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12267      Online Users : 5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4


    Title: 女性主義的柔性革命:廖輝英小說研究
    Authors: 吳姬慧
    Contributors: 陳芳明
    吳姬慧
    Keywords: 廖輝英
    女性小說
    女性主義
    父權體制
    兩性平權
    女性成長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11 17:28:57 (UTC+8)
    Abstract: 一九八○年代女性小說新浪潮興起時,廖輝英的《油蔴菜籽》曾和李昂的《殺夫》並列為女性小說扛鼎之作,與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相互輝映,對臺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廖輝英一方面以小說襄贊婦女運動,一方面以散文提出女性主義柔性革命的訴求,推動兩性關係合理化。她的革命主張兼具理性與感性,以理性喚醒女性自覺,以感性寬諒男性在兩性關係巨變期的反動和敵意。她既不鼓吹女性與男性為敵,也不主張擺脫為人母的天職,而是強調兩性和諧互助,與張牙舞爪的激進派女性主義者截然不同。公正持平的態度使她的女權主張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稍稍化解媒體與學界對女性主義的戒心。
    本文探討廖輝英小說體現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
    第二章探討廖輝英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生涯。第一節探討原生家庭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二節敘述她曲折跌宕的文學路。
    第三章分析廖輝英小說暢銷之成因。第一節說明外在因素,包括工商社會的文化需求、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小說大盛、媒體推波助瀾;第二節說明內在因素,即廖輝英自身創作特色,包括寫實反映婚戀問題、別具一格的角色塑造、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犀利明暢的語言風格。
    第四章分析廖輝英女性意識在小說中的映現,說明她如何解構父權體制、批判婚姻對女性的箝制,並建構了怎樣的新女性典型。
    第五章說明廖輝英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一是兩性關係合理化,包含平權婚姻、職場男女平等;二是鼓勵女性成長,包含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第六章結論分析她在文壇的評價,並說明其作品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價值。
    Reference: 一、廖輝英作品
    (一)小說
    廖輝英:《油蔴菜籽》,臺北:皇冠,1983年
    廖輝英:《不歸路》,臺北:聯經,1983年
    廖輝英:《今夜微雨》,臺北:聯經,1986年
    廖輝英:《盲點》,臺北:九歌,1986年
    廖輝英:《絕唱》,臺北:皇冠,1986年
    廖輝英:《落塵》,臺北:九歌,1987年
    廖輝英:《焚燒的蝶》,臺北:時報文化,1988年
    廖輝英:《藍色第五季》,臺北:九歌,1988年
    廖輝英:《窗口的女人》,臺北:皇冠,1988年
    廖輝英:《朝顏》,臺北:九歌,1989年
    廖輝英:《芳心之罪》,臺北:希代,1990年
    廖輝英:《都市候鳥》,臺北:九歌,1990年
    廖輝英:《歲月的眼睛》,臺北:皇冠,1990年
    廖輝英:《在秋天道別》,臺北:皇冠,1990年
    廖輝英:《木棉花與滿山紅》,臺北:九歌,1991年
    廖輝英:《卸妝》,臺北:皇冠,1991年(1988年舊作《焚燒的蝶》易名出版)
    廖輝英:《愛與寂寞散步》,臺北:九歌,1992年
    廖輝英:《你是我的回憶》,臺北:皇冠,1992年
    廖輝英:《你是我今生的守候》,臺北:皇冠,1993年
    廖輝英:《輾轉紅蓮》,臺北:九歌,1993年
    廖輝英:《負君千行淚》,臺北:皇冠,1994年
    廖輝英:《相逢一笑宮前町》,臺北:皇冠,1994年
    廖輝英:《逐浪青春》,臺北:皇冠,1995年
    廖輝英:《浮塵桃花》,臺北:皇冠,1995年
    廖輝英:《愛殺十九歲》,臺北:皇冠,1995年
    廖輝英:《月影》,臺北:九歌,1996年
    廖輝英:《愛又如何》,臺北:皇冠,1996年
    廖輝英:《紅塵再續》,臺北:皇冠,1997年
    廖輝英:《何地再逢君》,臺北:皇冠,1997年
    廖輝英:《外遇的理由》,臺北:皇冠,1998年
    廖輝英:《愛情良民》,臺北:九歌,1999年
    廖輝英:《愛情工事中》,臺北:皇冠,2000年
    廖輝英:《迷走》,臺北:皇冠,2001年
    廖輝英:《情路浪跡》,臺北:九歌,2002年
    廖輝英:《女人香》,臺北:九歌,2003年
    廖輝英:《焰火情挑》,臺北:九歌,2005年
    廖輝英:《以愛為名》,臺北:九歌,2007年(1995年舊作《逐浪青春》、《浮塵桃花》合集出版)

