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7
|
Title: | 對外漢字教學的傳統與科技:「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對漢字習得之探究 Writing Chinese or Typing Chines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for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o Foreign Students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es |
Authors: | 黃亦敏 |
Contributors: | 謝林德 Dennis Schilling 黃亦敏 |
Keywords: | 手寫 打字 硬筆 電腦 對外漢字教學 華語教學 Handwriting Typing Computer Stiff pe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Mandarin Chinese teaching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7-11 17:34:06 (UTC+8) |
Abstract: | 手寫漢字向來被認為是教學的一大難點,隨著電腦科技的長足進步,與現代人書寫習慣的改變,以「電腦識打」取代「硬筆手寫」的方式來教授漢字、學習漢字的呼聲不斷升高。「硬筆手寫」的教與學已經行之有年,不但存於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也存在第一語言的教學之中;「電腦識打」則是近年來興起的教、學方式,尤其在對外漢字教學領域開始備受重視。 以上二種學習策略對於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習效能,以及應用實踐如何,是本文欲探討的主題。本研究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兩種方式來探討此二種學習策略之利弊。 經探討,得知硬筆手寫的難度確實較高,但對字感的建立與細節的辨識卻有較好的效果,若欲永續維持漢字能力,硬筆手寫仍舊不可忽視。電腦識打可以給予學習者大量接觸漢字的機會,增加識字練習,也可以延伸、拓展學習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使用電腦輸入中文已為現代生活中一項重要能力,因此,電腦識打的教學亦有其必要。 根據本研究,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此二學習策略,並非相斥相拒的兩種學習策略,為求最好的教、學品質,應視實際教學情況與需求,綜合交錯使用。 People have regarded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hands as a difficulty for a long time. Some suggested that computer might be the good solu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yping has already changed the way people write. Therefore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arted to consider that it might be a better way to type with computers than to write with our own hands while we are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writing with stiff pen is still a main teaching approach both in teaching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 Therefore, we’d like to know which approach is better for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resent study wants to do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learning strategies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to write with hands is truly harder than to type with computers. However, writing with hands could help learners building better Chinese character perception, and help learners having better consciousness of the details of every single character. Moreover, if the learners want to maintain the literacy ability of Chinese, writing would be a better learning strategy to choose. While writing with hands has such advantages, learners still can get some benefit from typing with computers. Learners could contact with amou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or information by using computers or their digital products. It gives learners more practice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Learners could easily extend their learning by using worldwide internet. In addition, typing ability is a necessary ability in modern life. Therefore learners should not ignore to know how to use computer to type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both typing or handwriting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learning effect, teachers should not refuse to use one of them. At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different levels, teachers could use different approaches. |
Reference: | ※參考書目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文參考資料: 王寧(1994)。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士元(1995)。在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上的開幕詞。世界漢語,第33期,1–4頁。 王祖嫘(2010)。「書寫」還是「輸入」──留學生漢字輸入學習爭議。中文教學現代化學報。71–77頁。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丘理萌(2004)。繁簡體字理據度分析。漢字書同文研究,第四輯。 左民安、王盡忠(1998)。漢字部首講解。福建:人民出版社。 伍春新、張大成(1999)。語言文字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漢字識字教學的心理實質及其規律。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52-55頁。 朱德熙(1999)。朱德熙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任長慧、徐平(1997)。無筆華文教學之探討。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學應用組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江新(2001)。外國學生形聲字表音線索意識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56期,68-74頁。 江新(2003)。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51–57頁。 江新(2004)。針對西方學習者的漢字教學: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李國坤(2009)。漢字書寫載體演化與社會功能關係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10期。台北。 呂叔湘(1950)。中國字。上海:開明書店。 呂健忠譯,Fischer, Steven Roger著(2011)。文字書寫的歷史。台北:博雅書屋。 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吳淑杰(1993)。文字刺激的饜足與解體。