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72
|
Title: | 胡風事件的再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Hu Feng Incident |
Authors: | 劉至剛 Liu, Zhi Gan |
Contributors: |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劉至剛 Liu, Zhi Gan |
Keywords: | 胡風 毛澤東 中共 知識份子 文藝政策 Hu Feng Mao ZeDo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tellectuals The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
Date: | 2011 |
Issue Date: | 2012-10-30 14:28:57 (UTC+8) |
Abstract: | 欲探尋中共和知識份子的關係,必先回顧其歷史發展。早在1940年代,中共已藉由「整風運動」,發展出一套「馴服」和「利用」知識份子的辦法。1949年中共建立新政權,更將此邏輯推及全國,對於當代中國知識份子而言,無疑是一巨大變化與挑戰。 胡風,作為一位與中共關係密切的作家、知識份子,其政治立場向來親共,乃被中共視為「同路人」。儘管如此,胡風仍有諸多意見,未能與中共全然契合。1954年,胡風向中共中央遞交「萬言書」,直陳中共文藝政策的缺失。1955年,毛澤東欽定「胡風反革命集團」一案,胡風和友人多遭逮捕、審查,並牽連甚廣。胡風一派因言獲罪,堪稱中共建政以來首宗「文字獄」,亦為重大政治冤獄。 本研究以胡風事件為主軸,圍繞胡風其人進行個案研究。第一章為導論,簡述本文研究動機,以及當代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變化。第貳章、第叁章為胡風之個人歷史,描述胡風求學、出洋、創作、涉入政治的人生歷程,作為討論胡風事件的背景介紹。第肆章為主文,詳述胡風事件的原委,進一步探討胡風事件的成因,分析中共黨政高層(特別是毛澤東)所扮演之關鍵決策角色,藉此釐清其政治責任。第伍章結論,為筆者的研究心得和展望。透過胡風事件的探究,筆者針對毛澤東的個人權威、中共與知識份子的特殊關係,以及中共政治文化提出檢討。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intellectuals, we should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arly in the 1940s, the CCP has already progressed the method of “using” the intellectuals. In 1949, the new regime was built by the CCP. Furthermore, they spread this strategy to whole mainland. Obviously, it was a big change and challenge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Hu Feng, as an intellectual and a “comrade”, whose political position had been closed to the CCP. However, Hu Feng still had some opinions which differ from the CCP. In 1954, Hu Feng submitted his proposal which criticizing the CCP’s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In 1955, Mao ZeDong judged this case as “Hu Feng counterrevolutionary group”. After that, Hu Feng and his companions were arrest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Hu Feng Incident seemed to be such a literary persecution and injustice case.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Hu Feng Incident. Firstly,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asons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changing thought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Secondly, the focus of Chapter 2 is the life course and career pattern of Hu Feng. Chapter3 is the narration of the big change to the intellectuals on 1949. Chapter 4, which includes the main idea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Hu Feng Incident, but also seeks the crucial role of Mao. In Conclusion, Chapter 5 summarized the reflection and the vision upon this research. The writer reviews Mao’s personal authority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CCP. Finally,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ll still be a major issue, that will need further study on it. |
Reference: | 壹、 中文部分
一、一手資料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走過的路:建 國以來重要文獻專題選集(1953年-1956年) 》,北京:中央文獻,1991。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共中央文 獻,199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獻,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 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 京:中央文獻,2007。 胡風,《胡風全集》,共十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新華經銷,1999。 胡風,《胡風回憶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胡風,《胡風自傳》,南京:江南文藝出版社、新華經銷,1995。 胡風,《胡風隨筆:人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胡風,《胡風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7。 胡風、蕭軍等著,《如果他還活著:後期弟子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 社, 2000。 胡風著,陳鳴樹、劉祥發編,《胡風論魯迅》,台北:谷風出版,1987。 曹葆華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3。 舒蕪,《舒蕪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魯迅,《魯迅全集》,第七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魯迅,《魯迅日記》,共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經銷,2006。
二、人物傳記、回憶錄 牛漢口述,何啟治、李普西編撰,《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漢自述》,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王文正口述、沈國凡採寫,《我所經歷的胡風案:法官王文正口述》,北京:中共 黨史出版社,2007。 朱地主編,《親歷者記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杜高著、李輝編,《我不再是「我」:一個右派分子的精神死亡檔案》,香港:明 報出版社,2004。 季羨林編,《枝蔓叢叢的回憶》,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1。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4。 逄先知、金冲及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2003。 陳清泉、宋廣渭著,《陸定一傳》,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9。 梅志,《往事如烟:胡風沉冤錄》,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 彭小蓮,《他們的歲月》,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曉風,《九死未悔:胡風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 曉風主編,《我與胡風》,上、下二冊,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曉風選編,《胡風家書》,上海:復旦大學,2007。 曉風編,《梅志文集》,共四冊,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三、專書 于鳳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識分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于靜,《舊物記:胡風遺藏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 文振庭、范際燕,《胡風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2003。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 聯經,2007。 