-273。 33. 陳荔彤,〈臺灣已非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主體論》(台北:元照,2002),頁9-38。 34. 陳荔彤,〈舊金山對日和約與台灣的國際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15(台北,2001.9),頁82-97。 35. 陳隆志,〈《台灣的獨立與建國》-發行三十一年後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台北:前衛,2003),頁43-87。 36. 陳隆志,〈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新世紀智庫論壇》,53(台北,2011.3),頁125。 37. 陳隆志,〈台灣與聯合國〉,《新世紀智庫論壇》,19(台北,2002.9),頁4-10。 38. 陳隆志,〈美國的一中政策與台美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53(台北,2011.3),頁126。 39. 陳隆志,〈戰後台灣國際地位的演變〉,《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台北:國史館,2001),頁89-109。 40. 陳隆志,〈舊金山對日和約、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台灣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56(台北,2011.12),頁29-41。 41. 陳儀深,〈「中國代表權問題」與「台澎地位問題」的關連—從1971年4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風波談起〉,《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2),頁157-180。 42. 陳儀深,〈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關於其政治立場與角色功能的評估〉,《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153-168。 43. 陳儀深,〈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16-49。 44. 陳儀深,〈論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303-349。 45. 費浩偉,〈『台灣關係法』的回顧與前瞻〉,《台灣關係法二十年》(台北:前衛,1999),頁7-20。 46. 黃自進,〈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148(台北,2002.4),頁6-16。 47. 黃自進,〈戰後台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台北,2006.12),頁59-104。 48. 熊志勇,〈艱難的選擇-中美關係正常化對美台關係的影響〉,《美台關係四十年》(北京:人民,1991),頁167-205。 49. 趙綺娜,〈一九四○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台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12:1(台北,1982.3),頁29-57。 50. 劉維開,〈蔣中正與〈中日和約〉〉,《遷台初期的蔣中正》(台北:中正紀念堂,2011),頁149-205。 51. 賴怡忠,〈一九七一年以前的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對台政策變遷:由「地位未定」、「兩中」到「一中」的轉變〉,《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7),頁25-44。 52. 薛化元,〈有關戰後台灣國際地位的歷史文獻及其意義〉,《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2009),頁198-209。 53. 羅致政,〈美國「一中政策」的內涵與實踐〉,《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台北:台灣智庫,2007),頁57-77。 54. 羅斯瑪麗.福特,〈贏得了獎杯 喪失了機遇-美國同中國關係的正常化(1972-1979)〉,《從解凍走向建交: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再探討》(北京:中央文獻,2004),頁163-192。 55. 酆邰,〈台灣法律地位問題之真象〉,《外交部通訊》,28:1(台北,2009.6),頁48-51。
六、報紙 1.《人民日報》。 2.《中央日報》。 3.《中國日報》。 4.《自由時報》。 5.《自立晚報》。 6.《旺報》。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010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801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010101.pdf | | 1281Kb | Adobe PDF2 | 172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