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52
|
Title: | 冷戰後中共海軍推動軍事外交之研究 The PRC Navy promotes research of the military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
Authors: | 李玉章 |
Contributors: | 李登科 李玉章 |
Keywords: | 軍事外交 軍事交流 軍艦外交 military diplomacy military exchanges foreign warships diplomacy |
Date: | 2009 |
Issue Date: | 2011-10-05 14:56:06 (UTC+8) |
Abstract: | 軍事外交關係國防戰略,是國防戰略的對外延伸,軍事外交也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國際軍事交往。中共在「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將「開展軍事合作與交流」置放於戰略層次,列為國防政策重點項目之一。期間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政治活動,並於此基礎上同時推動軍事交流與合作,其作為包括;聯合軍事演習、與軍事強國建立高層互訪和磋商機制、軍官培訓規模急劇擴大、軍艦外交範圍擴大等,使共軍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並且呈全方位發展的態勢,間接促使各國逐漸正視中共軍事影響力,積極與共軍進行對話與合作。 海軍為國際性兵種,軍艦一出海即代表國家,也意味著國土的延伸。軍艦出(互)訪向來被認為是軍事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海上實力的綜合表現。中共的軍事外交固然是舉起「和平」旗幟,但從不掩飾對國際先進軍備和先進技術的追求,也不隱藏其所擁有的軍事威懾力及參與多邊安全對話、武器管控等措施。 The military diplomacy associates with the military defense strategy. It is also an extens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The military diplom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verall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as i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military relationships. "Developing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was first placed at the strategic level in PRC’s white paper,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4". It became one of their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priorities. Since then, PRC aggressively participated in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vents. In addition, PRC actively promoted international militar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hich includes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military commanders’ summit meetings and strategies consultation, officer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in large scale, and increasing scope in naval diplomacy. PRC military has the grown dramatically in International level. PRC’s overall military diplomacy development situation enhance of the PRC’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power indirectly. Therefore, many countries established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with PRC at present.
Navy is an international arms force. Naval ships at sea represent the nation’s authority and it is an extension of territory. Warships visits not only alway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ilitary diplomacy, but also represent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s overall performance at sea. As PRC’s military diplomacy is certainly held up "peace" banner in appearance, they openly pursue the advanced arms force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expend their own military deterrent force and participate in mult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arms control measures. |
Reference: | 中文參考資料 壹、政府出版品 一、中華民國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8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8。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9。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9中國外交》。北京:外交部政策規劃司,2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2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4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8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8。 三、美國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March 2003 貳、專書 (一)中文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編,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2。 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中共對外的諜報用具能力與軍事交流》,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合著,許綬南譯。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 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與評估》。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4。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7。 張序三。《海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院,1999。 楊松河。《軍事外交概論》。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 楊紫函。《共軍如何影響中共國家安全決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 趙丕濤。《外事概說》。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徵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 趙建中。《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8。 劉飛濤。《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劉繼賢、張全啟主編。《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熊光楷。《國際形勢與安全戰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二)英文 Allen, Kenneth W. and Eric A. McVadon. China’ 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Herry L. Stimson Center, Oct. 1999 Mulvenon, James C. and Richard Yang eds..,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in the Post-Mao Era.