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8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40249      在线人数 : 6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86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861


    题名: 新聞自由論述在台灣(1945-1987)
    Discourse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Taiwan, 1945-1987
    作者: 楊秀菁
    Yang, Hsiu Chin
    贡献者: 薛化元
    楊秀菁
    Yang, Hsiu Chin
    关键词: 新聞自由
    戒嚴時期
    國家安全
    叛亂誹謗罪
    社會責任論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Martial Law Period
    National Security
    Seditious Libel
    Social Responsibility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0-30 14:00:46 (UTC+8)
    摘要: 本論文的時間斷限為1945至1987年,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台灣傳播學界的新聞自由論述,並希望透過比較的方式,與當時英美各國的新聞自由論述相對照,以瞭解台灣新聞自由發展的特殊、扭曲與不足之處。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共有六章,就內容而言,可分為三大區塊。第一區塊為第一、二章,主要探討國際社會對新聞自由的見解。第二區塊為第三章,主要探討戒嚴時期台灣的憲法學如何界定新聞自由。第三區塊為第四至六章,亦是本論文的主軸,主要探討戒嚴時期傳播學界所建構的新聞自由。
    整體來看,歐美社會,尤其是美國新聞自由的最新進展,包括:1956年美國新聞界要求政府公開資訊、減少新聞封鎖、同年美國國內所發生,記者赴中國採訪權的爭議,以及1971年美國報紙刊載「越戰報告書」所引發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爭議等,大都能即時的傳入台灣社會。然而,關己則亂。戒嚴時期傳播學界面對台灣新聞自由受到種種限制的實況,基本上採取相對消極,甚至是迴避的態度。傳播學界一方面忽視政府對新聞自由的限制,一方面則將火力集中於媒體「責任」。
    從「社會責任論」在台灣的發展觀之,引介人謝然之、胡傳厚與國民黨皆有深厚關係。而後續台灣自律組織的建立、相關會議所提出的社會新聞改進之道,亦與國民黨脫不了干係。對政府的態度,為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論者之間最重要的差異。然而,從相關的著作可看出,西方社會責任論的主催者,對於政府能否涉入,能介入多深仍存有許多疑慮。從自由主義到社會責任論,要求政府不要插足新聞事業的聲音一直存在。1950年的「歐洲人權公約」更特別明言「不受公部門干預」的表現自由。然而,在戒嚴時期台灣的傳播學界,拒絕政府干涉的聲音卻十分微弱。甚至在反共復國的重責大任下,新聞自由被降級到「法律保障」的層級,連僅存的社會新聞報導空間,亦與「國家利益」牽扯在一起。新聞事業被賦予超出歐美報人所謂的社會責任,進而需要「犧牲本身的自由和權利,以貢獻於國家民族」。
    就結果來看,由國民黨主導的自律組織,以及社會新聞改進之路,在新聞界聘任與其立場相近的評議委員,與消極的不作為下,並沒有發揮國民黨所期待的效用。透過一些文章,我們可以發現,戒嚴時期台灣的傳播學界對其所屬的環境、新聞自由所受的限制是有一定的認識的。但在反共復國的大旗下,大都只能點到為止,或轉而要求新聞界必須瞭解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間。這樣的氣氛一直要到1980年代才有比較明顯的轉變。
    參考文獻: 一、聯合國相關資料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國際新聞記者會議案」,檔號:649/88024。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新聞自由宣言、國際人權盟約草案(1960/10/8~1960/12/17)」,檔號:633.13/91001。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新聞自由資料(1948/4/22-1961/12/15)」,檔號:633/0001。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聯合國新聞自由會議(1947/11/27-1948/3/6)」,檔號:633/0003。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聯合國新聞自由會議(1948/3-1948/9)」,檔號:633/0004。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聯合國新聞自由會議(1948/5-1952/1)」,檔號:633/0005,頁8。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聯合國新聞自由會議(1959/8/12-1960/10/27)」,檔號:633/0007-1,
    (日本)外務省条約局国際協力課編,《「人権に関する世界宣言」成立の経緯》(1951)。
    (日本)国際連合局社会課,《国際人権規約成立の経緯》(1968)。
    政大社資中心藏,《經濟暨社會理事會正式紀錄第二十九屆會‧決議案補編第一號》(1960/4/5-4/21)。
    政大社資中心藏,《聯合國大會第一屆第二期會議正式紀錄‧大會全體會議速記紀錄》(1946/4/23-12/16)。
    政大社資中心藏,《聯合國大會第二屆會正式紀錄‧大會全體會議速記紀錄》(1947/9/16-11/29)。
    政大社資中心藏,《聯合國大會第三屆第一期會議正式紀錄:第三委員會各次會議簡要紀錄》(1948/9/21-12/8)。
    聯合國新聞部,《世界人權宣言》(1949)。
    Year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6-1978), New York: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United Nations, 1947-1980.
