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34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12871      Online Users : 5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44


    Title: 從法意識的觀點看繼受法律的在地實踐- 以公務體系之命令異議制度為例
    Authors: 林委正
    Contributors: 王曉丹
    林委正
    Keywords: 法意識
    法律繼受
    法律實效性
    規範交錯
    命令異議制度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45:13 (UTC+8)
    Abstract: 近年來,法律繼受之下的諸多問題,逐漸引起了法學界的關注。同時,本土法社會學研究的興起,也一改往昔靜態、平面、工具式的法律觀點,轉而朝向以動態、空間、互動關係的角度詮釋法律。從而,繼受法律在地實踐的情形如何?有無達成法律的實效性?成為法學研究首要面對的議題。

    面對法律實效性的問題,除了以往工具式法律觀所看到的「法律有無達成其目的」的表象層次以外,其真正問題的核心,在於「法意識層次」。亦即,法律背後的價值取捨與規範精神能否與被規範者的法意識相契合。欲探究此問題,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界定一個半自主的社會領域,並藉由經驗性的實證研究方法,進入當事人法意識的觀點,去理解他們是如何界定合法/非法之間的界限,才得以窺見那個隱然存在、不斷變動又真正具有實效性的實質規範體系。再者,我們還必須進入具體個案事實的脈絡中,找出影響法意識的諸多文化特質因素,以理解實質規範體系與法意識之間的循環建構過程,及其在繼受法律影響之下,兩者如何交錯?當事人處在規範交錯下,又面臨如何之困境?唯有如此,方得以找出問題的癥結,進而解決問題。

    本研究以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7條-這個在2003年修正時,自德國引進的命令異議制度-為例,以深入訪談公務人員的方法,觀察繼受法律在我國公務機關的實踐情形。研究結果發現:上、下級公務人員在執行職務上的互動方式,與命令異議制度的設計不同。長官對部屬的互動方式,包括:口頭下命、辦公室面商、口耳相傳或迂迴責罵、原簽退回或推遲公文、貼便條紙等;部屬對長官的互動方式,則包括:公文書打筆仗、拖延辦案、找同事一起負責或更換承辦人、保留便條紙或影印公文、寫辦案日記、知會政風室等。在公務人員的法意識中,命令異議制度所課予的報告義務,時常令他們難以啟齒;部屬向長官報告的合法範圍,也被限縮在「謙恭有禮、察言觀色、顧慮長官面子」的界限之內。再者,命令異議制度所設計的請求書面下達命令,幾乎全然被認定是屬於非法的行為,現實運作當中近乎等於是無法請求。而命令異議制度所界定的服從義務界限,實質上根本沒能撼動過去威權體制之下的絕對服從觀念,甚且反而使其更為鞏固。因此,命令異議制度在我國公務機關實踐的實效性不佳。

