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009
|
Title: | 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Super Junior與E.L.F.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magi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 between Super Junior and E.L.F. |
Authors: | 梅衍儂 Mei, Yean Nong |
Contributors: | 蔡琰 Tsai, Yean 梅衍儂 Mei, Yean Nong |
Keywords: | Super Junior E.L.F. 偶像 迷 想像關係 情感認同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3-01 09:22:25 (UTC+8) |
Abstract: | 近年韓國偶像風潮襲捲亞洲,本研究目的以Super Junior與其歌迷E.L.F.共創的文本內容(包含初級偶像文本、次級偶像文本和迷文本)為例,探究其如何塑造雙方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描繪偶像文本的特色、內涵與故事,以及想像與情感的關係。 透過文獻回顧,將迷定義為「在某段特定時間,特別為某些文本內容所吸引並產生互動,具有相當程度之認同與涉入的閱聽人」並發現迷的認同與想像來自對偶像的情感。偶像文本依循神話敘事發展情境,使迷在原有的經驗上建立新的意象,並進一步引發迷的生產行為(迷文本)。 本研究經由文本分析法,了解Super Junior偶像文本以及E.L.F.的應援活動內涵;透過深入訪談剖析E.L.F.的想像和情感世界,並藉由研究者曾參與Super Junior偶像文本的經驗,補充文本原貌。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Super Junior初級偶像文本分為誕生、考驗和成型三個階段,是一沒有結局且不斷交織、循環、反饋、相互參照的過程。其次,Super Junior次級偶像文本則由演唱會舞台敘事為代表,與E.L.F.的情感形成七項對應階段。 最後,E.L.F.與Super Junior的關係能夠透過Super Junior偶像文本建立,E.L.F.不再是Super Junior的從屬文本,E.L.F.不僅接收、消費偶像文本,也是Super Junior偶像文本的創造者,其情感結構從矛盾、憧憬到參與;生產行為則是E.L.F.對Super Junior表達情感的方式,亦是取得Super Junior偶像文本的參與位置的手段。 In recent years, “Korean Wav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Asia. Korean pop music, referred to as “K-pop”,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Korean wave.The important fact of fan culture between Super Junior and E.L.F (the name of Super Junior fans) needs to be discovered that Super Junior and E.L.F create text which builds the imagi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 between them. As revealed in literature review, the imagi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 come from the narrative form and structure of myth. This study uses contextual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al survey to collect Super Junior history and E.L.F “ouen”(cheer) acti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from Super Junior and E.L.F, this study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method of new narrative in idol area. There are three conclusions can be addressed as follow: First of all, Super Junior primary text is a three-stage process. Secondly, Super Junior secondary text can be described as a seven-stage process which is responsed by affection of E.L.F.. Finally, Super Junior tertiary text is the way that both Super Junior and E.L.F use to build up the imagi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 between them. |
Reference: | C妞(2011年1月25日)。〈有生之年,演唱會〉【部落格文字資料】。節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kpopgrape/16796510
RSI(2010年11月8日)。 〈Kissingyoon X Sunny`s Song X 巧妍 聯合發佈〉【電子佈告欄】。取自telnet://ptt.cc
〈SUPER JUNIOR The 3rd Asia Tour SUPER SHOW 3 In Taipei演唱會現場觀賞守〉則(2011年3月3日)。取自http://www.superdome.com.tw/news-content.asp?f_no=425
〈Super Junior成員是網民? 東海帶起Twitter熱〉(2010年5月3日)。取自 http://wenews.nownews.com/news/17/news_17178.htm,上網日期:2012年4月7日。
〈TOP 20 Korean Celebrities with The Most Twitter Followers till May 2011!〉。取自http://www.dkpopnews.net/2011/06/info-top-20-korean-celebrities-with.html,上網日期:2012年4月4日。
〈Twitter 洩漏偶像明星的天機?〉(2010年7月26日)。取自 http://itwwt.com/1334.html,上網日期:2012年4月4日。
Wikipedia──〈Twitter〉。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Twitter#.E5.88.9B.E5.8A.9E,上網日期:2012年2月3日。
