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4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4/145136 (79%)
造訪人次 : 52227079      線上人數 : 1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15


    題名: 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以新北市行政區域重整為例
    The study on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as an example of administrative area adjustment for New Taipei City
    作者: 賴小萍
    Lai, Hsiao Ping
    貢獻者: 吳瓊恩
    Wu,Chiung En
    賴小萍
    Lai, Hsiao Ping
    關鍵詞: 行政區劃
    區域治理
    選舉區
    城市競爭
    政治地理
    地方自治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gional governance
    constituency
    urban competition
    political geography
    local self-governance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1-10-05 14:53:31 (UTC+8)
    摘要: 2010年12月25日在臺灣的地方自治史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也就是五大直轄市的形成,同時也使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所提出的「三都十五縣」的政見破局。但這樣的結果,對改制前的臺北縣而言,可說是完成追逐了30年,但卻仍遙不可及的夢想,也結束了長期淪為次等公民的不平等待遇。
    升格後的新北市與臺北市在地方自治的體制上雖可說已是並駕齊驅,但是就兩者的發展歷史而言,新北市目前仍處於初始的立基階段,尤其是新北市的29個行政區,起源於改制前臺北縣29個鄉鎮市的自治體。在改制之初29個行政區,除了在人口密度、土地面積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之外,最主要的是地理環境的先天條件,使得29個行政區呈現不同的城鄉風貌。
    新北市首要面臨的課題,就是進行29個行政區的重整工作,在過去臺北縣發展一鄉一特色的基礎上,各行政區原具有社區產業的發展條件,但在過去鄉鎮市自治時期,難免因為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分立,形成政治地理,以致造成政府當局資源整合不易。再者,原有的行政區疆界雖因為都市開發,產生地域疆界不明的現況,但在過去鄉鎮市自治時代,行政區域調整容易引發藩籬割據的疑慮,所以新北市行政區歷經了40年未曾調整。
    升格後的新北市在五都之中,是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在區域經濟崛起及國際城市競爭的氛圍中,各直轄市無不致力發展各自潛能,期以提升國際能見度。然而城市發展首重基礎的建設,行政區劃是新北市行政資源分配的基礎,各行政區發展皆屬新北市政府全權統籌規劃,如何以最適的行政區劃調整藍圖,勾勒未來新北市發展的願景與區域發展特色,是市政府重要的課題。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需有妥善完整的規劃與配套,應考量民意的趨勢,要有一次劃定,革除行政區界劃定不明的決心。
    本研究指出根據公共選擇理論,以及區域治理、公共服務及廣域行政的概念,新北市應以現有公務機關服務轄區分布現況、市議員及立委選舉區劃分、生活圈、歷史、地理環境等現況來研擬未來新北市行政區藍圖,並探索最適的行政區劃藍圖,供市政府做為行政區劃時的參考,更有助於新北市行政區劃調整共識的形成。
    A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local self-governance in Taiwan history has occurred since December 25, 2010; that is the formation of five municipalities. This formation broke President Ma Ying-Jeou’s policy of “three cities fifteen counties” raised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2008. However, to pre-reformed Taipei County, the formation made its reachless dream which had been pursued for thirty years realized. The formation also ended the long-term unfair treatment of being the second-grade citizens.
    Upgraded New Taipei City is running neck to neck with Taipei City in terms of local self-governance. Regarding the histories of the two, however, the former is still under the fundamental stage, especially the 29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New Taipei City, which used to be 29 regional municipalities of the townships of pre-reformed Taipei Count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ation for the 29 administrative areas, it was the precondition of geography that made them have different countryside landscapes in addition to a big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land area.
    The first lesson New Taipei City will undergo is the work of administrative area adjustment for the 29 administrative areas. Upon “one township one feature” policy on which pre-formed Taipei County had made an effort, each administrative area had its own strength of developing community industry. During the past self-governance period of the townships, nonetheless, it was inevitable to see the area separation due to political diversity. Political geography had thus occurred and made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resource integration. Furthermore, although there was boundary ambiguity in the original boundari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on account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opposition to the splittism against administrative area adjustment,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New Taipei City had not been adjusted for forty years during the past self-governance period of the townships.
