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624986      Online Users : 10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326


    Title: 小巷深處的大千世界──陸文夫及其作品研究
    The grand world from the innermost lane──the study of Lu Wenfu and his works
    Authors: 蕭惠如
    Contributors: 張堂錡
    蕭惠如
    Keywords: 陸文夫
    小巷文學
    糖醋主義
    反思文學
    蘇州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2-12-03 11:27:04 (UTC+8)
    Abstract: 善於書寫小人物的陸文夫,將他的文學世界建築在厚實的生活基礎上,使充滿吳地風情的市民圖景躍然紙上,讓人讀來親切熟悉。深具社會責任的他,以生動而幽默的筆法,寫出新時期中人們心靈的僵化與停滯,卻不失未來的光明與展望,含納無窮餘韻。
    在文學創作的路途上,他對自身有許多要求及期待,故在他的作品中,讀者總能發現新意與特色。在思想轉變的階段,他將超越苦難的哲理結晶深植作品,利用「糖醋主義」的酸甜口感,如實呈現人生起落,成熟而豐厚。獨特風格的理論,輔以藝術技巧展現社會啟示錄,讓陸文夫在文壇佔有一席之地。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陸文夫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一) 長篇小說

    陸文夫:《人之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二) 中短篇小說

    陸文夫:《榮譽》,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65年。
    陸文夫:《二遇周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
    陸文夫:《小巷深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陸文夫:《特別法庭》,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陸文夫:《美食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陸文夫:《小巷人物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
    陸文夫:《1983中篇小說選:第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陸文夫:《小巷人物志:第二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陸文夫:《陸文夫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陸文夫:《小販世家》,台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
    陸文夫:《陸文夫: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陸文夫:《陸文夫小說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陸文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短篇小說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陸文夫:《美食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
    陸文夫:《陸文夫文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3卷),2006年。
    陸文夫:《小巷深處》,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年。
    陸文夫:《美食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陸文夫:《陸文夫小說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三) 散文隨筆集

    陸文夫:《小說門外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陸文夫:《夢中的天地A World of Dreams》,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86年。
    陸文夫:《藝海入潛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陸文夫:《壺中日月》,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
    陸文夫:《夢中的天地》,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
    陸文夫:《秋釣江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陸文夫:《陸文夫文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4~5卷),2006年。
    陸文夫:《深巷裡的琵琶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陸文夫:《陸文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二、一般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丁抒主編:《五十年後重評「反右」: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
    于成鯤:《中國喜劇研究:喜劇性與笑》,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孔範今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文訊雜誌社編:《當前大陸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牛漢、鄧九平主編:《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
    王春林:《話語、歷史與意識形態》,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6 年。
    王蒙等著:《永遠的陸文夫》,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年。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年。
    田中陽:《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夏出版社,2001 年。
    朱地:《1957:大轉彎之謎──整風反右實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年
    宋耀良:《十年文學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李小江:《女人讀書──女性/性別研究代表專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汪曾祺:《晚翠文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
    周景雷:《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林語堂:《林語堂文集》,台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上海:上海社會學院出版社,1989年。
    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子誠:《冷漠的証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洪子誠等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年。
