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87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096905      線上人數 : 1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871


    題名: 轉型經濟下的中國城市住房改革-以重慶為例
    Transitional urban housing reform in China-the Chongqing case
    作者: 吳欣純
    Wu, Hsin Chun
    貢獻者: 魏玫娟
    吳欣純
    Wu, Hsin Chun
    關鍵詞: 中國住房制度改革
    重慶模式
    住房雙軌制
    多層次保障體系
    China housing policy reform
    Chongqing model
    Dual housing system
    Multilayer protection system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2-10-30 14:03:16 (UTC+8)
    摘要: 中國自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朝改革開放發展,住房制度改革前以前蘇聯為目標,透過工作單位制實施福利分房制度,然而實物配給制發展產生諸多問題,如:收租失衡、分配不公、住房存量不足等制度運作結果,因此隨著經濟改革的同時,住房制度也朝向透過商品化與市場化解決住房問題。中國於1998年正式停止福利分房制度,朝市場化轉型過程中,亦同步發展住房保障制度,包括:建設廉租房及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立多層次保障性住房體系、推廣公積金制度等措施,試圖在市場運作之外保障人民安居權利。在中國住房制度轉型過程中,重慶於2010年以公共租賃住房為核心,建立一套保障性住房體系,整合既有的商品房市場,試圖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市場雙軌並行的體制,並在制度運作上以國有資產投入建設、由土地儲備中心提撥建設用地,透過諸多政策手段快速發展住房雙軌制,重慶的住房制度設計亦被稱為住房的「重慶模式」,在政策設計上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重慶的住房模式在短短幾年間引起學界關注,主因在於近年中國城市面臨高房價的困難,雖自1998年即開始推動各種保障性住房,但在各城市的運作中面臨許多困難,對社會弱勢保障效果有限。重慶近年在住房制度設計上形成住房保障與商品住房雙重運作體系,透過各種推動公共租賃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為中國各城市乃至世界各國面臨居住問題者所關注。有鑑於目前尚未有完整探討重慶住房制度改革的文獻,對住房的重慶模式也未有完整的討論,因此本文以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做為背景脈絡,探討重慶住房改革歷程,分析重慶保障性住房政策與商品房市場的政策設計,進一步聚焦住房的「重慶模式」運作內容,整理分析重慶住房制度超越其他城市建立雙軌制的因素,並探討重慶住房保障體系能在幾年內快速建設的關鍵,為後續研究中國住房改革及重慶住房雙軌制者提供研究發現。
    As China went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reform during late 1980’s, the housing policy also started to change. It was used to be welfare housing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he past years, however, many problems raised in practice, such as insufficient charge in rent, unfair distributions, or insufficient housing units. Therefore, the housing policy started to practice commer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old problems.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ly stopped the welfare housing policy in 1998.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commercialized housing marke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developed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s with multilayer protection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rent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and public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The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provide dual housing system by investing constructions, providing land for housing and other policies. The most well known case is the “Chongqing model” The goal of their policy is to realize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ongqing model” drew a lot of attention in academia in very few year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rising housing price in the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s project formed since 1998,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is problematic with limited protection for people with lower social status. By having public rental housing and other secured housing, the city government of Chongqing has developed a dual system with both secured housing and commercialized housing. Their achievement is known by other Chinese citi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thesis will addres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housing policy,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housing policy in Chongqing ,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desig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ir policy. The reason why the “Chongqing model” is better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We hope that we will provide the key of the fast and growing development of the Chongqing’s housing system, to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reform of Chinese housing policy and the dual housing system in Chongqing.
