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9268      Online Users : 7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685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58


    Title: 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
    The Study of Wang An-Shih`s "the New Meaning of Shi-Jing"
    Authors: 廖育菁
    Contributors: 董金裕
    Tung, Ching Yu
    廖育菁
    Keywords: 王安石
    詩經新義
    宋代經學
    Wang An-Shih
    the New Meaning of "Shi-Jing"
    the Classics of Sung Dynasty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2-01 16:51:32 (UTC+8)
    Abstract: 王安石經學近十年來開始受到關注(2000年以來);在此之前,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思想和詩文集的研究,其實已經非常蓬勃(1949-1990),尤其變法改革思想正好符合清末和新中國極欲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大陸和美國都有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專家。稍後有王安石思想具有道、佛思想的研究(1980-2000)。截至2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王安石著作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王安石:《王荊公文集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宋.王安石,李壁箋注:《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古籍
    (一)經
    漢.班固:《白虎通義》《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許慎,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8)
    宋.丘雍等:《重修玉篇》《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克:《詩說》《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3)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詩經要籍集成》(北京 : 學苑, 2003)第22冊。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二)史
    劉宋.范曄:《後漢書》《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熊克:《中興小紀》《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二版、2008年9月二版二刷)
    宋.王應麟:《玉海》《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不著撰者:《靖康要錄》《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華岡書局,1975年1月初版)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7年5月第1版)
    明.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楊士奇、黃淮等編:《歷代名臣奏議》《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紀昀等著:《欽定歷代職官表》(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83年)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6初版二刷)
    清.張晉生、黃廷桂等著:《四川通志》《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子
    東周.孫武:《孫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4初版二刷)
    唐.王冰,宋.林億:《黃帝內經.素問》《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唐慎微,曹宗奭等著:《證類本草》,《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四)集
    宋.程顥、程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二版四刷)
    宋.曾鞏:《元豐類藁》《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佃:《陶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臺一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魏了翁:《鶴山集》《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淵:《默堂文集》《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趙秉文:《滏水文集》《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吳澄:〈臨川王文公集序〉《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紱:《穆堂初稿》《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三、今人專著
    (一)學術專著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4月一版一刷)
    董師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0月初版)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80年)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邱漢生:《詩義鉤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年)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高亨:《詩經今注》(臺北:漢京文化,1984年)
    錢基博:《經學通志》(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台: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86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9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尚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
    徐錫臺:《周原甲骨文綜述》(西安:三秦書局,1987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周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2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著》臺北:師大書苑公司,1989 年4 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硏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硏究中心,1989年)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國民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9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硏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硏究》(板橋:天工書局,1990年)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趙吉惠主編:《中國儒學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高明:《羣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倬雲:《西周史》(三聯書店,1994年)
    林慶彰主編,汪嘉玲等編輯:《經學硏究論著目錄. 1988-1992》(臺北:漢學硏究中心,1995年)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硏究. (一) : 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5年)
    林明德:《詩經.周南詩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硏究 : 以三禮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1997年)
    葉國良:《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陸益龍:《中國歷代家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彭美玲:《近代民間婚禮或不親迎問題之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傅林輝:《王安石世系傳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林慶彰,陳恆嵩主編:《經學硏究論著目錄. 1993-1997》(臺北:漢學硏究中心,2002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 : 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雒啟坤:《《詩經》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3刷)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新華經銷,2003年)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葉國良:《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齊魯書社:《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初版五刷)
    梅珍生:《晚周禮的文質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1)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三版七刷)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一版二刷)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國良,李隆獻著:《群經概說》(臺北:大安發行,臺灣學生總經銷,2005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古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其全:《《詩經》工藝文化闡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6年)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6.3一版二刷)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書局,2005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初版)
    夏長樸:《道德同風俗 : 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相關問題》(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06年)
    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硏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邱靜子:《《詩經》蟲魚意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彭美玲,呂敦華,羅健蔚著:《深情相約:婚嫁禮俗面面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夏長樸:《「安石力學而不知道」:楊時評王安石新學》《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09年)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一版增訂)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陳亦伶編輯:《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1978-2007)》(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
    王政:《《詩經》文化人類學》(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江林:《《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葉國良:《禮學硏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硏究》(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
    林慶彰:《偽書與禁書》(臺北:華藝學術出版,2012年)

