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7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9979      在线人数 : 5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34


    题名: 中國大陸軟實力建設:以國家形象建設為例
    Mainland China soft power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作者: 陳相如
    贡献者: 邱坤玄
    陳相如
    关键词: 軟實力
    公共外交
    國家形象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0-30 11:34:18 (UTC+8)
    摘要: 「軟實力」是中國大陸崛起過程中的重要理念,良好的國家形象是軟實力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公共外交則是展現軟實力的手段之一。
    中國大陸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經濟實力更是快速且大幅成長,使得中國大陸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同時,「中國威脅論」等論調伴隨而來,國際社會十分關心中國大陸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中國大陸為了消弭「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形象,塑造對其有利的國際環境,需要有新的積極作為。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為其軟實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孔子學院的廣佈強化了中華文化的感染力,體育外交、救援外交等公共外交途徑體現了國家親和力;運用現代傳播手段,爭取國際話語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更是提供中國大陸改善形象千載難逢的機遇期。中國大陸期待向世界樹立一個和平、發展、和諧、富強、文明、慈悲且大國風範的國家形象。
    中國大陸建設國家形象強化國家軟實力,再以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在近幾年確實大幅提升,但侷限性甚大,因中國大陸在大力建設國家形象工程之餘,尚有許多社會、人權、誠信、政府職能、貪污等諸多問題,都使得這些國家形象的建設大打折扣,畢竟公共外交需聚焦於透過言行一致的方式型塑國內、外受眾心目中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2001)。

    「中共近期擴大國際宣傳策略簡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民國. 98 年3 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員編:全球性熱點問題的中國視角,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第2輯。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王滬寧,「文化擴張與文化主權:對主權觀念的挑戰」,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石之瑜,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2006)。

    余非,當代中國國情與外交拓展,香港:三聯書店,(2007)。

    李秀珠,新傳播科技與媒體市場之經營管理,台北:廣電基金,(2002)。

    宋仲福、趙吉惠、裴大洋,儒學與現代中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林垂宙,中華崛起未?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縣:新文京開發。2003年)。

    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軟實力,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5月。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中華書局,2010年4月。

    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

    趙啟正,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演講談話錄(北京:新世界出版,2005年)。

    《學習時報》編輯部,「落日的輝煌」,學習時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年版。

    韓召穎,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鐘永、王治、王志章,國家軟實力與檢察文化軟實力構建研究,人民出版社,。

    馬丁˙賈克,李隆生、張逸安譯,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喬舒亞•庫柏•雷默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裏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漢斯•J•摩根索著,徐昕譯,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Bernstein, Richard & Ross H. Munro,許綏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

    Nye, Joseph S.,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2006)。

    K.J Holsti著,李偉成、譚溯澄譯,國際政治的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1988)。

    Marriott David &,Karl Lacroix,謝佩妏譯,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左岸時事業有限公司。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1997)。

    Stevin, James,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網際網路與社會Internet and Society。台北:弘智文化,(2002)。

    Thomas L. Friedman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台北:雅言文化,(2005)。

    W.LawrenceNeuman原著,朱柔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分析Social Reasearch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vhes。台北市:揚智文化





    二、期刊

    于朝暉,「整合公共外交─國家形象構建的戰略溝通新視角」,國際觀察,第 1 期(2008年) ,頁21-28。

    王信賢,「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7年第51卷第3 期,頁37-62。

    王毓莉,「解析中共放寬境外媒體採訪限制的政策」,展望與探索,第 5 卷第 1 期,頁19-28。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上海),第 3 期(1993年),頁91-96。

    王憲鵬,「新形勢下中國公共外交的四大策略」,公共外交季刊,第11期(2010),頁39-40。

    王蕾,「看軟權力視野下的中國崛起」,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8年),頁5-9。

    曲星,「『升格』中國公共外交」,中國論壇,(2007),頁20。

    朱向峰、王依然,「讓世界聽什麼?─以歷屆奧運會主題歌為視角的國家形象傳播研究」,對外傳播,第1期(2009年) ,頁41-43。

    何輝,「中國國家形象定位分析」,現代傳播,第2期(2006年),頁113-116。

    何懿、杜瑩,「『孔子學院』」創辦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成人教育,第23期(2008年),頁26-27。

    李正國,「當前國內學術界對國家形象的研究現狀」,寧夏黨校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頁78-79。

    李迎春,「中國崛起之軟權力塑造戰略」,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8 卷第1 期(2006年),頁11。

