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2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6985      線上人數 : 4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22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22


    題名: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Strategy of the KMT government o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72)
    作者: 陳昱齊
    貢獻者: 薛化元
    陳昱齊
    關鍵詞: 二二八事件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
    應正本專案小組
    安祥專案
    忠貞學生
    護照延期
    黑名單
    刺蔣案
    世界少棒賽
    台灣同學會
    中國同學會
    彭明敏
    省籍問題
    228 Incident
    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for the guidance against overseas gangsters
    Yinjengben(應正本)take force
    Anshiang(安祥)Project
    Student who loyal to KMT
    Passport extension
    Blacklist
    Attempt to Assassinate Chiang Ching-kuo
    Little League World Series race
    Formosan Student Association
    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
    Peng Ming-min
    Provincial origin issue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2-10-30 10:18:31 (UTC+8)
    摘要: 戰後在海外發展的台灣獨立運動,藉由抨擊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施政、質疑關於台灣地位歸屬中國的論述,對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構成雙重挑戰。雖然國民黨政府在公開場合中,總是強調所謂的「台獨運動」不過是「一小撮人」的「荒謬主張」,是「分裂祖國」的「險惡陰謀」,這些從事台獨的運動者甚至被稱為「叛國者」;然而,海外台灣獨立運動在1960年代快速發展乃至1970年初,美國、日本、加拿大與歐洲等地台獨組織整合成立「世界台灣獨立聯盟」(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將海外台獨運動帶入另一波新階段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此之發展自然非國民黨政府所樂見。在反對任何形式「台獨」的原則下,國民黨政府究竟採取怎樣的因應策略來「對付」此一情勢,便是值得深究的課題,而本文將集中探討美國台獨運動的案例。
    本研究將利用各單位所典藏之「外交部檔案」,輔以海外台獨團體所發行的刊物、文宣、時人的回憶錄、口述訪談等資料,試圖以較系統性的方式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從面對突發「海外台獨」案例後,開始摸索因應原則,進而在具體案件中實踐,事後檢討成效、修訂策略,又此歷程中反映出哪一些的侷限與挑戰,國民黨政府又是如何設法(或無法)克服或跨越,乃至確立一套因應機制,整合性地運用各種手法的過程。
    本文透過分析一手史料並將視野置於「島外」,不僅為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歷史提供一個「官方觀點」的面向,也為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統治機制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觀點。
    By criticizing the KMT rule in Taiwan, questioning the claim about Taiwan being retroceded to China,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rings double challenges to the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In public, the KMT government always claims that the so-called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s just an absurd proposition claimed by merely a handful of people as well as a malicious scheme to separate Taiwan from the motherland, and participants i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re labeled as“seditious elements’’. However,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grew rapidly in the 1960s. In the early 1970s,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anada and Europe worked together to establish th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W.U.F.I), which brought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to a new stage, a fact the KMT government doesn’t want to face. The strategies the KMT government, opposing any type of“Taiwan independence”adopts 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is a topic deserving in-depth study, and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hesis consults materials such as the archive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gazines, oral materials, memoirs and reminiscences of those who were involved i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t resorts to a more systematic methodology to explore how the KMT government faces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rings about. It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strategies the KMT government adopt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various actions launched by the activists. By analyzing the primary sources and focusing its perspective on events "outside the island ", this thesis not only gives an “official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point about the ruling mechanism of the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資料
    (一) 檔案
    (1) 中研院近史所藏外交部檔案