    參考文獻: 一、專書論著
    王小廣等,1999,《住房體制改革》。廣東經濟出版社。
    王正泉編,2001,《劇變後的原蘇聯東歐國家》。北京:東方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出版。
    王靈麗、柳茂森,2010,《1979中國故事》。上海:東方出版社。
    六六,2010,《蝸居》。長江文藝出版社。
    成思危,1999,《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目標模式與實施難點》。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成思危,2009,《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人民大學出版社。
    甘長求,1992,《香港房地產的發展與管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安東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1999,《第三條路 : 社會民主之更新》。台北:聯經出版。
    李彬,潘澤泉(編),2009,《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項對住房改革的評估性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余南平,2009,《歐州社會模式─以歐洲住房政策和社會市場為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萬億,2003,《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出版。
    宋濤、衛興華、顧學榮、慶次彭等,2005,《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經濟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吳立範,羅黨論,2009,《中國的住房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馬光紅,田一淋,2010,《中國公共住房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馮俊,2009,《住房與住房政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興文,蔣立紅,2009,《住房體制市場化改革─成就問題展望》。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湯樹華、謝衛東,《中國房地產實務全書》。北京:新時代出版。
    楊繼繩,2004,《中國革命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特區文化。
    莫里斯‧邁斯那,1999,《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廉思,2009,《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實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雲志平、白伊宏、譚春林,1991,《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趙乃斌,1995,《東歐中亞國家私有化問題》。北京:當代世界出版。
    郝益東 ,2010,《中國住房觀察與國際比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郭建波,2007,《世界住房干預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力出版社。
    劉國光,199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廣東:廣東經濟研究出版社。
    劉烈龍,200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探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陳杰,2009,《城市居民住房解決方案─理論與國際經驗》。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盧衛,2005,《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學的視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文軒,2011,《中共政治改革的邏輯:四川、廣東、江蘇的個案比較》。五南出版社。
    薛君度,2002,《轉軌中的中東歐》。北京:人民出版社。
    譚嘯,2011,《薄熙來破局:太子黨的重慶模式》。明鏡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蘇星,1987,《我國城市住宅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偉、楊帆、劉士文,2011,《重慶模式》。中國經濟出版社。
    Agus, Mohammed R., J. Dolin, and Dong-Sung Lee, 2002, Housing Policy System in South and East As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Balchin, Paul, 1995, Housing polic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all, Michael, 1983, Housing Policy and Economic Power. USA: Methuen & Co.
    Cook, Linda, 1993, The Soviet Social Contract and Why It Failed: Welfare Policy and Workers Politics from Brezhnev to Yelts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sping-Andersen, Gøsta,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ligstein, Neil, 1990,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rrest, Ray and James Lee, 2003, 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Glynn, Sarah, 2009, Where the Other Half Lives. New York: Pluto Press.
    Groves, Richard eds., 2007, Housing and the New Welfare State: Perspectives from East Asia and Europe. U.S.A: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Harloe, Michael, 1985, Private Rented Hou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Kemeny, Jim, 1995, From Public Housing to the Social Market-Rental Policy Strateg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Quan, Zhang Xing, 1998, Privatization: A Study of Housing Policy in Urban China.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Saunders, Peter, 1995, Capitalism: A Social Audit.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Van Vliet, Willem, 1987, Housing Markets and Policies Under Fiscal Austerity. U.S.A: Greenwood Press.
    Wang, Ya Ping and Alan Murie, 1999, Hou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n Chin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ilhelm, Röpke, 1950, The Social Crisis of Our Tim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文獻
    王暉,2006,〈主要發達國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實施對我國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4)。
    王紹光,2011,〈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3.0:重慶經驗〉。《馬克思主義研究》(2)。
    王琨,2010,〈中心城市公共租賃住房實施比較與研究〉。《建築經濟》(7)。

    吳玉山,2003,〈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總體策略之研究〉。何思因等人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2)。
    陳學斌,1996,〈論我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3)。
    陳談強,2011,〈「十大民生工程」的政治經濟學—崔之元教授解讀「正在進行中的重慶經驗」〉。《中國老區建設》(2)。
    胡斌,2001,〈評析 轉軌經濟國家的十年住房制度改革〉。《世界經濟》(1)。
    連啟璋,1996,《中國大陸住房改革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紀碩鳴,2009,〈重慶模式、經濟民主與自由社會主義─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商務週刊》(22)。
    程皓,2010,〈重慶市公租房建設運營的潛在問題探索〉。《經營管理者》(22)。
    楊繼瑞、黃瀟,2012,〈公租房制度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剖析〉。《經濟綜橫》(1)。
    張王良,1996,《當代自由主義之爭辯:經濟正義與個人善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酈大海、王盛,2010,〈住房保障制度與制度創新─德國和新加坡的經驗〉。《華南理工大學學報》12(6)。
    邊燕杰、張文宏,2001,〈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2)。
    邊燕杰,約翰‧羅根、盧漢龍等,1996,〈「單位制」與住房商品化〉。《社會學研究》(1)。
    喬木森,1995,〈東歐中亞國家的住房制度改革〉。《東歐中亞研究》(6)。
    張貫一、易仁川,1997,〈東歐國家住房體制的變遷〉。《東歐中亞研究》(4)。
    譚禹,2010,〈二元化住房制度: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的實踐模式與啟示〉。《甘肅社會科學》(3) 。
    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台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59)。
    郭士征、張騰,2010,〈中國住房保障體系構建研究─基於三元到四維的視角〉。《貴州社會科學》(12)。
    吳碧涵,〈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2000年1月15-16日。
    http://www.infzm.com/content/27735
    Bengtsson, Bo, 2002, "Housing as a Social Right: Implications for Welfare State Theory."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124(4).