    李凱,「全球性媒介事件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奧運視角」,頁12-18。

    李博,「淺議突發事件中的公共外交」,法制與社會,第1期(2009年),頁229。

    李揚,「突發事件報導與國家形象構建文獻綜述」,新聞世界,2012年第1期

    李翔宙,「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2011年),頁53-80。

    李德芳,「公共外交與中國軟實力建設」,理論學習,第2期(2008年),頁58-59。

    李德芳,「災難外交:公共外交的危機反應模式」,國際論壇,第10卷第5期(2008年),頁 19-23。
    李德芳,「體育外交的作用及其運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例」,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8年),頁55-60。

    李曉明:「國家形象與軟權力-論運用非軍事手段維持增進國家的對外影響力」,太平洋學報(北京),第 4 期(2002年),頁20-21。

    李默,「中國公共外交現狀及發展建議」,消費導刊,第5期(2007年),頁202-203。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民國),頁23-38。

    林穎、劉璐、楊杰,「我們該怎樣講述中國故事-對話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新華月報,2012年第3期,頁46-48。。

    周慶安,「奧運會與中國公共外交」,新聞與寫作,第9期(2008年),頁59。

    周蕾,「公眾外交: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戰略工具─公眾外交研究綜述」,前沿。第10期(2008年),頁198-200。

    門洪華 周厚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及其傳播途徑」,第1期(2010年),頁12-19。
    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下)」,國際觀察,第3期(2007年),頁37-46。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的發展及其體系建構」,現代國際關係,第2 期(2006 年),頁42-46。

    唐彥林、彭雷,「西方國家對中國公共外交的評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2期(2012年)。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第4卷第3期(2002年),頁14-20。

    孫家正,「提高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求是(北京), 第 1 期2006 年 ,頁 35-36。

    崔瀟,「從『孔子學院』看中國的文化外交」,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頁13-16。

    張昆, 重視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與傳播」 ,今傳媒(北京),第 9 期(2009年),頁 7-12。

    張健,「合法性與中國政治」,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 年),頁 1-15。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北京),2006 年,頁36-43。

    張驥、桑紅,「文化:國際政治中的軟權力」,社會主義研究(北京),第3期(1999年),頁38-41。

    莊國平,「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2008年12月,頁317-346。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期(1997年4月),頁45-61。

    陳正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論要」,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頁105-107。

    陸鳴,「樹立大國形象彰顯大國理念」,科技智曩,(2007年),頁60-68。

    傅新,「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兼對中國謀求和平發展的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14-16。

    湯光鴻:「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13-17。

    童世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內涵、背景和任務」,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4期(2008年),頁1-8。

    黃超、張魁中,「中國的公眾外交」,阿壩師範高等專學校學報,第22 卷,第1 期 (2005年),頁30-32。

    黃碩風,「新中國綜合國力在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內部文稿,第 21 期(2009年),頁8-11。

    解岩、李克亞,「媒體與政府制衡下的中國形象——危機管理中國家形象的塑造」,新聞愛好者,2010年第6期,頁16-17。

    齊慧麗,「文化安全:國家安全的深層主題」,思想政治課教學(北京),第 11 期(2006 年),頁42-43。

    鄭建嵐,「略論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3年第1卷第3期,頁97-100。

    韓振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十大舉措,理論導報,第4期(2008年)。

    蕭新煌,楊昊,「觀察亞太和平與安全的新因素:中國與日本的柔性權力外交」,2007-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頁23-83。

    三、碩博士論文

    王文中,中共國家形象型塑之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的國際宣傳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王皓翔,人力資本因素對中國大陸城鄉差距之影響-間以廣東省、四川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6月。

    林彥呈,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7年6月。

    張永鎮,中共處置重大自然災害之研究-以共軍救援川震為例,銘傳大學兩岸關係安全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許家豪,文化全球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5年。

    楊順弼,中國公共外交政策之評析,國立中興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玉燕,對中共構建『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四、官方出版文集及網站
    「中共近期擴大國際宣傳策略簡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企劃處,2009年,頁1-7。

    「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9月。

    呂美莉,「我國國際傳播策略--趨勢面、實務面及制度面之研析」,行政院新聞局98年度研究報告,國際新聞處,民國98年8月。

    門洪華、周厚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及其傳播途徑」,中央黨校國際戰略中心,2011年10月27日。

    曾河山,從英法韓文化戰略看國家形象的塑造,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中心,2007年2月14日。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官方網站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

    鍾寶慧,「公共外交的探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6月1日。http://www.npf.org.tw/post/1/6084

