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8768      Online Users : 2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8


    Title: 「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
    Revelation-Traitors : The Literary Relationship of Yuan Qiongqiong , Su Weizhen , Zhu Tianwen and Eileen Zhang
    Authors: 梁少珊
    Contributors: 楊小濱
    梁少珊
    Keywords: 張愛玲
    袁瓊瓊
    朱天文
    蘇偉貞
    張派
    否定辯證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2-10-30 15:21:19 (UTC+8)
    Abstract: 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對張愛玲最好的致敬辦法,恰是以毒攻毒,從反面入手。台灣傳人正面擁抱「張派」稱號者,以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三人的文學成就最為可觀。 本文以袁、蘇、朱三人為研究對象,她們以學舌張愛玲起始文學生命,她們也以抗拒張愛玲、告別張愛玲再創個人文涯高峰。三姝的文學發展軌跡:「模仿張愛玲」 - 「抗拒張愛玲」 - 「告別張愛玲」 - 「自成流派」。三人以對張愛玲致敬,起始文學路程;三姝真正闖出自己的文學道路,卻是以抗拒張愛玲為開端。本人寫作此論文,正是為了探討三姝進進出出張愛玲之間,複雜糾葛的發展過程和文學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和接受美學, 這些理論很適合用來研究本論文。而張愛玲著名的美學思維:「存而不論」、「述而不作」,也啓示批評家一種獨特的思考路徑。本論文就架構技術上,筆者遷就,沿用線性排列方式。並且本文的研究方法建立在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接受美學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但受到張愛玲啓發,筆者將以張愛玲的美學思維當成架構本論文的重要史觀依據。

    「張派」模仿張愛玲時期,適逢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抗衡。 鄉土文學政治味道太濃厚,現代主義又太前衛。「張派」出線,在於她們同時結合「尋根」與「革新」,形成文壇新抒情主流。張愛玲的文學既現代又復古,正提供「張派」作家絕佳的文學典範。「張派」模仿張愛玲,是有異有同。筆者將從世路人情、文字燽鍊、鬼話書寫、戲劇性元素、抒情懷舊風格化和耽美的姿態六個論點,分述說明。「張派」抗拒張愛玲時期,是三人對新時代的叩問。 此時期她們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早期學舌張愛玲的文學影響。 正因為來自於張愛玲之「後」,所以三人宣稱告別張愛玲的轉型力作,仍舊具有張愛玲色彩。她們的告別,是「再見」張愛玲,不是「不見」張愛玲。以「見」張愛玲的方式來跟張愛玲說「不見」。 筆者分別從袁瓊瓊,變造「徹底」的黑色幽默;蘇偉貞,失格之人;朱天文,由色入空的美學修持分章討論。「張派」告別張愛玲時期, 台灣整體文學特徵是「輕」。「張派」跟張愛玲,都非常善於把握時機,所以她們每每出手都「躬逢其盛」。「張派」這個時期的作品,不止呈現輕盈的特質,在知識和形式上,也解構得很多。 這個時期「張派」發展出迥異於自己過去,迥異於張愛玲的書寫風格。筆者分別從袁瓊瓊,或者與張愛玲無關;蘇偉貞,時光旅人隊伍;朱天文,歧路花園分章討論。

    到底「張派」張不張?「張派」學張,是叛徒學叛徒。張愛玲啓示後輩作家如何「背叛」。以張愛玲為參照對象,筆者不是暗示「張派」只能在張愛玲的陰影下發展。因為張愛玲,「張派」三人的文學生命更精彩。也因為「張派」,她們豐富了張愛玲自身。正當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在文學新世紀,紛紛以實際行動切割與張愛玲的文學關係,就在這裡,這是她們最相像張愛玲的地方。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也無怪乎她們必須宣稱:我們是我們自己的流派。因為對最聰明的「叛徒張愛玲」而言,最好的致敬方式便是「以毒攻毒」,背叛。
    Reference: ㄧ、作家專書:

