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50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32451      Online Users : 5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2


    Title: 詩人、學人與世變-夏敬觀其人其詩研究
    As a poet and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a changing world :A case study of Shia Jingguan(1875-1953)`s thoughts and poems
    Authors: 蘇郁芸
    Su, Yu Yun
    Contributors: 吳彩娥
    蘇郁芸
    Su, Yu Yun
    Keywords: 夏敬觀
    同光體
    學人之詩
    清末民初
    世變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5:20:36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夏敬觀為研究對象,藉由探討其詩歌思想與創作,自「詩人」、「學人」、「世變」三個觀察點,為夏敬觀研究提供不一樣的成果,補充對於同光體、清末民初詩壇的掌握,期待能更加全面地拓展對同光體此一詩學概念與近代詩壇的認識。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進入論文主題之先導,闡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並說明版本與論文架構。
    身為幾近最後一代的接受了嚴格傳統教育的學子的夏敬觀,其一生事業與創作成績,幾乎難以脫離經學的影響。故第二章分三部分介紹夏敬觀的生平、師承交友與學術取向後,論其經學與史學思想。夏敬觀以為經孔子之手刪定而成的《春秋經》,最能發掘出其中聖人的用意的就是《史記》。夏敬觀希望可以藉由治《春秋經》,達到如《史記》所言「撥亂反正」的效用,這也是這套中國自古以來的學問,之所以仍必須生存於近現代世界的價值所在。
    經學與史學的素養同時也是夏敬觀的詩論根幹,即「溫柔敦厚」的詩教。因此第三章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承續前章對夏敬觀的生平與經史思想的研究成果,介紹夏敬觀的詩學思想。
    而夏敬觀在主張詩教之餘,又展現出苦澀鮮新詩風的原因,在於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詩人未藉口溫柔敦厚的大帽子、隱遁塵世之外,而是同時展示了「經學之用」,即經世濟民的積極面,凝鍊成現存一千八百多首、被稱為「吷庵體」的作品。
    深厚的學問素養,不僅是夏敬觀個人的創作資源,同時也是那一輩詩人的共同語言,這群詩人被概括為「同光體」一詞。在「同光體」的大傘下,雖然又可細分為許多派別,但其特徵是體現了「學人」的素養。「吷庵體」就是「學人之詩」的實踐之一。夏敬觀論作詩之法時提出「以俗為雅,推陳出新」。不只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豐厚學問以避開「俗」的侵擾,並提出應以學問為基臺,鎔鑄創作者個人的思致。「以俗為雅」是學人之詩的體現,亦可見於其詞論與畫論;「推陳出新」除了也是學人一再自我超越的展現外,同時是面對新世界、新事物時的態度與方法。
    第四章開始則分論其詩學思想的實踐成果,討論夏敬觀詩作中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第五章以詩作為中心,抽取出三大主題:死亡、家園、新年記事進行分析,以期在現行評論與研究之外,開拓出更多夏敬觀詩的面貌,並藉此一窺清末民初的士人於朝代更迭、文化主體價值轉換之際,其間的生活變化與心理轉折。
    「世風變雜進,薄視經術吏」是夏敬觀對新時代的感想。在經學被輕視的世界中,不只道德的準則混亂,詩也成了「舊體詩」,被逐漸塵封遺忘。如同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群詩人仍然秉持著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持續地記錄著他們眼見的世界的變化。
    Reference: 一、夏敬觀之著作(依照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夏敬觀,《忍古樓文鈔》,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文集叢刊》第1編,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
    夏敬觀,《忍古樓詞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夏敬觀,《忍古樓詩吷盦詞合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夏敬觀,《夏敬觀先生書畫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夏敬觀,《彙輯宋人詞話.補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
    夏敬觀、趙熙原著,曾克耑纂集,《梅宛陵詩評注》,臺北:出版社不詳,1983。
    夏敬觀注,《漢短簫鐃歌注》,臺北:廣文書局,1970。
    夏敬觀原撰,《唐詩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夏敬觀等著,《李太白硏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
    夏敬觀著,《音學備考》,與張世祿著,《廣韵硏究》;張笑俠編,《國劇韵典》;徐嘉瑞著,《金元戲曲方言考》,同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語言文字類,上海:上海書局,2001。
    夏敬觀著,《詞調溯源》,與吴梅著,《詞學通論》;胡雲翼編,《詞學ABC》;胡雲翼編,《中國詞史》略,同收入《民國叢書》第五編文學類,上海:上海書局,2001,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1933年國難後第一版。
    夏敬觀著,張寅彭校點,《忍古樓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3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上海圖書館藏夏敬觀自訂本。
    夏敬觀著,張寅彭校點,《學山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3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上海圖書館藏夏敬觀自訂本。
    夏敬觀選注,《二晏詞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
    夏敬觀選注,《孟郊詩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夏敬觀選注,《楊誠齋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夏敬觀選註,《元好問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夏敬觀選註,《王安石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夏敬觀選註,《陳與義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夏敬觀著,葛渭輯錄,〈吷庵詞評〉,《詞學》5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6,頁196-209。

