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于宗先、王金利(2005),《臺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金利(2003),〈臺灣民營銀行之體驗〉,收錄於于宗先主編《開放民營銀行設立之經驗與啟示:臺灣案例》(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頁11-93。
王亭斐(2008),〈公司治理與財務結構對臺灣銀行業獲利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濬智(2011),〈華南商業銀行之回顧與前瞻〉,《當代財政》,11,頁22-27。
石齊平、蔡妙珊(1990),〈公營事業民營化—論公經濟部門最適比例問題〉,《財稅研究》,22:3,頁49-62。
朱雲鵬(1999),〈經濟自由化政策之探討〉,收錄於施建生主編《19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經驗》(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33-170。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文弘(2000),《公營事業民營化—提升事業經營績效之利器》。臺北:華泰書局。
吳碧珠、許世雄(1991),〈當前國內公營銀行經營績效問題之探討(下)〉,《今日合作金庫》,17:9,頁17-36。
李庸三(1998),〈公營行庫民營化與銀行未來發展〉,《中國商銀月刊》,17:11,頁1-19。
沈中華(2011),《貨幣銀行學—全球的觀點》。臺北:新陸書局。
周柏昇(2007),〈學歷與教育訓練對銀行績效影響評估:以臺灣地區商業銀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周麗真(1989),〈以財務比率建立銀行經營績效評鑑模型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偉洲(2006),〈公營銀行民營化經營績效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清溪、徐敏鐘(2002),〈臺灣公營事業的民營化與半民營化〉,收錄於林建甫主編《金融投資與經濟發展—紀念梁國樹教授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系),頁89-112。
張斐雅(2010),〈銀行資產品質及資本適足率與其經營績效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所碩士論文。
陳木在、張秀蓮(1994),〈我國金融制度與政策〉,《金融研究參考資料之十七》,頁6-14。
陳香如、劉永欽(1992),〈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企銀季刊》,16:2,頁26-47。
陳朝威(1990),〈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問題與探討〉,《理論與政策》,5:1,頁50-62。
梁美琪(2011),〈兆豐國際商銀之回顧與展望〉,《當代財政》,11,頁11-21。
黃仁德、曾令寧(2003),《現代銀行監理與風險管理》。臺北:臺灣金融研訓院。
黃文明(2004)〈以財務比率探討臺灣地區公民營銀行之經營績效〉,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達業(2011),《2010年銀行財務績效評比》。臺北:臺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
詹益裕(2001),〈金融機構合併對經營利益及員工權益的影響研究—以臺銀、土地銀行、中信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過慶(2001),〈銀行經營績效與獲利能力之分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蔡奇芳(2011),〈臺灣地區公股、公股民營化及民營銀行經營績效與經營非傳統業務分析〉,南華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董俊宏(2007),〈逾放比、獲利力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國內公、民營銀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顏良恭(1990),〈民營化與美國的公共行政〉,《美國月刊》,6:10,頁92-100。
謝文馨(2009),〈臺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之分析—以泛公股銀行與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財務金融組碩士論文。
謝劍平(2010),《財務報表分析》。臺北:智勝出版社。
蕭芳珣(2011),〈以效率評估模式比較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與臺灣各大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效率〉,雲林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論文。
Antoncic, B and R. D. Hisrich(2003),“Privatiza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a Normative Model,”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8:3, pp. 197-219.
Beesley, M. and S. Littlechild(1983), “Privatization: Principles, Problems, Priorities,” Lloyds Bank Review, 149, pp. 1-20.
Boubakri, N., J. Cosset, K. Fischer, and O. Guedhami(2005), “Privatiz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9:8-9, pp. 2015-2041.
Cook, P. and C. Kirkpatrick(1998), “Privatization, Employment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 P. Cook, C. Kirkpatrick, and F. Nixson, eds., Privatizati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p. 251-264.
Chen, T. Y. and T. L. Yeh(2000), “A Measurement of Bank Efficiency, Ownership and Productivity Changes in Taiwan,”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 pp. 95-109.
Cullinane, K., P. Ji, and T. Wang(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ization and DEA Estimates of Efficiency in the Container Port Industr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7:5, pp. 433-462.
Florestan, P. S. and B. G. Stephen(1980),“Public vs. Private: Small Government Contracting with the Private Secto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1, pp. 29-34.
Porter, M. 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Savas, E.(1990),“A Taxonomy of Privatization Strategi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8:2, pp. 341-355.
Sundquist, J. L.(1984), Privatization: No Panacea for What Ails Government. Cambridge: Ballinger.
Uddin, S. and T. Hopper(2003),“Accounting for Privatization in Bangladesh: Testing Word Bank Claim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14:7, pp. 739-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