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
論文
王佩華(1998)。《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
樂市場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論文。
王美雅(1994)。《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家慶(1996)。《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成功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
朱佩瑛(1997)。《台灣唱片業競爭策略之研究》。銘傳管理學院傳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任國勇(2007)。《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
究碩士論文。
池祥蓁(1996)。《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
論文。
吳佳珍(2003)。《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價值鏈的轉變:去中心性、創作與消費意識
的抬頭》。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
沈宜蓉(2004)。《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
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剛(1998)。〈卡拉OK 在身分認同構成中的模糊特性〉,《新聞研究》,56:
頁數65-82。
林怡伶(1995)。《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37
林欣宜(2000)。《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周昭平(1998)。《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
樂的個案比較》。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季穎(2005)。《科技創新應用觀點下線上數位音樂購買意願之研究》。淡江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新聞
學研究》,56:105-134。
施韻茹(2005)。《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
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宜君(2001)。《Peer-to-Peer 之企業競爭策略與經營模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泓銘(2000)。《臺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惠(2001)。《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建寧(2006)。《音樂數位化對流行音樂產業影響之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
郭威君(2003)。《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未來在何方》。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容瑛(2002)。《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大學都市計
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容瑛、周志龍(2004.1.3)。〈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群聚與創作氛圍〉,「文化
研究學會2003 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葉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臺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國隆(2002)。《數位音樂格式對音樂產製的影響:以台灣音樂網站為例》。淡
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詠絮(2001)。《台灣唱片產業導入直效行銷應用之初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蔡宜廷、劉育奇、周欣嫻、周丸生(2006)。〈數位音樂產業及其商業模式〉,《政
138
治大學智慧財產評論》,4:2:45-62。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在性:以八、九O 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
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
鄭鏗彰(2003),《文化產業的公共平台之可能性及經濟力-以數位音樂發展為
例》。「文化創意產業:全球思考‧台灣行動國際研討會」。台灣:台北。
謝鴻源(2004)。《本地唱片業者如何因應當前主要問題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書籍
李岳奇(2001)。《唱片業的和心境爭力與E 化轉型》。民國九十年出版年鑑。
李岳奇(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
馬世芳編(1995)。《永遠的未央歌》。台北:滾石文化。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Bennett, A. [2004].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London: McGraw-Hill.)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原書Picard, R. G. [1989].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California: Sage.)
張培仁(2001)。《從電子媒體看台灣音樂文化與發展》。民國九十年出版年鑑。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振明譯(2004)。《行銷是什麼》。台北:商周出版。(原書Philip Kolter.[2004].
Marketing Insight from A to Z. John Wiley & Sons Inc)
黃子佼(1997)。《佼頭牌音樂大補帖》。台北:圓神。
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原書Firth, S. [1978]. Sociology
of rock. Constable.)
139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蔡文英譯(2001)。《媒體新勢力:Peer to Peer、商業與未來》,台北:商智文化。
(原書Merriden, T. [2001]. Irresistible Forces: the business legacy of Napster
& the undergrowth of the underground Internet. Publish.)
