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502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75857      Online Users : 5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3


    Title: 出組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
    Authors: 蔡依靜
    Tsai,Yi Ching
    Contributors: 蔡哲茂
    Tsai,Che Mao
    蔡依靜
    Tsai,Yi Ching
    Keywords: 甲骨文
    出組
    卜王卜辭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5:20:37 (UTC+8)
    Abstract: 本文可分為二部分,一為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的整理,二為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而整理河南博物院所掘甲骨係有助卜王卜辭的研究。本文主要由三方面對卜王卜辭作研究,一為分類與斷代,並據卜王卜辭的月份作排序,進一步判斷卜王卜辭產生的時間;二是對卜王卜辭的相關特點作歸納與研究,包括辭式、文例、卜骨鋸截形式與目的;三是在內容方面,包括卜王卜辭的事類及地點研究。關於內容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卜王卜辭的干支、月份和地點,盡可能把互相關聯的材料聯繫起來作排序,呈現商王的活動情況,以利於更完整地了解卜王卜辭形成的背景。此外,盡可能地注意與出組卜辭在時間上有並存或接續關係的卜辭,主要為賓組、何組、歷組及花東卜辭,它們在文例和內容上有不少可與出組卜辭互相參照,有助於卜王卜辭的考察。
    Reference: 一、甲骨著錄書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博物院,1925年);《簠室殷契徵文附考釋》( 北京 : 北京圖書館,2000年)。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河南省博物館,1931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3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1933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1937年);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孫海波:《甲骨文錄》(河南:河南通志館,1937年)。
    金祖同:《殷契遺珠》(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1939年);又1974年台灣藝文印書館重印。
    胡厚宣:《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來薰閣書店,1951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聯群出版社,1954年)。
    饒宗頤:《日本所見甲骨錄》,香港大學《東方文化》3卷1期(1956年)。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寫真印刷株式會社,1960年3月),
    【日】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日本《甲骨學》第7號至第12號(1959年);後由劉明輝譯〈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初版,2005年重印)。
    【日】伊藤道治:《藤井有鄰館所藏甲骨文字》,《東方學報》第42冊(1970年);日本京都朋友書店翻印之《卜辭通纂》附錄《日本所見甲骨錄》(1977年7月)。
    饒宗頤:《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香港:出版者不詳,1970年)。英文題名:Some Chinese oracle bones from collection in the main museums of Europe,America and Asia
    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2年)。英文題名: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
    明義士、許進雄:《殷虛卜辭後編》(台灣藝文印書館,1972年)。
    周鴻翔:《美國所藏甲骨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76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Coll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日】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1992年)。
    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會,1987年)。
    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法】雷煥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利氏學社編,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英文題名:SEVERAL COLLECTION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GERMANY SWITIZERLAND,THE NETHERLANDS,BELGIUM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河南省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台北:河南運臺古物會,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段振美等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9月)。
    李鍾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宋鎮豪主編:《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1月)。

    二、工具書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台北:中華書局,1989年)。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0月)。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
    饒宗頤主編、沈建華編輯、沈之瑜校訂:《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1999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紅葉文化,1999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四、今人論著
    二劃 丁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三劃 于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鎮洲等編纂
    《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台北市:河南運臺古物會,1999年)。

