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2688      Online Users : 5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45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453


    Title: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
    Taiwanese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Authors: 陳力航
    Contributors: 鍾淑敏
    陳力航
    Keywords: 臺灣醫師
    臺灣籍民
    博愛會
    同仁會
    人才流動
    青島東亞醫科學院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1:06:42 (UTC+8)
    Abstract: 摘要
    日治時期的「醫師」是新興的領導階層,醫師取得執照後其專業即受到保障。總督府對於開業醫師能夠干涉的部份較為有限,醫師的高收入與身份的獨特性,對於身處差別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即便是醫師,也無法完全擺脫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臺灣島內的習醫機會僧多粥少,有意習醫的臺灣人只能負笈海外,另一方面,總督府訂定的醫療規範,對部分的臺灣醫師產生排擠作用,在臺灣無法取得執照的醫師,前往規定較寬鬆的海外,也是開拓新天地的機會。
    對於日本帝國而言,鄰近的中國始終是向外擴張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前往海外的主要目的地。由於醫療是日本帝國自我粉飾的重要手段,前往中國的臺灣醫師,可以視為帝國人才周流(circluation)的一種表現。
    本文所要處理的課題,乃是以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作為對象,探討日本帝國的發展,以及臺灣人的原鄉、人際網絡,如何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其階段性變化與區位差異性為何?
    本文首先探討總督府衛生政策與醫師的關係,以及總督府開辦醫事教育與臺灣醫師的養成過程,呈現殖民地臺灣衛生改造與臺灣醫師養成的相關性。其次以日本在華醫療事業作為討論的對象,探討同仁會、博愛會的活動如何影響臺灣醫師流動。最後探討臺灣醫師受到1930年代日本向外擴張的影響,在滿洲國、佔領地的發展情況以及戰後的流動與困境。
    由本文的討論可知,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行醫與習醫,受到島內與島外因素的影響,在華南、華中、華北、滿洲地區呈現區位性差異。另外,戰爭與醫學院校的成立,則是造成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其中,島內因素有三,為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教育政策、對岸政策;島外因素有四,為習醫機會、行醫機會、日本大陸政策、臺灣人特殊身分與人際網絡。
    總之,影響臺灣人前往中國習醫、行醫的背後原因以及分布形態的階段性變化,是殖民地差別性、日本帝國大陸政策、臺灣人際網絡、區位因素等所交錯影響的結果。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日文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659100、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九年・法律第四十七号・医師法(国立公文書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659200、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九年・法律第四十八号・歯科医師法 (国立公文書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3041648300,(圖15-16)、臺湾総督府政況報告並雑報 第一巻(B-1-5-3-067)(外務省外交史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4012774700,(圖2-4)、各国ニ於ケル医学及医術関係雑件/中国ノ部 (I-3-3-1-013)(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5015861300,(圖1-7)、助成費補助申請関係雑件 第二巻 (B-H-06-02-00-02-00-00-02)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5016194300,(圖40、114)、參考資料関係雑件/支那各地博愛病院関係 (B-H-07-02-00-04-04-00)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5016194400,(圖40、92)、 病院関係雑件/博愛病院関係 (B-H-07-02-00-04-04-00)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4012786500,(圖23)、各国病院関係雑件 (I-3-3-1-023)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5015514700(圖5)、在本邦特選留学生補給実施関係雑件/推薦関係 第二巻(B-H-05-03-00-01-02-00-02)(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4012729100,(圖3-4)、在外本邦開業医関係雑件/免許証下付申請関係 第四巻(I-3-3-1-008)(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3596700,(圖1-12)、公文別録・内閣(企画院上申書類)・昭和十五年~昭和十八年・第二巻・昭和十六年(国立公文書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2303300(圖1)、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九年・勅令第四八六号・大正十年勅令第三百二十八号東亜同文会ノ設立スル東亜同文書院大学等ニ関スル件及昭和十八年勅令第四百三号財団法人同仁会ノ設立スル青島東亜医科学院ニ関スル件中改正ノ件(国立公文書館)。
    大田豊正編集,《新京醫科大学圭泉会名簿》(大阪:新京醫科大学圭泉会本部,2008)。
    小野得一郎,《中華民國醫事綜覽》(東京:同仁會,1935)。
    小野得一郎,《同仁會三十年史》(東京:同仁會,1932)。
    中西利八,《滿華職員錄》(東京:滿蒙資料協會,1941)。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藏,《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長池田幸甚文書》〈手記〉(2007C-1-6)。