    二、其他檔案
    國防部藏,「台灣省保安司部卅八年度工作報告書」,檔號:00004194-001。
    國民黨黨史館藏,「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
    三、官方網站與電子資料庫
    人權文獻網站,網址:http://www.hrcr.org/。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info.gio.gov.tw/。
    司法院大法官,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自由之家,網址:http://www.freedomhouse.org/。
    舍我紀念館,網址:http://csw.shu.edu.tw/。
    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網址:http://www.asne.org/。
    紐約時報,網址:http://www.nytimes.com/。
    國立台中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網址:http://das.ntl.gov.tw/。
    國際新聞協會,網址:http://www.freemedia.at/。
    歐洲理事會,網址: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
    聯合國,網址:http://treaties.un.org/。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網址: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treaty/comments.htm。
    大鐸資訊,「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中央日報資料庫」。
    聯合線上,「聯合知識庫」。
    四、史料彙編與工具書
    小林善八(編),《出版法規總覽》,東京:文藝社,192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第四次新聞工作會談實錄》,台北:編者印行,197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第三次新聞工作會談實錄》,台北:編者印行,1969。
    中華民國六十年新聞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1。
    中華民國廣播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廣播年鑑》,台北:中國廣播事業協會,1969。
    王世華(主編),《新聞用語辭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4。
    世界各國憲法大會編輯委員會(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1965。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編印),《中華民國新聞年鑑開國五十年紀念》,台北:編者印行,1961。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1952。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1956。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1968。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1983。
    高木八尺、末延三次、宮澤俊義(編),《人權宣言集》,東京:岩波書店,1970。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國民大會實錄》,1946年12月。
    張隆志(編),《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台北:前衛,2006。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丙編)》,北京:中華書局,1956。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台北:國史館,2002。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
    五、傳記與機關史
    日本新聞協會(編),《日本新聞協會十年史》,東京:日本新聞協會,1956。
    王麗美,《報人王惕吾:聯合報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1994。
    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中華民國分會(編),《風雲際會一百年:女記者》,台北:天下遠見,2011。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印),《世新二十年》,台北:編者印行,1976。
    冷若水(主編),《中央社六十年》,台北:中央社六十週年社慶籌備委員會,1984。
    周安儀(編著),《新聞從業人員群象(上冊)》,台北:黎明文化,1971。
    林元輝(主編),《一步一腳印:政大新聞教育六十年大事紀》,台北:政大新聞系,1995。
    胡有瑞(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1988。
    馬之驌(編著),《新聞界三老兵》,台北:經世書局,1986。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89。
    盛竹如,《螢光幕前》,台北:新新聞,1995。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上冊)》,台北:聯經,1988。
    黃年(主編),《聯合報四十年》,台北:聯經,1991。
    六、專書
    Schramm, Wilbur(著),程之行(譯),《大眾傳播的責任》,台北:台北市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1970。
    Schudson, Michael(著),何穎怡(譯),《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台北:遠流,1993),頁166-178。
    Siebert, Fred.(等著),戴鑫(譯),《傳媒的四種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F.シュードル(着),建石真公子(訳),《ヨーロッパ人権条約》,東京:有信堂,1997。
    千葉雄次郎,《知る権利―現代の新聞自由》,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2。
    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社會新聞研究》,台北:編者印行,1978。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編),《如何革新社會新聞的弊害》,台北:編者印行,1961。
    中華民國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編),《新聞教育與我》,台北:中華民國大眾傳播教育協會,1982。
    尤英夫,《報紙審判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
    尤英夫,《新聞法論》,台北:著者出版,1975年11月初版,1989年10月2版。
    方蘭生,《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台北:允晨,1984。
    王天濱,《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台北:亞太,2005。
    王文,《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編者印行,1973。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北京:商務,2010。
    王洪鈞(主編),《大眾傳播學術論集》,台北:政大新聞學系,1967。
    王洪鈞,《新聞法規》,台北:允晨文化,1984。
    王洪鈞,《新聞採訪學(上冊)》(1954)手稿(政大傳圖藏)。
    王洪鈞,《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1961。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6。
    王曾才,《西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6。