    1. 〈偽台獨份子柳文卿〉,檔號:006.3/0029。
    2. 〈偽台獨份子陳中統叛亂〉,檔號:006.3/0030。
    3. 〈偽台灣青年會〉,檔號:006.3/0036。
    4. 〈遣返偽台獨份子〉,檔號:006.3/0038。
    5. 〈陳玉璽〉,檔號:007.1/89001。
    6. 〈張榮魁、林啟旭〉,檔號:007.1/89006。
    7. 〈顏尹謨、劉佳欽〉,檔號:007.1/89010。
    8. 〈日人小林正成叛亂〉,檔號:012.8/0001。
    9. 〈台獨出版刊物〉,檔號:406/0011。
    10. 〈台獨左傾〉,檔號:406/0013。
    11. 〈台獨左傾〉,檔號:406/0014。
    12. 〈台獨左傾〉,檔號:406/0021。
    13. 〈台獨陳伯山〉,檔號:406/0030。
    14. 〈台獨辜寬敏;台獨歐炯雄;台獨林榮勳;加拿大台獨運動;台獨柳文卿〉,檔號:406/0032。
    15. 〈台獨盧主義;台獨黃啟明;台獨姜渭均與龔聯禎〉,檔號:406/0033。
    16. 〈台獨謝扶雅;台獨林耀珊;台獨張燦鍙等人;台獨陳新潮等人;台獨劉寬平〉,檔號:406/0034。
    17. 〈叛徒謀刺蔣副院長〉,檔號:406/0045。
    18. 〈叛徒謀刺蔣副院長〉,檔號:406/0046。
    19. 〈叛偽在歐活動〉,檔號:406/0047。
    20.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66。
    21.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67。
    22.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68。
    23.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69。
    24.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0。
    25.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1。
    26.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2。
    27.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3。
    28.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4。
    29.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5。
    30.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6。
    31.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7。
    32.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8。
    33.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79。
    34.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80。
    35. 〈偽台灣獨立聯合會〉,檔號:406/0081。
    36. 〈偽台灣獨立聯盟〉,檔號:406/0082。
    37. 〈彭明敏等被捕〉,檔號:406/0098。
    38. 〈彭明敏等被捕〉,檔號:406/0099。
    39. 〈彭明敏等被捕〉,檔號:406/0100。
    40. 〈駐美各館台獨左傾(美國大使館)〉,檔號:406/0106。
    41. 〈美籍人士孟德爾教授〉,檔號:407.2/0163。
    42. 〈彭明敏〉,檔號:409/87002。
    43. 〈駐美各小組會議紀錄〉,檔號:410.14/0082。
    44. 〈駐美總領事會議報告〉,檔號:410.14/0095。
    45. 〈蔣經國副院長訪美〉,檔號:412.21/0306。
    46. 〈留學生陳玉璽涉嫌附匪〉,檔號:451.5/0023-27。
    47. 〈聯合國大會第25屆常會「台獨份子」要求台灣問題列入議程〉,檔號:633/90048。
    48. 〈陳玉璽叛亂罪〉,檔號:706.1/0023。
    49. 〈谷振海會議海外宣傳〉,檔號:707.5/0024。
    50. 〈谷振海會議海外宣傳〉,檔號:707.5/0025。
    51. 〈提報總統府宣外小組資料〉,檔號:707.6/0012。
    52. 〈總統府宣外小組資料〉,檔號:707.6/0025。
    53. 〈總統府宣傳外交綜合研究組〉,檔號:814/0015。
    54. 〈海外對匪鬥爭指導委員會〉,檔號:816.9/0003。
    55. 〈海外對匪鬥爭指導委員會〉,檔號:816.9/0005。
    56. 〈海外對匪鬥爭指導委員會〉,檔號:816.9/0006。
    57.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檔號:817.1/0071。
    58.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檔號:817.1/0074。
    59.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檔號:817.1/0075。
    60.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檔號:817.1/0078。
    61. 〈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檔號:817.1/0079。
    62. 〈周海通宣傳小組〉,檔號:818.11/0005。
    63. 〈周海通宣傳小組〉,檔號:818.11/0007。
    64. 〈周海通記錄對匪鬥爭〉,檔號:818.11/0009。
    65. 〈周海通記錄對匪鬥爭〉,檔號:818.11/0010。
    66. 〈周海通宣傳資料〉,檔號:818.12/0026。
    67. 〈周海通宣傳資料〉,檔號:818.12/0027。

    (2)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1. 〈安祥專案〉,入藏登錄號:020000012533A。
    2. 〈台獨活動〉,入藏登錄號:020000019430A。
    3. 〈海外叛亂活動〉,入藏登錄號:020000019431A。
    4. 〈中華少年棒球隊〉,入藏登錄號:020000016850A。
    5.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3A。
    6.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5A。
    7.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6A。
    8.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7A。
    9.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8A。
    10.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89A。
    11. 〈陸海光會議〉,入藏登錄號:020000016991A。

    (3) 檔案管理局藏外交部檔案
    1. 〈台灣獨立運動(十一)〉,檔號:0049/006.3/012。
    2. 〈台灣獨立運動(十七):應正本小組〉,檔號:0050/006.3/018。
    3. 〈台灣獨立運動(應正本小組)(十八)〉,檔號:0051/006.3/019。
    4. 〈台灣獨立運動(十九):應正本小組〉,檔號:0052/006.3/020。
    5. 〈台灣獨立運動(二十)〉,檔號:0050/006.3/021。
    6. 〈台灣獨立運動(二十二)〉,檔號:0051/006.3/023。
    7. 〈台灣獨立運動(二十六)〉,檔號:0052/006.3/027。
    8. 〈陳中統〉,檔號:0065/409/0219。

    (二) 報章雜誌
    1. 《人民日報》。
    2. 《中央日報》。
    3. 《中華青年》。
    4. 《日本週報》。
    5. 《台獨月刊》。
    6. 《台灣》。
    7. 《台湾の聲》。
    8. 《台灣青年》。
    9. 《台灣評論》。
    10. 《台湾独立通信》。
    11. 《民報》。
    12. 《自由台湾》。
    13. 《前鋒》。
    14. 《望春風》。
    15. 《鄉訊》。
    16. 《傳記文學》。
    17. 《新台灣新聞周刊》。