    四劃 中、王、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4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49年12月)。
    王慎行
    《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宋鎮豪主編
    《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3年)。
    王平、【德】顧彬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貴民
    《商周制度考信》(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王蘊智
    《殷墟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字學論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王蘊智、張怡
    〈殷墟出組卜王辭的考察與綴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王瀛三、姜秀琴、宋慶元
    〈關百益與河南博物館〉,《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王子揚
    《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0月)。
    方述鑫
    《殷墟卜辭斷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論非王卜辭〉,《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方稚松
    《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劃 石、白、包、古
    【日】白川靜,溫天河、蔡哲茂譯
    《甲骨文的世界 : 古殷王朝的締構》(台北市:巨流圖書,1977年)。
    石璋如
    〈測釋河南民族博物院發掘殷虛的坑位(記董師交辦的一件事)〉,《中國文字》第51冊(1974年3月)。
    白玉崢
    《甲骨文錄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月)。
    〈讀甲骨綴合新編暨補編略論甲骨綴合〉(《中國文字》新一期,1980年3月)。〈甲骨文錄識小錄〉,《中國文字》新二期(1980年9月)。
    〈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一期(1986年6月)。
    包遵彭
    《中國博物館史》(台北市:中華叢書會,1964年)。
    古育安
    《殷墟花東H3甲骨刻辭所見人物研究》(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劃 安、伊、朱、任、朴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市博物館編著
    《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日】伊藤道治
    〈論第二期卜辭中所見的 歲之祭祀〉,《中原文物》第3期(1990年)。
    朱鳳瀚
    《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論卜辭與商周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19期(1992年)
    朱彥民
    《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現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朱歧祥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台中:朱歧祥發行,2006年)
    任大山、張莉主編
    《何日章研究》(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
    【韓】朴載福
    《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七劃 吳、何、李、汪、宋、沈、杜、肖
    吳浩坤、潘悠
    《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俊德
    《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
    李濟總編輯
    《安陽殷墟發掘報告》(共四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19年。
    李棪
    《北美所見甲骨選粹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2期(1970年)。
    李學勤
    《古文物中的古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年)。
    《殷代地理簡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第11期(1977年)。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第2期(2005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第5期(1981年)。
    〈甲骨文中的同期異組現象〉,《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殷墟甲骨兩系說與歷組卜辭〉,《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第2期(1987年);後收入《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學勤、曾毅公、郭若愚
    《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李先登
    〈關於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點意見〉,《中原文物》第2期(1982年)。
    李宗焜
    〈殷墟發掘的甲骨〉,《古今論衡》第4輯(2000年6月)
    《卜辭所見一日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李旼姈
    《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李善貞
    《甲骨文同文例舉例》(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李立新
    〈論河南運台甲骨-兼評《河南運臺古物‧甲骨文專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2003年)。
    《甲骨文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宋鎮豪
    《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百年甲骨學論著目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試論殷代的紀時制度〉,《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4年)。
    〈論古代甲骨占卜「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
    〈再論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2000年)。
    〈殷代「習卜」和有關制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7年)。
    〈從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學校教育〉,《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雅萍
    《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沈之瑜
    《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0月)。
    沈之瑜、濮茅左
    〈卜辭的辭式與辭序〉,《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沈培
    《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商代占卜中命辭的表述方式與人我關係的體現〉,《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9年12月)。
    肖楠
    〈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八劃 屈、林、周、門、杭、孟、河
    屈萬里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初版,1992年3月景印一版)。
    林澐
    《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林宏明
    《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台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祖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歷組與賓組卜辭同卜一事的新證據〉,《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林小安
    〈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林歡
    《商代地理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2年)。
    周忠兵
    《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 月)。
    杭立武
    〈河南省博物館運台古物〉,《中原文獻》第17卷8期(1985年8月)。
    孟憲武、謝世平
    〈殷商制骨〉,《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河南省博物館編
    《河南省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博物院編
    《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河南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
    《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九劃 島、保、姚、胡、施、柳
    【日】島邦男,溫天河、李壽林譯
    《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日】保坂三郎
    〈評《甲骨文錄》〉,《史學》(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三田史學會,1921年、大正10年)。
    姚孝遂
    〈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牢、 考辨〉,《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初版,2005年重印)。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版,2004年重印)。
    姚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甲骨年表正續合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1937年4月初版,1976年8月再版)。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3月)。
    〈一甲十癸辨〉,《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文發現之歷史及其材料之統計〉,《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甲骨學緒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4分(1996年)。
    〈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1937年)。
    〈卜辭同文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第2分(1947年)。
    〈釋 御 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4分(1939年)。
    胡厚宣、宋鎮豪
    〈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考釋〉,《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柳詒徵
    〈論文化事業之爭執〉,《史學雜誌》第2卷1期(1930年3月)。

    十劃 唐、夏、容、孫、徐、馬、晁、秦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9年9月)。
    《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夏淥
    〈殷商祭名小考〉,中國殷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容媛
    〈國內學術界消息〉,《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6月)。
    孫詒讓
    《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孫海波
    《甲骨文錄》(台北:藝文印書館重印本,1958年5月。據1937年河南通志館印行本重新整理編排影印)。
    孫傳賢、劉樸
    〈關百益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中原文物》第2期(1987年)。
    孫亞冰
    〈百年來甲骨文材料再統計〉,《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孫亞冰、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徐鳳先
    《商末周祭祀譜合曆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

    十一劃 郭、商、張、常、許、陳、曹、連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郭振祿
    〈試論祖庚、祖甲時代的被鋸截卜王辭〉,《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郭勝強編著
    《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張玉金
    《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書局,2001年9月)。
    《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書局,2003年2月)。
    〈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張秉權
    《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卜龜腹甲的序數〉,《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冊(1956年12月)。
    〈論成套卜辭〉,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60年7月)。
    〈甲骨文的發現與骨卜習慣的考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7年6月)。
    《殷墟文字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57年)。
    張永山、羅琨
    《夏商西周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第一卷(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勇、蘇岩
    〈關百益《殷虛文字存真》分期分類的初步探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張莉
    〈何日章學術思想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
    張世超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字跡與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怡
    《殷墟出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
    《殷商曆法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5月)。
    〈百年來的殷商曆法研究〉,《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翌」的時間所指〉,《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
    許敬參
    《殷虛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釋》(河南:河南博物館,1933年6月)。
    〈契文卜王釋例〉,載於《河南博物館館刊》第4、5、13集(河南:河南博物館,1936年〜1937年)。
    許進雄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陳邦懷
    《殷代社會史料徵存》(全2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台北市:大通書局,1971年)。
    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
    《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歷組卜辭」的討論與甲骨文斷代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陳絜
    《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年福
    《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
    陳劍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曹定雲
    〈論武乙、文丁祭祀卜辭〉,《考古》第3期(1983年)。
    曹錦炎
    〈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殷都學刊》第3期(1990年)。
    〈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復收於《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連劭名
    〈殷墟卜辭中的戍和奠〉,《殷都學刊》第1期(1997年)。