Wikipedia──〈神話〉。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8%AF%9D_(%E7%BB%84%E5%90%88),上網日期:2012年2月3日。
13姨KT私人公寓譯(2007年10月24日)。〈SM:沒有發表過SUPERJ UNIOR是正規組合〉。《YONHAPNEWS》。取自http://q.sohu.com/topic/426839,上網日期:2012年4月4日。
于永順、劉雪清(2003)。〈情感──審美想像的動力〉。《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58-61。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芷稜(2009年12月12日)。〈Super Junior門票秒殺 協調再加場〉,《聯合報》,C3版星火線。
王郁惠(2011年1月9日)。〈粉絲超額搶票 SJ門票瞬殺〉,《聯合報》,C3版星火線。
百度百科──〈微博〉。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上網日期:2012年2月3日。
朱幼隸(1997)。〈滿城瓜香飄不散──淺談想像力在新聞中的運用〉。《新聞愛好者》,9,26-28。
朱侃如譯(2003)。《哭喊神話》。臺北市:立緒。(原書May, R. [1991]. The cry for myth. )。
朱侃如譯(1995)。《神話》。臺北市:立緒。(原書Campbell J. & Moyers. B. [1995]. The Power of Myth. Minneapolis, MN: HighBridge Audio.)。
朱筱微(2012年3月17日)。〈全民運動 追殺大明星〉,《喀報》,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4972&from_type=issue&from_id=245,上網日期:2012年6月21日。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新北市,韋伯文化。(原書Hills M.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171-208。
李一鳴譯(1990)。《想像心理學》。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Sartre J. P. [1948]. 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 Westport, CN: Greenwood Press.)
李育倩(2010)。《從文化接近性的觀點檢視台灣偶像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喬(1996)。《中國行業神崇拜》。新北市:雲龍。
李廣均(2002)。〈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四年考試及格人員為例〉。《女學雜誌》,13,219-260。
金民成(2011年11月7日)。〈藝能心臟利特 被稱為新一代MC的理由〉,《Mydaily》。取自http://i.imgur.com/G5F1t.jpg
林桂英(2008)。《女性收視行為與偶像迷戀之研究──以韓劇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修定三版。
吳姿嫻(2008年7月5日)。〈迷的前世、今生、未來:論「新媒介科技迷」〉,「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研討會」,新北市,淡水。
吳彥明(2008)。〈「迷」之迷團-迷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告學研究》,30,127-131。
吳彥明(2006年7月12日)。〈從「大眾商品的迷」到「政治迷」:初探政治迷的生活實踐與意義〉。「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研討會」。
邱雯祺(2009)。《台灣同人文化再現與實踐──以「開拓動漫祭」為案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
柯尹喬(2010)。《台灣偶像劇品牌建構要素之初探性研究──以三立偶像劇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1992)。《國家的神話》。臺北市:桂冠。(原書:Cassirer E. [1946]. New Haven, CT : Yale Univ. Press.)。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師範譯(2004)。《實用想像學》。臺北市:文藝生活書房。(原書:Osborn A. F. [1961]. Applied imagination, aco, TX: Success Motivation Institute.)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臺北市:三民。
許綺玲、許薔薔(1999)。《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上海:人民。
張玉佩(2006)。〈從抗拒到思辨:以鄂蘭哲學探討迷群閱聽人的思辨過程〉。《新聞學研究》,88,1-41。 張玉佩(2004)。〈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50。
張立嵐(2007)。《扮誰像誰?迷的行為特質、實踐與認同研究──以青少年cosplay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振鴻(2012)。《濱崎「步」一樣的偶像──日本流行音樂迷群之偶像認同與消費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淑玲(2009)。《〈西遊記〉與〈哈利波特〉之英雄型塑比較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張瑋礽(2007年5月22日)。〈韓國最大社群網站Cyworld進入台灣市場的困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het/post/1286856809,上網日期:2012年4月7日。
張嬙(2007)。〈迷啊,謎!——傳播學研究中的迷理論〉。《新聞記者》,6。
莊幃婷(2010)。《「偶像假結婚」作為理想浪漫婚姻典範?──韓國實境綜藝節目〈我們結婚了〉之台灣女性閱聽人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經驗與CBC的《Hockey Night 0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213-25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秋雁(2010年8月19日)。〈韓國天團 Super Junior 奎賢出車禍 險赴黃泉 昏迷4天〉。取自http://stars.zaobao.com/pages10/superjunior100819.shtml,上網日期:2012年7月1日。
陳梅英譯(1981)。《幻想力和想像力》。顏元叔主編。臺北市:黎明。(原書:R.L. Brett [1969]. Fancy and imagination. London: Metheun.)