    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和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家祥:《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培松、金學智主編:《蘇州文學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茅盾:《茅盾評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夏志清:《中國小說史》,台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91年。
    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徐采石、金燕玉:《陸文夫的藝術世界》,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
    徐采石編:《陸文夫作品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高松年:《當代吳越小說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 : 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張堂錡、欒梅健編著:《大陸當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
    張堂錡、欒梅健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
    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局,1992年。
    盛子潮:《小說形態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陳守森:《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
    陳克守:《幽默與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信元:《從臺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思和:《談話的歲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年。
    陳曉明:《不死的純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遼主編:《江蘇新文學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
    傅禮軍:《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馮驥才:《我心中的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聖陶:《葉聖陶創作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蔡翔:《此情誰訴──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全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錢理群:《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出版社,2007年。
    薛毅編:《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鍾本康:《文學的入俗與脫俗》,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年。
    瞿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蘇啟明:《中國現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
    蘇逸敏:《「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7年。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Buse,W.C.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Wolfgang Iser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三、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方之、葉至誠、高曉聲、陳椿年:〈意見和希望〉,《雨花》,1957年第6期。
    方光黨:〈駁斥探求者片面強調文藝特殊性的謬論〉,《雨花》,1957年第11期。
    王元華:〈從現實中探求歷史的底蘊──陸文夫1977年至1981年創作評論〉,《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王景科、顏水生:〈新時期鄉土散文的美學精神〉,《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10期。
    王菊芹:〈魯迅小說中「病態人物」的文化透視〉,《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7月,第8卷第4期。
    王菊芹:〈魯迅小說中「病態人物」的文化透視〉,《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7月。
    王傳習:〈論陸文夫小說的吳文化書寫與想像〉,《文藝爭鳴》,2009年5期。
    代莉萍:〈蘇州文化與陸文夫的文學世界〉,《東吳學術》,2010年第1期。
    冬苗:〈陸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結」〉,《蘇州雜誌》,2010年2月。
    包忠文:〈革命文藝是促進革命化的武器──讀〈棋高一著〉和〈責任〉〉,《雨花》,1964 年第5期。
    左小卒:〈探求者們獨立到那裡去了〉,《新華日報》,1957年10月15日。
    田中陽:〈永恆的魅力──論區域風俗對文學的影響〉,《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向志柱:〈古代諧詼文的藝術特色及其發展困境〉,《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
    朱希祥:〈江南俗食與美食──陸文夫筆下的飲食文化〉,《食品與生活》,2000年第1期。
    朱紅梅:〈淺析陸文夫的編輯思想與實踐〉,《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第6期。
    朱熙鈞:〈陸文夫走上林間路〉,《青年思想家》,2000年5月。
    江文軍:〈錯誤的創作傾向和錯誤的道路——評陸文夫的幾篇短篇小說〉,《新華日報》,1965年2月9日。
    何兆興:〈請陸文夫先生寫書〉,《美術之友》,2001年5月。
    何清:〈「蘇州形象」的文學表達──陸文夫創作的另一種意義〉,《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7年11月。
    何清:〈人性:文學記憶中的城市表情──陸文夫、范小青、葉彌小說中的「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月。
    何鎮邦:〈陸文夫論〉,《新文學論叢》,1984 年第1 期。
    何鎮邦:〈藝術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略論陸文夫的小說理論和小說創作〉,《藝譚》,1985年第4期。
    吳兆路:〈性靈學說與地域文化〉,《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
    吳海:〈審美觀點:對人性深度的探尋與開掘──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散論〉,《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12期。
    李北陵:〈誰夠得上「美食家」〉,《美文》,2009年12月。
    李秋菊:〈同而不同──論魯迅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借鑒與超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月。
