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0499      Online Users : 5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883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35


    Title: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
    Authors: 陳大猷
    Contributors: 董金裕
    陳大猷
    Keywords: 魏晉
    喪葬禮儀
    孝道
    以孝治天下
    喪服
    陰宅風水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11 17:16:44 (UTC+8)
    Abstract: 魏晉時期動盪的時代背景帶給孝道傳統及喪葬文化極大的衝擊,戰爭、災疫、政局紛擾的時空環境造成了既有觀念的崩解與新觀念的興起。道家自然主義興起、佛教傳佈,都對士人思考解放提供助益,也對傳統孝道環境帶來新的思維空間。自漢代以至於魏晉時期,「以孝治天下」一直都是執政當局所採取的治國方針,而魏晉時期所採取的方式是以「清議」來約束孝行,以皇太子親講《孝經》來推廣孝道。在如此大力推廣孝道的背景之下,孝的風氣可謂十分興盛。然而,部分魏晉士人因東漢以來名教逐漸僵化之故,對朝廷所宣揚的「制度化」孝道不以為然,因此紛紛以自己獨有的舉措來展現孝行,故出現了「死孝」的應對方式。在重孝、重禮的時代背景下,又遭逢大環境的改變,因此魏晉時期對於喪服禮相當重視,因而展開許多討論。而魏晉時期的禮家們往往能突破前代禮書的限制,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因時代動亂所造成的服喪問題,在兼顧禮意的前提下,展現重情、重孝的時代精神。其次,魏晉時期的喪葬逐漸由漢代的厚葬轉為薄葬,但這並不代表對喪葬的態度輕率,反而是以重視陰宅風水的方式來回應,在厚待先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為對生死雙方的照顧。在具體喪葬形式方面,魏晉的喪葬受遷徙流離、戰亂災疫以及士族興盛的影響,衍生出許多創新的喪葬儀式,同樣展現出魏晉時期有繼承、有權變、有創新的時代特色。綜觀魏晉時期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往往能以「人」為主體,兼顧生死雙方,使孝行的範疇不僅止於有生之年,亦及於死後世界。
    Reference: 一、 古籍文獻 (按作者年代先後)

    [周]荀況撰:《荀子》(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9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王充撰:《論衡》(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王符撰:《潛夫論》(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曹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嵇康撰,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晉]郭璞撰:《葬書》,《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晉]楊泉撰:《物理論》,《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僧佑撰:《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
    [南朝梁]鍾嶸撰,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北魏]酈道元撰,[清]王先謙校:《王氏合校水經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邢昺注:《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王禕撰:《青巖叢錄》,《叢書集選(000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明]不著撰者:《二十四孝》《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14).新刻太倉藏板全補合像注釋大字日記故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嚴可均輯,許振生審訂:《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二、現代專著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臺北:知書房出版,2001年)。
    余冠英選注:《三曹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威熊主編:《魏晉玄學家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胡適:《嘗試集》,《胡適文集(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劍光:《入土為安: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黃思源、王朝賓主編:《中國書法通鑑》(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
    楊伯峻:《經書淺談》(臺北:國文天地發行,1989年)。
    楊懋春:《社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硏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殯葬歷史與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殯葬文化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
    羅宗真:《六朝考古》(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鲁迅:《而已集》,《魯迅全集(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8年)。
    鲁迅:《朝花夕拾》,(臺北:金楓印行,大鴻總經銷,1990年)。
    [日]石川九楊編:《書の宇宙(五)》,(東京:二玄社,1997年)。

    三、學位論文 (按時間排列)

    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施邦興:《葬書中的風水理論——環境規範體系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江美華:《西晉儒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佩儒:《孝經孝治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文榮:《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列)

    卜風賢、王向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減災政策與救荒制度〉,《中國減災》,2007年第8期,頁40-41。
    何漢南:〈南朝陵墓神柱的來歷〉,《文博》1992年第1期,頁38-42。
    吳柳蓓:〈論孔融生死榮辱之關鍵〉,《文學前瞻》卷7,2007年8月,頁71-82。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頁25-52。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109-141。
    柯金虎:〈從社會變亂看禮儀的遞嬗——以魏晉為考察範疇〉,《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2001年10月,頁123-148。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86-100。
    孫世民:〈嵇康相須論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143-179。
    張旭華:〈兩晉時期的喪禮實踐與中正清議〉,《史學月刊》,2011年12期,頁21-28。
    薛瑞澤:〈魏晉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頁111-114。
    謝雲飛:〈俗傳二十四孝探源〉,《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79年,頁85-108。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143-162。
    [日]大室幹雄:〈石碑と生命〉,《中国碑刻紀行》,(東京:芸術新聞社,1993年1月),頁4-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2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401.pdf5694KbAdobe PDF2197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