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4541      Online Users : 9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129


    Title: 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eities and bird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Authors: 楊靜怡
    Contributors: 高莉芬
    楊靜怡
    Keywords: 山海經
    神人

    帝俊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1-01 13:57:22 (UTC+8)
    Abstract: 「神人」與「鳥」歷經中國文化蘊涵與積累,多被賦予自由穿梭、翩然越界的象徵,然而,若追溯《山海經》神話,「神人與鳥」則以更豐富的面向折射出初民的生命態度。以氏族先祖與神祇化身所衍生的神人帝俊,在〈大荒經〉中以「使四鳥」以及「使四鳥:虎、豹、熊、羆」的行文方式成為神話敘事套語。若連綴《山海經》、《楚帛書》對於帝俊的記載以及原始信仰中以鳳為風的古老觀念,可推知帝俊使四鳥神話應是受殷商文化影響所孕育而生。殷商先祖帝俊驅使四鳥,象徵了至上神驅使鳥形日神與鳥形風神巡遊四方,頗有創制四方空間的意味。這類神話呈現出人們尋求重現創制空間所帶來的秩序與安穩,尋求生活於神聖中心的渴望。

    同為神人驅使靈鳥的關係,西王母與三青鳥則表達出人們對永恆生命的追尋與探索。西王母兼具了生命與死亡的雙重神聖意義,展現大母神神性特徵,但若從神話空間意識所蘊含的意義分析,與西方空間密切相關的西王母,即然代表了凋零與死亡,卻也同時意味著生命得以新生,醞釀另一種生命形式。這種象徵意涵在西王母結合昆侖山樂園意象後更為彰顯,在絕地通天後,昆侖山成為人們登昇天界的唯一途徑。西王母神話也因其與昆侖山的緊密連結,由原始神話所隱含的「再生」特質,逐漸發展成引領人們通往天界的特殊神職。

    此外,本文亦探討《山海經》中以人鳥同體的異形形貌體現神異的鳥形神人。具有神祇性質的鳥形神人,其神狀均為人面鳥身並且能珥蛇、踐蛇或乘龍;至於經文類屬為人的殊方異人,皆為以人為主體,輔以鳥類特徵。者神狀的微妙差異,應隱藏某種特殊意涵。

