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8285      Online Users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506


    Title: 《全元散曲》擬聲詞探究
    Authors: 張雅媜
    Contributors: 竺家寧
    張雅媜
    Keywords: 《全元散曲》
    擬聲詞
    擬聲詞義
    音韻結構
    語法功能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1:11:59 (UTC+8)
    Abstract: 擬聲詞是一特殊的詞類,靈活運用於各種文學作品與口語間。早從《詩經》開始,擬聲詞已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到了元代,擬聲詞的運用更是大放異彩。本論文以《全元散曲》作為研究材料,歸納分析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構成方式與運用,探究其中的聲韻特色與語法功能,希冀藉由擬聲詞對元代語言與文學作如實客觀的分析。
    擬聲詞在散曲上的運用與特色,必受其文學與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論文內容首先即對擬聲詞的定義與性質歸屬作一統整與釐清,進而探究元散曲的語言特色與擬聲詞的關係。元散曲中的擬聲詞是為元散曲語言的其中一環,擬聲詞在《全元散曲》中的特色,與元散曲語言是息息相關的,從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靈活運用,更可佐證元散曲自然生動的用語、靈活變化的體式與優美和諧的聲韻。論文內容進一步歸納分析《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依擬聲詞構成音節數分類,其中再以描摹的對象分做自然現象所發之聲、蟲鳴鳥獸所發之聲、人類言行所發之聲、器物所發之聲等加以探討,歸結出《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以雙音節結構為多,三音節ABB式結構較以往普遍,擬聲詞描摹對象則多為器物聲響。探究擬聲詞的音韻特色,描摹大自然聲音聲母多為擦音﹝s﹞;描摹器物之聲聲母多用塞音,韻尾則多為帶有共鳴效果的鼻音。單一詞素聲母發音方法以塞音居多,偶數音節聲母多含邊音成分,韻母結構類型則集中於單元音與陽聲韻。另從語法功能方面探究《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發現元散曲擬聲詞在語法上多作謂語功能,常見「擬聲詞+結構助詞」藉以平衡音節,三音節以上的擬聲詞多見於襯字中。
    擬聲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逐漸多樣且富有變化,而元曲活潑自然與口語化的風格更讓擬聲詞的詞彙更為豐富,結構、音韻、語法更具特色。《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不僅承襲了以往擬聲詞的運用,也拓展了擬聲詞的前瞻性,奠定了不可抹滅的地位。
    Reference: 參考書目內容分古籍、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四項。古籍以作者時代為次,其餘則依作者姓名筆順排序,以出版商為編輯者,排列於後。各書籍文獻書寫次序為:作者、書名、出版者、年代、版次;期刊文獻依序為:作者、篇名、期刊、出版時間;學位論文依序為:作者、學位論文名稱、出版者、出版時間。
    一、 古 籍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文選》(清‧胡克家覆宋淳熙本),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一),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上)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元)周德清著,李殿魁校訂,《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學海出版社,1978年10月。
    (元)周德清著,許世瑛校訂,劉德智注音,《音注中原音韻》,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四版。
    (明)李時珍編纂,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10月。
    (明)吳承恩著,朱彤、周中明校注,《西遊記》(中)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清)阮 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經),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二、專 書
    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上、下)》,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臺一版。
    《中國現代語法 (上、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2月。
    王 鍈,《古典詩詞特殊語法舉隅》,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月。
    王永炳,《中國古典戲曲語言運用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10月。
    王 洪總主編、卜 鍵主編,《元曲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王國維著、徐調孚注,《校注人間詞話》,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王麗華,《現代漢語構詞與詞類》,新北市Airiti Press(華藝數位經銷),2009年8月。
    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1年10月。
    《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年12月。
    史存直,《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8月。
    任中敏,《散曲叢刊》(四),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6月臺三版。
    羊春秋,《散曲通論》,岳麓書社,1992年12月。
    宋玉柱,《現代漢語語法十講》,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12月。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1999年。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吳國欽,《中華古曲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國安,《台語e疊詞擬聲語》,現代台語文研究室,2001年12月。
    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李思敬,《中國音韻學基礎》,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李修生主編,《元曲大辭典》,江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李殿魁,《元明散曲之分析與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出版,1965年10月。
