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5246      Online Users : 5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006


    Title: 從協力治理觀點探討地方文化館委外經營現況— 以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為例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erspective of contracting out in local culture pavilion -case of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Authors: 潘裕黃
    Pan, Yu Huang
    Contributors: 江明修
    Chiang, Min Hsiu
    潘裕黃
    Pan, Yu Huang
    Keywords: 地方文化館
    公辦民營
    公私協力關係
    跨部門治理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local cultural pavilion
    privatirat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private-public-partnerships
    cross- sector governance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23 13:58:05 (UTC+8)
    Abstract: 隨著時代的演進,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形式以從傳統契約關係轉變為公私關係(Public- Private-Partnerships,PPPs),強調參與者或利害關係人間創造共贏賽局的ㄧ種組織性關係。時至今日,公私協力關係的實踐仍有賴更多個案研究去發掘各種參與者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關係與合作模式。
      以地方文化館-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公辦民營為例,跨及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與社區,透過彼此互動、解決歧見與尋求合作,達成共識與協調,形成跨部門治理的模式。因此本研究透過三個構面去分析:(1)公辦民營的管理機制;(2)委託人與受託人雙方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關係;(3)這些互動關係如何影響營運組織的目標發展與運作,從中釐清跨部門協力治理的問題。
      為探究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個案探討,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法與質性訪談法進行資料的統整與分析。經由分析公辦民營實施的利弊,以及公私協力的互動模式,以探析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在經營目標執行與各方看法,並重新思考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未來的發展與再定位,以作為發展地方文化館委外營運相關計畫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1)委外管理與評鑑機制完備,惟政策目標寬鬆,造成代理人的自主發展;(2)委託人、代理人雙方偏向以維持契約的互動關係;(3)本研究對象與利害關係人關係互動情形為若即若離。而本研究針對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協力治理的建議為:(1)評選機制宜整合在地團體與有力人士的聲音;(2)進行跨部門溝通,增加多方合作渠道;(3) 建立社區為主的溝通平台,整合利害關係人間管理的歧見,可提供環境教育推廣或地方文化發展管理者的思考。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times,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have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to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PPPs) to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and form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or stakeholders. Yet, the PPPs in operation today are still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case studies to ensure the greatest collaborative efforts among the various participants and stakeholders.
    The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ia an example of a cross-sector partnership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 NPOs and community. To resolve the differences and seek cooper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sectors, a case study was made on three levels: firstly, the private manage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econd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th the client and the trustee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and thirdly, how those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s goal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The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s local cultural pavilion was contracted out by the Taipei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Through text analyses and detailed interviews, data was collected, integrated and analyzed.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PPP operation`s interactions revealed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executing objectives among those involved with the proj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bette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the local cultural pavilion.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1) the outsourc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were good, but the loose policy goals caused the agen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2) bilateral relations tended to maintain contract-oriented-interactions in PPPs; and (3) the NPOs, various parties of interest and the community worked side-by-side instead of together.
    Thus, the following PPP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were suggested: (1) listen to the voice of a strong leader; (2) build cross-sector communication;(3)establish community-orient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longside promot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help lo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managers develop new philosophies. 