    二、文獻(依照時間順序排列)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先秦.屈原等撰,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周紫竹,《竹坡詩話》,收入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收入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文化公司,1980。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明.胡應麟,《詩藪》,收入《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88。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張之洞著,龐堅校點,《張之洞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清.鄒祇謨,《遠志齋詞衷》,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鄒祇謨、王士禎輯,《倚聲初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韓邦慶著,姜漢椿校注,《海上花列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
    清.譚獻,《篋中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譚獻著,范旭倉、牟曉朋整理,《復堂日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王代功,《湘綺府君年譜》,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王國維著,徐調孚注,《人間詞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82。
    王闓運,《湘綺樓說詩》,收入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96。
    由雲龍,《定庵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3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
    李宣龔著,黃曙輝點校,《李宣龔詩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汪辟彊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汪辟疆,《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世昌著,《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梁啓超,《王荊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湯志鈞導讀,《國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陳衍,《近代詩鈔述評》,收入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陳衍著,張寅彭、戴建國校點,《石遺室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1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民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前13卷載於民元至3年庸言雜誌。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
    葉恭綽,《廣篋中詞》,臺北:鼎文書局,1971。
    趙元禮著,李劍冰校點,《藏齋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2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
    鄭孝胥著,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錢仲聯著,張寅彭校點,《夢苕盦詩話》(1986年齊魯書社刊本),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6冊,上海 : 上海書店,2002。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三、近人論著(依照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夏敬觀相關專書

    陳誼,《夏敬觀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7。

    (二)文學與藝術類專書

    《中華書局收藏現代名人書信手迹》,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代金石畫家潤例》,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2000。
    吳淑鈿,《近代宋詩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李猷,《近代詩選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92。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杜松柏,《詩與詩學》,永和:洙泗出版社,1990。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周延祁編,《吳興周夢坡(慶雲)先生年譜》,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周裕鎧,《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
    夏曉虹等著,《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石渠寶笈續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影印本。
    張之淦,《遂園書評彙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張光芒,《中國近現代啟蒙文學思潮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張伯偉,《中國古代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張伯偉,《清代詩話東傳略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柏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張炯、鄭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第五卷「近現代文學編」,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
    張健,《清代詩話硏究》,臺北:五南書局,1993。
    張堂錡,《黃遵憲及其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梁淑安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第7冊「近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莫立民,《晚清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黃炳輝,《唐詩學史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
    黃應貴總主編,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楊春時,《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三聯書店,2009。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活動年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劉士林,《20世紀中國學人之詩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劉再華,《近代經學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蕭曉陽,《湖湘詩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日)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東京:竺摩書房,1968。
    (日)倉田貞美,《清末民初を中心とした中國近代詩の硏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69。
    (法)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嶽麓書社,2005。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美)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7。
    (英)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91。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朱剛、谷婷婷、潘玉莎譯,《怎樣做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
    Kowallis , Jon Eugene von.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6.

    (三)思想與歷史類專書

    上海市檔案館編,《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轉型──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上海通社編,《舊上海資料匯編(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中興大學歷史系編,《第二屆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南:久洋出版社,1987。
    方克立、陳代湘主編,《湘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69。
    北京圖書館業務研究委員會編,《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滙編(1909-194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甘懷真,《皇權、禮權與經典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何曉明,《返本與開新 : 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吳景平等著,《抗戰時期的上海經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汪學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中華書局,2009。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周振鶴主編,《上海歷史地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徐茂昌,《車輪上的上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5輯,臺北:國史館,1996。
    張元濟著,《張元濟全集》第3卷「書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張岱年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張岱年等著,《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張昭軍,《晚清民初的理學與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2003。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3。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第1冊「晚清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
    梁淑安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第7冊「近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許地山,《國粹與國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7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全編增訂本》,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陳弱水、王汎森主編,《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
    傅軍龍、李柏田、竹天潤著,《晚清文化地圖——1840至1911年的中國文化人》,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898)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
    黃聖旻,《湘學與晚清學術思潮之轉變》,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公司北京公司,2009。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 : 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硏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
    楊堯深主編,《老話上海法租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6。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刊》第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鄭吉雄,《清儒名著述評》,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7。
    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
    賴溫如,《晚清新舊學派思想之論爭——以《翼教叢編》為中心的討論》,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錢穆,《學籥》,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末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美)Robert E. Slavin著,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5。
    (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美)傅樂詩(Charlotte Furth)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第4冊「保守主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
    (美)羅伯特.尼斯貝(Robert Nisbet)著,邱辛瞱譯,《保守主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

