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4/145136 (79%)
Visitors : 52230009      Online Users : 5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60


    Title: 中國大陸國家預防腐敗局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bureau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 China
    Authors: 王力
    Contributors: 宋國誠
    王力
    Keywords: 國家預防腐敗局
    權權交易
    權錢交易
    尋租理論
    貪腐
    National Bureau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 China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privilege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money
    The rent-seeking theory
    Corruption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2-10-30 14:27:29 (UTC+8)
    Abstract: 貪腐是先進國家檢視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指標,貪腐會影響國家整體形象,甚至左右外國直接投資與金融市場的評比。中國之國家預防腐敗局的機構定位突顯中國內部對貪腐問題與政治結構調整問題。因此,本研究針對中國大陸貪腐問題、貪腐機制之演變過程、國家預防腐敗局現階段工作成效與不足之處、國家預防腐敗局未來工作方向展望與挑戰等問題,以文獻分析方法進行探討與分析。
    經過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本研究歸納以下論點:
    一、中國大陸貪腐問題可以用尋租理論解釋,當改革開放後,地方官員可以藉由經濟特區許可證或稅務等工作內容,進行利益勾結與建立政商貪腐集團。
    二、貪腐機制可分為權權交易模式與權錢交易模式,其貪腐集團的交接與政權交接息息相關。改革開放前的貪腐模式為權權交易模式,改革開放後為權錢交易模式。
    三、中共貪腐機制以政治運作角度分析其過程,可以視為政權交接期間的合作式賽局崩解與重新建立,其崩解原因在於內部利益分配不平均導致矛盾加深,藉著政權交接期間之權力洗牌模式,產生新的貪腐集團與經濟利益分配模式。
    四、過去中共對於貪腐問題的處理模式屬於政權協商方式,例如屬於江澤明體系的陳良宇貪腐案歷經「陳良宇涉嫌貪污」至「陳良宇同志違紀問題」的兩種處理模式,透露出中共對於貪腐問題的防治處理屬於政權協商的模式。因此,國家預防腐敗局的設立過程背後潛伏著個政治派系的妥協。
    五、就組織架構而言,國家預防腐敗局目前位於監察部之下,部門本身並無獨立監察權,僅被視為調研與幕僚單位,此與香港或新加坡之獨立性反貪腐機構的特性有所差異。
    六、在中共維持黨政雙軌制下,中紀委與監察部將是反貪腐制度的主軸,所以短期而言,對內部角色定位,國家預防腐敗局的功能將定位於中紀委領導的執行單位,負責實際的反貪腐之協調運作;對外部角色定位,國家預防腐敗局將定位於接收國際組織的意見,國家預防腐敗局的角色將是整合國際反貪腐的科技運作。
    七、就國家預防腐敗局之未來發展模式,國家預防腐敗局需要建立獨立監察權,且其成員任命方式必須擺脫派系協商的影子,但在中共目前政治角力過程下,國家預防腐敗局之未來發展將視內部政治利益與輿論壓力的角力結果而定。
    The extent of corruption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review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s among advanced countries. The corruption issue affects the image of a country,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rating of financial market. The role of National Bureau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 China (thereafter as “NBCP”) stresses the problems of corruption in internal systems of China and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orruption problem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scheme, the performance and deficiencies of NBCP,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NBCP.
    After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in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problems of corruption in China could be interpreted by the rent-seeking theory. After China’s reform,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permission of economically-designated zone or taxation, etc. to collude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 based on interests, and form the corruption groups.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past literatures, the patterns of corruption in China could be categorized as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privilege and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money, and the transition of both corruption groups and regimes is closely bound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nt-seeking theory,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privilege is the pattern of corruption before China’s reform, with the exchange of privilege for money standing for the ones after China’s reform.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the transition of regimes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process of collapse and rebuilding in the dynamics of cooperative games. The reasons of collapse could result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in the allocation of internal interests and then conflicts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Therefore, by the reshuffle of political interes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regimes, the new corruption groups and new scheme for the alloc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appear.
    Fourth, China used to deal with corruption through regime consultation. For instance, the corruption case of Chen, Lian-yu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 Ze-ming ,which was shifted from original tone of “Chen, Lian-yu suspected in corruption” to “Chen, Lian-yu’s violating disciplines”, shows that the strategy for corruption in China could be categorized by the features of regime consultation. Hence, the setup of NBCP implies the compromises among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s.
    Fifth,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NBCP is under the Ministry of Supervision, without independent supervision, and only works as the research and staff unit of independent supervision, which differs from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nti-corruption institute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Sixth, under the present dual-track system of China, the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Ministry of Supervision play the main roles in the system of anti-corruption. In the short term, as to the internal role, NBCP is regarded as the execution unit of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o the external role, NBCP is responsible for receiving the opinions fro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Seventh, the future model of NBCP should build up the independent supervision and appoint the members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groups. However, in the struggl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s i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BCP will depend on the outcome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internal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stress.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人民出版社編輯群,朱德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2. 中央紀委宣教室編,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簡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
    3. 中央紀委紀檢監察研究所編,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4. 中央紀委監察部宣教室編,紀檢監察組織建設簡明教程(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
    5. 王長勝,2007 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6. 王紹光、胡鞍鋼,大陸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7. 朴原岩,「經濟歪曲與DUP」,梁雲折主編,尋租行為的社會費用(台北:武男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8. 吳大英,中國社會主義立法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
    9. 何增科,反腐新路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10. 李飛,腐敗:權力與金錢的交換(北京:經濟與社會體制比較編輯部編,1993年)。
    11. 胡鞍鋼,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 陳政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3. 陳雲,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 陳雲,「關於黨的文藝工作者的兩個傾向問題」,陳雲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 彭錦鵬,「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行政官僚貪腐防治之理論與實務:亞洲各國肅貪措施之比較,江岷欽編著(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
    16. 普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18.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19.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 鄒繼礎,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
    21. 楊夏柏,反腐敗研究-第四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22. 魯文,當代順口溜(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10月)。