    李潤新,《文學語言概論》,北京語言學院,1994年10月。
    李慶榮,《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修訂版。
    李鏡兒,《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4月。
    李崇興、祖生利、丁勇,《元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谷聲應,《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林 燾、耿振生《聲韻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林玫儀、賴橋本注譯,《新譯元曲三百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孟廣來主編,《元明散曲詳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林 濤、王理家,《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竺家寧,《古音之旅》,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聲韻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漢語詞彙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二版。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灣書店,1998年3月。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6月。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9月。
    唐 韻,《元曲選語法問題研究》,四川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唐子桓,《文言語法結構通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徐 征等主編,《全元曲》第一卷~第十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一卷~第八卷,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耿二嶺,《漢語擬聲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年。
    耿志堅,《漢語音韻》,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馬慶株,《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孫景濤,《古漢語重疊構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6月。
    高樹藩,《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二版。
    許仰民,《古漢語語法新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張 靜,《新編現代漢語》(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
    張 斌主編、陳昌來著,《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竹梅,《《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張國偉、奚海,《元曲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康瑞琮,《古代漢語語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1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陳新雄、竺家寧等編,《語言學辭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黃 克主編,《元曲精選》(北京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9月。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訂二版。
    黃麗貞,《金元北曲詞語匯釋》,國家出版社,1997年8月。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增訂三版。
    曾永義,《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詩》,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1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八十五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賀新輝主編,《元曲新賞》(第一冊~第十五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華宏儀,《漢語詞性修辭》,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楊 棟,《中國散曲學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楊愛姣,《近代漢語三音詞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卷第五,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隋樹森,《全元散曲》上、下,中華書局,1964年2月第一版,2000年9月第7
    次印刷。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溫 幸主編,《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趙義山,《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元散曲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鄭 騫,《北曲新譜》,藝文印書館,1973年4月。
    劉 堅、江藍生主編,《元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7月。
    劉英茂、蘇友瑞、陳紹慶,《漢字聲旁的表音功能》,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
    劉致中、侯鏡昶,《讀曲常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語法與修辭》,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著,《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謝文慶、孫暉主編,《漢語言文化研究》(第七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7月。