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商周出版。(原書
Frith, S.[2001],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Cambridge Univ
Pr)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台北:五南。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出版年鑑,台北:新聞局。
報章雜誌
田瑜萍(2004.06.14)。〈同樣表演 對岸酬勞高出台灣10 倍〉,《中國時報》(影劇
版)D2 版。
白倩瑜、蕭應強(2003.12.7),〈唱片熱賣小剛周傳雄上海慶功〉,《TVBS 週
刊》。
刊欣(1999.8),〈MP3勢如破竹,唱片工業「數位」以待〉,《商業週刊》,613:
115。
李天鐸(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雜誌》,
第125 期。
李娟萍(2007.02.07)。〈正版唱片 連九年銷售衰退〉,《經濟日報》(A13 版)。
何英煒(2007.03.06)。〈線上音樂預付金讓龍頭也玩不起來〉,《工商時報》15 版。
胡明揚(2006.10.17)。〈線上音樂平台全面走向合法〉,《聯合報》A4 版。
林仁菁(2006)。(台灣變富還是變窮),《突破雜誌》,262:112-116。
姜玉景、朱立群、葉嫦芬(2004.06.17)。〈唱片業硬撐苦撐真要命!〉,《民生報》
(影劇版)C2 版。
姜玉景(2001.01.02)。〈紅歌星開路,唱片業登陸〉,《民生報》(影劇版)C1 版。
姜玉景、施心媛(2001.11.28)。〈年底唱片戰 預算省省省〉,《民生報》(影劇版)
C5 版。
姜玉景(2000.4.23)。〈網路殺手’專殺大學生 ‘少男殺手’迷倒國中生 陳綺貞 蔡
依林 殺手會眨眼〉,《民生報》(影劇版)15 版。
140
施智齡(1999.5),〈唱片公司與MP3決戰網路〉,《商業週刊》,599:112。
袁世珮(2007.03.01)。〈埃及事件 孫燕姿演藝生涯的負債〉,《聯合報》(影劇版)
D2 版。
梁岱琦(2001.02.07)。〈下月起,電視看不到新專輯〉,《聯合晚報》(影劇版)18
版。
陳慧婷(2002)。〈影視歌藝,前進亞洲:台灣唱片業,為華文歌手鍍金〉,《天下
雜誌》,249 期。
〈搖滾客雜誌〉(2001.03)。《如果文化財是共有的,唱片工業將面臨何種改變?
維京唱片總經理姚謙專訪》,復刊4:頁數18-20。
〈搖滾客雜誌〉(2001.03)。《滾石藝瑪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吳正忠專訪》,復刊4:
頁數6-8。
賴怡鈴、彭素娟、嚴婷婷等(2001.03.12)。〈大牌歌手,動不如靜〉,《星報》影
劇版。
賴怡鈴、陳于嬙(2007.01.07)。<周董珊瑚海No.1 江蕙家後蟬聯台語雙榜冠軍>
《中國時報》(影劇版)D2 版。
(蘋果日報)(2007.3.22)。〈CD 唱片 第一季 銷量估年減20%〉,《蘋果日報》,
C3 版。
陳綺貞精選輯 新聞資料,(2004)滾石唱片。
線上資料
舞孃傳奇(2006.5.18)http://www.g-music.com.tw 玫瑰大眾購物網
二、英文
Aaker, David (1991).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Wiley & Sons, Inc.
Bardsley, J. (1997). Purchasing power in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1,2.
Caves, R.E. (2003).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rth, Simon. (1990). Reading the stars in our record:rock, pop, and the writer word.
London, UK: Routledge.
Frith, Simon. (1981). Sound Effects: Youth, leis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ock’n’roll.
New York: Pantheon.
Firth, S.(1992)“The Industirialization of Popular Music”
Garnham, N.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1987
Goodwin, Andrew (2000). Title. London: Routledg.
Hosokawa, S (1984) The Walkman effect[J]. Popular Music, 4,165-80.
Hull, G. P. (1998). The recording industry. Boston: Ally & Bacon.
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2005”. USA.
IFPI. “Commerical Piracy Report 2005”. USA.
Kolter, Phili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ntation and
control(9thed). Ohio: Southwestods 1988.
Peitz, M. & Waelbroeck, P. (2005) An economist’s guide to digital music. CESifo
Economic Studie
Peterson, Richard A. & Berger, David G.(1975). 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 The
case of popular music.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Ed. Firth,
Simon & Goodwin, Andrew. London: Routledge.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 Free Press.
Scott, A. J. (1999). The US recorded music industr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 lo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142
Planning A, Vol.31:1965-1984.
Shuker, R. (1998). Key concepts in popular music. London: Routledge.
Williams, Christina (2001).Does it really matter? Young people and popular music.
Popular Music.
Vogel, L.H.(1998).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 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yan and Peterson,” The Product Image”,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