    台北市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編),《英國報業評議會十年》,台北:編者出版,1965。
    台北市新聞評議會秘書處(編),《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台北:編者刊行,1973。
    左成慈,《余紀忠辦報思想與實踐研究(1988-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田桂林,《中華民國憲法衡論》,台北:憲政論壇社,1961。
    任畢明,《戰時新聞學》,漢口:光明書局,1938。
    伊藤正巳,《憲法(新版)》,東京:弘文堂,1990。
    何榮幸(策劃),《黑暗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2008。
    劭定康,《各國憲法與新聞自由》,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0。
    吳圳義,《國際新聞學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呂光,《大眾傳播與法律》,台北:商務,1985。
    呂光、潘賢模,《中國新聞法概論》,台北:正中,1956。
    李金銓,《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1987。
    李炳炎、陳有方編著,《新聞自由與自律》,台北:正中,1964。
    李茂政,《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1987。
    李恩國(編著),《聯合國憲章概論》,台北:正中,1961。
    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台北:著者出版,1985。
    李瞻,《比較新聞學》,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72。
    李瞻,《比較電視制度》,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73。
    李瞻,《我國新聞政策——三民主義新聞制度之藍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5。
    李瞻,《新聞學》,台北:三民,1983。
    李瞻、蘇蘅(編著),《誹謗與隱私權》,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84。
    松井茂記,《マス.メディア法入門》,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
    松井茂記,《情報公開法》,東京:岩波書店,1996。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1999。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台北:稻鄉,2005。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1970年初版,1975年再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大中國,1960。
    林紀東,《比較憲法》,台北:五南,1980。
    林麗雲,《台灣傳播研究史》,台北:巨流,2004。
    芦部信喜,《憲法(第3版)》,東京:岩波書店,2002。
    姚朋,《新聞學研究》,台北:商務,1967)。
    畑博行、水上千之(編),《国際人権法概論》,東京:有信堂,1999。
    展江、王征、王濤(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徐佳士(主編),《新聞自由與自律》,台北:學生書局,1974。
    徐詠平,《新聞法規與新聞道德》,台北:世界書局,1982。
    徐詠平,《新聞學概論》,台北:中華書局,1971。
    神古百市,《國際報道自由運動の沿革と現狀》,東京:朝日新聞調查研究室,1950。
    耿雲卿,《中華民國憲法論(上)》,台北:華欣文化,1982。
    馬星野,《新聞自由論》,南京:中央日報,1948。
    馬凌,《共和與自由:美國近代新聞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高野雄一、宮崎繁樹、斉藤恵彦編,《国際人権法入門》,東京:三省堂,1983。
    堀部政男,《アクセス権》,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8。
    張文汲,《中華民國憲法概要》,台北:文化圖書,1964。
    張永明,《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永然文化,2001。
    張宗棟,《新聞傳播法規》,台北:三民,1978。
    張鏡影,《比較憲法》台北:黎明文化,1983。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政大新研所,1966。
    曾繁康,《比較憲法》,台北:三民,1962。
    程之行(譯),《大眾傳播的責任》,台北:台北市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1970。
    賀照禮,《新聞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蘭台書局,1969。
    黃宣威,《新聞來源的保密問題》,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7。
    新井直之、稻葉三千男(編),《新聞學》,東京:日本評論社,1988。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2005。
    漆敬堯,《現代新聞學》,台北:海天,1964。
    管歐,《憲法新論》,台北:五南,1975年初版,1983年11版。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著者出版,1957。
    劉慶瑞,《比較憲法》,台北:大中國,1961。
    潘家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商務,1984年初版,1992年三刷。
    鄭貞銘,《言論自由的潮流》,台北:遠景,1980。
    鄭貞銘,《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文化,1984。
    鄭貞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1978。
    鄭瑞城,《透視傳播媒介》,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1988。
    錢震,《新聞論(下冊)》,台北:中央日報,1967。
    儲玉坤,《現代新聞學概論(增訂本)》,世界書局,1948。
    戴華山,《新聞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生書局,1980。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謝然之,《新聞學論叢》,台北:改造委員會,1963。
    謝瀛洲,《中華民國憲法論》,上海監獄,1947。
    韓駿傑,《比較憲法新論》,台北:大中國,1967。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1974。
    薩孟武,《中華民國憲法概要》,台北:聯合書局,1962。
    羅志淵,《中國憲法釋論》,台北:商務,1968。
    Balle, Francis ed., The Media Revolution in American and in Western Europe,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5.
    Hocking, William Ernest,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amework of Principle,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
    Hulteng, John L., Playing It Straight, Connecticut: 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 1981.
    Hunt, Lynn 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Human Rights: A Brief Documentary History, Boston: Bedford/ St. Martins, 1996.