王德威、陳思和、許子東主編,《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王麗麗,《在文藝與意識型態之間:胡風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陳瑋譯,《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 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本迪克斯(Reinhaed Bendix)著,劉北成等譯,《韋伯:思想與學說》,台 北:桂冠,1998。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出版,2000。 朱汝曈,《1951-1978中國文藝現象輯略》,台北:新銳文創、秀威資訊科技發 行,2012。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上、下二冊,香港:利文出版社, 2008。 余杰,《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台北:聯經,2009。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4。 呂芳上、張哲郎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文學 院,1999。 李輝,《歷史悲歌:胡風冤案集團始末》,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89。 李輝,《往事蒼老》,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2009。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 代中國文化研究研究中心,2008。 周正章,《笑談俱往:魯迅、胡風、周揚及其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周玉山,《大陸文藝新探》,台北:東大,1984。 周玉山,《大陸文學與歷史》,台北:東大,2004。 周行之,《魯迅與「左聯」》,台北:文史哲,1991。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下二冊,台北:桂冠,1989。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5。 周燕芬,《執守、反撥、超越:七月派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 岳南,《南渡北歸.傷別離》,台北:時報,2011。 林希,《白色花劫:「胡風反革命集團」冤案大紀實》,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3。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3。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社會思想論叢》,台北:聯經,1989。 林賢治,《五四之魂: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林蘊暉,《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9。 范際燕、錢文亮,《對胡風的文化與文學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 北:遠流,1996。 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1988。 徐俊西,《海上文學家百家文庫67:胡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高文波,《胡風文學批評論稿》,北京:中央編譯,2011。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 高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4。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臺灣東華書局,2001。 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文化,2009。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0。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二冊,台北:聯經,2001。 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 傅國湧,《抉擇: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紀錄》,台北縣新店市:八旗文化, 2010。 楊奎松,《開卷有疑: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楊奎松,《學問有道: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共二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路莘,《三十萬言三十年》,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 1994。 鄒讜著,甘陽編、何高潮譯,《中國革命再闡釋》,香港:牛津大學,2002。 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3。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等著,《現代中國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2001。 錢理群,《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 下二冊,台北:聯經,2012。 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四、期刊論文 王汎森,〈近代中國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19: 2(台北,2008.6),頁1-46。 王康,〈我參加審查胡風案的經歷〉,《百年潮》,第12期(北京,1999)。 王康,〈我參加了審查胡風案〉,《武漢文學資料》,第6期(武漢,2009)。 吳永平,〈細讀胡風之「關於舒蕪問題」:兼及「將私人通信用於公共事務」問 題〉,《江漢論壇》,2005卷11期(2005.11),頁120-122。 吳永平,〈胡風書信中對周恩來的稱謂演變考〉,《新文學史料》,第3期(北京, 2008),頁131-142。 吳永平,〈胡風在「國際宣傳處」任職情況考〉,《江漢論壇》,2009卷9期(武 漢:2009.9),頁89-92。 商金林,〈胡風全集中的空缺和修改〉,《新文學史料》,第4期(北京, 2009),頁107-121。 陳方競,〈胡風與魯迅: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左翼理論資源〉,《文史哲》,第2期 (山東,2008)。 陳漱渝,〈存真求實、去偽辟謬:試談回憶錄的鑒別〉,《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8卷5期(南京:2008.9),頁121-126。 翟志成,〈中共與黨內知識分子關係之四變:1921-1949〉,《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第23下期(台北,1994.6),頁195-236。 劉科、李東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從歷史分離到現實整合〉,《河南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6期(新鄉,2005.11)。 黎辛,〈讀「丁玲與胡風」一文所想起的〉,《新文學史料》,第1期(北京, 2008),頁115-119。 錢理群,〈胡風與五四文學傳統〉,《文學評論》,第5期(北京,1988)。
五、碩士論文 施文婷,《延安經驗在1950年代的重演:以杜高檔案為例》,台北:臺灣大學歷史 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 葉煒,《胡風革命心態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韓陽,《毛澤東與胡風案:兼論毛澤東的知識分子思想》,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07。
六、電子資源 《人民日報》線上版: http://www.oriprobe.com/peoplesdaily_tc.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2年8月15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經典著作」,《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209963/index.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2年7月2日。 「中國青年網」:http://www.ccyl.org.cn/ 資料擷取時間:2012年7月2日。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卷: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59/index.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2年5月30日。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卷: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60/index.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2年5月30日。
貳、 英文部分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7. Schwartz, Benjamin I.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Weber, Max.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ans.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65.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7260010 10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10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001001.pdf | 2244Kb | Adobe PDF2 | 245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