    Bian, Yanjie and John R. Logan,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 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61 (5).
    Cui, Zhi Yuan, 2011, "Partial Intimations of the Coming Whole: The Chongqing Experiment in Light of the Theories of Henry George, James Meade, and Antonio Gramsci." Modern China 37(6).
    Deng, Lan, Qingyun Shen and Lin Wang, 2011, "The Emerging Housing Policy Framework in China."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6(2).
    Gibson, Neil, 2009, "The Privatization of Urban Housing in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Financial Syste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8(58).
    Grannovetter, Mark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6).
    ──198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 1: 201–233.
    Gu, Edward X., 2002, "The State Socialist Welfare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Housing Reform in Urban China." The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19(2).
    Hegedüs, József and Ivàn Tosics, 1996, "Transition of the Housing Sector in the East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8).
    Huang, Youqin, 2004, "Housing Markets, Government Behaviors, and Housing Choice: a Case Study of Three Cities in China". Environment Planning (36).
    Lai, On-Kwok, 1998, "Governance and Housing Ques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Reconsidered." Habitat International 22(3).
    Lee, James, 2010, "From Welfare Housing to Home Ownership: The Dilemma of
    China’s Housing Reform." Housing Studies 15(1): 61-76.
    Lee, James and Ya-peng Zhu, 2006, "Urban Governance, Neoliberalism and Housing Reform in China." The Pacific Review 19.
    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
    Sachs, Jeffrey, 1990,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es: What is to be Done?” The
    Economist. January 13.
    Shaw, Victor N., 1997, "Urban Housing Reform in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1(2).
    Silver, Hilary , Alan Scott and Yuri Kazepov, 2010,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ntention and Delib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4(3).
    Yu, Huayi, 2011, "Size and Characteristic of Housing Bubbles in China’s Major Cities: 1999-2010." China & World Economy 19(6).
    Zhou, Min and J. Morgan,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Housing in Urba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3).
    三、新聞與網路資料
    1999-2011年歷年《中國統計年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index.htm
    2001-2011年歷年《重慶統計年鑑》,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http://www.cq.gov.cn/zfgbyxwfb/tjnj/
    人民日報,2010,〈保障房建設持續加速,十二五繼續快馬加鞭〉。2010年1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01/07/c_12955799.htm
    上海公租房信息網。http://www.shquzufang.com/
    王璇,2011,楊繼瑞:住房供給的重慶實踐,兩江新區成幸福之城。新浪地產網。2011年6月16日。
    http://news.dichan.sina.com.cn/cq/2011/06/16/334427.html
    中國時報,住房雙軌制啟動。2010年12月24日。
    中國經濟網,溫家寶:政府採取四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2010年2月27日。
    中國房地產報,重慶剛性需求強大,保障房主推5+1模式。2011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1949-2010中國城市房地產的變革與發展研究。http://www.hprc.org.cn/gsyj/jjs/jgzhn/201009/t20100913_58782_3.html
    中國廣播網,統計學專家談武漢經適房六連號事件:概率非常小,2009年6月23日。http://house.people.com.cn/BIG5/98374/101031/9522791.html
    半島晨報,重慶推出住房供應雙軌制。2010 年3月25日。
    艾經緯,2010,〈住房保障政策19年〉。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9月18日。http://house.china.com.cn/shanghai/view/253946.htm
    東方早報,我國舊住房制度主要問題是負福利。2011年5月10日。
    東方早報,重慶市長黃奇帆:房產稅明後年可能全國推廣。2011年9月30日。
    旺報,大陸住房的重慶模式。2010年11月3日。