    五、報紙、雜誌

    「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的發言」,人民日報,1999 年2月27日,版4。

    「胡錦濤否定文革 斥為 10 年內亂」,中國時報,2008 年 1 月 7 日,版2。

    王晨,「抓住難得歷史機遇,塑造良好國家形象」,人民日報,2010 年6 月1 日,版13。

    任景國,「中日關係能否因『救災外交』而轉圜?」,文匯報,2011年3月19日,版A3。

    沈在群、姜澎,「海外漢語教材局限于識字忽略文化傳播」,文匯報,2006年5月9日,版A4。

    馬利,「聚焦國家形象片:媒體稱宣告國家公關時代到來」,法制日報,2011年1月25日,版1。

    張麗娜、宋風、肖顏採訪報導,「中國城鄉差距世界第一」,新唐人,2011年9月23日訊。

    劉炳香,「什麼是公共外交」,學習時報,2012年6月11日,版5。

    六、網路資料
    趙晶,「什麼是軟實力?」,理論頻道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0077761.html

    王永霞,「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6年,1月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9/content_4031533_1.htm

    何清漣,「中國特色的『軟實力』正在改變世界」。中國人權論壇,2009年,http://hrichina.org/hk/crf/article/3277

    黎安友和施道安,「人權與中國的軟實力擴張」,中國人權論壇,2009年,http://live.hrichina.org/hk/crf/article/3276

    「什麼是軟實力?」,理論頻道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0077761.html

    「十一五中國外交:把握關鍵五年 謀求和諧格局」,新華網,2005 年 12 月 2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2/02/content_3865886.htm

    「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出席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
    http:/ / news1xinhuanet1.com/ politics/ 2009-07/ 20/ content.117408501 htm .

    雷志華,「非洲媒體:不要求祈求中國,而要求複製中國」,中國經濟網,
    http://civ.cecn/yw/200803/05/t20080305-14725627.shtml. 2008.3.5

    李天笑,「上海世博展示『鎮國之寶』」,大紀元,4月2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9/n2892165.htm

    「小康社會的定義」,新華網,200年10月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43.htm

    「中國大陸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漢城掛牌』,新華網,2004年11月22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4549/13433149.html

    鄭永年,「中國軟實力悄然崛起」,中國網,2005年01月13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HIAW/755732.htm

    王長生,「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理性思考」,安陽市文化興市專題網,2005年3月22日,
    http://whxs.an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660

    「李長春參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新華網。2006年2月16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2/14/content_4179783.htm

    「中國焦點2006:“綠色、科技、人文”,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北京奧運」,CRE Online,2006年3月13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321/2006/03/13/1766@943893.htm

    明安香,「關於國家形象傳播的思考」,中國人民網,2007年9月19日,http://big5.china.com.cn/book/zhuanti/qkjc/txt/2007-09/21/content_8929299.htm

    蘇祖輝,「救災外交正成爲國際外交舞台新形式」,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7月1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6/8/1/0/100681070.html?coluid=32&kindid=537&docid=100681070&mdate=0701141054

    馬維輝,「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國際線上綜合,2008年7月28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7844/2008/07/28/3205s2165041.htm

    「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新華網,2008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6.htm

    「胡錦濤2007年8月13日在中央黨校的演講」,人民網,2008年10月9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102773.html

    「中國提升軟實力:『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新華網,2008年10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

    「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京共識』」,華夏經緯,2008年10月11日,http://hk.huaxia.com/zt/pl/07-093/608561.html

    「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人民網,2008年10月1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488/54489/3802863.html

    「314事件引發反思,中國全面啟動國家公關」,中國新聞社,2009年2月2日,http://news.sina.com/ch/chinanews/102-101-101-101/2009-02-02/19273602178.html

    王崑義,「中共的國家形象」,王崑義部落格,2009年2月11日,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584828

    「G20峰會開啟中國金融外交新紀元」,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2009年3月31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searchYKWZ.jsp?sw=%E5%B3%B0%E4%BC%9A&pg=23

    任仲平,「一切始於世博會」,人民網,2009年04月30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9/9219325.html

    陳玉剛,「中國軟實力的構建」,人民網-讀書頻道,2009年6月8日,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107424/157548/9432094.html

    悠悠,「280孔子學院2500教師 漢文化推廣成效顯著」,新華網,2009年11月2日,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11/02/content_18810867.htm  

    「讓全世界都聽我說中共大外宣搶占全球話語權」,全球中央,2009年12月20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23029。

    「軟實力構建——傳媒業的使命與機遇」,人民網,2009年12月20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142915/8645829.html

    「中國軟實力外交很成功,改變了世界」,中國評論,2009年12月2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6/9/9/10036996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69969

    「中國『軟實力』提升,北京共識VS華盛頓模式」,新華網,2009年12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26/content_3545247_3.htm

    「上海世博展示中華智慧國家形象」,文匯報,2010年03月11日,http://2010.qq.com/a/20100311/000024.htm

    李天笑,「上海世博展示「鎮國之寶」」,大紀元,2010年4月2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9/n2892165.htm

    冉雲飛,「人民為世博付出的代價」,開放雜誌,2010年6月1日,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48