    Levy, Leonard W., Emergence of a Free Pres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Nerone, John C. ed., Last Rights: Revisiting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5.
    Schramm, Wilbur,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7.
    Siebert, Fred., Theodore Peterson, Wilbur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6.
    Siebert, Fred. Freedom of the Press 1476-1776,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52.
    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
    七、期刊論文
    Lachica, Eduardo (著),楚崧秋(譯),〈國際新聞學會倖免失敗——京都會議中強硬派對現實派讓步〉,《報學》5:3,1974年12月。
    Lewis, Anthony (著),汪煥鼎(譯),〈「新聞審判」問題〉,《報學》3:4(1965年6月)。
    Lowenstein, Ralph L.(著),張子樟(譯),〈新聞自由:民主政治的衡量標準〉,《報學》5:8(1977年6月),頁12-15。
    Novak, Ralph(著),周長生(譯),〈大眾「知之權利」瀕臨危境嗎?——美國有關新聞自由的爭議〉,《報學》4:10(1973年6月),頁47。
    Ross, Irwin(著),黃三儀(譯),〈報紙的審判〉,《報學》3:5,1965年12月。
    Siebert, Fred S.(著),張宗棟(譯),〈新聞記者與業務秘密〉,《報學》2:5,1959年9月。
    〈「台灣的新聞自由問題——IPI秘書長提出報告」〉,《新聞評議》1,1975年1月1日。
    〈プレスの自由に関するIPI報告(下)〉,《新聞研究》346,1980年5月1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第四組研討改善社會新聞報導舉行研討會提出總結報告〉,《報學》2:9,1961年12月。
    〈中華民國報業的新紀元〉,《新聞評議》158,1988年2月1日。
    〈中華民國報業電視與廣播道德規範全文〉,《報學》5:3,1974年12月。
    〈台北市報業實踐自律‧新聞評議委員會成立〉,《報學》3:2,1963年12月。
    〈各界對「報禁」將開放的反應〉,《新聞評議》148,1987年4月1日、150,1987年6月1日。
    〈我們對「電化傳播事業法」草案的看法—台灣電視公司時事座談會紀錄—〉,《廣播與電視》1,1966年12月25日。
    〈社會新聞座談會〉,《報學》10,1956年12月。
    〈軍事新聞筆談會〉,《報學》2:4,1959年2月。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討會研討記錄〉,《報學》3:5,1965年12月。
    〈國際新聞自由概況〉,《新聞評議》74,1981年2月1日。
    〈報界開放有助輿論界發展〉,《新聞評議》155,1987年11月1日。
    〈報紙增張後採彈性售價〉,《新聞評議》157,1988年1月1日。
    〈報禁開放後記者應有的作為〉,《新聞評議》155,1987年11月1日。
    〈報禁解除與研究加強新聞評議〉,《新聞評論》156,1987年12月1日。
    〈新聞評議會功能日漸顯著〉,《新聞評議》130,1985年10月1日。
    〈廣播業對廣播法草案之意見〉,《廣播與電視》15,1970年7月1日。
    丁道源,〈論憲法第十一條之出版自由問題〉,《法律評論》35:11、12合刊,1969年11月1日。
    久保田きぬ子,〈報道の自由に関する条約案〉,《新聞研究》129,1962年4月1日。
    千葉雄次郎,〈知る権利と新聞記者の倫理〉,《新聞研究》274。1974年5月1日。
    子健,〈新聞著述介紹「知的權利」〉,《報學》10,1956年12月。
    小林直樹(著),李文龍(譯),〈表現的自由〉,《憲政思潮》80,1987年12月。
    中央日報社論,〈記者節談新聞自律運動〉,《報學》3:2,1963年12月。
    尤英夫,〈日本新聞協會〉,《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尤英夫,〈解嚴前夕為出版法規把脈系列〉,《民眾日報》1987年2月9、10日,第2版。
    尤英夫,〈談新聞來源之保密問題〉,《報學》7:2,1984年6月。
    尤英夫,〈隱私權及其他:從北投陪浴女郎刊登裸體照片說起〉,《報學》3:10,1968年6月。
    方而方,〈我國報紙限張政策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新聞組碩士論文,1981。
    日本新聞協会国際課,〈「報道の自由」と国連の活動〉,《新聞研究》129,1962年4月1日。
    王文玲,〈新聞自由有了憲法保障〉,《聯合報》2011年7月30日,A3版。
    王石番(譯),〈傳播媒介的責任〉,《報學》7:2,1984年6月。
