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265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524213      在线人数 : 8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653


    题名: 勞動彈性化對工作投入的影響-以工作保障為中介變數
    作者: 許奕興
    贡献者: 劉梅君
    許奕興
    关键词: 勞動彈性化
    工作保障
    工作投入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04-12 14:14:21 (UTC+8)
    摘要: 隨著勞動彈性化運用的日益頻繁,勞動市場的形式開始邁向多元化發展,因應競爭,國內企業開始大量採用彈性化的雇用模式,在此情形下愈來愈多的受雇者開始被迫接受非典型勞動雇用型態以作為就業選擇的選項。然而,非典型態勞動受雇者的工作保障與典型勞動受雇者對比相形薄弱,在企業不均等對待與歧視心理下,這些潛在的缺失造成員工工作態度的不穩定與流動率的上升,是否會影響受雇者的工作投入,即為本篇論文的研究重點。
    本篇研究的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使用「96年度受雇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表」的調查數據,檢視受雇者在不同勞動契約下,是否有不同的工作投入。本篇選定的指標有工作保障,透過控制個人特性、職業相關因素,來瞭解不同勞動形式在工作投入是否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樣本中台灣的受雇者而言,就算控制住個人與職業相關因素,不同的勞動形式仍會有工作投入的差異。雖然本篇研究無法推斷勞動形式與工作投入的絕對因果關係,但結果顯示非典型勞動受雇者在工作投入都有較為積極的表現。原因可能為台灣就業市場大環境的不良,勞動法規與執行面的不完善,以致於非典型勞動的受雇者不得不更加工作投入,來穩定其個人的工作。希望未來在勞動彈性化與工作投入的領域中,能夠有更精確、深入的調查,進一步瞭解造成工作投入的差異因素為何?並且提出策略方案來縮短不同工作型態之間工作投入的差異與均等對待員工,希冀能讓員工滿足,以增進其組織承諾,轉化成工作投入。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Julia Connell & John Burgess(2006)。彈性的探尋:派遣員工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發表於歐美人力派遣個案研究。桃園。
    Robert c. Liden1、Sandy J. Wayne1、Maria L. Kraimer11 & Raymond T. Sparrowe2(2006)。臨時員工的雙重承諾:研究臨時員工對人力派遣公司及組織的承諾。發表於歐美人力派遣個案研究。桃園。
    Werner Nienhuser(2006)。「非歧視原則」在臨時派遣工作上的影響:歐洲15國臨時派遣員的薪資及工作條件。發表於歐美人力派遣個案研究。桃園。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芳明(2005)。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對中小企業組織績效之影響。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龍(1994)。從員工觀點探討我國民營化政策員工權益補償問題。高雄市:撰者。
    史崔伯(Paul Strebel)(1996)。為什麼員工抗拒變革。哈佛商業評論,5/6月號,154-170。
    如何鼓勵企業實施彈性工時論壇(2010.11.24)。經濟日報。A23版。
    成之約(1998)。淺談「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3-11。
    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10。
    Mir, A., Mir, R., & Mosca,J. B.(2002). The new age employee: An exploration of changing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1(2), 187-200.
    Noe, R.A. Hollenbeck, J.R. Gerhart, B. and Wright, P.M.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OECD(1986).Flexibility in the Labour Market: The Current Debate, A Technical Report, Paris: OECD.
    Parker, R. (1994). “Flesh peddles and warm bodies: the temporary help industry and its worker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earce, J.L. (1993),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contract laborers: their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and effects on employee co-work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6 No. 5, pp.1082-96.
    Reitz, H. J. & Jewell, L. N.(1979).“Sex,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 A Six-Country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22, pp.72-80.
    Robbins, S. P.(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9t 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berts, H. (1986). 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Silverman(1968). “Formal Organizations or Industrial Sociology: Toward a Social Action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s”, Sociology, 2: P221~223.
    Storey, J. (ed.) (2001), HRM: A Critical Text,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成之約(2005)。政府部門組織改造與民營化政策對勞動與社會影響之探討。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11.9.18。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07.htm3.
    Stratman, J.K., Roth, A.V. and Gilland, W.G. (2004), “The deployment of temporaryProduction workers in assembly oper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hidden costs oflearning and forgetting”,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 21 No. 5,pp.689-707.
    Sverke, M., Hellgren, J., & Näswall, K. (2002). No security: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job insecu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7, 242-264.
    Sverke, M., Hellgren, J., & Näswall, K. (2006). Job insecurity: A literature review, SALTSA Report No.1.
    Uzzi, B, and Barness, Z. (1998), ‘Contingent employment in British establishments: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use of fixed-term hires and part-time workers’, Social Forces, 76, 3, 967-1108.
