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7176      Online Users : 10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69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99


    Title: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
    The Change Of Ancient 〝Tza-Wen〞 ─From Wen Xin Diau Lung 、 Jau Ming Wen Shiuan To Wen Yuan Ying Hua
    Authors: 郭章裕
    Kuo, Zhang Yu
    Contributors: 簡宗梧
    Chien, Tzung Wu
    郭章裕
    Kuo, Zhang Yu
    Keywords: 文心雕龍
    昭明文選
    文苑英華
    雜文
    散文
    古文
    Wen Xin Diau Lung
    Jau Ming Wen Shiuan
    Wen Yuan Ying Hua
    Tza-Wen
    verse
    Gu-Wen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14 14:39:40 (UTC+8)
    Abstract: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出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出,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出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征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
    「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志」、「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合併了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征伐」、「識行」、「紀事」是
    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論文結束之後,即將在拓進的研究方向。
    Reference: 一.古典文獻(含今人校釋箋注之作)
    (一)經、史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台北:紅葉出版社 1998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錧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78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梁〕沈約:《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房玄齡等:《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元〕脫脫等:《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 不著出版資料
    〔清〕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 台北:廣文書局 1970
    (二)子、集
    梁啟雄:《荀子柬釋》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漢〕劉向:《釋名》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98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9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9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7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 台北:文光出版社 195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4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 長沙:岳麓書社 2003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 《四部叢刊3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顏真卿:《顏魯公文集》 《四部叢刊3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獨孤及:《毘陵集》 《四部叢刊33》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杜牧:《樊川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 《四部叢刊34》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沈亞之:《沈下賢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 《四部叢刊3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觀:《李元賓文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世民著‧吳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唐〕李翱:《李文公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宋〕洪興祖:《楚辭章句》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5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 台北:大化書局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1118》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洪邁:《容齋隨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 《文淵閣四庫全書148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清〕章實齋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1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 台北:金楓出版社 1987
    費振剛等校注:《全漢賦校注》 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5
    二.當代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力 之:《〈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 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5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方 銘:《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2
    王令樾:《歷代連珠評釋》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1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王靜芝:《經學通論》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2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1
    王琳、邢培順:《西漢文章論稿》 濟南:齊魯書社 2006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王韻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石家宜:《〈文心雕龍〉系統觀》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牟宗三:《理則學》 台北:正中書局 1959
    行 嚴:《柳文探微》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伏俊璉:《俗賦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朱光潛:《詩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62
    朱自清:《詩言志辨》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汪湧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 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元山書局 1986
    李福標:《皮陸研究》 湖南:岳麓書社 2007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 台北:樂學出版社 2006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1989
    汪小祥、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邱 淵:《「言」「語」「論」「說」與先秦論說文體》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9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金千仞、馮書耕:《古文通論》 台北:雲天出版社 1971
    周勛初:《魏晉南朝文學論叢》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周葦風:《楚辭發生學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周慶華:《文學圖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兩漢思想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胡楚生:《古文正聲》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1
    〔日〕鈴木虎雄駐‧殷石臞譯:《賦史大要》 台北:正中書局 196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5
    柴熙:《哲學邏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北京:中華書局 2001
    郗文倩:《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以漢代文體為中心》 上海:三聯書店 201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平平出版社 1974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章必功:《文體史話》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
    許東海:《風景‧夢幻‧困境─辭賦書寫新視界》 台北:里仁書局 2008
    〔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六朝文學論文集》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9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陳祖耀:《理則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98
    陳鵬:《六朝駢文研究》 四川:巴蜀書社 2009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陳彥輝:《春秋辭令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曹明綱:《賦學概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曹勝高:《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7
    凌朝棟:《文苑英華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章太炎:《國故論衡》 台北:廣文書局 1975
    張立齋:《文心雕龍注訂》 台北:正中書局 1985
    張思齊:《六朝散文比較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1997
    張雙英:《文學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4
    張蜀蕙:《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 台北:百花木蘭出版社 200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台北:花神出版社 2002
    黃霖:《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趙俊波:《中晚唐分賦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萬 曼:《唐集敘錄》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
    楊 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 台北:洪範書店 1992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7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
    劉 奇:《論理古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論文雜記》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5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劉成信、李君選編:《中華雜文百年精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1990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9
    踪凡:《漢賦研究史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駱鴻凱:《文選學》 台北:華正書局 1987