    張恨水:《啼笑因緣》(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印刻,2005年)
    張愛玲:
    《張愛玲典藏全集1: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2:秧歌》(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3:赤地之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4: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5:1943年作品》(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6:1944年作品》(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7:1945年以後作品》(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8:1939~1947年作品》(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9:1952年以後作品》(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10: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11:海上花開》(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12:海上花落》(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13:愛默森選集等五種》(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典藏全集14:情場如戰場等三種》(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小團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9年)
    《易經》(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
    《雷峰塔》(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袁瓊瓊:
    《春水船》(台北:皇冠,1979年)
    《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年)
    《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年)
    《隨意》(台北:洪範,1983年)
    《滄桑》(台北:洪範,1984年)
    《青春的天空》(台北:李白,1986年)
    《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年)
    《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7年)
    《袁瓊瓊的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年)
    《今生緣》(台北:聯合,1988年)
    《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1989年)
    《情愛風塵》(台北:洪範,1990年)
    《萬人情婦》(台北:探索文化,1997年)
    《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食字癖者的札記》(台北:三民,2003年)
    《孤單情書》(台北:印刻,2006年)
    《繾綣情書》(台北:印刻,2007年)
    《冰火情書》(台北:印刻,2007年)
    《曖昧情書》(台北:印刻,2007年)
    《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2009年)
    蘇偉貞:
    《紅顏已老》(台北:聯經,1981年)
    《陪他一段》(台北:洪範,1983年)
    《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1983年)
    《世間女子》(台北:聯經,1983年)
    《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1984年)
    《有緣千里》(台北:洪範,1984年)
    《舊愛》(台北:洪範,1985年)
    《陌路》(台北:聯經,1986年)
    《離家出走》(台北:洪範,1987年)
    《問你》(台北:李白,1987年)
    《流離》(台北:洪範,1988年)
    《來不及長大》(台北:洪範,1989年)
    《我們之間》(台北:洪範,1990年)
    《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年)
    《過站不停》(台北:洪範,1991年)
    《熱的絕滅》(台北:洪範,1992年)
    《沈默之島》(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夢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1996年)
    《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2002年)
    《魔術時刻》(台北:印刻,2002年)
    《私閱讀》(台北:三民,2003年)
    《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2003年)(蘇偉貞編選)
    《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2004年)(蘇偉貞主編)
    《倒影台南》(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時光隊伍》(台北:印刻,2006年)
    《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台北:允晨,2007年)
    《租書店的女兒》(台北:印刻,2010年)
    《蘇偉貞小說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2010年)
    朱天文:
    《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1977年)
    《淡江記》(台北:印刻,2008年)
    《傳說》(台北:印刻,2008年)
    《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炎夏之都》(台北:印刻,2008年)
    《戀戀風塵》(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世紀末的華麗》(台北:印刻,2008年)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台北:遠流,1991年)
    《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年)
    《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
    《極上之夢》(台北:遠流,1998年)
    《巫言》(台北:印刻,2007年)
    《劇照會說話》(台北:印刻,2008年)
    《最好的時光》(台北:印刻,2008年)
    《黃金盟誓之書》(台北:印刻,2008年)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台北:印刻,2008年)
    胡蘭成:
    《今生今世》(台北:遠景,2004年)
    《山河歲月》(中國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禪是一枝花》(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
    《亂世文談》(台北:印刻,2009年)
    西蒙波娃:《越洋情書》(台北:貓頭鷹,1999年)

    二、學界研究專書: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1983年)
    水晶:
    《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2000年)
    《蘇打水集》(台北:大地,1979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選:《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創作》(台北:爾雅,1990年)
    王德威: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年)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2002年)
    《眾聲喧譁》(台北:遠流,1988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8年)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台灣新文學史》(聯經,2011年)
    《華麗與蒼涼 張愛玲紀念文集(合著)》(台北:皇冠,1996年)
    蘇偉貞:
    《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2006年)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2002年)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台北:印刻,2011年12月3日)
    布魯姆(Harold Bloom):
    徐文博翻譯:《影響的焦慮》(台北:久大,1990年)
    朱立元、陳克明翻譯:《誤讀的圖示》(台北:駱駝,1992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翻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蔡美麗:《維納斯之變顏》(台北:允晨,1995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邱貴芬:
    《(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中華民國91年)
    黃心村:《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2月1日)
    皇冠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化,1996年)
    伊戈頓著,吳新發翻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中華民國90年)
    李珮儒:《唐文標與其「張愛玲雜碎」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9年)
    高詩佳:《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9年)
    林維紫:《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9年)
    羅郁玫:《如何叛逃張愛玲-朱天文與胡蘭成的文學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5年)
    王怡心:《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7年)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3年)
    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徫貞沈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6年)
    彭春:《台灣張派女作家小說的服飾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100年)
    牛珮安:《九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戀物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6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的女性世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靜宜:《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意識》(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8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游靜敏:《徘徊於文學與政治之間:胡蘭成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7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3年)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2年)