    本文即嘗試系統性地總結《山海經》神人與鳥所建立的對應關係及合體意象,探討其與原始意涵的關連,以期發現神人與鳥的敘事話語如何在神話脈絡中建構人與宇宙間的永恆秩序,從而對於人的存在價值,能夠有更客觀的認識。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依時代先後排序)
    〔東周〕莊子撰,〔晉〕郭象注:《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3 年)
    〔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93年)
    〔漢〕劉安著:《淮南子》(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
    〔漢〕毛亨著,〔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桓譚撰:《新論》(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漢〕班固撰:《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2年)
    ﹙漢〕張衡撰:《靈憲》,收入《百部叢編輯成》(臺北縣永和: 藝文印書館, 民國57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三國〕韋昭注,嚴一萍選輯:《國語》第16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卷九,文選樓藏本校定,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1997年)
    〔晉〕郭璞注,〔清〕畢阮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上海:齊魯書社,2010年)
    〔晉〕杜預注:《春秋左氏注修訂本》(臺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
    〔晉〕劉煦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孔穎達注:《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歐陽詢撰,〔民〕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明〕胡應麟撰:《四部正偽》(臺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明〕王崇慶撰:《山海經釋義》(臺北:莊嚴文化,民國84年)
    〔清〕郭慶藩注:《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郝懿行撰:《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郝懿行撰:《爾雅義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清〕黃奭輯:《春秋元命苞》,收入《四部分類叢書輯成三編》(臺北縣板橋: 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
    〔民〕屈萬里註譯:《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民國72年)
    〔民〕吳福助註譯:《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民〕黃仁生註譯:《新譯吳越春秋》(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民〕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釋》(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二、中文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序)
    丁 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元化編:《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5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民國64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的最後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德育:《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0年)
    方國瑜:《納西象形文字譜》(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文崇一:《中國古文化》(臺北:東大圖書,民國78年)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民國82年)
    石興邦、田昌五主編:《中國原始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伍至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臺北:臺灣書店,民國87年3月)
    朱 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一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密》(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6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一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8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8月)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何 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呂 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林惠祥:《人類文化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袁 珂:《中國古代神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
    袁 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76年)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80年)
    袁 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孟慧英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原始宗教與薩滿教卷》(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
    茅 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郎櫻.扎拉嘎編:《中國各民族文學關係研究:先秦至唐宋卷》(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三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高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一種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姜亮夫:《楚辭通故》(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中國原始文化根基》(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徐中舒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陸志紅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6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8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勤建:《中國鳥信仰:關於鳥化宇宙觀的思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黃懿陸:《山海經考古:夏朝起源與先越文化研究》(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7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4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江出版社,民國82年2月)
    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8月)
    張 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張 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
    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90年)
    富育光、郭淑雲著:《薩滿文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傅錫壬:《白話山海經》(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葉舒憲、俞建章:《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一「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04月)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2005年5月初版)
    楊伯達:《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楊 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 寬:《楊寬古史論文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治經、黃任遠:《通古斯:滿族語神話比較研究》(臺北:洪業文化,1997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3月)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66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杭州:浙江藝文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大基:《人類文化及生命形式—恩‧卡西勒、蘇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劉文英:《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劉錫成:《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96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蕭 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蕭 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國80年3月)
    蕭 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蕭 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與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蘇雪林:《崑崙之謎》(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5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廣東出版社,1973年)
    龐 進:《鳳圖騰:中國鳳凰文化的權威解讀》(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年)
    龐 進:《中國鳳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顧頡剛等編著:《古史辨第七冊》(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2005年)