    王兆鵬,〈論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月旦法學雜誌》134,2006年7月。
    王洪鈞,〈發展中的中國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王洪鈞,〈新聞自由的八大威脅〉,《報學》3,1952年8月。
    王洪鈞,〈對自由新聞事業自我批判的詮釋〉,《報學》7:1,1983年12月。
    王洪鈞,〈廣播電視立法精神的批判〉,《廣播與電視》29,1976年3月。
    王泰升,〈台灣法學教育的發展與省思:一個法律社會史的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68,2008年12月。
    王泰升,〈台灣近代憲政文化的形成〉,《台大法學論叢》36:3,2007年9月。
    王隆華,〈英國報業評議會〉,《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王雲五,〈新聞道德與新聞責任〉,《報學》3:2,1963年12月。
    王端正(譯),〈廣播電視與公眾〉,《報學》4:6,1971年6月。
    台北市編輯人協會座談會紀錄,〈中美兩國處理新聞的異同〉,《報學》9,1956年6月。
    本刊編輯委員會,〈創刊辭〉,《報學》1,1951年6月。
    民族晚報社、報學雜誌社聯合主辦,〈大眾傳播媒介報導社會新聞的尺度〉,《報學》6:9,1982年12月。
    石福秀太郎(譯),〈新聞の自由に関するIPI報告(中)〉,《新聞研究》311,1977年6月1日。
    守凡(譯),〈外交政策與新聞記者的責任〉,《報學》2:8,1961年7月。
    成義,〈台北市報業的新發展:兼談政府的報業與限張政策〉,《報學》3:8,1967年6月。
    有山輝雄,〈日本の新聞学.メディア研究〉,津金澤聡廣、武市英雄、渡辺武達(編),《メディア研究とジャーナリズム21世紀の課題》,京都:ミネルヴゃ書房,2009。
    朱菊初(譯),〈過去一年世界各地對新聞限制漸嚴〉,《新聞評議》88,1982年4月1日。
    朱傳譽,〈「中國新聞自由發展史」導論〉,《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
    朱傳譽,〈新聞史的研究〉,王洪鈞(主編),《大眾傳播學術論集》,台北:政大新聞系,1967。
    牟少玉,〈廣播電視法制訂經過〉,《廣播與電視》29,1976年3月26日。
    何念耘,〈新聞自由的起點?——論彌爾頓與出版特權〉,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冷楓(整理),〈瑠公圳分屍案新聞報導之檢討〉《報學》2:9,1961年12月。
    吳圳義,〈吳三連與自立報系的經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2,1995年5月。
    吳恕,〈隱私權與大眾傳播之研究〉,《報學》4:9,1972年12月。
    呂光,〈新聞自由與報業自律〉,《報學》2:9,1961年12月。
    李子堅,〈紐約時報揭載越戰秘密文件的內情〉,《報學》4:8,1972年6月。
    李金銓,〈自由化,而非全面民主化:台灣的游擊媒介與政治運動〉,李金銓(等),《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
    李炳炎,〈現階段中國新聞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60。
    李廉,〈新舊廣播法草案之比較〉,《廣播與電視》28,1975年9月1日。
    李鴻禧(譯),〈國家機密與國民知之權利〉,原載於《憲政思潮》42,1978年6月,收錄於荊知仁(主編),《憲政思潮選集》,台北:正中,1981。
    李瞻,〈自由而負責的新聞事業〉,《新聞學研究》34,1984年12月20日。
    李瞻,〈我國「報禁」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報學》7:8,1987年6月。
    李瞻,〈我國電視制度的商榷〉,《報學》4:5,1970年12月。
    李瞻,〈修訂出版法之商榷〉,《報學》7:8,1987年6月。
    李瞻,〈新聞自由的演進及其趨勢〉,《報學》3:5,1965年12月。
    李瞻,〈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報學》5:4,1975年6月。
    李瞻,〈廣播法草案的基本精神〉,《報學》4:4,1970年6月。
    李瞻,〈廣播電視法評議〉,《廣播與電視》29,1976年3月26日。
    李瞻,〈總統 蔣公的大眾傳播思想〉,《報學》6:1,1978年12月。
    李豔秋,〈新聞自由不會從天而降〉,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中華民國分會編,《風雲際會一百年:女記者》,台北:天下遠見,2011。
    汪威錞,〈從憲法的觀點論新聞自由—兼對現行出版法的檢討〉,《憲政時代》2:3,1977年1月。
    汪鑑雄,〈從各國新聞自律看我國新聞評議制度〉,《報學》6:9,1982年12月。
    沈宗琳,〈美國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的新例證〉,《報學》7:3,1984年12月。
    沈宗琳,〈新聞界的自省與自衛:介紹英美報壇近年一種新趨勢〉,《報學》1,1951年6月。
    沈宗琳,〈編協十年〉,《報學》2:9,1961年12月。