    李繁傑,「北京奧運會的公共外交解讀與啟示」,中國網,2010年6月2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PublicDiplomacy/anli/detail_2010_06/01/1573530_0.shtml
    陳曄,「中國軟實力建設中的環境外交因素」,人民網,2010年7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2089481.html

    張哲,「關於儒家文化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人民網,2010年7月6,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2089506.html

    王俊峰,「魅力攻勢:中國軟實力外交探」,人民網-理論頻道,2010年7月6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2070930.html

    陳曄,「中國軟實力建設中的環境外交因素」,人民網,2010年7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2089481.html

    張哲,「關於儒家文化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人民網,2010年7月6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2089506.html

    張桂珍,「對外宣傳向公共外交的轉型-從奧運會到世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年9月17日,
    http://opinion.china.com.cn/event_325_1.html

    劉軍濤,中國發展需要國際話語權,人民網,2010年12月9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4549/13433149.html

    梔子花,「胡錦濤:上海世博會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中國網,2010年12月28日,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news.china.com.cn/txt/2010-12/28/content_21628696.htm

    馬利,「聚焦國家形象片:媒體稱宣告國家公關時代到來」,新華網,2011年1月25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1/01/25/5005s3135403.htm

    程濤,「外媒熱議中國對日『救災外交』稱體現大國風範」,中新網,2011年3月17日,
    http://big5.chinanews.com:89/hb/2011/03-17/2911966.shtml
    沈雅梅,責編:李靜,「對西方媒體熱議“中國形象”的思考」,中國際問題研究所, 2011年8月3日,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1-08/03/content_4381583.htm

    何平華,「論傳播語境、價值取向與國家影像的符號表達~兼談“國家形象公關時代”的對外傳播策略」,傳播學研究資料庫,2011年8月22日,http://linkwf.blog.hexun.com.tw/67420710_d.html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新華網,2011年11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2/c_111185684.htm

    楊牧,「中國救災外交工作意義重大:幫助從來都是相互的」,人民網,2012年1月5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6803720.html

    胡智勇,「中國的崛起需要安寧的周邊環境」,中評社評論員專欄,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月2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8/7/1/101987182_3.html?coluid=137&kindid=7930&docid=101987182&mdate=0124000711

    劉波,「當前中國國家人權軟實力建設的理論進路和基本取向」,人權網,2012年3月14日,http://big5.showchina.org:81/gate/big5/www.humanrights.cn/cn/zt/qita/rqzz/2012/1/t20120314_867006.htm

    「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江澤民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1997年)」,新華網,2012年4月,

    楊伊恩,「國際人權組織批評北京奧運侵犯人權」,大紀元,http://xinsheng.net/xs/articles/big5/2008/8/26/44114.htm

    「BBC調查:中國受歡迎程度超越歐美」,BBC中文網,2012年5月11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2/05/120511_bbc_polls_china.shtml

    亓樂義,「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21日,http://tw.news.yahoo.com/bbc%E8%AA%BF%E6%9F%A5-%E4%B8%AD%E5%9C%8B%E5%8F%97%E6%AD%A1%E8%BF%8E%E5%BA%A6-%E5%85%A8%E7%90%83%E7%AC%AC%E4%BA%94%E8%B4%8F%E6%AD%90%E7%BE%8E-213000416.html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新華網,2012年5月22日,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111/t20111123_125544.htm

    戴盈,「構造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途徑」,中國網,2012年6月7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6/07/content_25590885.htm

    範超,「孔子學院究竟惹了誰?」,中國新聞網,2012年6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06-12/3956709.shtml

    譯者:蔡佳伶,「擠下美國,陸登世界經濟霸主」,中央社,2012年6月13日,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20613_1_37h6w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Hans Tuch,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990).

    Nye. Jr, Joseph S .(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G Gilpin, 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Ross M. Mu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Robert C. Wagner,Made in China: Branding a New Ima, The Futurist, Feb2006.

    Zbigniew Brzezinski and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

    Manheim, Jarol B.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nn, 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Nagashima, A. A. (1970).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34.

    二、期刊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72,No.3(Summer 1993), pp. 22-49.

    Kurlantzick, Joshua. China`s Charm Offensive in Southeast Asia.Current History,
    Sept 2006, pp. 270-276.

    Kurlantzick, Joshua.Beijing’s Big Push.Newsweek, 9 April 2007, pp. 20~22.

    Restall, Hugo. 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68, Iss. 10(Nov 2005), pp. 70-72.

    Munro,Ross M.,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 No.62 (fall 1992) , pp. 10-6.

    USIA,Building America`s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a Reformed Structure and Additional Resources:Annual Report,U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 2002, p24.
    Joshua Cooper Ramo:An Image Emergency: The gap between how China sees itself and others see it is wide and dangerous, Newsweek International, 2006-09-25,p2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992202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20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6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