陳穎(2011年3月12日)。〈SJ耍帥 連唱3天《SORRY》捲款1億台幣〉。蘋果日報,娛樂C21版。
陳穎(2011年6月13日)。〈SJ挾《SORRY, SORRY》紅到歐洲 巴黎吸金4600萬〉,《蘋果日報》,娛樂C11版。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佳筠(2010)。《幻想的實現或破滅?少女漫畫迷對漫畫改編偶像劇認同與區辨 歷程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美儒(2011)。《置入性行銷尊於觀眾之產品意識、購買欲望及實際購買行動長期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偶像劇「敗犬女王」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所碩士論文。
黃振家譯(2006)。《大眾媒體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原書 Wimmer, R.D. & Dominick J.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Singapore: Thomson Learning, Inc. )
黃琤琄(2008)。《女性韓劇迷之解讀策略與意義生產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
黃新生(1992) 。《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朝戈金等譯(2006)。〈口頭傳承的形式:散體敘事〉,《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原書Bascom, William. The Forms of Folklore: Prose Narratives. Alan Dundes eds.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游美惠(1993)。〈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滕守堯(1987)。《審美心理描述》。李澤厚主編。臺北市:漢京。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市,三民。
蔡琰、臧國仁(2008年7月)。《新聞與想像:從解構老人新聞到再省新聞敘事》。「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研討會」,新北市淡水。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家平(2007)。《台灣女性韓劇迷的收視經驗及認同過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鄭宜熏(2012年1月2日)。〈SJ開唱搶翻天 3萬張票秒殺〉,《自由時報》,D05國際娛樂版。
鄭青青(2009)。《台灣同人誌裡的男男性戀情想像──以台灣霹靂布袋戲耽美迷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韋伶(2010)。《偶像商品與消費:以台灣傑尼斯迷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劉勇強(1991)。《西遊記概要》。臺北市:文津。
鄭嘉揚(2004)。《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怡瑟(2011年8月31日)〈Super Junior圭賢自曝辛酸往事 曾遭利特責難〉。取自http://www.koreastardaily.com/tc/news/10726,上網日期:2012年7月1日。。
謝豫琦(2006)。《真人實境節目的閱聽人解讀策略—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簡淳怡(2009)。《電視新聞神話之敘事分析──以馬英九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縮短與偶像距離 互傳簡訊時代已經來臨〉(2009年6月6日)。取自http://www.taiwanpage.com.tw/new_coview.cfm?id=2820,上網日期:2012年4月7日。
饒怡雲(2006)。《融化師奶的北極星──師奶迷戀偶像之消費行為研究:以裴勇俊粉絲為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Bryman, A. (1994). Quatitative data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 London: Routledge.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uldry, N. (2007). On the set of The Sopranos-“inside” a fan’s construction of nearness. In J. Gray, C. Sandvoss & C. L. Harrington (Eds.), 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pp. 139-148). New York and Lond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rossberg, L. (1992). 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 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 In L.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pp.50-65). London: Routledge.
Harrington, C. L. & Bielby, D. D. (2007). Global fandom/global fan studies. In J. Gray, C. Sandvoss & C. L. Harrington (Eds.), 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pp. 179-197).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H. (1992).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Jenson, J. (1992). Fandom as path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L. A. Lewis (Eds),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9-29).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earson, R. (2007). Bachies, Bardies, Trekkies, and Sherlockians. In J. Gray, C. Sandvoss & C. L. Harrington (Eds.), 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pp. 98-109).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 Ed.) London:Sage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8451019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45101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1901.pdf | 4829Kb | Adobe PDF2 | 335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