    周培敬(譯),〈新聞界責任問題的探討〉,《報學》2:10,1962年8月。
    林元輝,〈對報禁解除廿周年新聞自由發展的思辨〉,張炎憲(主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9。
    林靜,〈聯合國與新聞自由〉,《報學》10,1956年12月。
    法治斌,〈「知」的權利〉,《法學叢刊》105,1982年3月。
    法治斌,〈論美國妨害名譽法制之憲法意義〉,《政大法學評論》33,1986年6月。
    社論,〈(二)扼殺民營報業又一辦法〉,《自由中國》19:6,1958年9月16日。
    芦部信喜(著),洪慶麟譯,〈表現之自由〉,《憲政思潮選輯》,台北:正中,1981。
    邱勝安,〈世界中文報協二屆年會紀盛〉,《報學》4:3,1969年12月。
    附錄三,〈廣播法草案〉、附錄四,〈「廣播電視法」完成立法程序前後條文對照表〉,《廣播與電視》29,1976年3月26日。
    勃里安(Carter R. Bryan)(著),胡傳厚(譯),〈自由國家的安全與新聞〉,《報學》2:10,1962年8月。
    威廉‧亨利三世(著),王象生(譯),〈美國新聞界飽受攻擊〉,《報學》7:1,1983年12月。
    皇甫河旺(譯介),〈美國司法與犯罪新聞之報導〉,《新聞學研究》4,1969年12月20日。
    紀華煌,〈集權報業的理論〉,《新聞學研究》2,1968年5月20日。
    美國新聞處,〈美國會就記者「庇護法」舉行聽證〉,《報學》4:10,1973年6月。
    胡秋原,〈真理—民主新聞之原則〉,《報學》1,1951年6月。
    胡傳厚,〈新聞自由的障礙及其基本問題〉,《報學》2:2,1957年12月。
    胡傳厚,〈新聞自律組織的範例:英國報業評議會概述〉,《報學》2:9,1961年12月。
    胡傳厚,〈新聞事業的四項理論:從權力主義到社會責任論〉,《報學》2:7,1960年12月。
    范立達,〈記者拒絕證言權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7。
    徐喚民(譯),〈美國新聞史上有關新聞自由的突出事件編年紀〉,《報學》4:10,1973年6月。
    徐詠平,〈新聞記者的法律地位與責任〉,《報學》4:1,1968年12月。
    祝基瀅(主持),〈我國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研究現況之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74-0301-H004-03,1986年2月28日。
    神古百市,〈「報道自由への一筋道〉,《新聞研究》4,1948年9月。
    翁秀琪,〈記者有跑在國家政策前面的權利嗎〉,《中國時報》1987年10月26日,第2版,轉引自《新聞評議》157,1988年1月1日。
    袁愛瓊,〈社會新聞的評價〉,《報學》7,1955年4月。
    馬克任,〈我為什麼建議開放報紙登記與取消篇幅限制!〉,《聯合報》1979年11月24日,第3版。
    馬星野,〈「比較電視制度」序〉,收入李瞻,《比較電視制度》,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73。
    馬星野,〈我從事新聞教育經過〉,《報學》3:4,1965年6月。
    馬星野,〈新聞自由與新聞道德〉,董顯光等著,《新聞學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馬星野,〈新聞與教育〉,《報學》6:5,1980年12月。
    張佑的〈新聞自由與國防機秘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1972。
    張妮秀(摘譯),〈資訊的自由流通、平衡、與傳播的權利〉,《報學》6:6,1981年6月。
    張宗棟(譯),〈總統與報紙—美國總統甘迺迪於本年4月27日對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演說全文—〉,《報學》2:8,1961年8月。
    張宗棟,〈自由中國新聞教育概況〉,《報學》2:1,1957年6月。
    張宗棟,〈社會新聞之檢討與改進〉,《報學》5:9,1977年12月。
    張宗棟,〈英美法有關電視誹謗律例之研究〉,《報學》4:8,1972年6月。
    張宗棟,〈誹謗罪的類型其及責任〉,《報學》10,1956年12月。
    張彼得,〈新聞自由與民主政治〉,《報學》2,1952年1月。
    張明芳,〈我國報業自律的展望〉,《新聞學研究》2,1968年5月20日。
    張明煒,〈民營廣播電台在台灣〉,《報學》7,1955年4月。
    張長智,〈美、加、智報業自律〉,《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張為平(譯),〈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記者應與大陪審團合作〉,《報學》4:9,1972年12月。
    張為平,〈美國最高法院推事對於報紙刊載密件的意見〉,《報學》4:7,1971年12月,轉引自徐佳士(主編),《新聞法律問題》,台北:學生書局,1975。
    張國蓉(譯),〈東亞新聞自由的評價〉,《新聞評議》87,1982年3月1日。
    張詠、李金銓,〈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用主義與中國現代化〉,李金銓(等),《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