    (二)散文
    廖輝英:《談情》,臺北:皇冠,1985年
    廖輝英:《說愛》,臺北:皇冠,1985年
    廖輝英:《自己的舞臺》,臺北:九歌,1986年
    廖輝英:《心靈曠野》,臺北:九歌,1986年
    廖輝英:《擦肩而過》,臺北:皇冠,1987年
    廖輝英:《咫尺到天涯》,臺北:九歌,1988年
    廖輝英:《淡品人生》,臺北:九歌,1988年
    廖輝英:《兩性拔河》,臺北:九歌,1989年
    廖輝英:《兩性迷思》,臺北:林白,1989年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臺北:九歌,1990年
    廖輝英:《情意人生》,臺北:健行,1990年
    廖輝英:《愛是一生的驚嘆號》,臺北:皇冠,1991年
    廖輝英:《與溫柔相約》,臺北:九歌,1991年
    廖輝英:《照亮自己》,臺北:九歌,1992年
    廖輝英:《愛情原來是這樣》,臺北:皇冠,1993年
    廖輝英:《你曾找過我嗎》,臺北:九歌,1994年
    廖輝英:《青春白皮書》,臺北:皇冠,1996年
    廖輝英:《製作多情》,臺北:九歌,1996年
    廖輝英:《尋找溫柔的所在》,臺北:皇冠,1998年
    廖輝英:《賭一場愛的輪盤》,臺北:九歌,1999年
    廖輝英:《搶救愛情》,臺北:九歌,2000年
    廖輝英:《騷動的青春》,臺北:健行,2001年
    廖輝英:《愛情要自尋出路》,臺北:九歌,2002年(1999年舊作《賭一場愛的輪盤》易名出版)
    廖輝英:《抓住幸福很EZ》,臺北:張老師,2003年
    廖輝英:《享受愛情不吃虧》,臺北:張老師,2003年
    廖輝英:《我喜歡的親密關係》,臺北:九歌,2004年
    廖輝英:《廖輝英幫你看清愛情和婚姻》,臺北:健行,2006年
    廖輝英:《年輕的你,好好愛》,臺北:健行,2006年
    廖輝英:《先說愛的人,怎麼可以先放手》,臺北:九歌,2009年
    廖輝英:《愛,不是單行道》,臺北:九歌,2012年

    (三)兒童文學
    廖輝英:《草原上的星星》,臺北:九歌,1989年

    (四)合著作品
    廖輝英等著:《粉紅色男孩》,臺北:中央日報,1989年
    廖輝英等著,陳艾妮編:《紅妝錦囊》,臺北:方智,1991年
    廖輝英等著,史紫君編:《行人看刀》,臺北,正中,1991年
    廖輝英等著,吳娟瑜編:《奇妙的生涯轉機》,臺北:方智,1991年
    廖輝英等著:《快樂看待每一天》,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廖輝英等著:《漫行in臺北》,臺北:臺北市觀光傳播局,2007年

    二、研究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一)中文著作
    子宛玉:《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臺北:遠流,1989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6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王雅各:《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1999年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1999年
    王夢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臺北:天視,1980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1996年
    王浩威:《臺灣查甫人》,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心岱:《新好男人》,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6年
    古遠青:《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2005年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臺北:書林,1981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年代臺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大安,2001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年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1994年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
    何春蕤編:《呼喚臺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臺北:元尊,1997