    18. 《聯合報》。

    (三) 專書
    1. Geoffroy,Claude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前衛,1997。
    2. 川田泰代,《良心の囚人:陳玉璽小伝》,東京都:亜紀書房,1972。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編者,1997。
    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印行,《四十二年度的海外黨務》,台北:編者,1954。
    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印,《四十六年海外黨務上篇》,台北:編者,不詳。
    6. 中華少年棒球隊奮鬥史編譯委員會,《中華少年棒球隊奮鬥史》,台北:中華民國歷史文化,1972。
    7. 中華日報叢書委員會編,《無敵金龍:中華少年棒球隊勇奪世界冠軍紀實》,台北:中華日報社,1969。
    8.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台北:國史館,2001。
    9. 王泰和等著,李天福編,《自由的呼喚:台美人的心聲》,台北:前衛,2000。
    10. 王能祥、張文隆,《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台北:遠景,2012。
    11. 王康陸文教基金會編,《王康陸博士紀念文集》,台北:編者,1995。
    12. 王景弘,《第三隻眼看二二八》,台北:玉山社,2002。
    13. 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秘められた植民地解放の一断面》,東京都:音羽書房,1962。
    14. 任孝琦,《有愛無悔:保釣風雲與愛盟故事》,台北:風雲時代,1997。
    15.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台北:前衛,1994。
    16.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
    17. 吳振南,《世界平和は台湾独立から》,東京都:台灣民報社,不詳。
    18.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 》,台北:前衛,1996。
    19. 李天福編,《自由的呼喚》,台北:前衛,2000。
    20. 李世傑,《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台北:自由時代,1988。
    21. 李祖基編,《「二二八」事件報刊資料彙編》,台北:海峽學術,2007。
    22. 李逢春等,《風起雲湧: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Kearny,N.J.:世界台灣獨立聯盟,1985。
    23.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台北:自立晚報,1993。
    24. 周美華編,《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8。
    25. 孟峻瑋等,《旋動歲月:台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
    26. 林元輝編註,《二二八事件台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第一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
    27. 邵玉銘主編,《風雲的年代:保釣運動及留學生生涯之回憶》,台北:聯經,1990。
    28. 姚立業,《中華靑少棒發展史實》,台北:環球雜誌,1977。
    29. 唐培禮(Milo Thornberry)著,賴秀如譯,《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台北:允晨文化,2011。
    30.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31. 張炎憲、沈亮編,《梅心怡Lynn Miles 人權相關書信集2-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1968-197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32.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33.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訪問,《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2:掖種》,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34.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訪問,《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3:發芽》,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35.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36. 張炎憲、曾秋美主編,《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37.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38.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文化,2006。
    39. 張敬果主編,《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台北:不詳,1983。
    40. 張燦鍙,《八千哩路自由長征:海外台灣建國運動二十個小故事》,台北:前衛,2006。
    41. 盛竹如,《螢光幕前:盛竹如電視生涯回憶錄》,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1995。
    42. 莊秋雄,《海外遊子台獨夢》,台北:前衛,1993。
    43. 許世楷、盧千惠著,邱愼、陳靜慧譯,《台灣 新生的國家》,台北:玉山社,2011。
    44. 陳中統,《生命的關懷》,台北:印刻,2010。
    45.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
    46.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前衛,1998。
    47.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台北:前衛,1988。
    48. 陳唐山,《定根台灣陳唐山》,台北:前衛,1993。
    49. 陳婉真,《啊!黑名單》,台北:前衛,1991。
    50.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台北:前衛,1994。
    51. 陳隆志,《台灣的獨立與建國》,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1971。
    52.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53. 陳銘城、施正鋒主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
    54.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紀錄,《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9。
    55.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李敖,1991。
    56. 彭明敏,《逃亡》,台北:玉山社,2009。
    57. 曾品滄、許瑞浩訪問,曾品滄記錄整理,《一九六○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4。
    58. 曾健民編著,《一九四五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台北:印刻,2005。
    59.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60. 黃界清編著,《1980年代史明與《台灣大眾》政論選輯》,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0。