    張錦華,〈「自由之家」對各國人權等級評估——政治權與公民權〉,《新聞評議》55,1979年7月1日。
    第一屆理監事會,〈台北市編輯人協會〉,《報學》1,1951年6月。
    陳立峰,〈出版法修正案條文的爭議〉,《報學》2:3,1958年8月。
    陳臬,〈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政治評論》20:3,1968年4月10日。
    陳雅慧,〈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台北:台大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霆鋭,〈新聞記載與誹謗法〉,《報學》8,1955年12月。
    陳鐵輝,〈大眾傳播與社會責任〉,《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陶文彬,〈紐約時報被控誹謗得直〉,《文星》15:1,1964年11月。
    陶百川,〈言論文字叛亂罪的構成要件〉,《大學雜誌》124,1979年4月25日。
    陶百川,〈國家機密與新聞自由‧讀聯合報譯印美國防部越戰報告書有感‧〉,《聯合報》1971年9月21日,轉引自台北市新聞評議會秘書處編,《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台北:編者刊行,1973。
    陸永強(譯),〈美國最高法院論新聞自由〉,《報學》5:8,1977年6月。
    彭歌,〈台灣報界面臨的幾個問題〉,《報學》4:2,1969年6月。
    彭歌,〈守門員的自省〉,《報學》7:1,1983年12月。
    彭歌,〈知之權利〉,《報學》5:2,1974年6月。
    曾虛白,〈我們要有自己的新聞政策〉,中華學術院編,《新聞學論集》,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
    曾虛白,〈發刊辭〉,《新聞學研究》1,1967年5月20日。
    曾虛白,〈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報學》3:5,1965年12月。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2000年8月。
    湯德臣,〈美記者赴大陸的法律問題〉,《報學》2:1,1957年6月。
    程之行,〈美國報人對「紙幕」的挑戰〉,《報學》10,1956年12月。
    程元藩,〈論出版自由〉,《刑事法雜誌》10:4,1966年8月。
    賀德芬,〈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對言論自由尺度的變遷〉,《憲政思潮》54,1981年6月。
    馮志翔,〈報紙對社會的責任〉,《報學》2:2,1957年12月。
    馮建三,〈國家與傳媒社會責任:從《報業四種理論》出版50年談起〉,《中華傳播學刊》9,2006年6月。
    黃少谷,〈新聞自由與責任〉,《報學》3:7,1966年12月。
    黃少芳,〈各國報業評議會〉《報學》7:8,1987年6月。
    黃沙,〈新聞自由十字軍〉,《報學》7,1955年4月。
    楊孔鑫,〈英國的國防保密制度〉,《報學》3:9,1967年12月。
    楊日旭,〈論美國「社會公眾知之權利」與國家安全利益之均衡問題〉,《憲政思潮》71,1975年9月。
    楊幼炯,〈新聞自由之理論與實際〉,《報學》7,1955年4月。
    楊幼炯,〈新聞自由與各國出版制度〉,《報學》2,1952年1月15日。
    楊秀菁,〈從1958年「出版法」修正看民營報業的新聞自由表述——以《自立晚報》、《聯合報》和《徵信新聞》為中心的討論〉,胡春惠、唐啟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選集2007》,台北:政大歷史學系,2008。
    楊秀菁,〈菲律賓《華僑商報》案與新聞自由問題〉,《政大史粹》9,2005年12月。
    楊肅民,〈限證政策下我國報業問題研究〉,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1984。
    楚崧秋,〈我國新聞事業得失的估評〉,《報學》7:7,1986年12月。
    楚崧秋,〈論新聞事業的社會責任〉,《報學》5:7,1976年12月。
    煥鼎譯,〈對甘迺迪記者招待會的看法〉,《報學》2:8,1961年7月。
    詹百翔(譯),〈去年度世界新聞自由概況〉,《新聞評議》63,1979年5月1日、54,1979年6月1日。
    廖福特,〈表達自由權——「人權事務委員會」意見之分析〉,《人權法論叢》,台北:元照,2007。
    漆敬堯,〈「新聞自由」與新聞處理所受的拘束〉,《報學》6:7,1981年12月。
    漆敬堯,〈「新聞自由」與新聞處理所受的拘束〉,《報學》6:7,1981年12月。
    漆敬堯,〈看「廣播電視法」〉,《廣播與電視》30,1976年9月1日。
    漆敬堯,〈廣電法施行細則所涉及的問題〉,《廣播與電視》31,1977年3月26日。
    劉偉森,〈三民主義的新聞政策〉,《報學》2,1952年1月15日。
    劉偉森,〈三民主義的新聞政策〉,《報學》2,1952年1月15日。
    劉維開,〈戰時黨政軍統一指揮機構的設置與發展〉,《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
    劉慶瑞,〈論「明白而立刻的危險」原則〉,《劉慶瑞比較憲法論文集》,台北:三民,1962。