    法制日報,經濟適用房與其取締不如優化升級。2009年8月14日。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黃奇帆副市長在市地產集團2004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4年6月7日。http://www.cq.gov.cn/zwgk/ldjh/200412246502.HTM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公眾信息網,重慶公租房今年獲補助63.9億中央補助,竣工800萬平方米。2012年5月21日。http://www.cqgtfw.gov.cn/ztgz/gzfzt/gzfrdxw/201205/t20120521_188333.html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公眾信息網,今年公租房選址定了,要建23萬套。2012年4月2日。http://www.cqgtfw.gov.cn/ztgz/gzfzt/gzfrdxw/201205/t20120516_188241.html
    重慶日報,公租房:住房制度改革的重慶樣本。2010年2月22日。
    重慶日報,租金低,配套齊,30萬人已受益。2012年1月13日。
    重慶日報,重慶公租房解構。2012年1月30日。
    重慶日報,公租房建設的重慶樣本。2012年2月7日。
    重慶時報,重慶公租房興建計畫,形成1+5保障性住房體系。2010年4月18日。
    重慶時報,崔之元:重慶模式的四大創新。2011年2月14日。
    重慶晚報,郎咸平:重慶模式有助於房地產市場穩定。2011年5月26日。
    重慶商報,增投資促消費,重慶公租房已惠及30萬人。2012年12月30日。
    重慶商報,十二五可持續發展論壇舉行,專家:民生是關鍵。2010年10月16日。
    重慶晨報,重慶戶改一月,4.47萬農民變成城裡人。2010年9月3日。
    南方報業網,茅于軾痛批重慶模式:沒有財富生產哪來財富分配。2012年3月26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dfzl/2012/0327/56330.html
    第一財經日報,重慶官方:農民不退地也可轉城市戶口。2010年9月14日。http://news.163.com/10/0914/01/6GGODOAA0001124J.html
    國際金融報,新國八條秒殺炒房者,開發商驚呼政策來得太快。2010年4月19日。http://wz.zp365.com/news/News196_204299.shtml
    新華網重慶頻道,實現房地產市場 實現四個協調。2007年5月14日。
    http://www.cq.xinhuanet.com/2007/2007-05/14/content_10036356.htm
    新華網重慶頻道,重慶市公共租賃房管理局成立掛牌儀式活動。2010年7月29日。http://www.cq.xinhuanet.com/2010/zfbzj/
    新華網重慶頻道,住房雙軌制:讓中低收入群體「居者有其屋」。2010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0/24/c_12694670.htm
    新華網,1978年鄧小平講話拉開中國住房改革序幕。2007年11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1/06/content_7020046.htm
    新華網,新華社盛讚重慶公租房建設: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2010年4月18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q.xinhuanet.com/2010-04/18/content_19548749.htm
    新華網,房價硬著陸,經濟軟著陸。2011年12月9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12/09/c_122397786.htm
    新華網,重慶主城區個人住房房產稅徵收門檻提高至12152元。2012年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2-01/14/c_122587467.htm
    新華網,重慶公租房搖號配租達13萬餘套。2012年 4月7日。http://house.hexun.com/2012-04-07/140152900.html
    新浪地產網,郎咸平:重慶模式才能解救中國房地產。2010年7月31日。http://news.dichan.sina.com.cn
    新華網財經頻道,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 2011年4月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4/01/c_1211807.htm
    聯合早報網,三年來已分配11萬套,重慶公租房改善房事。2012年1月8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eature/pages/feature120108.shtml
    經濟參考報,改革開放30年,住房改革開啟中國人居新時代。2008年11月21日。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08-11/21/content_129705.htm
    聯合新聞網,賀鏗:房產稅應全面開徵。2011年9月27日。
    http://finance.qq.com/a/20120326/001713.htm
    秦暉,2011,〈福利房與廉租房〉。《經濟觀察報》。2011年5月9日。http://house.ifeng.com/pinglun/detail_2011_05/10/6282624_0.shtml
    韋黎兵,〈解讀重慶模式〉。《南方周末》。2009年4月29日。
    陳杰,中國住房事業六十年:回顧與反思。復旦大學住房政策研究中心。http://www.chps.fudan.edu.cn/cn/content.asp?id=50
    崔之元,〈「重慶模式進行時」講座紀錄稿〉。2010年12月5日。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120525752.html
    崔之元,〈論「重慶經驗」與制度創新〉,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1月24日。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1081/2011/0303/724.html
    劉海影,〈數據透視下的重慶模式〉。財經網個人博客。2012年4月12日。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66-34943.shtml
    劉海影,〈誰來約束政府─重慶模式經濟批判〉。財經網個人博客。2012年3月15日。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66-34040.shtml
    廣州日報,武漢經適房六連號事件調查:搖號軟件成謎。2009年6月30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6/30/content_11623759.htm
    楊魯軍,〈日照重慶─薄熙來與「重慶模式」〉。新華網重慶頻道。2011年8月8日。http://www.cq.xinhuanet.com/2011/2011-08/08/content_23414714.htm
    蔡律,〈解讀重慶土地收入從2億到980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11年2月2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0598
    〈楊繼瑞校長解讀住房供給的重慶模式〉。重慶工商大學MBA教育中心。2011年3月8日。http://mba.ctbu.edu.cn/?action-viewnews-itemid-3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261008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1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