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13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60523      在线人数 : 5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32


    题名: 雙薪家庭父親與母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服務及其對親職角色影響之初探研究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ouble-income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us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parenting role
    作者: 林慧菁
    Lin, Hui Ching
    贡献者: 傅立葉
    林慧菁
    Lin, Hui Ching
    关键词: 母職
    父職
    社區保母系統
    家庭保母
    托育服務
    motherhood
    fatherhood
    Communal Nurse System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0-24 16:40:54 (UTC+8)
    摘要: 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雙薪家庭比例逐年升高,然而在家庭中幼兒的照顧工作仍以女性為主力,透過完備的公共托育政策將有助於平等性別分工。我國自2001年起推動社區保母系統服務,自2008年起開辦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計畫,旨在於使雙薪家庭父母親能夠安心使用保母托育服務。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幼兒父親與母親決定使用保母服務及選擇保母的動機及考量因素,以及使用保母服務托育後父親與母親自覺對自己的父職角色及母職角色的認知有何影響。並透過研究結果以提供保母與保母托育服務管理者參考及協助媒合。
    本研究屬質化研究,透過位於台北的彭婉如基金會提供9對父母親受訪者,為避免夫妻權力干擾,訪談方式為研究者與父母親分開之單獨訪談。研究結論歸納九點:一、因家庭經濟考量與無法由家裡長輩照顧而尋求保母托育,且「人際管道」為主要的找保母管道;二、父母親普遍重視保母證照;三、選擇保母時,父母親重視托育持續性,意即可固定保母長期托育;四、父母親期待保母能有其他托育幼兒,使幼兒可學習人際互動;五、父母親選擇保母時重視幼兒感受;六、家長使用有系統管理的保母較安心;七、家庭對於選擇保母是以「母親」意見為主導,且母親考量較細緻;八、母親對於使用保母服務有愧疚感且感受深切,父親則無;九、使用保母服務有助於親職角色的發揮。最後,提出幾點關於承辦社區保母系統基金會的角色、保母訓練課程,以及托育政策等的相關建議。
    Taiwan`s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double-income family is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still women in the care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as the main forc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ublic childcare policy will contribute to equ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Taiwan since 2001 to promote Communal Nurse the System service, Child care management and child care fee allowance program offered since 2008, aims to double income families, parents can feel at ease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athers and mothers decided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and the motives and considerations of selecting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s well as after the use of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is conscious awareness of fatherhood and Motherhood what impact.
    And through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nd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managers Reference and assist in matching.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nine pairs of parents of respondents through the Peng Wan-Ru Foundation located at Taipei. The way of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to separate researcher and the parents is for avoiding the interference from parents by marital power. Conclusion this study of nine points:1.Due to the family economy and at home elder cannot take care of children,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and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interpersonal channels” is the main way; 2. Parents generally valu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icense; 3.Select a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par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ld care sustained, meaning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be long-term childcare; 4.Parents look forward to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take care other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social interaction; 5.Parents choo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cus on children feeling; 6.Parents u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of systems management service feel trust; 7.Family select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eading on the views of "mother", and mother considerations is in greater detail; 8. Mother feeling guilt and deep feelings for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service, but no father; 9.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contribute to the parenting role to play. Finally, offer some points of the foundation’s role to host th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training courses and childca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參考文獻: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臺北市:時報文化。(Rosemarie Tong, 1989)

    內政部兒童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16

    內政部兒童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內政部兒童局(2011)。兒少福利數據。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內政部兒童局(2012)。服務資訊查詢。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1-158)。臺北:女書文化。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 -2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031-002。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 -171。

    王郁琇(2005)。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27-159)。臺北:女書文化。

    王青萍(2009)。社區保母系統對家庭式托育服務品質之影響:台中市南區的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哲源(2006)。我國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對提供子女照顧影響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媽啊!真辛苦!臺灣地區幼兒媽媽托育現況調查報告。兒盟瞭望,1,86-96。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7a)。我國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行政院主計處(2007b)。生育概況。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01.05

    行政院主計處(2010)。性別統計指標。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檢索取得日期:2012/5/3

    行政院主計處(2011)。台灣地區勞動力分配。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行政院主計處(2012)。有偶婦女勞動力參與率。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536&CtNode=3300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古今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玲(2008)。少子化對策與台灣社會安全體系的展望。載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1-28)。線上檢索日期:2010/2/15。網址: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805230103.pdf。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2006)