    劉靜怡、林明昕、尤伯祥,〈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vs.新聞採訪自由—司法院釋字第689號解釋案釋憲聲請紀實—〉,《法令月刊》62:12,2011年12月。
    歐陽醇(譯),〈自由和負責的新聞事業——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之報告(一九四七年)〉,《自由青年》66:6,1981年12月1日。
    歐陽醇(譯),〈新聞與法律〉,《報學》3:6,1966年6月。
    潘乃江,〈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發韌〉,《報學》3:2,1963年12月。
    潘乃江,〈美國新聞自由和公正審判之爭〉,《報學》3:7,1966年12月。
    潘柏(Don R. Pember)著,諸葛昌譯,〈私權與新聞事業:新聞價值的辯護〉,《報學》3:10,1968年6月。
    潘家慶,〈我對新聞媒介發展的一些看法〉,《人與社會》3:1,1975年4月,轉引自《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商務,1981年初版,1983再版。
    潘家慶,〈建構發展性的傳播體系〉,《報學》7:1,1983年12月。
    潘家慶,〈邁向傳播與國家發展的新境〉,《報學》7:2,1984年6月。
    鄭南渭,〈新聞自由在自由中國〉,《報學》3:4,1965年6月。
    鄭瑞城,〈大眾媒介與政治現代化〉,《傳播的獨白》,台北:久大,1987。
    黎嘉潮,〈新聞自由的真詮〉,鄭貞銘主編,《新聞學論集》,台北:華岡,1976。
    蕭同茲,〈運用自由‧善盡責任〉,《報學》1,1951年6月。
    賴國洲,〈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第三版改版前後之內容分析——兼論建構我國新聞價值觀之途徑〉,《報學》7:2,1984年6月。
    賴國洲,〈我國傳播政策之研究〉,台北:政大新研所博士論文,1988。
    薛化元、楊秀菁,〈戰後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考察結案報告(1945-1988)〉,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1-H-004-027,2003。
    謝正一,〈新聞報紙不宜過份「自律」而影響「自由」〉,《報學》6:10,1983年6月。
    謝然之,〈民權思想與新聞自由學說〉,謝然之(等著),《報學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研究所,1965。
    謝然之,〈新聞自由基本概念的演變〉,《報學》2:7,1960年12月。
    謝然之,〈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報學》3:2,1963年12月。
    謝然之,〈新聞學的發展與新聞教育之改革〉,《報學》8,1955年12月。
    鍾起惠,〈中國傳播制度問題研究:從英美自律組織看我國新聞評議會〉,《報學》7:3,1984年12月。
    鍾湖濱,〈廣播電視法的誕生〉,《廣播與電視》29,1976年3月26日。
    鍾耀長,〈隱名新聞可信度的研究〉,《報學》5:5,1975年12月。
    瞿海源,〈社會新聞應該掌握社會變遷的脈動〉,《報學》7:2,1984年6月。
    魏明光,〈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報學》6:4,1975年6月。
    羅敦偉,〈新聞自由與個人自由〉,《報學》4,1953年3月。
    蘇蘅(摘譯),〈美國新聞評議會〉,《報學》5:10,1978年6月。
    蘇蘅,〈從兩件官司看美國誹謗法的演變〉,《報學》7:4,1985年6月。
    顧佳欣,〈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2010。
    Galliner, Peter, “world Press Freedom Review,” IPI Report 31:12, Dec.1982.
    Pearce, Alan, “world Press Freedom Review,” IPI Report 29:6, Dec.1980.
    Pope, James S., “Foreword”, Harold L. Cross, “Preface”, Harold L. Cross,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4.
    Wise, David, “The President, the Press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IPI Report 10:2, Jun. 1961.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3153502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35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50201.pdf3795KbAdobe PDF2291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