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惠(2005)。美國大學生使用電腦寫作的實例分析和難題。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靜慧(2005)。中文書寫困難兒童和普通兒童在視知覺、聽知覺和心理動作能力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吳門吉、高定國、肖曉云、張睿健(2006)。歐美韓日學生漢字認讀與書寫習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6期,64–71頁。 吳惠萍、吳孟恬(2007)。數位華語教材強化漢字認讀能力之實證研究。第五屆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587-597頁。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的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 余佳娟(2007)。歐美外籍學生漢字字形相似判斷研究。未出版。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文潮(2001)。教授初學者漢字的金鑰匙――電腦中文。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湖北。 何文潮(2009)。聽、說、讀、打、寫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肖崇好、黃希庭(1998)。漢字獨體字識別中的框架結構效應。心理科學,221–225頁。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0頁。 周曉林(1997)。語意激活中語音的有限作用。漢語認知研究,159–184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周健(2005)。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5)。基礎華語(印尼文註釋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7)。基礎華語(印尼文註釋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維駿(1983)。音韻訊息在中文雙字詞辨識歷程中的角色。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8期,15–58頁。 林姿君(2010)。運用心智圖法之漢字聯想研究:以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子敏(1997)。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幾個問題。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322–329頁。 柳燕梅(2001)。漢字速成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段業輝、邱雪枚(2009)。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打」理念之我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1987)。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文華(2008)。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南京:學林出版社。 胡汶青、郭曉東(2011)。利用電腦書寫漢字。考試週刊,第20期,頁39。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姚道中(2005)。由SAT道中文AP測試。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姚道中、劉月華(2005)。中文聽說讀寫。波士頓:劍橋出版社。 姚倩儒(2009)。泰籍學習者漢字視覺之聯想途徑。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小平(2010)。漢語的單音節性──西方早期漢語認知史上的命題之一。輔仁大學第六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西方早期漢語學習和研究」論文集。 施威銘研究室(2007)。新注音輸入法。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倪文錦、鄭飛藝(2009)。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亟待引入電腦書寫──基於個案的研究。基礎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155-168頁。 紀懿真(2008)。不同電腦輸入法對中文字認知處理的影響。未出版。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認知科學所碩士論文。 紀壽惠(2010)。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琳(1999)。漢字習得與漢字教學實驗室。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建軍(2003)。論漢字的審美功能。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85-88頁。 徐通鏘(2005)。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 學出版社。 徐平(2009)。電腦輔助中文教學的現狀和未來。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彩華(2010)。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高尚仁(1986)。書法心理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 崔永華、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烜之(1984)。閱讀中文時對部件偵測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6期,29–34頁。 陳欣進(1997)。漢字辨識作業中的音義促發笑果與形似抑制效果分析。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傳鋒、黃希庭(1999)。結構對稱性漢字視覺識別特點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31卷,2期,154–161頁。 陳紱(2001)。日本學生書寫漢語漢字的訛誤及其產生原因。世界漢語教學。第58期,75–81頁。 陳瑩漣(2005)。有理據漢字教學法的瓶頸與策略。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陳姮良(2007)。北美地區六所公立高中華語數位教材實驗計畫個案研究。第五屆全球網路教育研討會。未出版。台北。 陳烜之主編(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楓(2008)。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奕全、葉素玲(2009)。漢字辨識理論模型中的部件表徵。應用心理研究。第43期,177–205頁。 陳振宇(2009)。人腦與電腦:電腦輸入法的影響。科學發展。435期。67–69頁。 陳姮良(2009)。應用Web2.0數位工具在美國高中實行的華文教學作法與探討。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未出版。台北。 陳立芬(2010)。華語語言課程與文化習得的教學策略。第四屆CIEE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 曹潔、樸興洙(2011)。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第一屆東亞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未出版。台北。 張靜賢(1987)。現代漢字筆形論。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496-501頁。北京: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頁 張旺熹(1990)。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 張婷(2004)。現代漢語單音節同音詞現狀分析及辨析──基於對《現代漢語詞典》單音節詞的考察。未出版。廈門:廈門大學中文系學位論文。 張悅(2005)。中文軟體在中文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幼屏(2005)。運用非共時性的網上討論功能幫助學生讀寫漢字。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惠芬(2006)。張老師教漢字:漢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3)。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二版八刷)。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3)。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作業簿。台北:正中書局。 