    何春蕤:《好色女人》,臺北:元尊,1998年
    何春蕤:《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元尊,1998年
    何春蕤:《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2000年
    李元貞:《婦女開步走》,臺北:生活文化,1988年
    李元貞、施寄青、王瑞香合著:《女人最真實的聲音》,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年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臺北:健行,1991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1991年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1994年
    李瑞騰:《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桃園:中央大學,2005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6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李昂:《走出暗夜:女性的意見》,臺北:前衛,1986年,2版
    李昂:《李昂說情》,臺北:貿騰,1994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李美枝:《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臺北:聯經,1987年李漢偉:《臺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1997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臺北:五南,2004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1992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1990年,4版
    呂秀蓮:《兩性問題女性觀》,臺北:前衛,1990年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臺南:南市文化中心,1996年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2003年
    成令方:《抓起頭髮要飛天:嬉笑怒罵的女性主義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江寶釵、范銘如:《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臺北:巨流,2000年
    林瑤棋:《我走過了四個時代》,臺中:恆藝社,2003年
    林瑤棋:《思古有情》,臺北市:大康,2005年
    林瑤棋:《臺灣路邊茶:風趣庶民精采活》,臺北:大康,2006年
    林瑤棋:《請問貴姓:溯源舊臺灣》,臺北:大康,2007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1999年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臺北:九歌,2005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2006年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2007年
    周寧:《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83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1988年,3版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2003年,2版
    林麗珊:《跳脫性別框框2》,臺北: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2009年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1997年
    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前衛,2002年
    俞慧君:《女性工作平等權》,臺北:蔚理法律,1987年
    施寄靑:《走過婚姻:女人的革命》,臺北:皇冠,1993年,41版
    侯宜人:《女性創作的力量》,臺北:探索,1995年
    高天生:《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85年
    高虹:《西蒙.波娃:灑脫的文學女人》,臺北:牧村,2004年
    徐國靜:《女人是一部失落的歷史》,臺北:林鬱,2003年
    洪鎌德:《女性主義》,臺北:一橋,2003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1994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2006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1986年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臺北:九歌,2001年
    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臺北:探索,1995年
    張典婉:《臺灣大女人》,臺北:碩人,1996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2003年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2003年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臺北:印書小舖,2006年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1996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
    畢恆達、洪文龍:《GQ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2006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
    2004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1998年
    黃重添:《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1992年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1992年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萬卷樓,2005年
    黃淑玲、游美惠:《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2007年
    曾秋美:《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1998年
    曾中明:《臺灣婦女年鑑2006~2007》,臺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9年
    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1989年
    楊美惠:《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臺北:合志,1988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臺灣小說》,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楊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臺北:文史哲,2008年
    甯應斌:《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年
    游淑珺:《女界門風》,臺北:前衛,2010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
    劉世劍:《小說概論》,臺北:麗文,1994年
    劉秀娟:《兩性教育》,臺北:揚智,1999年,3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臺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2001年
    劉亞蘭:《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臺北:三民,2008年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
    郭勉愈:《經典品讀》,臺北:牧村,2003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年
    陳碧月:《大陸新時期女性小說選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2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2005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五南,2007年
    陳幸蕙:《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1987年
    陳羲芝:《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臺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玉玲:《臺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臺北:博揚,2000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臺灣小說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4

    潘慧玲編:《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2003年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1984年
    蔡培慧、陳怡慧、陳博州:《臺灣的舊地名》,臺北:遠足,2004年
    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臺北:巨流,2009年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1997年
    應鳳凰:《臺灣文學花園》,臺北:玉山社,2003年
    簡恩定、唐翼明、周芬伶、張堂錡:《現代文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1999年
    鄭明娳、林燿德合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1991年
    鄭明娳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1993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1996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1999年
    蘇偉貞編:《各領風騷:臺灣歷年最受爭議的小說十二篇》,臺北:晨星,1990年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1996年