    朱道凱譯(2004)。傑佛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原著。如何避免聰明組織幹蠢事:以人為尊的獲利模式。台北:臉譜出版(家庭傳媒)發行。
    何明禮﹙2001﹚。工作保障量表之建立及其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華春(2001)。由正義知覺與關係品質的觀點探討領導者權力對員工工作投入影響之實證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伊岑(2006)。我國公部門契約性人力報酬及工作保障之研究─以勞工保險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1995)。Robbins,S.P.原著。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李查.帕斯卡(RICHARD PASCALE)、馬克‧密爾門(Mark Millemann)、琳達.齊歐察(Linda Gioja)(1997)。改變改革方式。哈佛商業評論,1/12月號,74-111。
    李若蘭(2009)。知覺組織支持、工作保障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健鴻(2010,9月)。我國派遣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發表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辦「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台北。
    李貴卿、陳維政(2007)。基於裁員成本分析的企業員工互惠機制策略。統計與決策,20,184-186。
    辛炳隆(2010,9月)。全球化對台灣勞動市場之衝擊。發表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辦「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台北。
    辛炳隆、李健鴻、黃志隆、林佳和與郭振昌(2005)。勞動市場彈性化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94)030.809)
    奈爾.郝威(Neil Howe)、威廉.史特勞斯(William Strauss)(2007)。人才未來式。哈佛商業評論,8月號,2-15。
    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2008)。能「量」管理新顯學。哈佛商業評論,8月號,1-10。
    林佳和(2010,5月)。工運面對非典型雇用趨勢。發表於世新大學主辦『「勞工研究」研討會』。
    林建山(2010,11月)。國內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激化引申的就業創造新議題。發表於中華就服務品質發展促進會主辦「2010台灣勞動力論壇」。台北。
    林鉦棽(2004)。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46,1-30。
    林曉君﹙2007﹚。員工對勞退新制的認知、使用非正職人員的程度和工作保障關係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曉君(2007)。員工對勞退新制的認知、使用非正職人員的程度和工作保障關係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昭吟﹙2004﹚。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策略與工作者反應之探討─以不同僱傭關係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淑媛(1992)。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碧玲(2010)。企業節省開銷:美拋棄式員工大熱門。商業周刊,1159,124。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28(4),45-53。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以台灣菸酒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夙慧﹙1997﹚。人力資源彈性策略對離職率、缺席率與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席薇雅.安.惠烈(Sylvia Ann Hewlett)、凱洛琳.芭可.魯斯(Carolyn Buck Luce)(2006)。超人也不能超時工作。哈佛商業評論,12月號,2-15。
    席薇雅.安.惠烈(Sylvia Ann Hewlett)、黎帕.拉希德(Ripa Rashid)(2010)。女強人的職場大挑戰。哈佛商業評論,8月號,1-7。
    祝康偉(2006)。派遣員工與正職員工 在組織承諾、工作投入差異之分析 ─以福利措施條件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玉珍(2000)。派遣勞動對派遣員工的功能評估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財專(2011,5月)。非典型勞動之發展及其挑戰。發表於後ECFA時代勞動政策新思維。台北。
    高慧珊(2009)。員工對無薪假措施的認知、使用非正職人員的程度與工作保障之關係。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榮利﹙2001﹚。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鑫隆(2010,11月)。工時制度與團體協約。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勞動基準法實務爭議學術研討會」。台北。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沛(1983)。研究人員之工作投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亮良(2005)。台灣工作權保障制度之研究─以SARS疫情衝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聲(2004)。定期契約工之組織公平認知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旗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富雄(2004)。國營事業實施人力精簡措施過程中工會與員工態度反應之研究-以台糖公司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彭雪玉(2010,9月)。勞動就業保障制度。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中華社會保險學會主辦「海峽兩岸社會保障制度學術研討會就業保障」。台北。
    黃同圳(1993)。青年勞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向心力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
    黃淑禎(2006)。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態度關聯性之比較。私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景泰(1999):組織背景因素與組織規章對於企業人力彈性運用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雪(2007)。派遣員工工作滿意度及工作投入之探討。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磊(2009)。美國心理學會獎助企業建構心理健康工作環境的貢獻成果。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2),1-9。
    楊香容(2000)。企業訓練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探討—以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朝安主編(2004)。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
    楊錦婷﹙2010﹚。工作投入與組織忠誠的關聯性之研究—以組織認同為中介變數。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6)。典型勞動力/非典型勞動力-充分發揮全方位人力資源。台北:作者。
    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與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狀況與工作過度投入之相關因素:以台北市36家職場受僱員工為例。台灣衛誌,27(6),463-477。
    劉仲矩、黃梅君(2007)。派遣人員激勵制度認知對組織承諾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台北。
    劉侑學(2009)。面對青年貧窮化:經濟危機、勞動彈性化與政策回應。台灣立報。檢索日期:2011.11.30。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
    劉梅君(2001)。「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全球化」、「資本積累」及「彈性化」之觀察。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梅君(2011,12月)。2011台灣勞動人權指標調查報告。社團法人中華人權協會。台北。
    劉曉盈(2005)。派遣勞工工作角色身份對組織承諾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2,237-256。
    鄭津津(2008)。我國部分工時之勞資爭議問題與解決。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7,43-81。
    應建民(2006)。使用非正職人員的程度對正職人員的勞資關係品質與工作保障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薇薇安.柯爾文(Vivien Corwin)、湯瑪斯.勞倫斯(Thomas B. Lawrence)、彼得.佛洛斯特(Peter J. Frost)(2009)。非全職工作五大攻略。哈佛商業評論,5月號,1-9。
    謝函融(年代不詳)。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程度對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檢索日期:2011.9.26。取自:http://www.ncu.edu.tw/~hr/new/conferences/10th_/4-2.pdf.