    盧元駿,《曲學》,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盧呂芳,《詩詞曲韻律譜》,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盧國屏,《聲韻學16堂課》,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錢南揚編註,《元明清曲選》(重排本),台北市正中書局1980年。
    賴橋本,《詞曲散論》,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初版三刷。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羅竹風等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次印刷。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8月。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8年4月。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聲韻論叢‧第八輯》,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5月。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修辭學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國修辭學會華東分會編,《修辭學研究》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
    台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辭海》,台灣中華書局,1994年1月8版三刷。
    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纂,《國音學》,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台初版一刷。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中文辭源》,藍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
    《語言研究論叢》編委會,《語言研究論叢》(四),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1 月。


    三、期刊論文
    文 煉,〈關於象聲詞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第1期 (總第244期),1995年。
    王 毅,〈試論元散曲的疊字藝術〉,《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6年。
    王化鵬,〈漢語擬聲構詞探析〉,《閱讀與寫作》第7期,2003年。
    王彥坤、劉衛寧,〈象聲詞詞類問題初探〉,《廣西社會科學》第5期 (總第155期),2008年。
    王洪君,〈漢語語音詞的韻律類型〉,《中國語文》第三期(總第252期),1996年。
    王星琦,〈散曲文學的文體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1998年。
    王廣超,〈論元代散曲語言配置形態及其影響〉,《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2008年。
    王清華、張曉茹,〈元曲的發展背景及其特殊的語言現象〉,《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1年6月。
    王鐵紅,〈元曲音韻美的構成及其特點〉,《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3月。
    王興全,〈元明時期ABB結構繁榮原因淺探〉,《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7年。
    〈《元曲選》中的兩種ABB結構〉,《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從《元曲選》看ABB式在元明時期的發展演變〉,《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
    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5期, 2007年10月。
    石毓智,〈論漢語的大音節結構〉,《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46期),1995年。
    元明軍,〈《現代漢語詞典》裡的擬聲詞〉,《語文研究》第1期 (總第102期), 2007年。
    方松熹,〈關於“擬聲詞”的歸屬問題〉,《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
    方麗娜,〈聲韻傳神繪浮世─擬聲詞探究〉,《中學教育學報》第12期,2005年6月。
    孔維霞,〈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第20期,2009年10月。
    冉啟斌,〈亮度原則與臨摹順序──漢語異韻擬聲詞的語音規律與成因〉,《語言科學》第8卷第6期 (總第43期),2009年11月。
    古國順,〈客語狀聲詞探析〉,《應用與文學報》創刊號,1999年6月。
    史豔嵐,〈漢語象聲詞研究述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何 理、宋潔琳,〈《元曲選》AABB式淺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3月。
    何貴初,〈隋樹森與元曲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3年1月。
    何永清,〈「狀聲詞」及其文法功能〉,《中國語文》第550期,2003年4月。
    何承湖,〈亦俗亦雅,雅俗交融─元曲語言風格及其成因淺析〉,《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
    辛金順,〈元曲中三字以上之擬聲詞與狀物詞的探討〉,《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5月。
    李亞萍,〈《近代漢語詞典》擬聲詞收詞評析〉,《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10年5月。
    李晨初,葉斌,〈擬聲詞略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
    李榮剛、江菡子,〈略論元曲象聲詞的文字使用特點〉,《漢字文化》第1期,2011年。
    李迎新,〈論元代散曲的語言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7月。
    李玲瓏,〈無俗不成曲─元散曲的特點〉,《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5年5月。
    李雲霞,〈王國維「元曲自然說」美學意涵之探析〉,《南師語教學報》第1期,2003年4月。
    李順群,〈擬聲詞初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總第77期),1977年。
    李樹儼,〈也談象聲詞的語法地位〉,《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4期),1983年。