    四、期刊: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七章-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003年第220期,2月。
    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譜〉,《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第八期,5月。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中華民國85年6月。
    王德威:〈美麗蒼涼的手勢 從京劇版金鎖記看張愛玲〉,《聯合文學》,2006年5月。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 - 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4日。
    王德威:〈祖師奶奶的功過〉,「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5日。
    王德威:〈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997年7月。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張愛玲 雷峰塔、易經與迴旋和衍生的美學〉,《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9年10月。
    王德威:〈評蘇偉貞的《流離》持續之必然?〉,《聯合文學》,第五卷第十期。
    王德威:〈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台灣文學研究集刊》,中華民國98年,9月。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5日。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1995年1月。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師文藝》,中華民國89年11月。
    范銘如:〈久違的袁氏物語〉,《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5年4月。
    范銘如對談蘇偉貞:〈蘇偉貞-強悍也是一種信仰〉,《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4年8月。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啓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中華民國85年3月。
    黃錦樹:〈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四月。
    黃錦樹:〈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中華民國91年,4月。
    黃錦樹:〈世俗的救贖?:論張派作家胡蘭成的超越之路〉,《中山人文學報》,中華民國90年,10月。
    阿城等合著:〈胡蘭成專號〉,《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9年,4月。
    劉紹銘:〈絕代尤物胡蘭成〉,《明報月刊》,中華民國98年,5月。
    古遠清:〈胡蘭成晚年在台灣〉,《傳記文學》,中華民國97年,11月。
    嚴紀華:〈胡蘭成與張愛玲-兼論胡蘭成之論張愛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中華民國96年,4月。
    金文京:〈胡蘭成對台灣文學之影響及其與日本近代文藝思想之關係〉,《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4年,5月。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中華民國89年,6月。
    胡蘭成著,張文奇提供:〈胡蘭成筆下的張愛玲記〉,《傳記文學》,中華民國84年,10月。
    王劍叢:〈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創作述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
    王宏志:〈張愛玲與中國大陸的現代文學史書寫〉,「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0年,10月24日。
    王衛平、馬琳:〈張愛玲研究五十年述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1月。
    吳敏:〈傳統小說藝術的現代性演進-論張愛玲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四期。
    施萍:〈直面人生的悲哀-傾城之戀與香港的情與愛比較〉,《南通師專學報》,1997年,9月。
    秦都雍:〈談張愛玲與紅樓夢的悲劇意識〉,《平原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
    梁秉鈞:〈張愛玲與香港〉,「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0年,10月25日。
    梁雲:〈論魯迅與張愛玲的文化關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2月。
    莊信正:〈沈從文、張愛玲與生命的玄秘〉,「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央日報主辦,1996年,12月。
    陳輝龍:〈筆記張愛玲〉,《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舒非:〈張愛玲與陳若曦〉,《中報月刊》,1985年,5月。
    須蘭:〈姑姑、炎櫻和蘇青-談張愛玲筆下的世俗人情〉,「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5日。
    溫儒敏:〈近二十年來張愛玲在大陸的接收史〉,「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4日。
    路筠:〈世情與言情-張愛玲與中國傳統小說緣結〉,《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2月。
    劉川鄂:〈多姿的結構,繁複的語象-張愛玲前期小說藝術片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四期。
    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台北:學生書局。
    蔣芸:〈為張愛玲叫屈〉,「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5日。
    蘇童:〈張愛玲讓我想起了林黛玉〉,「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10月25日。
    蔡淑華:〈探索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情愛女子〉,《 中文研究學報》,中華民國88年6月。
    趙慶華:〈相聚、離開、沈默、流浪-閱讀蘇偉貞『眷村四部曲』〉,《台灣文學研究》,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四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 「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郭誌光:〈潮士女日常拼圖vs.土行者經年腳蹤:朱天文《巫言》與舞鶴《餘生》的小說敘事比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中華民國一百年四月。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五、報刊文章: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中國時報》開卷版,1995年9月。
    王安憶:〈隔代的惋惜 - 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黃碧雲:〈過譽〉,《明報週刊》專欄「暫且」,1578期,1999年4月10日。
    邱靜彗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3月。
    張大春訪問,王之樵記錄整理:〈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線—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國時報》第39版,1994年7月17日。
    張大春:〈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中國時報》23版,1991年1月28日。
    丁琬:〈遙想自己的天空 - 走訪袁瓊瓊〉《明道文藝》中華民國71年3月。
    姜捷:〈蘇偉貞是書癡、字癡、情癡〉《婦女雜誌》中華民國75年。
    陳芳明:〈毀滅與永恆-張愛玲的文學精神〉,《中國時報》1995年10月9日。
    陳芳明:〈張愛玲與對照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0月2日。
    簡瑛瑛、賴慈芸記錄:〈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18卷第10期。
    尹蓓芳:〈朱天衣對談袁瓊瓊〉,《印刻文學生活誌》,2006年4月。
    吳億徫:〈悠遊出與入之間 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2002年10月。
    范銘如對談蘇偉貞:〈蘇偉貞-強悍也是一種信仰〉,《印刻文學生活誌》,中華民國94年8月。
    江迅報導:〈新世紀再現張愛玲傳奇〉,《亞洲週刊》,2000年11月。
    呂文翠、徐秀慧、胡蘊玉整理:〈永不消失的華麗-告別張愛玲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1995年9月30日。
    李瑞騰:〈她,彰顯了類存在的悲劇〉,《中央日報》3版,1995年9月10日。
    李瑞騰:〈張愛玲震盪〉,《民生報》14版,1995年9月10日。
    袁瓊瓊:〈張愛玲又死了一次〉,《聯合報.讀書人》1996年9月2日。
    袁瓊瓊:〈張愛玲記〉,《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莊宜文:〈世紀末的哀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5年9月1日。
    莊宜文:〈迴旋的舞步-從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談起〉,《自由副刊》,2000年12月。
    蘇偉貞:〈張愛玲書信選讀〉,《聯合報》副刊,1995年9月10日。
    張啟疆:〈我的裡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中國時報》,1994年6月14日。
    石劍峰專訪朱天文:〈朱天文:小說家很像人類學家〉,《東方早報》,2009年5月22日。
    朱天文:〈如果不寫,在生活裡我只會是一個很失敗的人〉,《明日風尚》,2009年7月號。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615900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9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10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