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41
|
Title: | 論日常語言、法律語言與法律論證之關聯性-從玻璃娃娃案之民事判決談起-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gal language,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daily language-in the fatal accident case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in Taiwan- |
Authors: | 羅嘉松 Luo, Jia-Song |
Contributors: | 陳惠馨 Chen, Hwei-Syin 羅嘉松 Luo, Jia-Song |
Keywords: | 法律語言 法律論證 日常語言 玻璃娃娃案 Robert Alexy的法律論證理論 legal language legal argumentation daily language the fatal accident case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of Robert Alexy |
Date: | 2009 |
Issue Date: | 2011-10-05 14:44:54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是以曾引起臺灣社會輿論熱烈關注的玻璃娃娃案為研究起點,進而探究法律語言、法律論證與日常語言之間的關聯性。首先,分析玻璃娃娃案的四件民事判決,並聚焦在這些判決文內容的法律語言、法律論證與日常語言。其次,從玻璃娃娃案判決的相關新聞報導中,探討日常語言與法律語言。再者 ,檢視與評論民法學者對玻璃娃娃案的第一、第二審判決的個案分析,藉此探究法律語言、法律論證與日常語言之間的關聯性,緊接著運用民法請求權基礎的架構來重新檢視玻璃娃娃案之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例如契約、無因管理和侵權行為等。最後,藉由Robert Alexy的法律論證理論,檢驗玻璃娃娃案的民事第一、二、三審判決和民法學者對此案的案例分析之中的法律論證。 This thesis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gal language,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daily language in the fatal accident case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in Taiwan. First, we analyze legal language,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daily language used in the verdicts of four civil cases. We focus on the contents of verdicts. Second, from the newspaper reports of this case,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gal language and daily language. Third, the case studies by civil law researchers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verdicts of trial of first and second instance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cases studies, we can obta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egal language,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daily language. Using the foundations of claims of civil law, we re-study the legal relationships like contracts, torts and voluntary service among clients in the case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Finally, we re-investigate the legal argumentations of the every verdicts of civil court and the case studies with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proposed by Robert Alexy. |
Reference: |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丁連財等編著,《現代用語百科》二版,台北:書泉,1997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四版,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12月。 早川,柳之元譯,《語言與人生》初版,台北:文史哲,1992年4月。 何勤華等撰,《法律名詞的起源(下)》初版,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1月。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初版,台北:聯經,1992年6月。 沈宗靈,《法理學》二版,頁425-440,台北:五南,2007年10月。 孟廣厚,《人性與心理》第2版,頁90-91,台北:三民,1983年1月。 孫懿華,《法律語言學》初版,湖南:湖南人民,2006年12月。 陳波,《邏輯學》初版,台北:五南,2004年10月。 梅貽寶等撰,摩爾(Moore, Charles, A.)編著,東海大學哲學系私立編譯,《中國人的心靈》初版,台北:聯經,1984年(民73)。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初版,台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3月。 張正修,《為脫華而寫的西洋哲學史(一)—古代希臘與中世紀哲學》初版, 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05年4月。 曾漢塘,《趣味邏輯》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8月。 慈誠羅珠堪布,《佛教—迷信or智信?!》初版,台北:喇榮文化, 2008年6月。 黃建輝,《法律闡釋論》一版,台北:學林文化,2000年1月。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初版,台北:元照,2007年3月。 楊日然,《法理學》初版,台北:三民,2005年10月。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初版,台北:文史哲, 1990年8月。 廖義銘,《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初版,台北:唐山,1997年10月。 劉紅嬰,《法律語言學》二版,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2月。 