    (二)單篇論文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8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修撰通考〉,《孔孟學報》,1979年4月,頁135-147。
    王明蓀:〈王安石的王霸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2月,第15期,頁6-12。
    蔣義斌:〈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史學彙刊》,1984年9月,第13期,頁113-126。
    夏長樸:〈王安石思想與孟子的關係〉,《江西文獻》,1986年7月,第125期,頁13-24、43。
    程元敏:〈評介邱著詩義鉤沈〉,《漢學研究》5卷2期,1987年12月,頁635-676。
    夏長樸:〈近人有關李覯與王安石關係諸說之商榷〉,《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頁371-382。
    方元珍:〈王安石著作考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92年12月,第25期,頁133-150。
    黃復山:〈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辨〉,1993年7月,第21期,頁209-252。
    蔡根祥:〈王安石之尚書學〉,《臺北工專學報》,1994年7月,第27期,頁357-410。
    劉浩洋:〈王安石《三經新義》的經世意義〉,《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1集,政治大學文學院,1997年,頁323-341。
    樂文華、陳小瓊、戴文君:〈論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關係〉,《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13-15。
    林素芬:〈「道之不一久矣」--論王安石的「道一」說〉,《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第17期,頁125-159。
    廖育菁:《王安石《三經新義》初探》,《文與哲》,2003年6月,頁1-38。
    高志成:〈王安石易學述論〉,《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5期,頁1-25。
    黃姿瑜:〈王安石〈洪範傳〉析論〉,《問學》,2004年12月,第7期,頁125-147。
    王家泠:〈劉敞、歐陽修、王安石三家人性論與聖人觀析論--兼論其與程朱理學的幾點思想差異〉,《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6月,第20期,頁171-210。
    鄭小江:〈論王安石的學術思想與變法實踐〉,《孔孟學報》,2006年9月,第84期,頁165-94。
    張鴻愷:〈王安石「以《禮》解《詩》」的《詩經》學〉,《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11月,第5期,頁87-101。
    簡光明:〈王安石論莊子〉,《人文研究期刊》,2007年1月,第2期,頁157-183。
    江淑君:〈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53-82。
    蔡哲修:〈北宋「市易之獄」淺探--熙寧政爭研究〉,《中興史學》,2007年6月,第13期,頁27-44。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儒學--由〈性情論〉、〈王霸論〉、〈大人論〉來探討〉,《孔孟月刊》,2008年6月,第46期,頁20-27。
    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 (1949-2007)》,《漢學研究通訊》,2008.11,頁21-32。
    黃士恆:〈王安石《老子注》的道論與天人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08年12月,第2期,頁17-44。
    夏長樸:〈「介父之學,大抵支離」--二程論王安石新學〉》,第42期,頁123-147。
    廖育菁:《胡一桂引[(宋)王安石著]《詩經新義》佚文考》,《書目季刊》,2010年3月,頁47-62。
    潘斌:〈王安石佚書《禮記發明》輯考〉,《古代文明》,2010年4月,第4卷第2期,頁61-70。

    (三)學位論文
    林敬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黃復山:《王安石《字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何湘妃:《南宋高孝兩朝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碧端:《王安石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良昇:《商鞅與王安石治國思想的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何澤恆:《王應麟之經史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翠玟:《王安石《字說》之價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施輝煌:《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王書華:《荊公新學初探》,河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1年4月
    廖育菁:《王安石《周官新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 以范仲淹、歐陽修、卲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文學博士學位,2004年8月。
    張潔:《詩經新義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510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151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