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64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38133      線上人數 : 5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41


    題名: 縫補專業行動的裂痕─探究兒童哲學在幼兒園實踐的形跡
    Do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作者: 連珮君
    貢獻者: 倪鳴香
    連珮君
    關鍵詞: 兒童哲學
    幼師
    師資培育
    行動研究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1-10-11 17:05:27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取向,探究一位經四年幼師專業培育、一年實習經驗的初任幼師(研究者自身)實踐兒童哲學的歷程,探究內涵包括:一、理解孩童藉語言所表達的思想,以試圖澄清自身對於「孩童圖像」之困惑;二、追索自身作為「幼師」在教育行動中的所思、所為及轉變。研究者以「故事」作為反身辨識經驗意義的入口,詮釋與12位五歲孩童以思考故事《貓人》為材料,進行思考故事討論的經驗。通過詮釋歷程,研究者逐漸獲得「對自身及對孩童的理解」,並形構對於「幼師培育」的疑慮及觀點,分別闡述出:一、自身「專業行動的裂痕與縫補」,解析理論與實務分隔、窄化為傳輸知識與訓練技能的師資培育,惟恐加深大學與專業實踐、理論與實務、思想與行動之間的裂痕,且此體制上的「難」亦將體現於幼師在專業行動中的困境。二、透過此研究「重構對『孩童』的理解」,論述孩童在實際生活中「做」哲學(do philosophy)的思考樣態,即體現了「兒童哲學」之本質,其「做哲學」的樣態歸納有以下特徵:(一)為自己思考且能把玩思想的孩童、(二)對生活做出純粹反省的孩童、(三)善於在「未知」中探尋意義的孩童、(四)自然展露思考技巧的孩童。最後,研究者再次從「兒童哲學」與「師資培育」兩個層面回觀以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Feldmana, Allan& Paugha, Patricia& Mills, Geoff(2007). Self-Study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J. John Loughran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pp. 943–977).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Mass. : Kluwer Academic.
    Haydon, Graham (2006).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Lipman, Matthew(2003) . Thinking in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Lipman , Matthew(2008). A Life Teaching Thinking. Montclair: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Murris , Karin(2000). Can Children Do Philosoph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4(2), 261-279.
    Nixon, Jon&Martin, Jane& Mckeown, Penny & Ranson, Stewart (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Naji, Saeed (2005). An Interview with Matthew Lipman.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17(4), 23-29.
    Schmidt , Lawrence K.(2006). Understanding Hermeneutics. England Stocksfield:Acumen.
    于光雅(譯)(2007)。Roger-Pol Droit著。沙發上的哲學對話。臺北市:麥田。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7)。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一)毛毛蟲兒童哲
    學雙月刊,193,19-21。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8)。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二)毛毛蟲兒童哲
    學雙月刊,195,6-9。
    王靈康(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童年哲學。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王俊斌、馮朝霖(2003)。詮釋學的發展與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
      教育哲學(頁91-127)。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建民(1991)。探究與真理:珀爾思探究理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
    朱仲謀(譯)(2004)。McNiff, Jean& Whitehead, Jack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
    臺北市:五南。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
      1-22。
    何釐琦(譯)(2008)。Vivian Gussin Paley著。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
      的奧秘。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吳敏而(2007)。P4C問個沒完精選。載於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主
    辦),教出思考力用這招-兒童哲學、思考與教育研討會手冊。
    吳妍儀(譯)(2007)。Baggini, Julian著。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
    堂哲學必修課。臺北市:麥田。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Rogoff, Barbara著。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臺北
    市:心理。
    周欣(譯)(1994)。蒙特梭利教學法。Montessori, Maria著。臺北市:桂冠。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8。周淑卿(2006)。反思實踐者應有的學習經驗─兼論教育實習課程的問題。載於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176-191)。臺北
      :心理。
    林育瑋、林妙真(2006)。幼兒教育實習制度之回顧與省思。載於中華民國師範
      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256-282)。臺北市:心理。
    邱惠瑛(1999)。貓人。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武藍蕙(2007)。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教師的專業自主─微笑與擁抱之
      外的幼兒教育生活。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
      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99-121)。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倩華(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劃。臺北市:毛毛蟲兒童文教基金會。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著。行動研究方法與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等(譯)(2004)。Schön, Donald A. 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 
    在行動中思考。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Schön, Donald A. 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高宣揚(1994)。實用主義和語用論。臺北市:遠流。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台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1(2),59-89。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 
      50(4),17-44。
    倪鳴香(2009)。另類教育的邂逅與參化(I):跨文化社會中轉化性知識份子之
      教育專業意義世界。載於Rainer Kokemohr、馮朝霖、倪鳴香(主編),異文
    化中的教育專業意義世界(頁197-221)。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雪門(編著)(1961)。實習三年。台北市 : 童年書店。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許順閔(譯)(2001)。Nora K. & Vittorio Hösle著。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
    教授的哲學書信。臺北市:究竟。
    陳榮波(1982)。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鴻銘(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與小孩對談。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3)。從實踐知識論觀點看師資生的專業學習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
    28,76-103。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再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演與補充之嘗試。載於李錦旭、
    王蕙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137-168)。臺北市:心理。
    黃孟嬌(譯)(1998)。Engel, Susan著。孩子說的故事 : 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迺毓(2002)。小孩子的大朋友(三版)。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2初版)
    黃惟郁(譯)(2007)。Dominique Janicaud著。父親的最後30堂哲學課。臺北市:麥田。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41-174。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 。臺北市:師
    大書苑。
    楊茂秀(譯)(1978a)。兒童哲學在教育上的一些先決條件。哲學與文化,5(6),47-51。
    楊茂秀(1978b)。美國的兒童哲學教育運動。哲學與文化,5(7),37-42。
    楊茂秀(譯)(1981)。Lipman, Mattew著。兒童哲學教育計劃與思考技巧之培養(一)。哲學論集,13,187-210。
    楊茂秀(譯)(1998)。Lipman, Matthew著。哲學教室(初版一刷)。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9)。Matthews, Gareth B.著。哲學與小孩。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2)。Vivian Gussin Paley著。陶靈老師的教室:一所幼兒園的故  
      事。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5)。Lipman, Matthew著。艾兒飛。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
        金會。
    楊茂秀(2006a)。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臺北市:遠流。
    楊茂秀(2006b)。好老師是自己找的。臺北市:遠流。
    楊茂秀(譯)(2008)。Gianni Rodari著。幻想的文法。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ourtney B. 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市:心理。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嚴平(譯)(1992)。Palmer, Richsrd E. 著。詮釋學。臺北市:桂冠。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6157020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702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702001.pdf1874KbAdobe PDF2246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