    Upgraded New Taipei City is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population among the five municipalities. Affected by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competition, none of the municipalities slacks on developing its potential in an attempt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With respect to urban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is firstly emphasized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undamental work to New Taipei City when administra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is being made. It is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at has full authority to make an overall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administrative area. Therefore, the question “how to sketch the forthcoming ver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ipei City and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most appropriate bluepri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to the city government. The work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needs to be well planned and go with corresponding measures. Public opin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once only” and eliminating boundary ambiguity is also required.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based on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the concept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public service and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New Taipei City should make a blueprint of forthcoming administrativ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the service districts under jurisdiction of official departments, the division of the constituencies of city councilors and legislative committees, living domains, histories, and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Meanwhile, to provide as references for the city government to mak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 most appropriate bluepri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needs to be sought. It also helps on coming to a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for New Taipei Cit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Alexis de Tocqueville 著。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5)。民主在美國(頁105)。臺北:左岸。
    大前研一(2006)。民族國家的終結:無國界的世界。台北:立緒。
    朱志宏(200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吳 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41。
    (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周志龍(2003)。全球化發展與臺灣行政區劃再結構。台北:詹氏書局。
    紀俊臣 編著(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五南書局,頁168-172。
    張金鑑(1982)。行政學新論。台北:三民書局,頁428。
    黃錦堂(1995)。行政區劃設計暨相關法制調整之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會政策工作會。
    黃建銘(2008)。地方制度與行政區劃。台北:時英出版社。
    孫本初、賴維堯 監修(2008)。行政學辭典。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劉君德(1996)。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38-47
    浦興祖(1992)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頁68-6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二)學位論文
    李明達(2003)。從地區競爭力探討行政區之重新調整-以台灣地區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柯週仁(2007)。我國行政區劃與地方政府層級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俊妹(2002)。我國行政區劃重新調整之研究-以都會地區為例。暨南國際
    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陳文雄(2001)。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以台中縣市改制直轄市為例。東海大
    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陳重廷(2001)。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兼論大台中都會行政區劃之遠
    景。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仁豪(2005)。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聖凱(2004)。台灣地區行政區劃之研究-以治理取向之觀點。南華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鎊(2004)。行政區劃的政治經濟學-以馬武督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映佳(2007)。行政區劃與單一選舉區劃分-以高雄市縣合併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究計畫報告
    李長晏研究主持(2009)。台灣都會治理問題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
    會委託研究,(RDEC-RES-097-008)。
    高永光研究主持(2009)。行政區域調整方案之研究95-97年。內政部委託研
    究。
    陳陽德研究主持(1998)。鄉鎮(市)與區級體制之研析與重建-以台中縣市
    為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席代麟、紀俊臣、陳朝建(2009)。我國行政區劃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
    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紀俊臣研究主持(2001)。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2010)。縣(市)、鄉(鎮、市、區)行政區劃研析工作。