    Reference: 壹 中文部分
    一、 論文期刊等
    1.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2001)。芝山岩步道。台北:貓頭鷹。
    2. 王仕圖(1999)。「公設民營」的迷思:非營利組織理論觀點的反省。社區發展季刊,95:156-165。
    3. 王秀美(2004)。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規劃研究─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4. 王俊超、黃世明、謝佩伶(2006)。地方文化館行銷管理之探討─以南投縣為例。2006提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45-60),銘傳大學台北校區。
    5. 王姿琪(2009)。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解說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6. 王順美(2004)。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環境教育研究,1(2), 47-69。
    7.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1),87-103。
    8. 台北市文化局(2011)。芝山岩展示館委託經營管理實施計畫。
    9. 田芳華主編(2000)。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資料使用手冊。台北市:中研院。
    10. 田瑋(2009)。以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檢視新竹縣政府對地方文化館計畫的實施。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11.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臺灣產業研究,3:,11~45。
    12.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95-108。
    13.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江明修、鄭勝分(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73,71-96。
    16.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7. 吳秀光、吳宗憲(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8),23-76。
    18. 吳佩修(2002)。公立博物館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員工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9. 吳宗憲(2010)。願景管理在公私協力中的重要角色。T&D飛訊,95,1-13。
    20. 吳宗憲、曾凱毅(201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擇?-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2(3),107-149。
    21. 吳定(2009)。如何了解無所不在的公共政策。空大學訊,(413),33-35。
    22.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3. 吳進書(2010)。地方文化館政策網絡之研究-以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24. 吳鈴筑(2009)。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5. 呂明憲(2003)。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館設計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26. 宋寶麒、許志堅(2003)。民眾參與城市空間改造之機制——以臺北市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與“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城市發展研究,1,85-91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27. 李力昌、鄧雅如、李怡賢(2009)。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產業行銷上的角色: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的個案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6(2),357-378。
    28. 李永展(2005)。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29(5),79-91。
    29. 李宗勳(2003)。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 李宗勳、范祥偉(2000)。簽約外包的理論與經營策略,人事月刊,31(4):3-19。
    31. 沈明彥(2003)。福利服務公設民營之研究--以嘉義市政府委託CCF嘉義家庭扶助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32. 周儒(2000)。設置臺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市府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98輯,臺北市政府研究考核委員會。
    33.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 : 環境學習中心。台北 : 五南文化。
    34. 周儒等(2012)。環境教育產業可能的發展。2012年環境教育檢討與策進研討會議程手冊(58),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35. 林玉華(1997)。民營化時代公共組織設計,行政學報,28:45-79。
    36.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4, 35-55。
    37. 林玉華(2008)。服務或領航?治理挑戰下政策執行的角色。 T&D 飛訊, 75 。
    38. 林柏志(2005)。從資源基礎論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策略:以台北之家為例。中央大學企管所碩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39. 林珍如(2011)。地方文化館對當地居民文化影響之研究—以雲林故事館及雲林布袋戲館為例。康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40. 林淑馨(2004)。民營化與第三部門:日本鐵路改革經驗的反思。公共行政學報,11:109-142。
    41. 林淑馨(2011)。日本型公私協力 : 理論與實務。 台北:巨流出版 ; 高雄 : 麗文文化總經銷。
    42.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43. 林潔盈譯(2005),Dickman, S.著。如何行銷博物館:推廣博物館、美術館和展覽的概念與方法,台北:五觀藝術。
    44. 林曉薇(2010)。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4(3),62 -73。
    45. 林鴻棋(2009)。台中市地方文化館與觀光產業群聚網絡之建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46.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20011a)。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營運報告。未出版,台北。
    47.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2011b)。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作業研習-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報告,5-36,未出版,台北市。
    48.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2011)。解說員培訓手冊。未出版,台北市。
    49. 芝山巖惠濟宮管理委員會(2006)。芝山岩的古蹟。台北市:芝山巖惠濟宮管理委員會。
    50.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Earl Babbie著(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頁書廊有限公司。
    51. 侯玟瑜(2005)。地方文化館開發潛能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52. 施岑宜(20012)。博物館如何讓社區動起來?臺灣地方文化館政策中的社區實踐―以金水地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4),29-39。
