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6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32614      線上人數 : 5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634


    題名: 晚唐諷刺賦研究
    作者: 徐立安
    Hsu,Li An
    貢獻者: 陳成文
    徐立安
    Hsu,Li An
    關鍵詞: 晚唐
    辭賦

    諷刺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2-10-30 11:26:55 (UTC+8)
    摘要: 本文以晚唐諷刺賦作為研究之對象。賦體文學發展到唐代,無論在體例、題材、主題上都出現多元的表現,到了晚唐,伴隨朝政敗壞與社會紊亂,遂導致部分有志之士開始藉由賦作反映自身對政治、世風等黑暗現實的不滿。因此本文便以唐文宗至哀帝期間,透過暗示或直刺的筆法對社會風氣進行譴責與批判的古賦作為研究範圍,文中藉由了解晚唐歷史背景,透過對作家的認識以解讀文本,進而分析、歸納此時的諷刺賦在整體表現上的特色,以釐清晚唐諷刺賦在唐帝國凋敝之際如何彰顯其社會功能,並依此理解其發展概況及主題思想,了解諷刺賦發展至此時在藝術手法的呈現上有何歧出或創新。
    在研究上本文首先由文學的發展脈絡梳理出自《詩經》、《楚辭》及南北朝詠物小賦以降,以至於中唐柳宗元這些在作品中屢屢出現揭露現實的筆法,對晚唐諷刺賦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再針對題材、主題、藝術手法三個層面為晚唐諷刺賦的精神與內涵進行深究。在題材運用上可知作家透過自身經驗廣泛地取用不同素材,藉此反映不安的朝政與世風日下的社會環境;在主題思想的探究上,透過文本與時代背景的結合,了解作家在賦作中反映的現象與寄託的刺世精神,從中體會作家創作的宗旨;至於在藝術手法則透過賦在「組織結構」、「諷刺手法」、「修辭技巧」、「問答體式」的表現,以歸納出諷刺賦在語言藝術上的特色。本文在研究上歸結出晚唐諷刺賦所批判的內容不外乎是對朝政、奸佞、世風表達不滿,整體思想與時代環境高度結合,呈現出作家個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雖然在當時無法對統治者或時代風氣造成任何正面影響,卻具有其所背負的時代意義,呈現出晚唐文人對這一混亂時局所引發的不滿與感慨。
    參考文獻: 一、本書目包括參考及徵引的書籍與論文。
    二、本書目分列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暨會議論文集三類,專書以下再按其他細目歸類。
    三、古代典籍按著作年代先後排序,學位論文按畢業年代先後排序,其它依著、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1、古代典籍(含後人校注,按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戰國)荀況著、(民國)熊公哲註,《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3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3年。
    (晉)陸機著、(現代)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南朝梁)劉勰著、(現代)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著、(現代)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古迂書院刊本》,1983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縣公司,1984年。
    (唐)皮日休,《皮日休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唐)皮日休、(現代)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文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陸龜蒙,《重刊校正笠澤叢書》,民國古書叢刊景《清許漣校宋》本,出版年不明。
    (唐)陸龜蒙著、(現代)宋景昌、王立群點校,《甫里先生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羅隱著、(現代)雍文華校輯,《羅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羅隱著、(現代)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羅隱著、(現代)蔣祖怡選注,《羅隱詩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欽若、楊億奉敕編,《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書店印行《四部叢刊》本,1985年。
    (宋)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鑒新注編纂委員會編,《資治通鑑新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昉、徐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武英殿聚珍版書本》,1979年。
    (宋)姚鉉編纂,《唐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漢欣出版社,1993年。
    (宋)章樵注、(清)錢熙祚校,《古文苑》,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祝堯,《古賦辨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出版年不明。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5年。
    (明)周履靖、劉鳳、屠隆編,《賦海補遺》,《明金陵書林葉如春刊本》,出版年不明。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清)王文誥、劭希曾輯,《唐代叢書》,臺北:新興書局《清嘉慶十一年弁山樓原刻本》,1986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5年。
    (清)吳楚材編、王文濡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清)沈德潛編、(清)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註》,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清)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清)章太炎著、吳永坤講評,《國學講演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章學誠著、(現代)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清)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陳元龍奉敕編,《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5年。
    (清)陸棻評選,《歷朝賦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重編影印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
    (清)趙翼著、(民國)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2、史學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甘懷真、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甘懷真、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隋唐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
    梁鴻飛、趙躍飛,《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3、文學史及文學理論(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之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吳在慶、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1982年。
    胡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常任俠選注、郭淑芬點校,《佛經文學故事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書良、鄧憲春,《中國小品文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曾進豐,《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臺南:漢風出版社,2003年。
    曾慶元,《文藝學原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程千帆,《古詩考索‧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九龍:香港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出版,196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
    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5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俄)Bakhtin, M. M.原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4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Pollard, Arthur著,董崇選翻譯,《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4、辭賦學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局,198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孫晶,《漢代辭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講述、潘務正記錄,《賦學講演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5年。
    鄭色幸,《柳宗元辭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編校,《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日)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5、工具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高觀廬編,《實用佛學辭典》,臺北:佛教出版社,2001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8年。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二)學位論文(按畢業年代先後排序)