    61.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台北:獨家,1991。
    62. 黃嘉光、王康陸、陳正修編,《海外台獨運動三十年:張燦鍙選集(上)》,台北:前衛,1991。
    63. 黃嘉光、王康陸、陳正修編,《海外台獨運動三十年:張燦鍙選集(下)》,台北:前衛,1991。
    64. 愛盟編著,《愛盟保釣:風雲歲月四十年》,台北:風雲時代,2011。
    65. 楊憲宏主編,《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台北:允晨文化,1996。
    66. 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
    67. 廖文毅,《台湾民本主義》,東京都:台湾民報社,1956。
    68.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69. 劉寬平,《遊子傷飄泊:台美紳士劉寬平回憶錄》,台北:典藏世家創意文化,2010。
    70. 蔡同榮,《我要回去》,高雄:敦理,1991。
    71. 蔡同榮,《顧台灣》,台北:民視文教基金會,2010。
    72. 鄭欽仁口述,薛化元、潘光哲、劉季倫訪問,《鄭欽仁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4。
    73. 謝小岑、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清華大學,2010。
    74.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城邦文化,2003。
    75. 瞿欣怡,《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台北:天下遠見,2011。
    76. 簡文介,《台湾の独立》,東京都:有紀書房,1962。
    77. 魏永竹、李宣峰主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78. 蘇振明,《衝突與挑戰:史明的生命故事》,台北:草根文化,2011。
    79. 蘇瑤崇編,《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台北:台北228紀念館,2000。
    (四) 會議、期刊、專書論文
    1. 王景弘,〈美國外交檔案中的「彭明敏案」〉,收入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玉山社,2009,頁264-288。
    2. 吳叡人,〈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37:3(1999.9),頁47-100。
    3. 李喬,〈「二二八」在台灣人精神史的意義〉,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407。
    4. 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台灣史料研究》,8(1996.12),頁98-122。
    5. 侯坤宏,〈1970年彭明敏逃出台灣之後〉,收入彭明敏,《逃亡》,台北:玉山社,2009,頁99-122。
    6. 柳金財,〈台獨論述理論的建構:以史明、彭明敏、黃昭堂及陳隆志為中心的探討〉,收入胡健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頁1449-1486。
    7. 柳金財,〈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灣史料研究》,17(2001.5),頁71-98。
    8. 倪仲俊,〈國技的重量-一九六○年代末期少棒熱相關報紙新聞論述中的國族主義話語初探〉,《通識研究季刊》,15(2009.6),頁199-216。
    9. 張文琪,〈海外台灣人運動刊物介紹-其涵蓋的意義及所反應的歷史條件〉,《台灣史料研究》,16(2000.12),頁130-136。
    10. 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收入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硏究小組,1992,頁279-304。
    11. 張啟雄,〈1960年前後中華民國對國際奧委會的會籍名稱之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4(2004.6),頁103-153。
    12. 張啟雄,〈「法理論述」vs.「事實論述」: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會籍認定交涉,1960-1964〉,《台灣史研究》,17:2(2010.6),頁85-129。
    13. 張啟雄,〈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法理主張與事實論述-墨西哥奧運會的正名交涉,1965-196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3(2011.9),頁149-185。
    14. 許文堂,〈建交與斷交:1964年台北、巴黎、北京的角力〉,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8,頁159-200。
    15. 許建榮,〈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23-362。
    16. 許維德,〈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響: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台灣史料研究》,17(2001.5),頁99-155。
    17. 許維德,〈評陳佳宏著《台灣獨立運動史》〉,《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3(2007.9),頁237-264。
    18. 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8.25-26)。
    19. 陳佳宏,〈被放逐的鳳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因應與策略〉,收入作者,《鳳去台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台灣主體性探究》,台北:博揚文化,2010,頁65-104。
    20. 陳欣之,〈法國戴高樂政府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的回顧〉,《問題與研究》,36:7(1997.7),頁59-72。
    21. 陳昱齊,〈1960年代美國大學校園中的「台獨」活動〉,發表於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主辦「台灣政治與社會發展海外史料資料庫成果發表會」(2011.10.14)。
    22.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台獨運動因應策略類型分析-以美國為中心〉,發表於「2011年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論文發表暨頒獎典禮」(2011.11.23)。
    23. 陳美蓉,〈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日本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63-382。
    24.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2002.12),頁145-201。
    25. 陳儀深,〈1970年刺蔣案: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8,頁1073-1093。
    26. 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台灣史研究》,17:2(2010.6),頁131-169。
    27. 陳儀深,〈彭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1964-1972)-從外交部檔案看到的面向〉,收入薛月順執行編輯,《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7,頁221-241。
    28. 湯熙勇,〈戰後台灣駐美外交人員對留美學人學生的態度〉,收入李又寧編,《華族留美史:160年的學習與成就論文集》,紐約:天外,2009,頁137-155。