    (四)學位論文

    吳月美,《王闓運觀世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吳彩娥,《清代宋詩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79。
    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陳誼,《夏敬觀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
    楊淑君,《怪奇作為書寫∕生存的技藝:陳三立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歐立軍,《王湘綺詩歌本體思想研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蕭瓊瑤,《清末民初國粹思想硏究:以《國粹學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1。
    魏怡昱,《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單篇論文

    〈夏敬觀先生傳略〉,《大陸雜誌》28卷9期(1964年5月),頁20。
    王天根,〈嚴復與晚清幕府〉,《史學月刊》2006年第8期,頁28-35。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臺大歷史學報》32期(2003年12月),頁191-236。
    何佑森,〈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13卷1期(1995年6月),頁1-14。
    吳志鏗,〈《湘軍志》與《湘軍志平議》〉,《歷史學報》(臺灣師大)第15卷(1987年6月),頁207-228。
    吳淑鈿,〈夏注《梅堯臣詩》的詩學意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期(2009年),頁303-317。
    吳淑鈿,〈夏敬觀《孟郊詩》與孟郊下第詩〉,《詩網絡》23期(2005年10月),頁32-41。
    吳淑鈿,〈從同光體詩學觀論夏敬觀說孟郊詩〉,《清華學報》新36卷1期(2006年6月),頁273-294。
    吳淑鈿,〈從夏敬觀《唐詩說》看同光體後期詩人的詩史觀〉,《文學遺產》2004年3期,頁112-124。
    吳淑鈿,〈論夏注《王安石詩》〉,《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3期,頁20-28。
    李紀祥,〈「經世」觀念與宋明理學〉,《中國書目季刊》23卷3期(1989年12月),頁30-40。
    李紀祥,〈清代學術之「開端」〉,《漢學研究》27卷3期(2009年9月),頁283-316。
    李國祁,〈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論〉,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沈國威,〈康有為及其《日本書目志》〉,《或問》51號(2003年),頁51-68。
    胡迎建,〈陳三立與張之洞〉,《古今藝文》32卷3期(2006年5月),頁88-95。
    胡迎建,〈論張之洞的詩學主張及其詩作〉,《學術研究》2008年9期,頁133-139。
    夏鐵肩,〈一代詩豪夏敬觀〉,《中外雜誌》38卷6期(1985年12月),頁30-31。
    桑兵,〈民國學界的老輩〉,《歷史研究》2005年6期(2005年12月),頁3-24。
    馬衛中,〈光宣詩人的理想境界與政治追求〉,《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頁42-47。
    高越天,〈讀夏敬觀忍古樓詩及吷庵詞〉,《中國詩季刊》15卷4期(1984年12月),頁43-66。
    張灝著,林鎮國譯,〈新儒家與當代中國的思想危機〉,《鵝湖月刊》3卷11期(1978年5月),頁2-13。
    曹大興,〈夏敬觀先生的詞學批評〉,「2008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呼和浩特:中國詞學研究會、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8年8月)
    陳秋龍,書評〈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9期(2010年9月),頁185-191。
    陳致,〈直入塔中,上尋相輸——余英時教授訪談錄〉,《明報月刊》(2007年8月),頁57-68。
    陳致,〈國學與現代學術的種種——余英時教授訪談錄〉,《明報月刊》(2007年9月),頁61-68。
    陳國球,〈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359-392。
    陳誼,〈《八代詩選》與《八代詩評》〉,《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5期(2003年9月),頁86-88、92。
    陳誼,〈夏敬觀著述編年初稿〉,《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1期(2005年1月),頁81-85。
    陸丹林,〈現代畫家——夏劍丞〉,《汗血周刊》5卷24期(1935年12月),頁531。
    賀國強、魏中林,〈字字痛刻骨,一洗艷與冶——論同光體詩人夏敬觀〉,《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7卷5期(2006年5月),頁1-4。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期(1987年),頁37-65。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2期(2008年12月),頁1-42。
    黃春木,〈清代學政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卷3期(2002年9月),頁119-150。
    鄭亞薇,〈清代「同光體」之研究〉,《中國工商學報》15期(1993年12月),頁43-67。
    鄭柏彰,〈試詮以「神女」意符為象徵之書寫意識——從宋玉〈神女賦〉到曹植〈洛神賦〉看其「神女書寫」之演變軌跡〉,《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八期(2006年6月),頁137-154。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3期(2009年12月),頁113-154。
    蘇郁芸,王闓運法古之論與世變之作的離合關係〉,「第十六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3月27日)。收入李杰穎等編,《思辨集》第13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6月,頁159-177。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硏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12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1-26。
    (澳)寇致銘(Jon Eugene voe Kowallis)著,羅海智譯,〈陳三立與清末民初舊體詩之現代性〉,收入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頁117-15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01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101.pdf2734KbAdobe PDF222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