    (二)英譯專書:依英文姓氏字首字母順序排列
    Abbott,Pamela、Wallace,Claire合著,俞敏智等人合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1995年
    Beauvoir,Simone de(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西蒙.波娃回憶錄》,臺北:志文,1981年
    Beauvoir,Simone de(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2000年
    Clough,Patricia Ticineto 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1997年
    Davis,Kathy、Evans,Mary、Lorber,Judith著,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臺北:韋伯,2009年
    Denfeld,Rene(蕾妮.丹菲爾德)著,劉泗翰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臺北:智庫,1997年
    Dychtwald,Maddy、Larson,Christine(馬蒂.迪特瓦、克里斯汀.拉森)合著,張美惠譯:《W效應》,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
    Faludi,Susan(蘇珊‧法露迪)著,顧淑馨譯:《反挫:誰與女人為敵》,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Fisher,Helen(海倫‧費雪)著,莊安祺譯:《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臺北:先覺,2000年
    Friedan,Betty(貝蒂.傅瑞丹)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臺北:新自然主義,1995年
    Friedan,Betty(貝蒂.傅瑞丹)著,謝瑤玲譯:《第二階段》,臺北:新自然主義,1995年
    Gabor,Andrea(安茱兒‧蓋博)著,蕭寶森譯:《愛因斯坦的太太:百年來女性的挫敗與建樹》,臺北:智庫,1997年
    Gilchrist,Ellen (克莉絲特)等著,林素英譯:《女人的世界:當代美國女性主義小說選》,臺北:圓神,1987年
    Green,Gayle、Coppelia,Kahn(格林.蓋爾、庫恩.考比里亞)合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1993年
    Greer,Germaine(潔玫‧葛瑞爾)著,吳庶任譯:《女太監》,臺北:正中,1995年
    Hill,Brian、Power,Dee(布萊恩‧希爾、迪‧鮑爾)合著,陳希林譯:《暢銷書的故事》,臺北:臉譜,2006年
    Hymowitz,Carol、Weissman,Michaele著,彭婉如譯:《女性沉默與抗爭》,臺北:揚昇,1993年
    Johnson,Allan G.(亞倫‧強森)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年
    Mackinnon,Catharine A.(凱瑟琳.麥金儂)著,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Magezis,Joy(裘依‧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2000年
    Mertus ,julie、Flowers,Nancy、Dutt,Mallika合著,林慈郁譯:《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在地行動與全球聯結》,臺北:心理,2005年
    Michel,A著,張南星譯:《女權主義》,臺北:遠流,1994年
    Miles,Rosalind(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1998年
    Moi,Toril(托莉.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巨流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2版
    Morgan,Robin(羅賓・摩根)著,林明秀譯:《誰把女人踩在腳下》,臺北:方智,1996年
    Naisbitt,John、Aburdene,Patricia(約翰.奈斯比、派翠西亞.愛柏登)合著,陳廣譯:《女性大趨勢》,臺北:臺視文化,1993年
    Schwarzer,Alice(愛莉絲.史瓦澤)著,羅麗君譯:《女性的屈辱與勳章:一個德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Schwarzer,Alice(愛麗絲‧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臺北:女書,2001年
    Schwarzer,Alice(愛麗絲‧史瓦茲)著,劉燕芬譯:《大性別》,臺北:臺灣商務,2002年
    Steinein,Gloria(葛羅莉亞‧史坦能)著,羅勒譯:《內在革命》,臺北:正中,1994年
    Tong,Rosemarie(羅絲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出版,1996年
    Woolf,Virginia (維吉尼亞‧伍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2000年
    Yalom,Marilyn(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臺北:心靈工坊,2003年

    (三)日譯專書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出版,1997年
    井狩春男:《這書要賣一百萬本》,臺北:遠流,2004年

