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5077      Online Users : 11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741


    Title: 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探討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of Niu Li community
    Authors: 陳怜吟
    Contributors: 溫肇東
    陳怜吟
    Keywords: 文化創意
    社區營造
    牛犁社區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04-17 09:12:28 (UTC+8)
    Abstract: 從1994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來,以文化為出發的社區營造持續至今已十七年,而為促進農村活化再生,重建傳統特色之農村發展,農委會於2010年8月公告實施「農村再生條例」,設置農村再生基金達1,500億元,顯示活化、保存社區及農村之文化特色乃政府重要施政政策。在另一方面,有關文化創意的概念,從2002年行政院提出「創意台灣」(Creative Taiwan),至今在國內已受到很大的重視,惟產業仍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借鏡國外發展經驗,創意設計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然台灣過去擅長OEM、ODM角色,創意人才的養成相對不足。創意人才來自創意的環境,因此,如果「文化創意」能深植社區,形成一個充滿文化創意的生活空間,將可培育更多創意人才,當有助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社區營造除強調社區共識、社區自主之精神外,挖掘社區文化特色、發揮創意形塑地方魅力,一直是社區營造為活化鄉村社區所採取的策略,亦啟動了社區特色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文化創意是根植於文化的創意、創新,然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創意應回歸生活本身,而生活又與社區息息相關。是以文化創意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元素,而社區營造是文化創意發揮與具象呈現的重要平台,二者關係極為密切。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蒐集,並以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訪談、調查及分析,探討牛犁社區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之關係及結合運用成效,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關心壽豐鄉豐田地區的人士參考。
    Reference: 中文書籍:
    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2002),壽豐鄉誌,花蓮縣:花蓮縣壽豐鄉公所。
    2. 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台北市,文建會。
    3. 文建會(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台北市:文建會。
    4.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三期,pp.18-21。
    5. 王慶鐘(2008),「書畫為體.生活為用-以社造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2008年12月,pp.351-371。
    6. 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之政策分析:地方永續發展觀點」。
    7. 吳思華(2010),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台北市,政治大學。
    8. 呂桂英(2005),「社區總體營造之文化重建與祭祀圈的探討-以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鄉大部社區花鼓節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6卷,第4期,94年12月,pp.30-48。
    9. 李上儀(2007),「以人為本,從心出發」,台風眼,第11期。
    10. 李上儀(2007),「陳其南:政策推動13年的回顧與展望」,台風眼,第12期,pp.31-33。
    11. 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少了創造力你與黑猩猩沒什麼不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譯自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3. 李常生(2008),「以文化的角度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理論與方法」,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
    14. 李綺軒、黃偲婷、郭雅婷(2007),「民宿的發展與分布—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市:花蓮女中。
    15. 李璞良譯(2007),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16. 林依蓉(2003),「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已深耕」,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83期,2003.7.25。
    17. 林柏霖(2006),九二一重建區產業振興核心策略之探討-以華山咖啡及澀水紅茶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茂昌譯(2008),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Kelley & Littman(2005)。
    19. 林貞君(2010),公民與社會:文化與位階,師大附中。
    20. 林梓聯(2001),「日本農村建設成功的經驗」,農政與農情,第106期,90年4月。
    21.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第1 卷,第7 期,2005年7月。
    22.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月刊,396期,2005年12月,pp.68-75。
    23.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9):花蓮縣社區文化創意產品手冊,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24. 邱于芸(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
    25. 洪德仁(2005),社區營造的資源,客委會網站。
    26.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市:桂冠圖書(股)公司。
    27. 馬克斯(2009),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 張怡平(2005),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地方特色產業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9.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譯自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2000)。
    30.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David Thorsby(2001)。
    31. 郭乃文等譯(2006),生態旅遊,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Stephen J. Page & Ross K. Dowling(2001)。
    32. 陳思琦(2009),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33. 陳羚芝譯(2010),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譯自Pierre Moulinier。
    34. 陳敬旻/趙亭姝譯(2009),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市:相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譯自Paul H. 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The Cultural Creatives。
    35. 陳錦煌(2009),「921震災十年~十年社造 我們學到什麼」,中國時報,2009.9.21。
    36. 陳錦煌、陳意玲(2006),「從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看休閒產業的未來」,美育,第154期,2006年11月,pp.20-27。
    37. 傅振焜譯(2006),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4)。
    38. 曾旭正(2009),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9. 曾旭正主編(2009),在社區營造藝術,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40.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41. 黃淑芬(2006),「日本白川鄉合掌造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之研究」,2006 提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
    42.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馮驥才(2003),藝術在巴黎,台北市: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
    44. 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台北市,馬可孛羅股份有限公司,譯自Landry,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45. 楊鈞弼(2010),豐田地區--文化資產守護教育教材,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46. 楊鈞弼主撰(2009),牛犁傳記,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47. 楊裕富(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設計藝術建築書評。
    48.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科技管理學刊,行銷評論,第2卷,第3期,2005年秋季,pp.313-338。
    49. 溫肇東(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
    50. 溫肇東、江莉萍(2008),「創意聚落 衍生創新產業模式」,經濟日報,2008.04.06。
    51. 溫肇東等(2010),全球視野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論壇,台北市,政治大學。
    52. 詹偉雄(2010),「個性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
    53. 鄒應媛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3)。
    54. 廖志德(2006),「文化創意產業野火再燃(下)」,資訊科技,2006.2.23。
    55. 廖俊松(2003),「社區總體營造全國年會」,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5期,2004.5.19。
    56. 廖俊松(2006),「非營利組織與福利社區營造-龍眼林社區之經驗分析」,環境與藝術期刊,第4期,95年5月,pp.81-94。
    57. 劉維公(2004),「創意台灣的前瞻規劃與對策研究」,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58. 劉維公(2010),「創意:台灣新經濟發展的關鍵競爭力」,文建會,2010.10.7
    5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期,93年月,pp.241-253。
    60. 蕭代基(2006),個體經濟學,台北大學。
    61. 蕭明瑜(2011),工業設計:The Creative City 創意城市,朝陽科技大學。
    62. 蕭照芳等譯(2010),大家一起來! 打造觀光城鄉,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譯自西村幸夫。
    63. 顏建賢、方乃玉(2003)「台灣與日本綠色旅遊與鄉村社區永續發展之比較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 50 輯,2003年。
    64. 嚴長壽(2010),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5. 嚴蓓雯譯(2010),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譯自Daniel Bell(1976)。
    66. 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塩見直紀(200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7932089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3208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8901.pdf1119KbAdobe PDF226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