    李軍:〈追求內涵的豐厚和深廣──談陸文夫小說多主題的統一〉,《鎮江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李艷敏:〈中國古典詩歌含蓄美探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沈天佑:〈「糖醋味」與幽默風格的吻合──陸文夫小說的顯著特徵之一〉,《河池師範學報》,1993年第4期。
    沈孟瓔:〈陸文夫作品中語言變異手段的運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沈偉東:〈陸文夫:一生坎坷矢志不移〉,《鍾山風雨》,2009年第1期。
    沈慧瑛、管毓柔:〈陸文夫〉,《檔案與建設》,2009年1期。
    肖玉華:〈陸文夫散文論〉,《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
    肖雲:〈善與惡、美與醜的爭鋒──試論陸文夫〈井〉中徐麗莎被毀滅的悲劇〉,《時代文學》,2009年9期。
    邢維、心斌:〈試論陸文夫的「糖醋現實主義」〉,《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依淑清:〈淺談魯迅作品的諷刺藝術特色〉,《遼寧高職學報》,2000年4月。
    屈雅紅:〈含淚的笑──論陸文夫小說的美學特色〉,《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易嘉(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現代》,1932年10月。
    昊昱:〈陸文夫的小巷情感〉,《城鄉建設》,2004年11月。
    祁金平:〈最後的拍攝〉,《蘇州雜誌》,2010年4期。
    邨夫:〈從創作實踐看探求者同人的反黨面貌〉,《雨花》,1957年第11期。
    邵玉林:〈微型小說結局竟猜與想像力的培養〉,《綜合天地》,2009年1月。
    邱岸鍾:〈陸文夫的老師〉,《咬文嚼字》,1996年01期。
    金紅:〈「雙重觀看」──陸文夫〈美食家〉文本意蘊解讀〉,《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
    金燕玉:〈走向成熟——論陸文夫的創作〉,《新華日報》,1984年4月4日。
    金燕玉:〈獨特的「建築群落」——陸文夫創作論〉,《當代作家評論》,1984年第4期。
    姚思源:〈小巷的歌──陸文夫作品散論〉,《成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4年第1期。
    施叔青:〈陸文夫的心中園林〉,《博益月刊》,1989年第18期。
    施法樓:〈且說文藝的重要性、特殊性──論江蘇文藝界某些右派謬論的惡毒性〉,《雨花》,1957年第11期。
    洪治綱:〈地域風情與小說意蘊的深化〉,《文藝報》,1994年2月19日。
    皇甫利生:〈情景交融與內力表現──淺談藝術型態的創造規律〉,《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第11期。
    秋末、清蓮:〈文夫合當姑蘇住,小巷遍寫人風流──陸文夫作品閱讀二題〉,《新世紀圖書館》,2007年第2期。
    秋末:〈陸文夫的兩面與蘇州文化〉,《蘇州日報》,2006年3月23、28日。
    胡啟立:〈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文藝報》,1985年第二期。
    范小青:〈安得廣廈千萬間〉,《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
    范伯群、季進:〈讀《陸文夫的藝術世界》兼析其批評原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范伯群:〈年輪──評文夫同志今年發表的五個短篇〉,《雨花》,1961年第12期。
    范伯群:〈論陸文夫〉,《文學評論叢刊》,1981年第10輯。
    范伯群:〈再論陸文夫〉,《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范培松:〈藤〉,《文藝報》,1984年第10期。
    范伯群:〈三論陸文夫〉,《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茅盾:〈關於鄉土文學〉,《文學》,1936年2月。
    茅盾:〈讀陸文夫的作品〉,《文藝報》,1964年第6期。
    徐采石:〈試論陸文夫創作的新趨向〉,《揚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
    徐俊西:〈新時期「文化小說」漫論〉,《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2期。
    徐繼英:〈戲謔之中見真純──試論陸文夫小說的語言特色〉,《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
    秦宣夫:〈駁斥探求者啟事中的一個論點〉,《雨花》,1957年第11期。
    高小康:〈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
    張盈芳:〈陸文夫〈美食家〉品讀〉,《新世紀圖書館》,2006年第5期。
    張堂錡:〈從小巷走向大院──陸文夫小說藝術追求的變與不變〉,《中國現代文學季刊》,2005年12月。
    張德林:〈為普通人、小人物「立傳」──評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
    張鴻聲:〈「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像」研究〉,《文學評論》,2007年1月。
    張繼責:〈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夫使自然──陸文夫小說藝術淺論〉,《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盛子潮:〈論吳越風情小說〉,《文藝報》,1993年11月6日。
    莫純星:〈《儒林外史》人物對比諷刺談〉,《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4月。
    許傑:〈關於〈小巷深處〉〉,《萌芽》,1956年第12期。
    許鋼:〈平民化傾向的形成與發展〉,《文藝評論》,1984年第6期。
    郭志強:〈古代諷刺小說諷刺風格觀的重新審視──魯迅諷刺風格觀的分期研究〉,《晉陽學刊》,2006年第2期。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創造月刊》,1926 年第3期。
    陳中凡:〈文藝反映階級鬥爭──斥探求者〉,《新華日報》,1957年10月24日。
    陳中凡:〈駁斥探求者的所謂人情味〉,《雨花》,1957年第11期。
    陳奕:〈陸文夫小說的蘇州情結〉,《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3月。
    陳秋良:〈迂、酸、鄙、偽──明清詼諧寓言中的讀書人形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9年1月。
    陳嫻:〈論陸文夫小說的地域文化特色〉,《文教資料》,2008年4期。
    陳嬌華:〈小巷文化的獨特鏡像──論蘇州小巷文化對陸文夫小說創作的影響〉,《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7年11月。
    陳瘦竹:〈是文學流派還是反黨派〉,《雨花》,1957年第11期。
    陳學廣:〈文學語言: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文學語義系統及其特徵解析〉,《紅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陳遼:〈歷程.個性.當下──江蘇文學六十年〉,《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5期。
    陳遼:〈看了陸文夫同志的近作所想到的〉,《雨花》,1961年第12期。
    陳龍:〈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兩翼的比照〉,《蒲峪學刊》,1992年第4期。
    陳蕾:〈淺析小說結尾的空白藝術〉,《咸寧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陸文夫、張炎中、朱紅:〈寫寫文章的人〉(上),《蘇州雜誌》,2009年第4期。
    陸文夫、張炎中、朱紅:〈寫寫文章的人〉(下),《蘇州雜誌》,2009年第5期。
    陸成:《陸文夫創作簡論》,《鍾山》,1985年第5期。