    拓殖通信社,《同仁会と南支経営・臺湾議会請願の経過》(東京:拓殖通信社,1926)。
    旺文社編,《全國上級學校綜覽》(東京:旺文社,1945)。
    東亜同文会編著,《対支回顧録上卷》(東京:原書房,1981)。
    青友会編,《青友史》(橫濱:青友会事務局,1981)。
    青友會編,《青友會名簿》(大阪:青友會事務所,2001)。
    南支那研究所編纂,《南支那年鑑》,昭和14年版(臺北:臺灣實業社,1939)。
    厚生省医務局編,《医制百年史 資料編》(東京:ぎょうせい,1976)。
    柯萬榮編,《臺南州名士錄》(臺南:臺南州名士錄編纂局,1931)。
    泉孝英,《外地の医学校》(東京:株式会社メディカルレビュー社,2009)。
    《後藤新平文書》,明治31年2月,「臺北医院内ニ於ケル土人医士養成ノ景況」。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島津長次郎編,《支那在留邦人人名錄》(上海:金風社,1940)。
    張茂吉,《廈門現況》(廈門:南海時報社,1936)。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各論》(東京:満蒙同胞援護会,1971)。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総論》(東京:満蒙同胞援護会,1970)。
    黑田源次編,《滿洲醫科大學二十五年史》(奉天:滿洲醫科大學,1936)。
    著者不詳,《廈門指南》(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出版年不詳)。
    滿洲醫科大學輔仁會編,《會員名簿》(東京:滿洲醫科大學輔仁會,1978)。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43)。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編,《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覽 : 自昭和六至八年》(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33)。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編,《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覽:自昭和六年至昭和八年》(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33)。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06)。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2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醫業規則制定,61-13,頁1-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廈門一年間ノ所感ト卑見(旭瀛書院岡本要八郎),2414-2,頁1-1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謝清海廈門ニ於テ醫術開業許可,(2242-20),頁1-4。
    《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32年4月9日勅令第九十五號,「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
    《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32年7月7日府令第五十五號,「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生徒給與規則」。
    《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32年7月7日府令第五十四號,「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
    《臺灣總督府府報》,大正5年1月13日律令第一號,「臺灣醫師令」。
    《臺灣總督府府報》,大正5年1月13日律令第二號,「臺灣齒科醫師令」。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4071號,明治44年,9月23日,第三版「臺醫紛集」。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3583號,明治43年4月9日,第四版「醫院得人」。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996號,明治44年7月9日,第三版「公立醫院」。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10382號,昭和4年3月15日,第四版「屏東街出身者。臺灣總督府技師汕頭博愛會醫院外科醫長從七位醫學士吳克己氏」。
    《臺灣日日新報》第869號,明治34年3月29日,第二版「本島醫生取締と藥劑」。
    《臺灣日日新報》第4456號,大正元年10月27日,第六版「廈門通信 臺灣人之獲舉者」。
    《臺灣日日新報》第6658號,大正8年1月1日,第五十九版「厦門の傳染病」。
    《臺灣日日新報》第6891號,大正8年8月22日,第七版「厦門の虎疫」。
    《臺灣日日新報》第7029號,大正9年1月7日,第七版「昨年の衞生狀態」。
    《臺灣日日新報》第6036號,大正6年4月19日,第七版「醫師の自殺未遂」。
    《臺灣日日新報》第6045號,大正6年4月28日,第六版「應聘共和醫院」。
    《臺灣日日新報》第6516號,大正7年8月12日,第四版「送女結婚」。
    《臺灣日日新報》第13461號,昭和12年9月13日,第七版「戰禍の地に 診療班を急派 同仁會で決定」。
    《臺灣日日新報》第13740號,昭和13年6月21日,第七版「臺灣から南京へ 同仁會の醫療團 あす香港丸で出發」。
    《臺灣日日新報》第13949號,昭和14年1月17日,第七版「博愛會醫院の後續部隊が到着 これで陣容全く整ふ」。
    《臺灣日日新報》第13950號,昭和14年1月18日,第七版「博愛會南支派遣の衞生班が巡囘診療」。
    《臺灣日日新報》第14458號,昭和15年6月13日,夕刊第二版「博愛會の診療班 欽縣と南寧に進出」。
    《臺灣日日新報》第13995號,昭和14年3月4日,第七版「博愛會の支部 廿日頃海口に誕生」。
    《臺灣日日新報》第14170號,昭和14年8月27日,第七版「南支に活躍する 博愛會の組織强化 誇る南方醫學の實力發揮」。
    《臺灣日日新報》第15013號,昭和17年4月3日,第三版「海南島醫學陣强化 博愛會を同仁會に統合」。
    《臺灣日日新報》第14017號,昭和14年3月24日,夕刊第二版「靑島に日支共學の東亜醫科大學設立 近く臺北でも入學試驗」。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10卷99期,明治44年,頁84-86。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17卷188期,大正7年,頁712。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33卷350期,昭和9年,頁898。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17卷193期,大正7年,頁1049。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17卷188期,大正7年,頁712。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17卷191期,大正7年,頁882。