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2001.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 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Swaine, Michael D. and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2000 Toffler,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4 參、期刊 (一)中文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頁105-124。 于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雜誌》,第42卷第3期,1999年,頁45-62。 王友辰。〈中共對九0年代國際形式評估之探討〉,《中共研究雜誌》,第33卷第4期,1999年,頁74-85。 王麗娟。〈淺談中國威脅論及其實質〉,《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9年,頁29-36。 方華。〈析中共領導人頻密訪歐與雙邊關係發展〉,《中共研究雜誌》,第38卷第8期,2004年,頁82-94。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雜誌》,第29卷第8期,1995年,頁52-69。 以理。〈中共『十七大』前政、經、軍、外交工作之探討〉,《中共研究雜誌》,第41卷第2期,2007年,頁4-15。 吳建德。〈中共推動軍事外交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雜誌》,第34卷第3期,2000年,頁82-97 。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軍事交流對東亞安全之影響〉,《新世紀中共解放軍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2000年,頁83-132 。 吳瑟致。《評中國和諧外交的內涵與影響》,中共研究雜誌,第41卷第1期,2007年,頁34-40。 吳衛。〈中共近年對外軍事交流發展初探〉,《陸軍月刊》,第41卷第481期,1995年,頁39-53。 李以珍。〈2007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雜誌》,第42卷第2期,2008年,頁47-57。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頁23-38。 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頁31-51。 沈順根。〈訪中共海軍司令員張連忠〉,《軍事世界》,第1卷第2期,1988年,頁12~15。 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1988年,頁51-62。 林佳玲。〈中共參與國際聯合軍事演習作為探析〉,《中共研究雜誌》,第41卷第4期,2007年,頁95-107。 林經緯。〈邁向軍事聯盟?探索中俄軍事合作的虛實〉,《中國大陸研究雜誌》,第50卷第3期,2007年,頁53-79。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月刊》,第3卷第12期,2005年,頁37-53。 邵宗海。〈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取向〉,《中共研究雜誌》,第40卷第1期,2006,頁108-137。 周煦著。〈後冷戰時期中共與美國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7年,頁16-23。 施子中。〈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共軍力報告特點』分析〉,《中共研究雜誌》,第38卷第8期,2004年,頁95-110。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俄軍事合作對亞太地區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6卷第1期、第2期,2000年,頁44~53、16~32。 唐仁俊。〈論『中國威脅論』及『反中國威脅論』〉,《空軍學術月刊》,第520期,2000年,頁20~38。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2000年,頁54~61 畢英賢著。〈中共與俄羅斯軍事關係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0期,1993年,頁17-30。 梁光烈。〈與時代同行的中國軍事外交〉,《中國外交月刊》,第3期,2009年,頁49-53。 梅林。〈中共裁軍五十萬的動因及內容〉,《中共研究雜誌》,第33卷第1期,1998年,頁96-97。 黃恩浩。〈中國海全崛起與其『珍珠串』海上戰略〉,《中共研究雜誌》,第41卷第11期,2007年,頁87-102。 陳梓龍。〈中共新軍事領導階層的特點與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2003年,頁8-22。 馭志。〈改革開放二十年的中共外交〉,《中共研究雜誌》,第33卷第5期,1999年,頁28-44。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雜誌》,第48卷第1期,1995年,頁53-79。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3,頁8-10。 楊志恆。〈中共近年對外軍事交流及其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1996年,頁1-14。 劉宜友。〈對中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1卷5期,2006年,頁195-205。 趙春山。〈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取向〉,《中共研究雜誌》,第40卷第1期,2006年,頁108-137。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1999年,頁14-27。 謝復剛。〈共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院校人才教育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期,2005年,頁73-85。 (二)英文 Rajan, Menon, “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urvival, Vol. 39, No. 2, 1997. 肆、碩博士論文 吳明杰。《1989年後中共人民解放軍對外交流情況研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麗香。《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高念祖。《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論文,1997年。 廖文雄《中共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2006年。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韓原化。《胡錦濤執政時期外交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伍、報紙 〈中共推動軍事現代化遭質疑〉,《中央日報》,1997年5月24日,版3。 〈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宣言〉,《中國時報》,2001年6月16日,版10。 〈沿著黨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5日,版1。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協世界〉,《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版1。 〈國際輿論熱評中國軍事外交〉,《解放軍報》,2006年12月27日,版5。 張永興、楊新鵬,〈我海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訪問新加坡〉,《解放軍報》, 2003年11月11日,版5。 楊成緒,〈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淺議〉,《光明日報》,2004年8月9日,版1。 蔡和順,〈象徵性軍事領導機構〉,《青年日報》,2008年11月5日,版7。 劉東凱,〈中國軍事外交更活躍〉,《大公報》,1998年2月21日,版2。 潘錫堂,〈剖析中共對台和戰兩手策略意圖〉,《青年日報》,2002年6月28日,版4。 伍、研究報告 林文程。〈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2001年,編號:NSC89-2414-H-001-00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6981007 9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0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0701.pdf | 782Kb | Adobe PDF2 | 254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