    二、期刊
    1. 王嘉州,「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東亞研究,40卷2期(2009/07/01)。
    2. 宋筱元,「香港肅貪機構及其經驗」,警政學報,第15期(1989年)。
    3. 朱楠賢,「從機關組織觀點看貪污問題」,中國論壇,第16卷7期(1983年)。
    4. 李森永,「大陸財政承包體制變遷之研究1980-1993」,東亞季刊,33(2)(2002年7月)。
    5. 何清漣,「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總體分析」,書屋,第三期(2000年)。
    6. 唐彥博,「中國貪腐問題與防治措施之檢視」,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4期(2008年4月)。
    7. 夏樂生,「從尋租行為看大陸國企改革中的腐敗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8期(1999年8月)。
    8. 孫德華、許永河、陳玥潼,「中國的經濟成長與貪污及制度建構間的關係」,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七期(2008年8月)。
    9. 陶在樸,「新的痛苦指數-貪污與腐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九期(2000年)。
    10. 彭立忠、張裕衢,「華人四地貪腐程度之比較-以“貪腐成因”為分析途徑」,公共行政學報,24期(2007/09/01)。
    11. 萬安培,「租金變動規模的考察」,經濟研究,第7期(1998年7月)。
    12. 鄧馨華,「中共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之評析」,展望與探索,2008年第6卷,第四期(2008年4月)。

    三、研討會論文
    1. 余致力,「非政府組織與反貪運動:國際透明組織與臺灣透明組織簡介」,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二十一世紀優質治理之機制-行政透明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2002年)。