    三、外文譯著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同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民國66年9月)
    (日)白川靜著,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2年5月)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合譯:《金文的世界:殷商社會史》(臺北: 聯經出版社, 民國78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77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m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 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奧)佛洛依德(Frend, Sigmund)著,邵迎生等翻譯:《圖騰與禁忌》(臺北:知書房,2000年)
    (美)戴維‧利明(David Leeming)和埃德恩‧貝爾德 (Edwin Belda)合著:《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7月)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1年1月)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
    (美)W.E.佩頓著,許澤民譯:《闡釋神聖:多視角的宗教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艾蘭(Sarah Allan)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evy-Bnihl),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序)
    于省吾:〈略論圖騰與宗教起源和夏商圖騰〉,《歷史研究》第11期,1959年11月
    王麗雅:〈山海經中的鳥圖騰崇拜〉,《中國文化月刊》第311期,2006年11月
    朱鳳祥:〈玄鳥生商—商族人原始崇拜的內涵及演變〉,《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10期,2007年10月
    江林昌:〈甲骨文四方風與古代宇宙觀〉,《殷都學刊》第3期,1997年
    江林昌:〈太陽循環與甲骨文四方風及一些哲學術語新探〉,《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牟永抗:〈紹興306號越墓當議〉,《文物》1984年第1期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
    李炳海:〈少皞命官,王母信使—青鳥意象縱橫談〉,《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5期
    李炳海:〈時間神與創造神之祖的雙重角色—東方古神帝俊譜系的破譯解析〉,《東疆學刊》,第20卷第3期,2003年7月
    李社教:〈論三星堆文化造型藝術中的人鳥組合圖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6期,2006年11月
    李學勤:〈古玉上的鷹與人首〉,《文物天地》第5期,1987年9月
    李豐楙:〈山經靈異動物研究〉,《中華學苑》,第24期,民國70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民國75年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叢刊》第4期,1994年4月
    李豐楙:〈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收入《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91年)
    李 零:〈楚帛書的再認識〉,《中國文化》第1期,民國78年
    李權弟:〈太陽神話意象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呂 微:〈昆侖神話中的二分世界〉,《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2期
    巫 鴻:〈一組早期的玉石雕刻〉,《美術研究》,1979年第1期,1979年2月
    杜金鵬:〈良渚神祇與祭壇〉,《考古》,1997年第2期,1997年2月
    林振湘:〈《莊子》神人意象原型初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4期,2004年
    周德均:〈「雙鳥朝陽」考釋〉,《中國民間文化—民間信仰研究》第1期,1991年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19期(1941年12月)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補證〉,《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22期(1942年2月)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1956年第1期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97年2月
    高莉芬:〈山海經中的神鳥—鳳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卷第5期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高莉芬:〈女神與神醫: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2010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東華漢學》,2011年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第二卷第二期,2009年2月
    高福進:〈太陽神及其形象—日神信仰歷程的初始階段探析〉,《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陳忠信:〈試論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之混沌創世神話〉,《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9年9月
    陳器文:〈神鳥/禍鳥:試論神族家變與人化鳥的原型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
    陳昭銘:〈中國古代神仙思想探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3期,2006年
    彭 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期,民國86年
    黃玉順:〈絕地天通一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關係的蛻變〉,《哲學動態》2005年第5期
    黃尚明:〈人面鳥喙雕像意義的探索〉,《江漢考古》第110期,2009年1月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年第1期
    葉舒憲:〈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一以貓頭鷹象徵的跨文化解
    讀為例〉,《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
    葉舒憲:〈冬眠之熊與鯀、禹、啟神話通解—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長江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7年8月
    葉舒憲:〈國學考據學的證據法研究及展望―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證據科學》,2009年第17卷第4期
    葉舒憲:〈玄鳥原型的圖像學探源―六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範式〉,《民族藝術》2009年第3期
    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期,民國48年9月
    張福三:〈太陽.烏鴉.巫師一對我國太陽神話的一點思考〉,《民族藝術研究》, 2002年,第5期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國85年)
    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25卷第1期
    趙國華:〈玄鳥生商神話略釋〉,《金筑大學學報》1998年4期
    劉秋固:〈莊子的神話思維與自我超越的文化心理及其民俗信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5期,民國87年
    劉錫誠:〈神話昆侖與西王母原相〉,《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四期
    魯瑞菁:〈上古太陽崇拜神話三題〉,《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2006年6月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甲骨文學會會刊》,民國82年2月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一《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鄭振偉:〈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民國90年
    鄭志明:(山海經的神話思維〉,《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1993年12月
    鄭曉江:〈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1997年4月
    鄭杰祥:〈商代四方神名和風名新證〉,《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謝崇安:〈人鳥合一玉飾與君權神授—先秦藝術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之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1998年10月
    謝易真:〈《莊子》中的神人與上古神話的超越思維〉,《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7期,民國94年
    謝鵬鵬:〈春之司啟,情之信使—淺析中國古詩中的青鳥意象〉,《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第36卷,2009年11月
    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蕭 兵:〈操蛇或飾蛇:神性與權利的象徵〉,《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
    蕭 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評張光直教授「動物伙伴」之泛薩滿理論〉,《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民國94年
    饒宗頤:〈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東方文化》1954年第1卷第1期
    饒宗頤:〈中國古代東方鳥俗的傳說兼論大皞少皞〉,《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5年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序)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李珮慈:《采菊:「菊」的原始意象與文學象徵—以屈賦陶詩為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吳曉筑:《太陽神話的生命意涵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碩士論文,民國75年)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神祭祀論起》(私立輔仁大學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琬菁:《山海經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美慧:《鳥與人變鳥—台灣原住民口傳故事析論》(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7年)
    彭鈺惠:《鳥類神話傳說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張宜欣:《山海經》羽族類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7月)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4912003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301.pdf1627KbAdobe PDF285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