    內政部委託研究,頁334。
    (三)研討會論文
    呂育誠(2010)。建構與營造新北市的組織治理體制。新北市發展願景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縣政府主辦,頁21。
    紀俊臣(2010)。新北市的發展願景與經營策略。新北市發展願景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縣政府主辦,頁13。
    張世賢(2010)。我國選舉制度改革對政黨競爭的影響: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為
    例。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主題:「能知的公民?民主
    的理想與實際」論文,中國政治學會主辦。
    黃錦堂(2001)。行政區劃與地方自治。中央與地方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
    廖俊松、張力亞(2009)。區域治理之策略性方案研究:北台灣區域的案例分
    析。提昇公共管治能力,強化區域行政合作——兩岸四地慶祝澳門回歸十
    週年學術研討會資料。
    (四)期刊論文
    江大樹(2000)。台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暨大學報,第4卷2期,
    頁51-70,國立暨南大學。
    席代麟(2009)。從三都十五縣談臺灣的行政區劃。中國地方自治,第62卷
    第1期,頁6。
    林錫銓(2002)。功能性區域計畫之體制研究-區域治理之有機調適模式。規
    劃學報,第28 期,頁25-45。
    徐吉志編譯(2005)。地方行政區域調整的程序:地方民主論與中央控制論的
    思辯。中國地方自治,第58卷第9期,頁35-46。
    (2008)。由都市治理析論新生直轄市之組織模式設計。中國地方自
    治,第61卷第4期,頁11-38。
    陳家聲(2010)。政府機關創新服務樣態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5
    期,頁30。
    紀俊臣(2003)。永續發展與行政區域設計。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11
    期,頁15-17。
    (2006)。一個研究上的思考:臺灣行政區域的調整。中國地方自治,
    第59卷第4 期,頁24-26。
    劉明德、趙永茂(2008)。德國地方行政區域重劃的改革模式與問題─兼論對
    我國行 政區域重劃的啟示。問題與研究,第47 卷第3期,2008年9月。
    (五)網路資訊
    中央社(2009/10/2)。北縣升格區域重劃,29鄉鎮市可能裁併近半。網址: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91002
    /1/1p9vv.html,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3日。
    中央社(2010/1/23)。整併行政區政府下階段目標非常正確。網址:
    http://blog.udn.com/alexandroslee/3715974,瀏覽日期2010
    年11月13日。
    中國時報(2009年6月24日)。從北海道看M型台灣,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
    jw!bOq8.rCQAgIvSSOr6JC4Ll8byw--/article?mid=3432,瀏覽日期
    2011年5月2日。
    李鴻源(2009/6/30)。行政區劃與國土規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
    jw!bOq8.rCQAgIvSSOr6JC4Ll8byw--/article?mid=3511,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3日。中國時報。
    江慧貞、陳易志、洪榮志(2009/6/30)。五直轄市須帶動七區發展。
    http://video.chinatimes.com/video-cate-cnt.aspx?
    cid=1&nid=10525,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3日。。中國時報
    徐 揚編譯(2003)。論地方制度法的廣域行政。網址:
    http://mypaper.pchome.com.tw/moi5581/post/2414836,
    瀏覽日期2010年10月12日
    許永傳(2010)。因應全球化策略 江宜樺:國土規劃、
    縣市改制及行政區劃。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0/06/08/
    301-2612372.htm,瀏覽日期2010年10月17日。
    維基百科(2011)。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瀏覽日期:2011年4月21日。
    鍾麗如(2010/2/4)。中縣市行政區重劃 廣徵民意。網址
    http://www.twtimes.com.tw/html,瀏覽日期2010年10月17日。
    臺灣時報。
    謝春波(2009/7/3)。議員選區及行政區劃分 是否依立委選舉區舉行考量
    地理環境因素動向值得關注。網址:http://dannhae-
    news.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7986.html,
    瀏覽日期2010年10月17日。淡海報導雜誌。
    (六)政府出版品
    洪汝茂(2001)。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用語及用語編譯。臺中縣政府,頁
    385-388。
    張瑞鑫、蔡清治、高家文、李淑美、胡月霞(2004)。行政區域重劃之研究-
    以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為例。行政管理個案精選,台北:國家文官培訓所,
    頁413-438。
    臺北縣政府(2005)。續修臺北縣志政事志。2005年4月,第一篇行政,頁
    29-33。
    (2009a)。臺北縣改制計畫書,頁38-39。
    (2009b)。97、98年臺北縣城鄉發展年報。
    (2010a)。臺北縣改制實錄,頁44-47。
    (2010b)。99年臺北縣政府便民手冊-新北市啟航,頁22-23。

    二、英文部分
    Berg, B. 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Allyn & Bacon.
    Denhard, R. B .& Denhardt,J.V.(2000),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6, 549-559.
    Elmore, R.G.(1987).”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Policy Studies Review,7.:174-186.
    Goldsmith, M.(2001)”Urban Governace”. In R. Paddison
    (ed.),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325-
    335.London:Sage.
    Howell-Moroney,, M.(2008), “The Tiebout Hypothesis 50
    Years Later: Lessons and Lingering Challenges for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1),97- 109.
    Keating, M(1998), Theory of Urban Politics, in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edited by,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2nd.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batier, Paul & Daniel Mazmanian(1980)”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A Framework of
    Analysis,”Policy Studies Journal,Vo1.8,No.4.
    Stewart, J.(2003), Modernizing British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8921066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1066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6601.pdf1976KbAdobe PDF22733檢視/開啟
    106602.pdf159KbAdobe PDF264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