    《臺灣醫學會雜誌》〈廈門通信〉第29卷298期,昭和5年,頁103。
    《臺灣教育》169號,大正5年7月,「旭瀛書院通信」。
    橋川時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1940)。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穗坂唯一郎編,《同仁會四十年史》(東京:同仁會,1943)。
    (二)、中文
    上海時光整形外科醫院 http://www.sh-shuguang.com/gk/gk.html (2012年6月4日瀏覽)。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 第五期 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 第六期 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革命史資料》第8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方玉珍、郭紫筠,《乘願藥師如來─廖泉生回憶錄》(臺中: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2000)。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2012年7月19日瀏覽)。
    《申報》第21610期,1933年6月12日,第3版「上海近十年來醫藥鳥瞰」。
    《申報》第22920期,1937年2月27日,第09版「臺灣人雜居泉州 泉城及晉南各鄉概查 多係醫生行動可注目」。
    《申報》第24744期,1947年1月4日,第08版「張錫祺博士 就任東南醫學院院長」。
    吳文星、許雪姬採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吳平城、胡慧玲著,《草地醫生》(臺北:玉山社,1997)。
    吳雅純編,《廈門大觀》(出版地不詳:出版項不詳,1947)。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臺中:臺灣醫藥新聞社,1954)。
    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臺北:海峽學術,2007)。
    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杜聰明,《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上)》(臺北:龍文,2001)。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 第二輯》(高雄:高雄醫學院,1962)。
    汪乃文、吳振乾編,《一五○年來吳葛親族》(屏東:家族自印本,1990)。
    周維新等編著,《限地醫生:周瑞醫師傳記》(臺南:基督長老臺灣教會公報社,2008)。
    林吉崇,《景福札記》(臺北:作者自刊,2004)。
    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臺北:臺大醫學院出版,1998)。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十八):1946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十五):1943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
    洪嘉惠編,《民雄先賢小傳》(臺南:盛春出版,1998)。
    高昭義編著,《臺南高長家族族譜》(臺北:高昭義發行,1996)。
    梁永祿,〈請詢問這個女孩子以測知臺胞愛國的熱烈〉,《新臺灣》,創刊號(北平,1946),頁4。
    陳力航、黃懷賢訪問、記錄,〈黃文生先生訪談記錄〉,未刊稿,2011年2月11日訪問。
    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年6月27日、7月11日訪問。
    陳力航訪問、記錄,〈吳庭茂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年7月4日訪問。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臺》(臺北:前衛,1994)。
    福建省檔案館編,《臺灣義勇隊檔案》(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
    臺大景福基金會編,《國立臺灣大學景福校友通訊錄》(臺北:景福基金會,1992)。
    臺大醫學院,《臺北醫學專門學校 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大醫學院,1952)。
    臺灣省醫師公會編,《臺灣省醫師公會所屬各縣市局醫師公會會員名冊》(高雄:臺灣醫界社,1966)。
    臺灣省醫師公會編,《臺灣省醫師公會所屬各縣市局醫師公會會員名冊》(高雄:臺灣醫界社,1975)。
    臺灣省醫師名鑑編刊委員會編,《臺灣省醫師名鑑》(臺北:國際文化服務社,1958)。
    臺灣省諮議會 http://www.tpa,gov.tw/big5/Councilor/Councilor_view.asp?id=245&cid=4&ur1ID=20(2012年6月2日瀏覽)。
    臺灣省參議會(1948-06-13)。[省參議員張錫祺辭職經臺灣省政府函告遺缺由范姜萍遞補,惟范員逝世改由彭德遞補等文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www.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20/d6.html(2012年6月2日瀏覽)。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 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9)。
    蕭開平、藍博洲,《蕭道應先生紀念文集-祖國破了要把它粘回去》(臺北:海峽學術,2004)。
    濟南政府網 http://www.jinan.gov.cn/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jin nan.gov.cn%2Fart%2F2007%2F10%2F14%2Fart_37_760.html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臺北:望春風文化,2009)。
    顏尚文計畫主持、馬有成採訪編輯,《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5)。

    二、專書

    Ming-Cheng M. Lo. 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pp.1-236.
