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6805      Online Users : 6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495


    Title: 中國電影的後現代性,以張元、婁燁為例
    Postmodernity in Chinese Movie, take director Zhangyuan and Lou Yi for example.
    Authors: 林柏勛
    Lin, Teddy
    Contributors: 李英明
    林柏勛
    Lin, Teddy
    Keywords: 第六代
    電影
    張元
    婁燁
    中國市場
    後現代性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2-10-30 11:10:32 (UTC+8)
    Abstract: 第六代導演的特色眾多,其中具有後現代性的電影語言中,以婁燁、張元特別使人關注,他們在生活上叛逆的實踐、在電影語言中的大膽,都使他們的電影不容易在中國上映。
    第五代影人的早期作品,訴說國族寓言的寫實風格,然而與制度交手的過程中,卻漸漸捲入了體制,而成為商業博大之作。第五代的轉變,會不會用以預測在六代的走向?
    沒有經歷過文革的第六代是其與前一代最明顯的區別,其養成的過程與西方的電影養分也有非常大的關係,本文除了提及理論的演變,也將談及同時具有商品、文化價值的電影,如何面對市場的考驗、權力性資本等挑戰。
    最末,將提及當代最為關心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台灣電影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第六代的電影人才,將何去何從等問題。
    China’s Sixth Generation has a Postmodernity trend in their films. We take director Lou Ye and Zhangyuan for cases, looking into the reason of Postmodernity symbol in their films.

    Dealing with the authority is an important thing while making films in China, in this ess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market in China and the boundary of media authority.

    Early Fifths are more likely to shoot Art films while they became commercial one within decays. Next to the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 s in China, the Sixth are facing an obstacle situation to be more than underground movie. Will the Sixth going on the same path of the Fifth?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臺北市:生智,2003)。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市:生智,2006)。
    李英明,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三民,2007)。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縣:桂冠,200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市:聯經,2001)。
    李亦中,電影四面八方(上海:三聯書店,2008)。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上海:三聯書店,1997)。
    朱大可,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曾耀農,中國近期電影後現代批判(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歐陽江和編,中國獨立電影 訪談錄(OXYFORD,2007)
    王瑞華,殖民與先鋒:中國痛苦(香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李剛,論中國第五代導演的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林沛理,香港。你還剩下多少?(香港,次文化堂,2007)
    陳犀禾主編,當代電影理論新走向(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2006電影產業研究之文化消費與電影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臺北:五四, 1989.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 臺北:麥田, 1994.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 臺北:藝術家, 1990.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 臺北:唐山, 1990.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 臺北:東大, 1992.
    孟樊 等著,《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 臺北:桂冠,1989.

    二、英文及中文譯著部分
    曾偉禛翻譯/David Mamet著,導演功課(臺北市,遠流,1993)
    鄧方譯,詹姆斯•S. 科爾曼著,《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唐小兵譯,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 1990.
    趙偉妏譯,Mike Featherstone作《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2009
    曾偉禛翻譯/David Mamet著,導演功課(臺北市,遠流,1993)



    三、參考論文
    胡台麗:《民族志電影之投影:兼述台灣人類學影像實驗》,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71 期
    賴欣儀,《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沈亮,《可愛的傳統論「第六代」電影中的保守傾向》
    栗 崢,後現代角色觀,電影藝術第3 2 1 期,2 0 0 8 年第4 期
    [美] 米蓮姆•布拉圖•漢森,大批量生產的感覺_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經典電影,電影藝術第328期,2009年第5期
    伍國,女性主義神話的建構與顛覆_從第五代到第六代電影
    謝飛,對年輕導演們的三點看法。
    鞠惠冰,形象文化與後現代廣告的狂歡形象文化與後現代廣告的狂歡,電影藝術第323期。
    陳旭光,悖論與選擇,“全球化”語境中華語電影現代化民族化問題之省思
    陳向陽,裂變中的世界-評《後社會主義現代性:行銷時代的中國電影、文學與批評》電影藝術第325期,2008年12月
    李少白,關於《中國電影發展史》的一件事實,電影藝術第325期,2008年12月
    陳培湛,關於第六代導演新作的思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楊遠嬰,電影「入世」的話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3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5260020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002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20101.pdf227KbAdobe PDF2297View/Open
    020102.pdf760KbAdobe PDF237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