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78138      Online Users : 5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077


    Title: 非創意不設計 非設計不生活 : 融合美感、趣味、快樂與情感的53種新現代生活
    Authors: 孫式文
    思創生活團隊
    Contributors: 政大新聞系
    Keywords: 創意;設計;生活;美感;趣味;快樂;情感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2-06-21 11:49:31 (UTC+8)
    Publisher: 商周
    Abstract: 你將在這本書中看到發生在世界不同角落裡的創新設計,伴隨著當地人展開便利、新奇,或是有趣的日常活動。你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相隔遙遠或是陌生國度不會妨礙你欣賞這些設計裡的創意巧思?好的設計往往能跨越文化差異,滿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需求和想望!好的創意往往是易於理解、雅俗共賞!「非創意不設計 非設計不生活」是經濟部技術處資助「產業創新能耐平台推廣與應用計畫」的成果之一。在這個大計畫中我負責一個子計畫,研究創新與生活脈絡。簡單的說,生活脈絡是人們日復一日不斷重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諸般活動所構成,並且成為規約著每個人的認知、感受與活動的簡單秩序與原則。將生活脈絡的概念融入創新研發的模式與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貼近平常生活的簡單型態是開啟創意的資源,並且具有穩定與調節創意發展的作用,同時也是創意得以擴散的傳佈基礎。為了將學術研究的成果轉換成產業可以應用的實務知識,我在二○○九年籌組了「思創生活」團隊,開始收集全球創新趨勢及創新產品的資訊,並運用研發出的理論模式逐一分析,累積出一批可供產業界使用的創新案例。我們在為企業舉辦工作坊和諮詢時,就是利用這些創新案例的解析與詮釋,將抽象的理論落實到人們熟悉的生活脈絡裡,也讓我們的研究成果變得平易近人而且具體可行。當你在書中看到某個國外案例和你在台灣街頭看到的創新設計頗為類似時,不用訝異,那就是我們的業界朋友知而行的實踐成果。不過,與業界的頻繁接觸,讓我對創新產生了弔詭的評價。在知識經濟的趨勢中,創新幾乎成了點石成金的法寶,任何產品、服務經由創新設計的變身,就可能開發新市場、創造新商機。在創新的蓬勃氣勢與樂觀展望下,我同時也看到創新焦慮正悄悄地啃食掉一些人的職場信心與想像的樂趣。想像是人的本能,而且可以是愉悅的心智活動;誰不喜歡在枯燥無味的當下,做個白日夢默默地享受一下神遊?但是當我們被要求非想出點新東西不可時,搜腸刮肚後的腦中空白與思緒堵塞的茫然令人徬徨又焦慮;即便想出了點什麼,又擔心自己的創意不被賞識或是被評為了無新意而覺得沮喪且挫折。創意想像就在這些負面的情緒中夭折了!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突破創新思考困境的一些訣竅。首先,我們需要解開創意的迷思。創意不是天賦異稟的特殊才情,不是無所根由的偶發機運,也不是天女散花隨意發散就能成事。創意是人人皆有的思考能力,問題是我們要設法培養、訓練,和管理這種思考能力。再請注意,創新的「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舊」就沒有「新」,我們需要與既有的「舊」經驗相對照,才會感受出創新設計裡的「新」。既有的經驗既然可以讓我們直覺的偵測到創新之處,也就可以成為我們提取創意的素材、檢驗創意是否可行的依據。換言之,所有的創新、創意皆有緣由與軌跡可尋。接下來,讓我們做一個跨越不同範軸的推理想像:中國人說「吃什麼補什麼」,英文也有「you are what you eat」的說法。吃與身體的這種關聯性推論,用來想像看與思考的關係,我們可以說:「看創意,生創意」。這個推理想像意圖示範跨越範軸的思考可以衍生出的新穎觀點和另類理解,同時想要說出「非創意不設計 非設計不生活」的核心訴求──我們就是要讓你「看創意,生創意」!最後還要說一下這本書的「第一」,以呼應講究排行榜的流行文化。「非創意不設計 非設計不生活」是商周出版與政治大學第一次合作出版的書!換句話說,這本書走的是介於時尚流行與學術研究的中間路線,趣味盎然的創新案例會夾帶些許以學術研究為基底的分析。感謝商周與政大越界合作的眼光與氣魄,給了我們這個相識的機會!
    Description: 本研究團隊是在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產業創新能耐平台﹂的分項﹁思創生活﹂小組,他們強調在創新實踐時,能理解﹁生活脈絡﹂與﹁使用情境﹂是重要的能耐。從二○○五年起的學界科專,我們探討從傳統從科技研發、成果運用、商品化的科技推式價值鏈,其產業效果多有限制。因此即使我們公私領域的研發投入不曾稍減,我們的專利申請數也不斷地增加,但我們的產業發展和這些研發的成果及專利的關聯有限。因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的工程師都比較科技導向,不了解市場上及使用者要的是什麼,這和我們過去的代工經驗和產業思維有關,規格是由買家開給我們的,大部分廠商是有效率及成本有競爭力的零組件供應商,或系統裝配商,較少以自己的品牌將最終的商品或解決方案提供給消費者,較不熟悉﹁需求導向﹂的創新。因此在創新的價值鏈上,我們著手研究應加入未來想像、生活脈絡、展演示範、社會實驗等守門機制,及最後的營運模式或服務系統。這本書所蒐集的個案都是有創意的產品或受到歡迎的解決方案。本書研究小組以﹁生活脈絡﹂與﹁使用情境﹂的觀點,剖析還原該產品的創意。這些創意或設計通常不需要什麼艱深或突破性的科技,而是對生活上,我們如何使用器物的觀點著手,透過設計與巧思,增加趣味或使用動機,甚至改變人的行為與習慣。他們曾在很多場合,面對不同的觀眾進行分享,頗受好評,大家都很喜歡書中的個案,覺得很有收穫。因此和商周出版社合作,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有機會了解這些案例,也瞭解創意是來自對生活周遭細膩的觀察,是來自我們和這些產品的接觸介面,或使用時的友善易懂。本書語法和編輯相當生動活潑,每個個案的篇幅適中,祝大家閱讀愉快,創意蓬勃!
    Data Type: book/chapter
    ISBN: 9789862721674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BCD717_電子書01-37.pdf19510KbAdobe PDF2124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