    四、學位論文
    1. 李文,「大陸財政制度改革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2. 季潤南,「中國大陸貪腐問題之研究:以遠華案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3. 孫德華,「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一個理論與實務的探討」,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 陳政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 蘇楨宏,「上海市與中央政府財政關係之研究-從抗衡與扈從的策略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報章雜誌、非學術性期刊
    1. 李成言,「文強案警示我們要嚴防黑社會對權力的破壞」,人民日報,第6版,2009年10月13日。
    2. 姜來,「中共加強反腐敗-賀國強李源朝領銜」,大公報,2008年2月14日。
    3. 唐浩、張一靜,「投資中國六大警訊」,新紀元週刊,38期(2007年10月)。
    4. 賀先蕙,「七年後中國第一可能稱霸世界」,商業週刊,第 1018期(2007年6月)。

    六、翻譯書籍
    1. 李芳齡譯,Pete Engardio著,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的關鍵(台北:麥格羅希爾,2007年)。

    七、網路資源
    1. BBC中文網,「人物:賴昌星」, 2011年12月20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analysis/2011/07/110722_laichangxing.shtml。
    2. 大公報,「紀委改革折射反腐新思路」,2011年12月23日, http://www.takungpao.com/news/china/2011-06-23/852578.html。
    3. 中國評論新聞網,「內地多省區市仿效中央成立預防腐敗局」,2011年12月29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4. 王凱,「山東省委新聞發佈會:全省去年10204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大眾日報,2012年1月15日,http://www.mos.gov.cn/mos/cms/html/3/25/201201/11716.html。
    5. 名刊話壇-前哨,「中共鐵道部長劉志軍落馬真相」,2011年12月20日,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1118/183467-1.asp。
    6. 李天笑,「江胡交易 陳良宇「胡」口逃生」,大紀元報,2011年12月16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8/4/16/n2084600.htm。
    7. 郭會明,「吳玉良出席全國“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新聞發佈會並通報情況」,大眾日報,2012年1月19日,
    http://www.mos.gov.cn/mos/cms/html/3/25/201201/12029.html。
    8. 國家預防腐敗局,2011年12月22日,http://www.nbcp.gov.cn/article/zzjg。
    9. 國家預防腐敗局,「屈萬祥副局長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二次締約國會議上的發言」,2011年12月22日,http://www.nbcp.gov.cn/article/zlk/ldjh/200802/20080200001113.shtm。
    10. 國家預防腐敗局,「崔海容副局長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四屆締約國會議上的發言要點」,2012年1月15日,http://www.nbcp.gov.cn/article/zlk/ldjh/201111/20111100014878.shtml。
    11. 「國家預防腐敗局掛牌」,星島日報,2012年1月20日,http://www.kungfuboard.com/forums/showthread.php。
    12. 「國務院糾風辦負責人就2011年糾風工作答記者問」,大眾日報,2012年1月20日,http://www.mos.gov.cn/mos/cms/html/3/25/201201/11638.html。
    13. 馬滌明,「陳良宇案,中共再展反腐敗決心」,澳門日報,2012年1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4. 孫乾,「預防腐敗局網站文章稱腐敗出現群體化等七大特徵」,新華網,2012年1月3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25/c_121582311_4.htm。
    15. 崔剛,「反腐敗與法治監督研究」,天益網,2011年12月20日,
    http://www.tecn.cn/data/8122.html。
    16. 國際透明組織,「159個國家或地區的清廉指數」,2011年12月29日, http://www.transparency.org/。
    17. 國際透明組織,2011年12月22日,http://www.transparency.org/。
    18. 「新加坡貪污調查局簡介」,2012年1月15日,轉引自http:/ /www.ci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7dab9c。
    19. 新華網,「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過程」,2011年12月2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9/14/content_6720226.htm。
    20. 新華網,「馬馼: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是反腐倡廉建設的必然要求」,2011年12月2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9/18/content_6747545.htm。
    21. 維基百科,2011年12月26日,http://zh.sikipedia.org/wiki/貪腐。
    22. 蔣良騏,東華錄,卷九,頁1-2,轉引自維基百科,2011年12月26日,http://zh.sikipedia.org/wiki/貪腐。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3921019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1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