    三、單篇評論(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一)廖輝英相關評論
    王敏:〈廖輝英筆下的女性世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
    王敏:〈廖輝英與張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29卷,2002年
    王春:〈廖輝英、林白對女性性別針砭的比較〉,《陰山學刊》,第22卷第1期,2009年2月
    王群:〈廖輝英女性小說創作的通俗化特性探析〉,《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2期,2010年4月
    朱麗萍:〈婚外情的文學詮釋:重讀廖輝英的《窗口的女人》〉,《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7年
    吳迪青:〈婚戀形態中的「失勢男人」和覺醒女人:廖輝英小說研究〉,《鄭州大學職大學報》第4期,2010 年
    杭之:〈廖輝英的小說反映的一些問題〉,《當代》第2期,1986年6月
    林鎮山:〈記述女性的啟蒙:廖輝英的〈油蔴菜籽〉與愛莉絲孟蘿的《男孩與女孩》〉,《文學臺灣》第24期,1997年10月
    林秀容:〈廖輝英〈油蔴菜籽〉女性議題探析〉,《中國語文》第101期,2007年12月
    康來新:〈「盲點」和「焦點」,「好看的」與「好的」〉,《文訊》第23期,1986年4月
    張英偉:〈廖輝英小說創作初探〉,《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年第3期
    彭燕彬:〈置身於紅塵世界的反思:廖輝英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簡析〉,《河南電大》,1996年第2、3期
    程國君:〈女性生存的寓言和程式規範的書寫:廖輝英小說創作論〉,《漳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傅蘭梅:〈相同的追尋不同的表述:廖輝英小說〈油蔴菜籽〉與池莉小說〈你
    是一條河〉中母女關係敍事比較〉,《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
    齊紅:〈卑賤的生存與倔強的靈魂:比較〈油蔴菜籽〉和〈你是一條河〉中的母女關係表現〉,《華文文學》第74期,2006年3月
    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6月
    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的男性形象:以老臺灣大河四部曲為例〉,《致遠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9月
    劉秀美:〈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6期,1997年6月
    樊洛平:〈廖輝英:女性問題的文學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1999年7月
    陳嬌華:〈「男女兩造情境」的不倦營構:廖輝英小說創作模式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4月
    陳秀如:〈從迷失到覺醒: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迴路〉,《臺灣文學評論》,2005年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110期,1987年8月
    戴潔:〈角色與卸妝:讀廖輝英中篇小說集《卸妝》〉,《學海》,1999年1月
    羅翠林:〈新舊夾縫裡的傷痕人物:淺論廖輝英小說中的苦悶女性〉,《理論與創作》,1991年第4期