郭沫若(1954)。青銅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可教、楊奇志(1995)。漢字認知的「複腦效應」與實驗研究。心理學報,第1期。 郭文華(2005)。我手打我口:跨越文化與語言的標準鍵盤。科學發展,393期,78–80頁。 郭文華(2006)。美感的標準。科學發展,402期,82–84頁。 郭文華(2007)。忘了寫字,還是忘了拼字──三探標準鍵盤。科學發展,393期,78–80頁。 梅維恆(2005)。注音識字和「無筆」識/寫字。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許彩虹(2012)。識字教學策略。台北:秀威資訊。 曾志朗、洪蘭(1984)。從神經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閱讀之教學歷程。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第1卷第1期,頁515-527頁。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志朗(2003)。漢字閱讀:腦中現形記。科學人。台北:遠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70–73頁。 喻柏林、曹河圻、馮玲、李文玲(1990)。漢字的視知覺──知覺任務效應和漢字屬性效應。心理學報,22期,141–147頁。 葉蜚聲(1985)。趙元任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舒兆民、林金錫(2007)。多媒體正體漢字之策略教學實驗。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網站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游國慶(2011)。漢字書法本質內涵的新呈現——從漢字文化節與藝術節的活動說起。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黃宣範、鄭良偉(1999)。中央宜討論台華拼音,自由時報,1999年8月29日。 黃希庭(2004)。結構對稱性漢字認知。北京:新華出版社。 黃沛榮(2004)。漢字教學的策略與重點。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 黃龍翔、高萍、曾子敏、蔡敬新(2007)。新加坡中學生對使用電腦進行華文作文的感知與挑戰。2007年國際華文教學論壇論文集。台北。 黃惇(2011)。漢字書法、書寫與電腦──由漢字書寫的衰退所想到的一些問題。書畫藝術學刊,第11期。台北。 焦曉曉(2005)。藉助電腦教授漢字芻議。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彭聃齡(1997)。漢字識別中的兩種加工。漢語認知研究,105–133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彭聃齡(2004)。漢語信息加工及其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當代語言學,6卷,4期,302–320頁。北京。 彭萬勇(2008)。教學對外漢語漢字字源教學法論略。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110–111頁。 馮海志(1998)。漢字信息編碼特徵與教材教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萬業馨(2005)。應用漢字學概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萬業馨(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春曉(1996)。中國古代筆跡心理學思想概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一期,87–91頁。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28–39頁。 楊家興、顏春煌、郭秋田(2004)。電腦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惠雯(2011)。華語教學中漢字書寫與字感建立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趙元任(1992)。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趙桂新(2009)。漢字的文化底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劉鳴(1993)。小學生視覺表象發展水平與漢字字形學習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育,第3期,7–10頁。 劉珣(2002)。新實用現代漢語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旨峰(2003)。現階段數位生活下青少年與電腦科技使用的相關因素探討。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台北。 劉加豔、鄭全全、時勘(2005)中文筆跡分析研究進展。心理科學,第28卷第2期,442–443頁。 潘先軍(2000)。漢字電腦輸入與對外漢字教學。漢字文化,第3期,48–52頁。 蔡子安(2000)。中文輸入適性學習。未出版。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鄭昭明(1982)。漢字的認知歷程。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媲瑾(2008)。意義化寫字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昭明、賴惠德(2012)。漢字的解體及其機制。心理學進展,2期,163-172頁。 盧國屏、黃立楷(2008)。當代文字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應鳴雄、盧昆宏(2011)。電腦中文輸入法及網路使用經驗對識字能力之影響。第十七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蘇培成(1994)。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新春(1996)。漢字文化引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戴建耘、林世良(1995)。中文輸入技能教學與競賽現況調查與芻議。商業職業教育季刊,60期,67–74頁。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謝娜敏(1982)。中國「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錄。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天蔚(2005)。中文教學中拼音輸入錯誤分析。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魏立欣譯,M. D. Roblyer著(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顏春煌(2010)。數位學習。台北:碁峰資訊。 羅綸新等譯,Smalsino, E.等著(2012)。教學科技與媒體。台北:華騰文化。 饒夏(2007)。筆跡對個體吸引力影響的實證研究。長春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98–103頁。
英文參考資料: Allen, Joseph R.(2008).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 2, 237-251. Bayraktar, S. (2002).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4(2), 173-188. Chin, T. (1973). Is it necessary to require writing in learning character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8, 167-170. Chen & Peng(1994). 漢字識別和命名的連接主義模型。In H. W. Chang, J. T. Huang, C. W. Hue, O. J. L. Tzeng (Eds.),.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1, 211-240. Taip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theart, Curtis, Atkins & Haller(1993). Models of reading aloud: dual-route and 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 approach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4), 589-608. Cuban(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lme, C. (1979). The interaction of visual and motor memory for graphic forms following trac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1, 249–261. Jared & Seidenberg(1991).Does Word Identification Proceed From Spelling to Sound to Mea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0(4), 358-394. Longcamp(2005). The influence of writing practice on letter recogni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comparison between handwriting and typing. Acta Psychologica. Vol. 119(1). 