    53. 洪榮進(2002)。台南縣市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公辦民營意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54. 洪漢榮(2001)。美術館公辦民營之研究──兼論國立台灣美術館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范碩銘(2012)。日治時期芝山岩社區發展史與老照片的故事,臺北市芝山岩社區發展協會。
    56. 徐裕健(2005)。融合文化資產保存與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結案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57.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業書廊。
    58. 翁興利、陳愛娥、陳永愉(2002)。推動公共服務委外之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6(5):69-80。
    59. 張子超(2003)。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政府部門環境教育目標。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6。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60.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心理出版社。
    61. 張晉平譯,de Varine,Hugues (a)著(2005)。二十世紀60-70年代欣博物館運動思想和生態博物館用詞和概念的起源,中國博物館,(2),25-27。
    62. 張晉平譯,de Varine,Hugues (b)著(2005)。新博物館學和去歐洲化博物館學,中國博物館,(3),28。
    63. 張菱芷(2005)。中國環境教育立法研究。重慶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重慶市。
    64.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市:五觀藝術。
    65. 張譽騰譯,Burcaw, G. E. 著(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
    66. 許世雨(2007)。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之營造,載於紀俊臣主編《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五南,207- 234。
    67. 郭城孟、劉益昌、林大元(2000)。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畫。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青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68. 郭靖金(2009)。地方文化館存活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69.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4),43-51。
    70.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71. 陳文標主編(1995)社區總體造:社區總體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72. 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2),218-241。
    73. 陳恒鈞(2008)。協力網絡治理之優點與罩門。研習論壇月刊,92,40-54。
    74. 陳貞譁(2012)。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成果報告-案號:EC3101013798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成果報告書,1-50,未出版,台北市。
    75. 陳郁秀(2002)。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空間。文化新世紀─2002博物館經營之實戰策略研習會。
    76. 陳國寧(1997)。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77. 陳敦源、張世杰 (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57-71。
    78. 陳體勳(2005)。整合行銷傳播應用於地方文化館之研究-以恆春民謠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79.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80. 黃光男(1999)。新世紀臺灣博物館的發展與需要。博物館學季刊,13(2),3-11。
    81. 黃淑芬和宮崎清(1999)。從傳統工藝品地方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322),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82.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文建會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19~27。臺北:文建會。
    83. 黃富娟(2004)。為地方文化館請命-地方文化館之發展定位暨經營管理之概念性思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7(6),101 -107。
    84. 黃瑩芳(2006) 。公立博物館委外經營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9(9),65 -70。
    85. 楊秀玉、施芳玲、蔡雄恩、謝俊科(2012)。公共服務委外之委外經營問題探討-以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例。T&D飛訊,(135),1-25。
    86. 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87. 楊舜涵(2007),論公辦民營委託經營之限制與困境—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對象,第四屆全國公共事務發表會。
    88. 劉梓梅(2004)。政策網絡之研究--以臺灣南北高速鐵路計畫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89.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3),241~252。
    90. 鄧國勝(2001)。非營利組織評估。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1. 蕭新煌, 紀駿傑, 黃世明主編(2008)。深耕地方永續發展 : 台灣九縣市總體檢,台北市 : 巨流。
    92. 賴昱中(2007)。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挑戰-以橋頭子藝術村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93. 謝鎂婷(2012)。客家文化館運作之政策網絡分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94. 顏世雄(2011)。環境教育法與相關認證制度對環境團體的影響。臺灣濕地,(82),32-33,台北市: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95. 羅仕昂(2002)。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6. 羅秀芝譯,Rentschler, R.著(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五觀藝術。

    二、 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1. 文化部(2012a)。地方文化館。http://superspace.moc.gov.tw/
    2. 文化部(2012b)。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3.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http://www.zcegarden.org.tw/
    4.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http://www.wbst.org.tw/
    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6. 林燕如(2010)。穿梭芝山岩。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1575
    7. 教育部(2011)。環境保護小組。學校及教育部所屬機關執行環境教育法常見問答 2011年8月31日發布,取自:http://www.edu.tw/environmental/download.aspx? download_sn=4018(2012年11月2日讀取)。
    8. 教育部(2012)。國民教育社群網。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2012年9月25日)。
    9. 環境保護署(2011a)。環境教育機構認證及管理辦法總說明,2011年6月2日,取自:ivy5.epa.gov.tw/epalaw/docfile/180040za00602.doc (2012年11月2日讀取)。