鄔昆如,《中世哲學趣談》,三版,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3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初版,台北:學生,1984年。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7月。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八版,台北:三民,1986年8月。 二、學位論文 王照宇,《理性論證與詮釋權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王效文,《法、論證與修辭學—Chaim Perelman新修辭學法理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朱灼文,《社論的論證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03年。 張鈺光,《「法律論證」構造與程序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1年。 三、期刊論文 李念祖,〈法官與人民的法律感情〉,《法官協會雜誌》,第4卷第1期, 2002年,頁95-125。 陳妙芬,〈Rechtsfindung:「法律發現」的正確性與真實性(一)〉, 《月旦法學雜誌》第64期,2000年9月,頁172-174。 陳惠馨,〈談「案例教學法」—以玻璃娃娃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 第149期,2007年10月,頁106-120。 〈案例教學法的經驗分享〉,收於:政大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2007年6月2日所舉辦的《女性主義法學教學工作坊》之書面資料 (未出版)。 譯〈法律與語言—歸責作為溝通的過程〉,收於:Kaufmann, Arthur,《法律哲學》(Rechtsphilosophie) (德漢對照), 劉幸義等譯。台北:五南,2000年4月,頁107-133年。 陳顯武,〈論條件式規範之邏輯特性—由法學的觀點出發〉, 《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1期,2004年3月,頁49-178。 〈Perelman之新修辭學理論及其法學論證之運用〉,國科會計畫 成果報告,NSC-86-2414-H-002-009,1997年。 〈法律推理與邏輯程式化〉,《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1996年 12月,頁295-317。 郭玲惠,〈玻璃娃娃事件之侵權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 2006年8月,頁10-11。 黃立,〈玻璃娃娃案的民事法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45期, 2006年7月,頁14-15。 黃建輝,〈從語言的使用看法律的詮釋〉,《律師通訊》,197期, 1996年,頁79-82。 楊益誠 王勁力,〈法學三段論的省思—法學理性的基礎?〉, 《政大法學評論》第95期,2007年2月,頁1-54。 竹下賢,〈現代日本法律漢字用語之建立及其他法律文化之繼受〉(中文版), 收錄於:劉幸義主編,《東亞法律漢字用語之整合》初版, 台北:新學林,2007年9月,頁77-92。 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 的法論證理論〉, 《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1994年12月,頁33-58。 〈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 的法論證理論〉(下), 《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1995年6月,頁1-44。 〈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 的法論證理論〉,收錄於: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頁95-212。 貳、外文文獻 一、專書 Aldisert, Ruggero J.,唐欣偉譯, 《法律的邏輯》(Logic for Lawyers)初版,台北:商周,2005年1月。 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 Die Theorie des rationalen Diskurses als Thoerie der juristischen Begründung. 3 Aufl., Frankurt am Main, Germany: Suhrkamp Verlage, 1996 Chadwick, Henry,黃秀慧譯, 《奧古斯丁》,台北:聯經,1987年3月。 Gast, Wolfgang, Juristische Rhetorik: Auslegung, Begründung, Subsumtion, 2. überarb. u. erweit. Aufl. – Heidelberg, v. Decker, 1992. Hobbes, Thomas, 朱敏章譯, 《利維坦》(Leviathan),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9月。 Kaufmann, Arthur,劉幸義等譯, 《法律哲學》(Rechtsphilosophie)初版,台北:五南,2000年4月。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周世箴譯注,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初版, 台北:聯經,2006年3月。 Machiavelli , Niccolò,閻克文譯, 《君主論》(The Prince),台北:台灣商務,1998年11月。 Wank, Rolf, Die juristische Begriffsbildung - München: C.H.Beck, 1985. 包達理(Eugène Portalié),劉俊餘譯, 《奧斯定思想概論》初版,台南:聞道,1985年10月。 長尾龍一著,陳才崑/黃源盛譯注, 《人性觀與法哲學》(中日文對照)第一版,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3月。 二、期刊論文 Braun, Johann, Über die Unliebtheit des Juristen, JuS 4/1996, 287, 290. Großfeld, Bernhardt, Rechtsdogmatik/Rechtspolitik, JZ 23/2003, 1149, 1154. Hoerster, Norbert, Die rechtsphilosophische Lehre vom Rechtsbegriff , JuS 3/1987, 181, 188. Schnapp, Friederich E., Von der (Un-)Verständlichkeit der juristensprache, JZ 10/2004, 474, 48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571 9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651057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057101.pdf | 1644Kb | Adobe PDF2 | 234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