67-79. Longcamp, M., Boucard, C., Gilhodes, J.-C., & Velay, J.-L. (2006). Remembering the orientation of newly learned characters depends on the associated writing knowledge: A comparison between handwriting and typing.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5(4-5), 646-656. Lukatela, G., & Turvey, M. T. (1994). Visual lexical access is initially phonology: Evidence from phonological priming by homophones and pseudo-homophon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23, 331-353. MccGinnis, S.(1995)Student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learning of writte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Long Beach, CA. Moser, David(1991).Why Chinese is so damn hard. Sino-platonic papers. 27. Muffoletto R.(1994)Technology and restructuring education:Constructing a contex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2), 24-28. Ong, Walter J.(1982).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ng of the Word. New York : Methuen. 7。 Perfetti, Bell & Delaney(1988).Automatic (Prelexical ) phonetic activation in silent word reading: Evidence from backward mask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ge. 27, 59-70. Pisha, B. G. (1993). Rate of development of keyboarding skills in elementary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dentifi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Reed, S. K. (1988).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eidenberg & McClelland(1989).A Distribu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Nam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6(4), 523-568. Taft , M. , & Zhu , X.(1997). Submorphemic Processing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3. Tan & Perfetti(1998). Phonological codes as early sources of constraint in Chinese word identifica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discoveries and theoretical accou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0, 165-200 Trend (2001). Welcome to cybershcool.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Yang & Peng (1997). The learning and nam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Hsuan chih Chen, ed.,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Related Asian Langua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323-346. Yeh, Li & Chen(1997). The perceptual dimensions underly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p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39(1), 47-74. Yeh, Li & Chen(1999).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p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Verification by different predesignated categories and varied sample size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1), 65-85. Yeh, Li, Tatsuto, Sun & Liu(2003). The rol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Visual Cognition. 10, 729-764. 郭如玉(1998)。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Readers。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 2011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corestandards.org/the-standards/english-language-arts-standards Indiana latest US state to drop handwriting requirement. 2011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14121541 Mason, B. J. & Bruning, R. (2000). Providing feedback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What the research tells us. 2012年10月30日,取自:http://dwb.unl.edu/Edit/MB/MasonBruning.html(2002.08.02) 中文百科在線。電腦失寫症。2013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38189 林克寰(2005)。為民喉舌。2013年05月16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4810.html (原刊登於UDN數位文化誌)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2007)。認知科技。2013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psy/direction.html 馮禹(2011)。提高歐美學生華語學習速度的兩點建議。2011年12月05日,取自:http://hi.baidu.com/liheming333/blog/item/ff8896906005249ea977a4c0.html 鄭啟五(2010)。對外華語教學棄寫的思索。2011年12月05日,取自:http://liheming.blogbus.com/logs/82825290.html 謝天蔚(2011)。「手寫」還是「電寫」──電腦輸入中文引起的討論。網路資料,2011年12月05日,取自:http://www.csulb.edu/~txie/papers/E-writing.pdf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98161003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6100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0301.pdf | | 3813Kb | Adobe PDF2 | 2911 | View/Open | 100302.pdf | | 52Kb | Adobe PDF2 | 93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