    (二)一般評論
    于青〈苦難的昇華:論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代文藝思潮》第6期,1987年
    王列耀:〈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性審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王鳳蓮:〈臺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管見〉,《淄博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
    王芳:〈論現代女性文本中的母女情結〉,《求索》第4期,1999年
    王麗:〈尋找我們母親的田園:中國女作家的母女話題〉,《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1年
    王宇:〈21 世紀初年臺灣女性小說的文化描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6期,2009年
    羊憶蓉:〈女性知識分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第11期,1987年3月
    朱雙一:〈臺灣文學中「新女性」角色設計〉,《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6年
    李仕芬:〈軟弱與挫敗:女性小說中的男性〉,《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1998年3月
    李仕芬:〈男弱女強:臺灣女作家筆下的兩性關係〉,《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1期
    李仕芬:〈亦親亦疏:臺灣女作家小說中的父與子〉,《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3期
    李小江:〈當代婦女文學中職業婦女問題: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文藝評論》,第1期,1987年
    李甦:〈臺灣新生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華文文學》,1990年第2期
    李艷梅:〈新女性主義的高揚:當代臺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何笑梅:〈新女性主義和臺灣女性文學〉,《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3年5月
    何笑梅:〈從小說看臺灣女性價值觀的嬗變〉,《臺灣研究集刊》,1996年第2期
    何笑梅:〈臺灣當代小說中的女性〉,《小說評論》,1997年第6期
    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臺灣文藝》新生版5卷,1994年10月
    宋美樺:〈資本主義與女權意識:性別差異和權力抗爭〉,《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98年10月
    呂正惠:〈當代臺灣作家如何關懷社會〉,《文訊》第86期,1992年12月
    吳宗蕙:〈當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
    年12月
    吳宏一:〈傳統與現代、文學與地域:中國文學的兩個問題〉,《文訊》第16
    期,1985年2月
    江寶釵:〈從聖母到魔女:探尋臺灣女性小說家筆下的母親形象〉,《中國時報開卷週報》第42版,1997年5月
    艾尤:〈在欲望與審美之間:論20 世紀8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欲望書寫〉,《華文文學》,第93期,2009年
    艾尤:〈20世紀8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欲望書寫的得與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2期,2010年
    林綠:〈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灣文藝》第81期,1983年3月
    金杏:〈現代社會女性的困境與自救:評臺灣新女性主義小說〉,《湘潭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季紅真:〈甦醒的夏娃:新時期女作家的創作傾向〉,《21世紀》第2期,1990年12月
    沈國琴:〈性別平等理論的發展、困境及其出路〉,《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12年
    韋麗華:〈中國現代女性家長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2月
    姚潔:〈後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終結?〉,《科教文匯中旬刊》,2 012年9月
    高華:〈臺灣女性文學的發展〉,《文藝評論》第3期,1988年
    高玉芳:〈新衣裳: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
    翁德明:〈最受爭議的女性主義者:西蒙.德.波娃〉,《當代》第2期,1986年6月
    馬薏明:〈小說經驗的對話〉,《幼獅文藝》第3期,1986年9月
    殷惠敏:〈女性主義的難局〉,《當代》第8期,1986年12月
    徐斯年:〈可以知世,可以論文,可以娛人:關於近代通俗小說的斷想〉,《國文天地》第8卷第12期,1993年5月
    秦彬、周婉:〈從國家本位到個體訴求:小說性愛敍事的當代演變〉,《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3期,2012 年9月
    張靜二:〈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
    張承意:〈八○年代臺灣女性文學管窺〉,《西華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張娟芬:〈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第12卷第62期,1991年
    邱貴芬:〈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文學臺灣》創刊號,1991年12月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臺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臺灣文藝》第5期,1994年10月
    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2月
    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及其研究概況簡介〉,《臺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
    年8月
    彭燕彬:〈女性出頭一片天:臺灣女性文學一瞥〉,《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 卷,2002 年第4 期
    楊翠:〈本世紀臺灣女作家鳥瞰〉,《文訊》第127期,1996年5月
    趙莉莎:〈論女性主義批評與閱讀法〉,《現代語文》,2012年第8期
    趙洪霞、程革:〈「浮出歷史地表」的「女性文學」〉,《文藝爭鳴》,2012
    年第10期
    劉紅林:〈試論臺灣女性主義文學中的男性形象〉,《華文文學》,第45期,2001年2月
    劉紅林:《無情‧疏離‧對抗:臺灣女性主義文學兩性關係》,《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4月
    劉亮雅:〈圖解女性主義:評《女性主義》〉,《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5年12月
    劉穩妮:〈女權主義理論中的幾個關鍵概念分析〉,《文學藝術》第119期,2012年
    樊洛平:〈臺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1996年
    陳巍:〈海峽兩岸新寫實小說比較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陳淑珍:〈她往何處去: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與地位〉,《傳習》第11期,
    1993年6月
    陳龍:〈從解構到建構:論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深淵〉,《當代外國文學》,1995年3月
    陳玉玲:〈臺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文訊》第89期,1996年5月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第41輯,1998年
    陳純潔:〈女性文學與婦女解放五十年〉,《山花》第4期,1999年
    錢虹:〈當代臺灣女性文學的發軔及其主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1997年
    鍾玲:〈臺灣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訊》第46期,1989年8月
    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和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20期,2000年12月
    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88年10月
    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第12卷第62期,1991年

    四、報紙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聯合報》,1994年4月1日,第
    35版
    王德威:〈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聯副中長篇小說二十年〉,《聯合報》,1996年11月10日,第37版
    王震邦:〈廖耀英想做「專業媽媽」,又想寫部巨構留名〉,《民生報》,1985年3月18日,第9版
    王昭月:〈廖輝英談情說愛:劈腿分手有藝術〉,《聯合報》,2004年5月14
    日,B4版
    王蘭芬:〈《油蔴菜籽珍藏版》再開視聽〉,《民生報》,2005年3月11日,
    A13版
    丘彥明:〈且揚眉,看風起雲湧: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總評會議紀要〉,《聯合報》,1983年9月17日,第8版
    李令儀:〈廖輝英《迷走》:第五十本書出版〉,《聯合報》,2001年2月13
    日,第14版
    呂幼綸:〈散步吸納精華,廖輝英寫作的剋星是音樂〉,《民生報》,1993年6月19日,第29版
    金琳:〈幾家歡樂幾家愁?作家入影壇 際遇大不同〉,《民生報》,1984年1月20日,第11版
    胡幼鳳:〈小說立體化時代來臨了〉,《民生報》,1984年12月31日,第11