    張慧梅,《羅隱諷刺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國熙,《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陳莞菁,《晚唐諷刺小品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探析──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三家為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田寧,《唐代諷刺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年。
    梁淑媛,《賦的敘事成素研究──自漢迄唐為範圍》,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玉真,《魏晉遊覽賦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玉珍,《論中晚唐賦的創作及其價值》,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南哲鎮,《唐代諷諭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赫希娜,《一塌糊塗泥塘裡的光彩與鋒芒──皮日休、陸龜蒙、羅隱與晚唐小品文》,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器,《羅隱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高微征,《皮日休雜文研究》,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葉右莨,《陸龜蒙諷刺小品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侯培,《陸龜蒙散文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麗,《皮日休散文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郭莉敏,《漢語諷刺言語行為的語用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素美,《漢賦題材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三)期刊論文、會議論文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亢巧霞、吳在慶,〈皮日休及第前後思想和創作特色及原因〉,《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1期,2005年,頁55-60。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
    王國瓔,〈「漢賦」中的山水景物──中國山水詩探源之三〉,《中外文學》第5期,1981年,頁4-29。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89-905。
    田耕宇,〈狂歌悲音祭大唐──另類表現的晚唐文學一瞥〉,《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37-41。
    田耕宇,〈苦悶、沉思、求索──中國封建文藝在晚唐五代的新走向〉,《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93年,頁117-123。
    何沛雄,《漢賦問答體初探》,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43-50。
    余美云,〈傑出的諷刺文學家羅隱〉,《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頁64-70。
    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1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3。
    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
    李秀敏,〈略論陸龜蒙的賦體小品〉,《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9年,頁77-79。
    李建崑,〈譎諫與垂訓──羅隱《讒書》重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1年1月,頁29-37。
    李福標,〈皮日休散體文管窺〉,《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117-121。
    李福標,〈皮日休諸問題探討〉,《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總第61期),1994年,頁82-85
    沈文凡、彭飛,〈晚唐諷刺文學對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1月,頁56-61。
    周蓉,〈科場蹭蹬與尖峭譏諷──「晚唐世人的生存狀態與詩風構成研究」之羅隱〉,《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14-18。
    周興泰,〈論唐賦設辭問答的敘事因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6期,2009年,頁135-140。
    季紹德,〈古漢語中諷刺和諷諭的區別〉,《語文學刊》第3期,1983年,頁40-41、頁28。
    林文月,〈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年11月,頁105-137。
    胡建次,〈「四唐說」歷史分期三部曲〉,《陰山學刊》第18卷第4期,2005年8月,頁73-77。
    馬積高,〈論唐賦的新發展〉,《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頁100-102。
    張嘯虎,〈唐賦略論〉,《貴州社會科學》第44期,1986年,頁27-32。
    梁淑媛,〈唐賦敘事對話主角類型研究〉,《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5卷第2期,2010年9月,頁1-28。
    許東海,〈貴遊文學與世變京都──《洛陽伽藍記》的賦化觀照及其世變圖像〉,《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143-172。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結,〈論小品賦〉,《文學評論》第3期,1994年,頁30-41。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
    傅修延,〈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07年,頁26-38。
    陽平南,〈試探晚唐的詠史賦作──以述覆亡史事之作品為例〉,《筧橋學報》第5期,1998年9月,頁407-432。
    楊世明,〈關於唐詩的繁榮與分期諸問題芻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3月,頁46-50。
    楊英,〈漢武雜「方」與道教淵源〉,《學術月刊》第12期,2003年,頁76-81。
    葛曉音,〈中晚唐古文趨向新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5年,頁21-20。
    廖勇,〈柳宗元的諷刺賦及其藝術特色〉,《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9期,2008年,頁217-218。
    趙俊波,〈論中晚唐文體賦的產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78-86。
    趙凌宇,〈關注現實 哀歌人生──晚唐詩人陸龜蒙的憤世文學思想初探〉第39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49-152。
    趙榮蔚,〈羅隱的屈抑之悲與憤激之鳴〉,《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11-115。
    劉古卓,〈一塌糊塗泥塘裡的光彩與鋒芒──淺談晚唐小品文〉,《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9年,頁47-49。
    劉芳瓊,〈評晚唐孫樵的散文〉,《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頁84-89。
    劉偉生,〈唐賦研究三十年述評(1978~2008)〉,《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39-144。
    歐天發,〈臺灣風刺賦的表現型態〉,《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1卷第4期,2010年8月,頁105-117。
    蔣立甫,〈《辭源》釋「怨刺」辨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1999年11月,頁534-536。
    鄭新蹻,〈《唐詩品滙》與四唐分期說的確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26-131。
    霍松林,〈論唐人小賦〉,《文學遺產》第1期,1997年,頁37-47。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頁69-91。
    簡宗梧,〈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8年10月,頁389-432。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聶祖玉,〈皮日休文學觀念初探〉,《安康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0-64。
    鐘德恆,〈唐末文人陸龜蒙及其作品〉,《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頁26-29。
    龔克昌,〈中國古代賦體研究總論〉,《東方論壇》第3期,2001年,頁26-29。
    (日)稻畑耕一郎著,陳植鍔譯,〈賦的小品化初探(下)──賦的表現論之一〉,《杭州大學學報》第3期,1980年9月,頁29-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0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0501.pdf1393KbAdobe PDF2419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