    李宏文(2009)。幼有所養何處尋?談社區托育照顧現況與家長送托對策。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5,8-16。

    李宜靜(2008)。職婦托育資訊需求與管道研究。幼兒保育論壇,3,114-138。

    杜宜展、吳青蓉(2009)。父職角色信念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18,165-192。

    杜宜展(2003)。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83~93.7.31) 博士。

    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25-249。

    武素萍(1993)。台北市職業婦女對家庭式嬰幼兒照顧品質期望與評價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臺北:女書文化。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燁(1997)。父母角色與工作角色的衝突:親職假政策初探。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55-279)。臺北:東吳大學。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托兒需求的思考─必然性與選擇性。兒童福利期刊,4,291-295。

    邱華慧(2010)。社區保母系統在職研習課程規劃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81-93。

    周震歐(1992)。托育服務類型及其實務運作之調查研究。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段慧瑩、馬祖琳、張斯寧(2010)。全國社區保母系統評鑑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61-80。

    柯里斯、林為正(譯)(2001)。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一版二刷)。臺北:智庫文化。(David Stoop, 1994)

    范情(2000)。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01-242)。臺北:女書文化。

    胡幼慧、李宜靜、陳怡冰(1992)。婦幼?父幼?。婦女研究通訊,26&27,2-4。

    洪文龍(2004)。推嬰兒車的男人很可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9-112。

    洪筱涵(2008)。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完整「生命裡的不完整」。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敏中(2002)。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臺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煒(2006)。高屏地區家長選擇嬰幼兒托育模式之行為探究。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涂妙如(2003)。影響家庭嬰幼兒照顧方式決策之相關因素研究。家政教育學報,5,95-120。

    祝康彥譯(1979),父親在撫育兒女方面的地位。今日生活,154,頁17-19。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 1990)

    馬祖琳(2005)。家長視域之家庭托育經驗實相探討。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1-10。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瑄(2008)。夫妻決策與托育樣貌之初探。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黃坤瑛(1988)。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職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臺北:巨流。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美娟、段慧瑩(2005)。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6-120。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4),1-28。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0)。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0/2/21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2)。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24小時兒童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75-306。

    馮燕(2002)。托育服務。臺北市:巨流。

    游美惠、柯伯昇 (2004)。從瑞典的育兒爸爸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5-108。

    葉麗貞(2005)。嬰幼兒母親的育兒處境之詮釋。臺北市: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亞蘭 (2009)。育兒知識論述之分析--以育兒雜誌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12-118。

    劉毓秀(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

    劉毓秀(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59-200)。臺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王兆慶(2010)。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托育政策向前走!。臺灣勞工季刊,23,65-70。

    劉惠純(2010)《解開空服員的黑盒子:轉話提問、深入訪問與分析編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三版),頁239-268。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家庭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期刊,4,133-155。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182-218)。臺北:時報。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蘇嘉芸(2006)。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花蓮縣: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nard, K. E., & Solchany, J. E. (2002). Mothering.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Vol.3)(pp.3-25).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eglowski, D., & Bacigalupa, C. (2002). Four Perspectives on Child Care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2), 87-92.

    Daly,K.(1993).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4(4),510-530.

    Fuqua, R. W., & Labensohn, D. (1986). Parents as consumers of child care. Family Relations, 35(2), 295-303.

    Grimm, S. (2000). Who Is Watching Our Kids?. A Profile of the Colorado Child Care Workforce in the Year 2000. For full text: http://www.corra.org

    Krauss, J. (1998). Brief Report: Safe at Home Base: Working Parents` Reasons for Choice of Home-Based Child Car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5(1), 59-66.

    Molgaard, V. K.(1993).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day care business and their own families.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2(1), 55-71.

    Peyton,V.,Jacobs,A.,O`Brien,M.,Roy,C. (2001).Reasons for choosing child care : Associ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 191-208.

    Pleck, J. H., & Hofferth, S. L.(2008). Mother involvement as an influence on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early adolescents. Fathering, 6(3), 267-286.

    Seo, S. (2003). Early Child Care Choice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3(6), 637-65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9726401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401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1601.pdf10170KbAdobe PDF2393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