    吳春相、劉君章,〈漢語「擬聲詞」演化過程分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1期,2010年2月。
    吳月珍、柴春華、趙建功,〈元曲的重疊形式及其修辭作用〉,《海南師院學報》第1期,總第十卷第35期,1997年。
    宋衛華,〈淺談象聲詞的語用及語法價值取向〉,《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總第111期),2005年。
    呂薇芬,〈拓展散曲的研究領域〉,《中國文學研究》第一期(總第72期),2004年。
    杜麗榮、邵文利,〈試論擬聲詞的基本特性及其成因〉,《語文研究》第 4期 (總第89期),2003年。
    周嘯天,〈「諧」─元代散曲重要的藝術特色〉,《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總22卷第7期,2001年7月。
    周有斌,〈元明戲曲中外來詞的特點及作用〉,《戲曲研究》第2期,2003年2月。
    周碧香,〈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上),《中國語文》第475期,1997年1月。
    〈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中),《中國語文》第476期,1997年2月。
    〈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下),《中國語文》第477期,1997年3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7 卷第3期,2003年5月。
    〈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6卷第1 期,1995年10月。
    邵敬敏,〈擬聲詞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1年。
    〈擬聲詞的修辭特色〉,《修辭學習》第4期,1984年。
    〈擬聲詞的模擬性與結構義〉,《思維與智慧》第5期,1989年。
    來建運,〈象聲詞的修辭作用〉,《洛陽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1997年9月。
    炳 南、文 同,〈象聲詞應該自成一類〉,《鄭州大學學報》第4期,1983年。
    姜守暘,〈擬聲詞多角度分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總第9期),2000年。
    凌 雲,〈現代漢語擬聲詞系統的靜態描寫〉,《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6期 , 2006年。
    耿二嶺,〈象聲詞的作用〉,《語文學習》第8期1980年。
    〈擬聲詞的形象色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1984年。
    〈與象聲詞有關的符號問題—兼與文煉先生商榷〉,《中國語文》第3期
    (總第240期),1994年。
    〈漢語象聲詞的民族特點〉,《漢語學習》第5期,2009年10月。
    馬天祥,〈略論漢語擬聲詞的獨立性〉,《人文雜誌》第2期,1980年2月。
    高會成,〈漢語象聲詞的語音歸律和語法功能初探〉,《新疆職工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1996年3月。
    高永奇,鄭獻芹,〈對擬聲詞歸類問題的思考〉,《殷都學刊》第2期,1998年。
    秦存鋼,〈論摹聲群的結構及其修辭作用〉,《泰安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1月。
    席永杰,《關於元明戲曲中蒙古語的鑑別問題》,《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4月。
    郝青云,《元明戲劇中蒙古語詞的文化解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0年9月。
    韋明鳳,〈論《全唐詩》中的象聲詞〉,《語文學刊》第5期,2010年。
    孫汝建,〈與象聲詞有關的幾個問題〉,《語文建設通訊》第61期,1999年10月。
    党懷興,〈談擬聲詞的歸類〉,《陝西師大學報》第4期,1984年。
    郭 莉,〈擬聲詞符號的象似性和任意性〉,《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1年6月。
    崔 梅,〈漢語詞彙中的“規約性”符號——擬聲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31 卷第6期,1999年。
    崔夢樓,〈象聲詞的魅力〉,《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許仰民,〈試論古代漢語象聲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
    〈論《金瓶梅詞話》的象聲詞〉,《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3年11月。
    張 博,〈象聲詞簡論〉,《河北師大學報》第3期1982年。
    張 婷,〈漢語擬聲詞的詞形構成及其語法功能〉,《新西部》第11期,2007年。
    張 楠,〈漢語詞彙中ABB式詞語淺析〉,《黑龍江科技信息》第22期,2007年。
    張 靜,〈談象聲詞〉,《漢語學習》第4期1982年。
    張秀英,〈淺談象聲詞的修辭功能〉,《河南教育》第3期 (總284期),2002年。
    張家合,〈元刊雜劇“AABB”式詞〉,《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1期,2005年2月。
    張嘉星,〈象聲詞的命名及其歸屬〉,《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7年。
    〈走出象聲詞研究的迷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42期),1997年。
    陳 群,〈象聲詞的語法功能和表達作用〉,《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
    陳北郊,〈擬聲詞散論〉,《語文研究》第1期,1989年。
    陳美雪,〈散曲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18卷8期,2003年1月。
    陸有儀、曹慶霖,〈生動活潑 創新出奇─散曲語言藝術摭談〉,《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總第38期),1994年3月。
    曹忠軍,〈關於嘆詞和擬聲詞的詞類歸屬問題〉《語言與翻譯》第3期 (總第83
    期),2005年。
    康錦屏,〈元散曲語言的審美特徵〉,《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
    曹燕柳,〈訝鼓談〉,《絲綢之路》第3期,1997年3月。
    傅 力,〈象聲詞作謂語淺說〉,《漢語學習》第4期,1983年。
    黃 卉,〈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識》第12期,1994年。
    喬秋穎,〈《詩經》擬聲詞研究─漢語表音詞的歷時研究之一〉,《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
    喻連生,〈小議象聲詞的歸類問題〉,《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5年11月。