    胡錦媛:〈十年情慾文本路:廖輝英《不歸路》〉,《中國時報》,1996年1
    月2日,第35版
    胡靖宇:〈低空掠過愛情海,廖輝英教你談情說愛〉,《民生報》,2004年5
    月29日,CR4版
    徐開塵:〈讀者「守候」她的「一笑」,廖輝英市場寵兒〉,《民生報》,1993年2月27日,第29版
    徐開塵:〈20年收到上萬封讀者求助信函,廖輝英新書為愛情解惑〉,《民生
    報》,2003年8月3日,A6版
    張夢瑞:〈廖輝英應讀者之請,寫《愛殺十九歲》續集〉,《民生報》,1995年8月23日,第15版
    張夢瑞:〈大陸文聯社將出版《廖輝英全集》〉,《民生報》,1998年10月29日,第34版
    張殿:〈《台灣當代短篇小說選》英譯本出版〉,《聯合報》,1994年3月24
    日,第35版
    梁良:〈為何走上不歸路?〉,《聯合報》,1984年11月16日,第9版
    邱婷:〈新作甫上市即再版,廖輝英果然暢銷〉,《民生報》,1992年1月9
    日,第14版
    邱婷:〈迷霧中尋找大眾小說〉,《民生報》,1995年10月22日,第15版
    黃美惠:〈作家廖輝英從孕育一個新生命開始〉,《民生報》,1987年9月24
    日,第4版
    黃美惠:〈文學新書投入書市角逐,廖輝英表現出色,股票書統統遜位〉,《民生報》,1990年7月22日,第31版
    黃仁:〈文學讓影像更有魅力〉,《聯合報》,2002年2月13日,第7版
    景小佩:〈女強人愛看言情小說〉,《聯合報》,1991年8月4日,第23版
    楊錦郁:〈趙少康、廖輝英、張振清的對話:跋涉一段生命的山水〉,《聯合報》,1988年12月21日,第21版
    楊錦郁:〈只有書香沒有菜香,楊伯南、廖輝英的家充滿創意〉,《中國時報》,1994年10月2日,第41版
    歐銀釧:〈廖輝英空中指點愛情迷津〉,《民生報》,2003年8月7日,C6版
    陳白:〈廖輝英作品出現共鳴〉,《聯合晚報》,1988年3月30日,第8版
    陳宛茜:〈書香伴藥味,廖輝英20年不歸路〉,《聯合報》,2003年12月29
    日,A12版。
    羅奇:〈女性學者接力編選女性小說∕性別論述讀本〉,《聯合報》,2000年
    10月30日,第41版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王群:《女性生存的別樣書寫:廖輝英小說創作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吳婉茹:《八○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玉馨:《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七家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淑芬:《廖輝英小說中的外遇現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9年
    周佳君:《廖輝英小說世界中「第二性」的人我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林璟薇:《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20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孟元:《一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胡慈容:《臺灣八○年代愛情小說中的女性語言》,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施秀春:《從臺灣女性文學論析父權體制下之女性意識覺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師杰:《女性書寫的「雙生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慾書寫》,臺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佳蓉:《過去過去一直來:八○年代女性小說的情婦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千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琡云:《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從迷失到覺醒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昕語:《廖輝英小說的婚戀書寫》,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劉秀美:《臺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1960~1990》,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1》,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劉莉瑛:《廖輝英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芬汝:《廖輝英外遇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男性形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美萍:《廖輝英小說中的母親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9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蘇慧貞:《臺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491200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101.pdf1397KbAdobe PDF2448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