    簡秀良(2010)。非典型聘僱方案認同、在職員工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反應關係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建忠(1999)。台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
    顏薇珊(2009)。勞動力彈性化對於受雇者的健康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勃‧華特曼(Robert H. Waterman, Jr.)、朱蒂斯‧華特曼(Judith A. Waterman)與貝琪‧柯勒得(Betsy Collard)(1994)。邁向彈性自主的工作團隊。哈佛商業評論,7/8月號,1-24。
    英文部分
    Allan, P.(2002) ,“The contingent workforce:challenges and new directions”,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June, pp.103-10.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August: 28-31.
    Barnett, W. P., & Miner, A. S. (1992).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others: Career interdependence in job mobil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 262-81.
    Beard, K. M. & Edwards, J. R. (1995). Employees at Risk: Contingent Work and the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Contingent Worker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9.
    Belous, R. S.(1989).How Human Resource System Adjust to the Shift toward Contingent Worker.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3), 7-12.
    Benach J, Benavides FG, PlattS, Diez-Roux A, Muntaner C(2000). The health-damaging potential of new type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research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1316-17.
    Bredgaard, T., Larsen, F. & Madsen, P. K. (2005). The flexible Danish labour market – a review` CARMA Research Paper No. 1. Aalborg: Centre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CARMA). University of Aalborg.
    Breugel, G. V., Olffen, W. V. and Olie, R. (2005), “Temporary liaisons: The commitment of temps’ towards their agenc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 42, No 3, pp.539-566.
    David J. (2005), “The unexpected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costs of skilled contingent worker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Vol. 28, No 2, pp.32-40.
    Dekker, S. W. A., & Schaufeli, W. B. (1995). The effects of job insecurit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ithdrawal :A longitudinal study. AustralianPsychologist, 30, 57-63.
    Dyne, L.V., Ang, S. (199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f contingent workers in Singapo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1,pp.692-703.
    Earley, Anthony F Jr(1996). " The new job security model: From employment to Employability" Executive Speeches Vol: 11 13-18
    Feldman,D. C., Doerpinghaus, H. I. & Turnley, W. H. (1994). Managing Temporary Workers: A permanent HRM Challen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 49-63.
    Fishbein, M. (1967).“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John Weily, 257-279.
    Givord, P. & Maurin, E. (2004). Changes in job security and their causes: Anempirical analysis for France, 1982-2002.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8(3),- 76 -595-615.
    Hale, N.(1990). The Older Worker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s. Publishers.
    Hodge, B.J., &;Johnson, J. H.(1970).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Kandel, E. and Pearson, N.D. (2001), “Flexibility versus commitment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 15 No. 4, pp.515-56.
    Kanungo, Rabindra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7(3), 341-349.
    Kevin, W. M., Edward, R. K. & Mark, A. W.(1998).“Relationships between Bases of Power and Work Reactions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4, No.4, 533-552.
    Kraimer, M. L., Wayne, S. J. Liden, R.C., & Sparrowe, R. T. (2005). The role of job security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temporary workers and employee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ychology, 90(2),389.
    Lawler, E. E., & Douglas, T. H.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9(4), 305-312.
    Michie, J. and Sheehan-Quinn, M. (2001),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HRM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2(4), 287-306.
    Michie, Jonathan and Maura Sheehan(2003).“Labour Market Deregulation, ‘Flexibility’and Innov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7, 123-14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626202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202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56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