    10. 環境保護署(2011b)。環境教育機構設施場所及管理辦法總說明,2011年6月2日,取自:ivy5.epa.gov.tw/epalaw/docfile/180050za00602.doc (2012年11月2日讀取)。
    11. 環境保護署(2011c)。環境教育機構設施場所及管理辦法總說明,2011年6月22日,取自:ivy5.epa.gov.tw/epalaw/docfile/180060za00622.doc (2012年11月2日讀取)。
    12. 環境保護署(2011d)。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草案),2011年3月22日,取自:http://eeis.epa.gov.tw/front/resources/ResSearch/list.aspx?f=28
    13. 環境保護署(2012b)。環境教育管理資訊系統,瀏覽自:http://eeis.epa.gov.tw/front/default.aspx
    14. 劉新園(2001)。私立博物館之興起與立法之必要性。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8月,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10.htm
    15. 劉宜君(2007)。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國正研究報告,2007年2月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925
    16.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12)。臺南市社區總體營造資訊網,取自:http://community.tnc.gov.tw/?m1=15

    貳 外文部分
    A.Books and journals
    1. Agranoff, R. (2006).Insid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Ten Lessons for Public Manager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1): 56-65.
    2. Caplan, R. D., & Harrison, R. V., (1993).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Some histor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9. 253-76.
    3. Considine, M., & J. M. Lewis (2003). Bureaucracy, Network, or Enterprise ? Comparing Models of Governance in Australia, Britain, The Netherlands, and New Zeal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 (2): 131-140.
    4. Cooper T. L. (2009). Collaborative Public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 for Civic Engagement. In Y. D. Jung, D. A. Mazmanian, & S. Y. Tang (Eds.),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pp. 223-249). Seoul: Seoul NationalUniversity Press.
    5. Fleishmen, R. (2009). To Participate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centives and Obstacles for Collaboration. In R. O’Leary, & L. B. Bingham (Eds.), The Colla bora- 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 31-52).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6. Goldsmith, S., & W. D. Eggers (2004).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7. Joyner, K. (2007). Dynamic Evolu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 Role of Key Actors in Manag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Managerial Law, 49 (5/6): 206-217.
    8. Klijn, E.-H., & G. R. Teisman (2003). 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Barriers to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Dutch Cases.Public Money & Management,23(3): 137-147。
    9. Levitt, T. (1960). Marketing myopi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60.
    10. Orr, D. W. (1992) Ecological Literac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1. Plin, G. (2002) Heritage: 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Tiles, J. E. (1994/5)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13:261-271.
    13. Tufts, S. & Milne, S. (1999), Museums: A Supply-side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 No.3, pp.613-631.(轉引自陳一夫)
    14. Williamson, P. (2002). The Competent Boundary Spann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80 (1): 103-124.
    15.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New York. : Blackwell

    B. Electronic Data on Web
    1. Tom Entwistle, Steve Martin(2005).From Competition to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Public Administration,83(1), 233–242, March 2005,fro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0033-3298.2005.00446.x/abstract
    2. UNESCO (1975). A Global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Belgrade Charter ,Retrived Nov 30,2012, from http://www.envir.ee/orb.aw/class=file/action=preview/id=1011467/The%2BBelgrade%2BCharter.pdf
    3. UNESCO (1978). 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 Retrived Nov 30,2012,from: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50&URL_DO=DO_TOPIC&URL_ SECTION=201.html
    4. UNECE (2008). Guidebook on Promoting Governance in Public-Pivate Partnerships. Retrieved Dec 1, 2009, from: http://www.unece.org/ceci/publications/ppp.pdf
    5. Missouri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MDC], Missouri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DNR] & Endors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Missouri Interpreters(2006) Missouri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Certification Program Information Packet (pp. 1-4) , Retrived Nov 30,2012, from http://www.meea.org/MEEACertificationInformationPacket.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092133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2133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31101.pdf4410KbAdobe PDF246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