    十二劃 曾、傅、黃、彭、黃、喻、崎、焦、馮、湖
    曾毅公
    《甲骨綴合編》(北京:修文堂書店,1950年)。
    《甲骨地名通檢》(濟南: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9年)。
    〈論甲骨綴合〉,《華學》第四輯(2000年)。
    傅斯年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1930年12月)。
    黃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關於卜骨的左右問題〉,《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黃慧中
    《從統計學觀點探討祖庚祖甲卜辭的斷代》(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彭裕商
    《殷墟甲骨斷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歷組卜辭補論〉,《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非王卜辭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也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1983年)。
    彭邦炯
    《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1月)。
    〈從鼓字論及相關地名和國族〉,《殷都學刊》第3期(1994年)。
    【日】崎川隆
    《賓組甲骨文字體分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焦智勤
    〈殷墟甲骨拾遺.續六〉,《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湖北省博物館
    《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十三劃 董、裘、楊、詹、鄒、溫、葛
    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外一種》1933年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骨文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1936年。
    〈殷代的革命政治家〉,《平盧文存》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甲骨學五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7月)。
    《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
    《甲骨年表》,《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殷曆譜》上編卷三,,《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平盧文存》卷3,《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時期之區分〉,《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冊(1929年12月)。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原載《中國語文》第6期(1979年);後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2000年1月重印)。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勿」「發」〉,《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評殷墟卜辭綜述〉,《文史》35輯(1992年);後收入《文史叢搞》(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第3期(鄭州市:中原文物編輯部,1990年)。
    〈說殷墟卜辭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1993年)。
    〈釋「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說「 」〉(提綱),《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2009年12月)。
    楊樹達
    《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楊寬
    《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10月)。
    楊升南
    《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
    溫明榮、郭振祿、劉一曼
    〈釋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骨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葛毅卿
    〈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集4分(1939年)。

    十四劃 趙
    趙鵬
    《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於斷代的意義》(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誠
    《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佩馨
    〈安陽後崗圓形葬坑性質的討論〉,《考古》第6期(1960年)。

    十五劃 蔡、蔣、劉、鄭、衛
    蔡哲茂
    《論卜辭中所見商代宗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論文,1991年)。
    《甲骨綴合集》(台北:文淵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甲骨綴合續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的商榷〉,《書目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78年)。
    〈甲骨綴合新編及新編補幾個問題之商榷後記〉,《書目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1981年)。
    〈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集第4分(1987年)。
    〈伊尹傳說的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論《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
    〈殷卜辭「肩凡有疾」解〉,《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武丁王位繼承之謎─從殷卜辭的特殊現象來做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7年度第十五次學術講論會」演講稿(2008年9月15日)。
    〈商代的凱旋儀式─迎俘告廟的典禮〉,《多維視域─商王朝與中國早期文明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晚商畜牧業的經營─以牧與芻為中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
    〈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子計畫(一)」(台北:台灣大學,2009年10月)。
    〈釋甲骨文的地名「夒」〉《安陽文獻》第15期(台北安陽文獻社,1999年)。
    蔣玉斌
    《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說殷墟卜辭的特殊敘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淵臨
    〈殷墟「骨簡」及其有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冊(1969年)。
    《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年3月)。
    劉釗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劉源
    《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
    劉一曼
    〈論殷墟甲骨的埋藏狀況及相關問題〉,《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
    〈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第6期(1986年9月)。
    劉一曼、郭振祿、徐自強編著
    《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8月)。
    劉節
    〈評殷契佚存〉,《北平圖書館館刊》7卷6號(1933年12月)。
    劉風華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
    劉義峰
    《無名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論甲骨文分類和斷代的主要標準─兼論歷組卜辭的時代〉,《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中國福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劉影
    《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1月)。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鄭繼娥
    《甲骨文動詞語法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史碩士論文,1996年)。
    《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衛聚賢
    《中國考古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十七劃 鍾、蕭、謝、韓
    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1995年)。
    蕭良瓊
    〈卜辭文例與卜辭的整理和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蕭楠
    〈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再論武乙、文丁卜辭〉,《甲骨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謝濟
    〈祖庚祖甲卜辭與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試論歷組卜辭的分期〉,《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韓江蘇
    〈殷墟花東H3卜辭中「遲弓」、「恆弓」、「疾弓」考〉,《首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十八劃 魏
    魏慈德
    《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說卜辭「某芻于某」的句式〉,《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

    二十劃 嚴、饒
    嚴一萍
    《甲骨綴合新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甲骨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釋小 〉,《中國文字》第19期(1966年)。
    嚴志斌
    〈商代的「戍」〉,《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饒宗頤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卜辭「 門不往 」解─殷禮提綱之一〉,《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殷代地理疑義舉例─古史地域的一些問題和初步詮釋〉,《九州》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
    「河南博物院」網站:http://www.chnmus.net/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20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001.pdf25731KbAdobe PDF251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