    陸嘉明:〈論陸文夫的小說美學觀〉,《東吳教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6月。
    麥克昂:〈英雄樹〉,《創造月刊》,1928年第1期。
    惠轉寧:〈有形的「牆」與無形的「牆」〉,《當代評論》,2005年第8期。
    湯海山:〈與陸文夫先生有關的往事〉,《蘇州雜誌》,2010年4月。
    程明:〈要命也要酒的陸文夫〉,《中國食品》,1997年第7期。
    馮健飛:〈一面病態人格的鏡子──淺析老舍小說對官本位思想的批判〉,《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
    馮驥才:《關於同題小說〈臨街的窗〉的話》,《小說家》,1984年第4期。
    黃文倩:〈平衡的藝術──論陸文夫文革之後的小說〉,《淡江中文學報》,2007年12月。
    黃亞清:〈陸文夫世俗文化小說的民間意識〉,《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
    黃科安:〈詼諧:中國現代隨筆觀念的藝術建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12月。
    楊利聰:〈「美」的何止於「食」──〈美食家〉背後隱藏的根〉,《語文學刊》,2011年第3期。
    楊承志:〈在陸文夫先生追思會上的講話〉,《雨花》,2005年第8期。
    楊海亮:〈中國作家妙答「外」人「刁」問〉,《科海故事博覽》,2009年第7期。
    葉公覺:〈文壇三人行──陸文夫、高曉聲、方之小說創作比較〉,《當代文壇》,1985年第8期。
    葉正亭:〈品嘗陸文夫筆下的味道〉,《蘇州雜誌》,2010年4月。
    葛苑菲:〈新時期文學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3月。
    雷小倩:〈淺析魯迅筆下的兩個病態人物〉,《綜合天地》,2008年3月。
    雷麗清:〈論陸文夫創作的美學追求〉,《玉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
    熊忠武:〈再論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文學史意義〉,《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2月。
    翟莉:〈淺談歧義與望文生義〉,《遼寧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聞學:〈「寫中間人物」──論陸文夫的創作傾向〉,《文匯報》,1964年2月14日。
    趙劍藝:〈試論文化現實主義〉,《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4期。
    趙憲章:〈形式美學之文本調查──以《美食家》為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
    劉文浩:〈論陸文夫小說中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安徽文學》,2008年第6期。
    劉家昌:〈人離塵世、業績長青——紀念陸文夫老師逝世5周年〉,《蘇州雜誌》,2010年第4期。
    劉振華、董堯、童笑瓴:〈文夫兄,你走好!──沉痛悼念陸文夫先生〉,《雨花》,2005年第8期。
    劉清生:〈陸文夫小說研究述評〉,《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月。
    劉清生:〈論陸文夫「小巷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
    潘延:〈「後陸文夫時代」的蘇州書寫──談朱文穎、荊歌、葉彌、戴來小說中的蘇州形象〉,《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
    蔡起泉:〈論陸文夫小說的意境〉,《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2月。
    鄭納新:〈傷痕─反思文學與當代歷史書寫──以《人民文學》為中心的考察〉,《渤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鄭祥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人物──評陸文夫的長篇新作《人之窩》〉,《社會科學》,1996年第7期。
    盧聲揚:〈戚而能諧,婉而多諷──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9月。
    穆乃堂:〈陸文夫小說的文學意象〉,《社科縱橫》,2007年1月。
    穆乃堂:〈陸文夫小說的平民意識〉,《社科縱橫》,2007年7月。
    穆乃堂:〈論陸文夫小說的歷史意蘊〉,《社科縱橫》,2007年3月。
    蕭風:〈陸文夫的翻案和自我吹噓〉,《雨花》,1964年第9期。
    錢明芳:〈論陸文夫小說的「蘇州味」〉,《職業技術》,2010年第10期。
    靜人:〈斥文藝界右派野心家的謬論〉,《雨花》,1957年第10期。
    謝聞起:〈對探求者的政治觀點的探求〉,《新華日報》,1957年10月13日。
    韓小蕙:〈和陸文夫先生的通信〉,《北京紀事》,2005年6月。
    顧俊:〈回家〉,《蘇州雜誌》,2010年第4期。
    顧堅克、祖丁遠:〈不畏荊棘的探求者──作家陸文夫印象〉,《中國人才》,1993年9月。
    顧關元:〈「吳儂軟語」與「京片子」〉,《國文天地》,2005年2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海香:《「五七族」作家及其飢餓敘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任竹良:《救贖的焦慮──傳播學視角下的「底層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朱云:《當代蘇州小巷風情小說研究──以陸文夫、范小青、朱文穎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宋如珊:《文革後十年(1976-1985)大陸文學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李景梅:《文學主體性理論趨勢梳理和深層反思》,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肖佩華:《市井意識與現代中國市民小說》,開封: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周春梅:《從「自為」到「自在」──論陸文夫小說的政治意識訴求及其演變歷程》,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洪喬平:《大陸新時期小說美學思潮研究(1977-1986)》,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
    徐挺漢:《回歸與轉向:「歸來一代的作家」創作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文倩:《「探求者」作家群文學困境論──一個「右派」作家群的歷史、社會與美學考察》,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楊雅如:《林語堂文學中的精神世界》,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雅淇:《《莊子》寓言幽默特質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董恕明:《大陸新時期(1979--1989)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處境與抉擇》,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劉念波:《反思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海建:《「探求者」社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戴俊艷:《論當代蘇州作家與地域文化的關係──以陸文夫、范小青、朱文穎為代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19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2548KbAdobe PDF224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