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55229      Online Users : 4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41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12


    Title: 一貫道寶光崇正之源流與發展特色—以陳文祥的開拓及數位前人輩的口訪為主
    Authors: 許如宏
    Contributors: 李豐楙
    許如宏
    Keywords: 一貫道
    寶光組
    寶光崇正
    潘華齡
    臺灣樞紐
    陳文祥
    I-Kuan-Tao
    Pao-Kuang division
    Pao-Kuang-Chong-Zheng
    Pan Hua-Ling
    Sunyo
    Chen Wen-Xiang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6:31:46 (UTC+8)
    Abstract: 一貫道寶光組的源流,可追溯至1941年,潘華齡在上海山西路承接寶光壇開始,其捨財衛道,使得道務開始發展,功高德重榮封為五省總樞紐(浙江、江蘇、福建、廣東、臺灣)。西元1947年張天然成道,道分真假,孫慧明辦理收圓而串金線定盤根,潘華齡前去接金線,寶光組盤根為「真理天道」,同年九月,陳文祥被召回上海總壇辦接金線。陳文祥是一貫道開臺第一人,孫慧明任命其為「臺灣樞紐」,職責是「替母看家」。本研究內容以口訪資料為主,探討陳文祥自1946年來臺開荒,至1988年成道,其間因一貫道當時尚未合法化,傳道的過程受到政治因素阻礙與取締,使得道務在發展上受到了嚴重的考驗。初期的開創歷經了種種的煎熬,倍極艱辛,卻為寶光組奠下了基礎。
    1988年黃世妍承接陳文祥「樞紐的慧命」,道場雖然歷經演變,仍然忍辱負重,陳俊龍、翁嵩慶等人護持慧命,輔助道務發展,在眾志成城的團結努力下,道務逐漸開朗。本研究以口訪資料為主,翔實紀錄六大單位的開展、全台各大都會區的布點及大廟興建因緣。並分析寶光崇正道場的信徒為何有強烈的渡人使命感?其基本信念為何?在擴展道務上,透過不斷地創新,從矮平化體制、媒體弘法、全台開設讀經班、不斷地創新活動,且透過家訪與成全,為道場帶來了新契機。
    The origin of I-Kuan-Tao’s Pao-Kuang division has been traced back to 1941, when Pan Hua-Ling took leadership of Pao-Kuang temple at Shaanxi Road in Shanghai. Pan Hua-Ling donated majority of his property and material possessions to the temple, and through this act of generosity, protected and propagated Tao. More and more people followed Pan Hua-Ling and he became canonized as Sunyo (樞紐) of five provinces (Zhejiang, Jiangsu, Fukien, Guangdong, and Taiwan). When Zhang Tian-Ran reached enlightenment in 1947, Sun Hui-Ming took lead of the Heavenly Mandate, but several false patriarchs and prophets appeared to contest her legitimacy.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legitimate from the illegitimate, Sun Hui-Ming ordered every I-Kuan Tao division to come bear witness; those divisions which were honorable through their integrity were conferred an official name (串金線定盤根). Sun Hui-Ming gave Pan Hua-Ling the name of Pao-Kuang division “Zhen-Li-Tian-Dao” (真理天道). In September of that year, Chen Wen-Xiang came to Shanghai to accept this name (盤根). Chen Wen-Xiang was the first man to preach and propagate Tao in Taiwan. Sun Hui-Ming designated him to be Sunyo (樞紐) of Taiwan and was given the sworn duty to take care of I-Kuan-Tao’s follower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s during 1946-1988. Before 1987, the religion was not legal in Taiwan, the process of preach had much difficulties and banned. Although Chen Wen-Xiang experienced much suffering and was imprisoned, he had foundation for Pao-Kuang division.
    In 1988, Huang Shi-Yan took lead of the Heavenly Mandate from Chen Wen-Xiang and the temple underwent great changes and challenges, yet she endured disgrace and insult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Chen Jun-Long and Weng Sung-Ching protected the Heavenly Mandate by helping Huang Shi-Yan preach and propagate Tao. Together they made personal sacrifices and struggled for Tao and the temple prospered.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interviews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x units truly and of the temple in every city in Taiwan,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 temple.
    Why do Pao-Kuang-Chong-Zheng’s followers have such a strong mission to propagate Tao? What are the basic teachings that influence them? Pao-Kuang-Chong-Zheng’s followers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ways in which they propagate Tao, such as preaching testimony on televisio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bout Confucian scriptures and holy sutras, and visiting followers to let others join in temple activities or receive Tao. Such continuous activity brings liveliness to the temple.
    Reference: 一、道場書籍
    一貫道總會,《一貫道百年大事紀》,新北市:一貫道總會,2011。
    崇正基金會,《一貫道台灣樞紐陳公文祥紀念集》,台中:崇正,2002。
    崇正基金會志工隊,〈99年度全國績優社會福利志工團隊選拔—崇正基金會志工隊〉,2010。
    連鳳良,《皇訓子十誡淺註》,臺北:正一,2000。
    慕禹,《一貫道概要》,臺南:靝巨,2002。
    濟公活佛著、孟穎譯註,《一貫道疑問解答》,臺南:靝巨,2002。
    謝金汎著,《光裕大帝略傳》,臺中:崇正,2003。