    29. 黃富三,〈戰後在日台人之政治活動:以林獻堂、廖文毅為中心〉,2004年度財團法人日台交流中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2005年6月。
    30. 蔡景仁,〈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問題研究會」的來龍去脈〉,《台灣史料研究》,18(2002.3),頁123-134。
    31. 藍適齊,〈再討論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台灣人史」〉,《台灣史料研究》,18(2002.3),頁99-109。
    32. 嚴婉玲、陳翠蓮,〈1960年代政治反對人士強制遣返政策初探:以柳文卿案為中心〉,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8,頁873-906。
    33. 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4(2004.9),頁135-188。

    (五) 學位論文
    1. 吳任博,〈中華民國政府與駐外人員的折衝:以一九七一年前後留美學界保釣運動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2.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起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 吳錦煊,〈「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組織發展與實力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4. 陳佳宏,〈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5. 陳佳宏,〈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6. 陳欣欣,〈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6。
    7. 彭佩琪,〈國民黨政府在美僑社的僑務工作(1949-196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8. 曾咨翔,〈台灣國際地位與中國流亡政府〉,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10。
    9. 葉川睿,〈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發展(1950-1962)〉,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10. 劉冠麟,〈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11. 劉偉君,〈敘事與台灣棒球文化的記憶建構(1945-200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2. 蔡佳真,〈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13. 蔡秉修,〈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歷程之研究(1949-1971)〉,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2008
    14. 嚴婉玲,〈1960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二、英文資料
    (一) 檔案
    1.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1945-1949:Internal Affairs.檔號:894A.01/1-1248.
    2.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1945-1949:Internal Affairs.檔號:894a.01/2-949.
    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VolumeⅦ,The Far East:China.Washington : U.S. G.P.O., 1972.
    4.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 XXII, Northeast Asia. Washington : U.S. G.P.O., 1996.
    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ume XⅤII, CHINA1969-1972.Washington: U.S. G.P.O., 2006.
    (二) 報章雜誌
    1. Foreign Affairs
    2. Formosagram
    3. Ilha Formosa
    4. Independent Formosa
    5. The Nation
    6. The New Republic
    7. The New York Times
    8. The Washington Posts
    9. Los Angeles Times
    10. Chicago Sun-Times

    (三) 專書
    1. Chen, Lung-Chu(陳隆志), and Lasswell, Harold D. Formosa,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ormosa in the World Commun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67.
    2. Chiu, Hungdah(丘宏達),ed.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document and analysis. New York: Praeger,1973.
    3. Mendel, Douglas.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4. Morello,Frank P.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Formosa. The Hague : Martinus Nijhoff, 1966.
    5. Morris, Andrew D. Colonial project, national game: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6. Wang, Mei-ling T. 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9.
    7. Yu,Junwei. Playing in isolation: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7.
    (四) 期刊、專書論文
    1. Shu,Wei-der(許維德),“Who Joined the Clandestin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Corcuff, Stephane,eds. 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2, 47-69.
    2. Chen ,Lung-Chu(陳隆志), Richard M. Goodman, William P. Bundy, “Chinese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Imperatives of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65:4(Sep., 1971), 9-19.
    3. Chen,Lung-Chu(陳隆志) and W.M.Reisman, “Who Owns Taiwan: A Search for International Title,” The Yale Law Journal, 81:4(Mar., 1972), 599-671.

    (五) 學位論文
    1. Shu, Wei-de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004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800401.pdf4743KbAdobe PDF2320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