    彭澤潤,〈語言符號的性質和類型——也談象聲詞的性質〉,《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湯易水,〈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散曲語言風格摭談〉,《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1995年。
    葛全誠,〈元代散曲藝術特色淺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
    照 泉,〈摹聲詞的方言、歷史、認知諸因素探微〉,《語文知識》第3期,2002年。
    萬里鳳,〈擬聲詞表達功能管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83年。
    楊景龍,〈元散曲的俗美特質〉,《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4卷,2001年。
    楊載武,〈《西遊記》擬聲詞研究〉,《畢節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楊振蘭,〈現代漢語AA式疊音詞、重疊詞對比研究〉,《齊魯學刊》第4期 (總
    第175期),2003年。
    楊樹森,〈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中國語文》第3期(總312期),2006年。
    翟 燕,〈元代ABB式三音詞激增原因分析〉,《齊魯學刊》第2期 (總第191期),2006年。
    廖化津,〈說象聲字〉,《中國語文》第9期,1956年。
    褚四荊,〈象聲字〉,《語文學習》第9期,1953年。
    趙金銘,〈元人雜劇中的象聲詞〉,《中國語文》第2期,1981年。
    趙愛武,〈象聲詞:從《詩經》到《元曲》〉,《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
    〈《俠女奇緣》象聲詞的音結構成及其語法功能〉,《學術交流》第2期(總第167期,2008年2月。
    〈近20年漢語象聲詞研究綜述〉,《武漢大學學報》第61卷第2期,2008年3月。
    〈《野叟曝言》象聲詞初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5期,
    2006年。
    〈元曲象聲詞的修辭特色〉,《語文學刊》第3期,2011年。
    趙義山,〈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辭藝術研究述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總第57期),2000年。
    〈近幾年散曲研究的新進展與相關問題思考〉,《文學遺產》第3期,2006年。
    劉大為,〈也談象聲詞的符號性質〉,《語文研究》第2期(總第59期),1996年。
    劉天堂,〈論擬聲詞在《詩經》中的運用〉《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1年12月。
    劉瓊竹、鄭騫逖,〈象聲詞描寫情態的修辭功能〉,《修辭學習》第3期 (總105期),2001年。
    鄭雅寧,〈論元散曲和元雜劇的嬗變關係〉,《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3期,2008年9月。
    錢 虹,〈《現代漢語詞典》連綿字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9年5月 。
    盧 平,〈象聲詞的修辭作用〉,《安陽大學學報》第4期 ( 總第12期 ),2004年11月。
    〈《詩經》中象詞的運用〉,《殷督學刊》第2期,2002年。
    盧盛萱,〈象聲詞修辭功能初探〉,《贛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第3期,1984年。
    賴橋本,〈散曲的格律〉,《中等教育》第39卷第6期,1988年12月。
    魏 瑤,〈論現代漢語象聲詞的特殊性〉,《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8月。
    簡翠貞,〈元劇口語修辭舉隅─探討三個字以上的擬聲詞及狀物詞〉,《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2期,1995年。
    豐 競,〈雙音節象聲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0年。
    聶仁發,〈關於象聲詞的再思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報),第19卷 第1期,2006年。
    譚汝為,〈韻文疊字研究〉,《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6月。
    羅錦堂,〈散曲的特質〉,《大陸雜誌》第12卷第3期,1956年2月。
    〈散曲小令的發展〉,《中外文學》第11卷第6期,1982年11月。
    饒 勤,〈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
    2000年。
    〈現代漢語擬聲詞連用的特殊作用〉,《漢語學習》第6期,2009年12月。
    闞興禮,〈擬聲詞與“一聲/一下V”的組配關係〉,《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2002年。
    〈AB式擬聲詞及其重疊形式的多角度考察〉,《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年。
    四、學位論文
    丁文倩,《元散曲重疊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余 哲,《現代漢語擬聲詞新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吳校華,《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姜美玉,《漢語重疊現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慧鈺《台灣閩南語擬聲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徐冰若,《現代漢語象聲詞研究》,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韋明鳳,《《全唐詩》擬聲詞研究》,湘潭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陳文祥,《《兒女英雄傳》詞彙研究:論重疊詞、派聲詞、和熟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明芹,《AB式象聲詞的重疊形式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張文超,《元曲中象聲詞的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楊憶慈,《《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和派生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7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25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2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501.pdf4928KbAdobe PDF274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