    二、專書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2009。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2004。
    丁仁傑,《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1999。
    王見川、李世偉作,《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2000。
    宋光宇,《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臺北:三揚,1996。
    宋光宇,《天道鈎沈》,臺北:萬卷樓,2010。
    宋光宇,《災劫中的尊嚴:九二一地震一貫道救災實錄》,臺北:一貫道總會,2000。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台此:五南,1999。
    林端老師於政治大學「宗教社會學」課堂中上課筆記,2012。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臺北:稻鄉,1990。
    林本炫編譯、瞿海源校閱,《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1993。
    林榮澤編著,《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臺北:明德,2007。
    林榮澤編著,《師尊張天然傳》,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07。
    林萬傳,《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5。
    周育民譯,焦大衛(David K.Jordan)、歐大年(Daniel L.Overmyer)合著,《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香港:中文大學,1986。
    周育民譯,焦大衛、歐大年合著,《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2005。
    柯毅文譯,Gustavo Gutierrez著,《向全能者抗辯—論《約伯記》》,臺北:雅歌,2000。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臺北市:遠流,1996。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1。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台北:立緒文化,2001。
    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2001。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鄭志明著,《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臺北市:文津,2010。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鍾雲鶯,《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1997。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
    丁仁傑,〈在啟示中看見經典:以一貫道的經典運用為例與原教旨主義概念相對話〉,台灣社會學第14期,2007。
    李豐楙,〈道教劫論與當代度劫之說:一個跨越廿世紀到廿一世紀的宗教觀察〉。《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論文集》,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林榮澤,〈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10。
    郭承天,〈宗教容忍:政治哲學與神學的對話〉,《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卷1期,2005。
    郭承天,「兩岸宗教與政治態度之比較」,中國大陸研究,52卷2期,兩岸宗教與政治態度之比較,2009。
    郭承天,〈兩岸宗教與政治態度之比較〉,《中國大陸研究》,52卷2期,2009。
    陳進國,〈宗教救渡團體的本土運動與全球擴展—宗教人類學視野中的一貫道〉,《一貫道研究》,南投:一貫道崇德學院。
    游謙,〈從修辭論述看一貫道如何引用聖經〉,《新使者雜誌》,頁18-20。
    黃博仁,〈從修辭論述看一貫道如何引用聖經〉,《區域人文社會學報》第八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2005,頁127-158。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東亞新興宗教的興起、傳布與現代社會—韓國大巡真理會與台灣一貫道的宗教對話》會議手冊,2012。

    (二)論文
    王承祺,〈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美珠,〈論政治與宗教間之公共領域--以一貫道合法化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 一貫道"發一靈隱" 的個案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翁嵩慶,〈一貫道順應時代的傳道方式:以翁中和的媒體演說為例〉,臺中:美國普士頓大學宗教研究碩士論文,1999。
    孫玉中,〈一貫道聖與俗之相關探討-以全真道院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
    徐嘉鴻,〈成人經典學習經驗之研究-以一貫道發一崇德文教基金會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鑫湟,〈一貫道人才培訓對參與學員的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2006。
    郭思慧,〈宗教經驗對一貫道諮商師的成長影響之研究〉,屏東:國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1。
    黃國城,〈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9。
    張紹城,〈老水還潮-- 一貫道發一崇德在尼泊爾傳道之社會文化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碩士論文,2006。
    彭國全,〈一貫道在神聖宗教經驗之探討—以基礎忠恕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
    董坤耀,〈台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
    劉碧霞,〈一貫道結緣訓文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蔡羽筑,〈一貫道寶光建德學界發展之研究—以聖林道場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2012。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政大中國文學88年博士論文。
    鍾權煌,〈一貫道常州組來台灣發展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謝銘勳,〈一貫道領導者-前人的生涯發展歷程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簡慧玲,〈在宗教性之階層分析研究:以一貫道講師為例之初探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蘇桂弘,〈從「一貫道」、「先天大道」到「彌勒大道」談「文化組」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2。

    三、口述資料(依訪問日期排列)
    黃世妍, 2011年8月9-10日, 南投縣溪頭暢懷盧小木屋。
    翁嵩慶, 2011年8月9-10日,
    2011年8月25日, 南投縣溪頭暢懷盧小木屋。
    臺中市崇正寶宮。
    翁士琇, 2011年8月9-10日, 南投縣溪頭暢懷盧小木屋。
    蔡碧鳳, 2011年8月18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王秀燕, 2011年8月21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鍾忠勳, 2011年9月8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鄭堯章, 2011年9月17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鄭堯娟, 2011年9月27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翁嵩山, 2011年10月9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吳華美, 2011年10月10日, 彰化縣華德寶宮。
    黃文源, 2011年10月10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施順利, 2011年10月14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邱朝州, 2011年10月16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簡得信, 2011年10月17日, 臺北市通化佛堂。
    黃樹炭, 2011年11月22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蔡玉珠, 2011年12月12日, 新北市光明講堂。
    李 菊, 2012年2月18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梁錢樹, 2012年2月27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邢權樞, 2012年3月5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施吉安, 2012年12月3日, 臺中市崇正寶宮。

    四、網站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網站http://www.ikuantao.org.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1&bdsn=72
    內政部民政司網站http://www.moi.gov.tw/dca/02faith_001_12.aspx。

    五、外文書
    Girardot, Norman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2002.
    John L.Esposito,Darrell J. Fasching,Todd Lewis., World religions toda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Karyn L. Lai,”Confucian Moral Thinking”,in Philosophy East & West, Volume: 45, Issue: 2, 1995.
    Tu Wei-ming,Confucianism, in Arvind Sharma,1993.
    YONG HAN,Yochanan Altman,”Confucian moral roots of citizenship behaviour in China”, in Asia-Pacific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l.2,No.1,201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8156009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6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901.pdf2218KbAdobe PDF2144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