    小林道彥,《日本の大陸政策1895-1914:桂太郎と後藤新平》,(東京:南窗社,1996)。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留學日本醫師之探討》(臺北:博揚文化,2011)。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臺北:樂學,2006)。
    王學新,《日本對華南進政策與臺灣黑幫籍民之研究(1895-1945)》(南投:臺灣文獻館,2009)。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1988)。
    朱潮,《中外醫學教育史》(上海:上海醫科大學,1988)。
    呂政達,《鐵膽佛心─法醫楊日松》(臺北:培真文化,2001)。
    余新忠主編,《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林偉洲、張子文、郭啟傳,《臺灣歷史人物小傳 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
    近藤正己,《総力戦と臺湾─日本殖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金振林主編,《臺灣義勇隊在金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范燕秋,《宜蘭縣醫療衛生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4)。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香,2005)。
    神谷昭典,《日本近代医学の相剋:総力戦体制下の医学と医療》(東京:医療図書出版社,1992)。
    張秀蓉,《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上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下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2),1992),頁11-15。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陳澤編,《臺灣先賢先烈傳 第三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
    飯島涉,《マラリアと帝国─植民地医学と東アジア広域秩序》(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
    黃福慶,《近代日本在華文化及社會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薛化元、李福鐘、潘光哲編著,《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1998)。
    鶴見祐輔,《〈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 3臺湾時代1898-1906》(東京:藤原書店,2004)。
    鶴見祐輔,《〈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 4満鉄時代1906-1908》(東京:藤原書店,2004)。

    三、論文

    山室信一,〈植民帝国・日本の構成と満州国―統治様式の遷移と統治人材の周流--〉,ピーター・ドウス、小林英夫編《帝国という幻想--「大東亜共和圏」の思想と現実》(東京,1998年),頁121-153。
    今野卓美,〈戦後日本の外国人医師導入:医師不足と旧植民地出身医師〉(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國際開發研究科博士論文,2002)。
    中村孝志,〈廈門及び福州博愛会医院の成立—臺湾総督府の文化工作—〉,《南方文化》第15輯(奈良,1988),頁1-57。
    中村孝志,〈汕頭博愛會醫院の成立─臺灣總督府の文化工作〉,《天理大学学報》第162輯(奈良,1989年),頁15-28。
    中村孝志,〈廣東博愛會醫院をめぐる諸問題(1)〉,《天理大学学報》第165輯(奈良,1990年),25-49。
    中村孝志,〈廣東博愛會醫院をめぐる諸問題(2),《天理大学学報》第166輯(奈良,1990年),1-24。
    中村孝志,〈「大正南進期」と臺灣〉,《南方文化》第八輯(奈良,1981)頁209-257。
    王政文,〈政治宣傳與醫務生產:論臺灣義勇隊的組織與活動〉,《史耘》第12期(臺北,2007),頁87-110。
    王學新,〈抗戰前博愛會醫院之運作與日本大陸政策之關係〉,《逢甲人文學報》,第16期,(臺中,2008),頁107-131。
    朱真一,〈早期留俄的臺灣人(4):戰後的謝雪紅女士與醫界人士〉,《臺灣醫界》,
    51卷4期(臺北,2008),頁176-180。
    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范燕秋,〈從臺灣總督府檔案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收於國史館編著,《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研討會論文集》,頁151-196。
    泉孝英,〈旅順医学専門学校〉,《滋賀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紀要》,17期(滋賀,2007),頁97-106。
    莊永明,〈日治時代的醫學教育〉,《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臺北,1996),頁3-20。
    許雪姬,〈日治時期赴華南發展的高雄人〉,《2000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2001),頁369-403。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11卷2期(臺北,2004),頁1-75。
    許雪姬,〈日治時期澎湖瓦硐籍的醫生〉,《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頁396-417。
    許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桃園,2008),頁33-84。
    陳力航,〈陳以文先生訪問記錄〉,《宜蘭文獻雜誌》,87、88期(宜蘭,2011),頁137-168。
    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陳百齡,〈新竹第一保正─蘇鴻元的醫師家族〉,《竹塹文獻雜誌》,第41期(新竹,2008),頁87-107。
    陳德智,〈評介駱明正《疆界內的醫生:在殖民地臺灣的專業性、民族性與現代性》〉,《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4期,(臺北,2005),頁207-222。
    陳姃湲,〈放眼帝國、伺機而動: 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臺灣史研究》19卷1期(臺北,2012),頁87-140。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人「習醫偏執」所反映的社會意義及其影響〉,《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創刊號(臺北,2010),頁127-195。
    張潁生,〈一個真正高尚的人─懷念張錫祺教授〉,《遠望》270期(臺北,2011),頁52-62。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卷4期(臺北,2011),頁201-239。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收於《走向近代》(臺北:東華書局,2004),頁399-452。
    鍾淑敏,〈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臺北,2003),頁169-221。
    鍾淑敏,〈日治時期南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2063-2090。
    蘇大平,〈父親的故事─懷念我的父親陳明〉,《臺聲》,2010:1(北京,2010),頁40-4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7158008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800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8101.pdf2935KbAdobe PDF21378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