    深究問題之原由,係公務人員法意識所建構之實質規範體系有別於命令異議制度,且其對於合法/非法界限如何界定的思維邏輯,也與實定法律體系的三段式論證邏輯不同。再者,研究發現:公務人員的法意識中存在著許多文化特質因素,包括了:人情義理的考量、規範模糊與權限含混、缺乏公眾支持的大環境、對裁量合法性與裁量主體性的偏差認知、對人與對事無法清楚劃分、關係連結等。此等因素,在實質規範體系與法意識的循環建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透鏡」角色。就是因為此等文化特質因素的層層檢驗,造成了命令異議制度與實質規範體系之間不對等的交錯。在此規範交錯之下,當事人不得已而進入一種宣稱與實質分裂的困境。欲解決困境,可能的方法不外乎是削減足以發揮透鏡效果的文化特質因素,或是基於此等文化特質因素,回頭針對命令異議制度進行潤飾。如此,才有機會找回命令異議制度在地實踐的實效性。
    Reference: 一、 書籍
    1.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各國人事法令彙編-德國公務員人事法令彙編,2009年04月。
    2. 汪宗仁,公法上職務關係之實務與理論-評行政法院判決對公法上職務關係知怠為與應為,收錄於: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臺北:元照,2003年03月。
    3. 吳庚,公務員法,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十版,臺北:三民,2008年09月。
    4. 周志宏,職務命令與服從義務,收錄於: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臺北:五南,2000年。
    5. 林明鏘、蔡茂寅,公務員法,收錄於:行政法(上),翁岳生主編,三版,2006年。
    6. 林端,現代性、法律與臺灣社會,收錄於: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臺北:群學,2010年12月。
    7. 保成編輯委員會,各國人事制度,臺北:保成文化,1997年。
    8. 陳春生、翁曉玲、張錕盛,蒐集、編譯德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及法規專案委託案,公務人員保障及培訓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書,1999年03月。
    9. 陳敏,行政法總論,三版,2003年。
    10. 張桐銳,告別「特別權力關係」?-從最高行政法院94年裁字第1123號裁定談起,收錄於: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二),林明鏘、蔡茂寅主編,臺北:元照,2006年11月。
    11. 許南雄,德國人事制度,各國人事制度,臺北:空大,2010年08月。
    12. 黃光國,本土契合性:學術研究的方向和學術研究的判準,收錄於: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楊國樞主編,臺北:五南,2008年06月。
    13. 黃錦堂,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任務與體系-德國法之比較,收錄於:行政組織法論,2005年05月。
    14. 楊鈞池,從政治領導走向行政專業的行政改革-比較越南與臺灣行政改革的經驗,收錄於:臺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化與法治化,翁嘉禧主編,臺北:巨流,2006年。
    15. 劉昊洲,公務員法專論,臺北:元照,2010年06月。
    16. 蘇德建,悲哀的公務員-在蛻變中的時代,2001年。
    二、 期刊論文
    1. 王曉丹,初探臺灣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2010年10月,頁63-108。
    2.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189期,2011年02月,頁69-88。
    3.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192期,2011年05月,頁108-131。
    4. 余致力,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定位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4期,2000年,頁20-21。
    5. 湯京平,環境保護與地方政治,臺灣政治學刊,6期,2002年12月,頁138-183。
    6. 蔡聖偉,論公務員依違法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臺大法學論叢, 37卷1期,2008年,頁191-192。
    三、 學位論文
    1. 邱毓玫,基層官僚政策執行裁量行為之研究-以基層員警執行交通違規舉發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01月。
    2. 翁國彥,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3. 陳郁雯,從Derrida《法律的力量》一文探討法與正義的關係,2008年06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敏良,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行政中立困境與對策-以台南市政府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廖慧美,我國基層行政人員行政裁量行為之研究-以轉換型領導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07月。
    四、 研討會論文
    1. 范愉,法律繼受與法律現實主義理念,第六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2006年03月。
    五、 網頁資訊
    1. 王泰升,臺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2007年,參考網址:http://proj3.sinica.edu.tw/~iias/upload/webstyle_default/journal_4.pdf,瀏覽日期:2011年05月26日。
    2.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網頁資訊,參考網址:http://www.csptc.gov.tw/FileUpload/45-2795/Documents/protect04.pdf,瀏覽日期:2011年06月03日。
    3. 立法院公報,92卷15期,委員會記錄,頁299-300。參考網址: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921504;0277;0324,瀏覽日期:2011年06月22日。
    4. 考試院網頁資訊,參考網址:http://www.exam.gov.tw/public/Attachment/01251155102.doc,瀏覽日期:2011年06月03日。
    5. 胡昌明,法律文化與法律多元-在與國家法的互動中寬容地對待民間法,參考網址: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4%5C30%5C0955426009.htm,瀏覽日期:2011年02月12日。
    6. 胡健森,獎勵生育?老師安胎,考績被打丙,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年05月12日。參考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2/today-north8.htm,瀏覽日期:2011年06月18日。
    7. 郭羅基,法律與正義,參考網址:http://www.asiademo.org/b5/2000/06/20000601b.htm,瀏覽日期:2011年05月21日。
    8. 蔡秀涓,臺灣民主治理機制鞏固之研究:各級公務人員公共服務倫理相關態度初探,頁2,參考網址:http://web.thu.edu.tw/g96540022/www/taspaa/essay/pdf/041.pdf,瀏覽日期:2011年02月23日。
    9.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252期,2010年07月16日,頁2-3。參考網址:http://www.doh.gov.tw/ufile/doc/%E8%97%A5%E7%89%A9%E9%A3%9F%E5%93%81%E7%AC%AC252%E6%9C%9F.pdf,瀏覽日期:2011年04月22日。
    六、 其他
    1. 文現深,王作榮談:檢討十信案,周慧菁整理,天下雜誌,52期,1985年09月,頁111。
    2. 何琦瑜,監察院院長陳履安談:為何彈劾不到高層,天下雜誌,167期,1995年04月,頁199。
    3. 陳鈺婷,鐵飯碗,跟你想得不一樣!,Career職場情報誌,417期,2011年01月,頁60-61。
    七、 外文資料(依年代順序排列)
    1. Harry W. Jones (1969), The Efficacy of Law,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2. Ewick and Silbey (1998), 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de Sousa Santos B. (2002),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London: Butterworths LexisNexis.
    4. Merry, Sally Engle (2006),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Violence: Translat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o Local Justi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97652014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Law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401.pdf3629KbAdobe PDF223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