    錢鍾書:《管錐篇》 蘭陵室書齋 出版資料不詳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台北:聯經初版有限公司 1998
    鍾 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薛昌鳳:《文體論》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簡宗梧老師:《漢賦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簡宗梧老師:《賦與駢文》 台北:臺灣書店 1998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93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0
    羅宗強:《文心雕龍手記》 北京:三聯書店 2007
    羅宗濤:《隋唐五代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
    三.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1
    白承錫:《初唐賦論研究》 台北:政治大中文所博論 1994
    安秉 :《中國寓言傳記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87
    李錫鎮:《兩漢魏晉論體之形成及演變》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1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1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5
    邱仕冠:《枚乘〈七發〉與七體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陳 軍:《文類研究》 江蘇:揚州大學文藝學系博論 2007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6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8
    曾守正老師:《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 1998
    廖棟樑:《古代楚辭學史論》 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7
    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93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87
    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9
    (二).單篇論文:
    于桂梅、米文佐:〈中國雜文發展脈絡概述〉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 2007
    王立淵:〈論盧照鄰騷體八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2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 《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 1979.6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特殊見解〉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王洪軍、杲元祥:〈李翱復性思想簡論〉 《濟寧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 2008.2
    〔日〕川合康三著‧蔣寅譯:〈遊戲的文學─以韓愈「戲」為中心〉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9卷 2004第3期
    〔日〕甲斐勝二:〈《文心雕龍》論屈原與《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2
    衣若芬:〈試論《唐文粹》之編纂、體例及其「古文」作品〉 《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 1992
    江源:〈「文質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意境論」與古代雜文〉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通變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995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臆說〉 《文學遺產》第6期 2002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行出及頌德」、「雜四夷及兵」賦考〉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 2001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成相雜辭」、「隱書」說〉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 2002.9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考〉 《文獻季刊》第2期 2003.4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 2005.9
    汪卷:〈唐人沈亞之的詩化傳奇〉 《史教資料》2006年1月下旬刊
    李乃龍:〈論《文選》對問體─兼論先秦問對體式的發展歷程〉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2005.10
    李秀敏:〈晚唐小品文體革新略論〉 《黑龍江社會科學》第119期 2010年第2期
    李福標:〈先秦散文對皮日休的影響〉 《咸陽師專學報(綜合雙月刊)》第12卷 1997第2期
    李福標:〈皮日休散體文管窺〉 《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 2000.11
    兵界勇:〈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代表意義〉 《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 2000
    何沛雄:〈略論《唐文粹》的「古文」〉 香港浸會學院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何玉蘭:〈漢賦的雜文因素及其價值〉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5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 《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之1期 1991.3
    宋鼎宗:〈韓愈「揚孟抑荀」說〉 《成大中文學報》第4期 1996.5
    沈文凡、彭飛:〈晚唐諷刺文學對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10.1
    林耘:〈李翱復性說及其思想來源〉 《船山學刊》2002年第1期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
    徐鵬緒:〈雜文概念的歷史考察與現代雜文的主要特徵〉 《東方論壇》第4期
    1997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 台大中文系等編:《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2004.11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 2000.9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 《華岡文藝學報》第24期 2001.3
    姚筱睿:〈淺議唐人沈亞之傳奇小說的四個特色〉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 2007.10
    莫山洪:〈論中唐駢散相爭與韓愈的「破駢為散」〉 《中國文學研究》2009第1期 2009
    莫山洪:〈論柳宗元的「化駢為散」與古文形式的確立〉 《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009.4
    莫順斌:〈略論古代「雜文」之名〉 《傳承》第7期 2007
    陳成文:〈漢唐「答客難」系列作品之依仿與拓新〉 政大中文系主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主編 2005.12
    陳才訓:〈古文風貌與楚調悲歌─論沈亞之的文學素養與其小說創作之關係〉 《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 2009
    郭章裕:〈兩漢七體文類極其文化意涵〉 《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 2009.5
    郭章裕:〈論《文心雕龍》「約」的文學觀念〉 《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7
    許東海:〈山嶽‧帝國‧士臣:論杜甫、楊敬之西嶽賦的封禪書寫及其正、變意涵〉 《文與哲》第12期 2008.6
    曹道衡:〈《文選》和辭賦〉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主編:《文選學新論》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 1998.12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12
    賈名黨:〈柳宗元與劉禹錫接受屈賦管窺〉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 2008.1
    趙逵夫:〈《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 王許林編輯:《辭賦文學論集》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鄧國光:〈《周禮》六辭初探─中國古代文體原始的探討〉 《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 1993.6
    劉 寧:〈「論」體文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 2010.1
    劉洪仁:〈古代「雜文」與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 1994
    劉洪仁:〈賦體雜文的先導─論屈原的《天問》《卜居》《漁父》〉 《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總第159期) 2005
    劉洪仁:〈論漢魏六朝的俳諧體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
    2006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份子─漢晉賦的擬騷、對問系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 2000.3
    蔡英俊:〈抒情傳精神與抒情統〉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
    蔡鍾翔:〈劉勰的雜文學觀念和泛文論思想〉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諶東飈:〈論古代雜文的文體特徵〉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 2005
    簡宗梧老師:〈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 2004.5
    簡宗梧老師:〈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第 11期 2005.12
    簡宗梧老師:〈論王褒的雜體文〉 《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假甲紀念論文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
    簡宗梧老師:〈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 台北:政大文學院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心雕龍‧雜文》的對問系列〉 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抽印本)》 2006.4
    簡宗梧老師:〈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 輔仁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華巖出版社 1995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 2008.1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意及其關係〉 《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9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 《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 2005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輔仁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7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10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 1998.6
    顏崑陽:〈論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 1996.12
    顏瑞芳:〈柳宗元《三戒》對後代寓言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 1999.3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503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5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301.pdf23463KbAdobe PDF237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