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59329      在线人数 : 8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97


    题名: 成語古今義變研究
    作者: 許育菁
    贡献者: 林宏明
    許育菁
    关键词: 成語
    語義演變
    先秦文獻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1-10-05 14:38:40 (UTC+8)
    摘要: 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為了因應社會文明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使得部分流傳至今的成語在語音、形式或語義上產生了改變。其中,尤以成語古今語義的改變,最容易造成現今人們使用時的困擾和誤解。本文藉由對先秦文獻內容的訓詁,與成語的現今語義進行比較,發現若要深入分析成語語義演變的情形,就必須掌握下列七項要點: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以求正確理解成語語源的內容;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避免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勿忽略古今語音的改變;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避免僅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解讀古文獻;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使成語語源內容的判讀更加精確;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從文化角度來探求成語的意蘊;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使古文獻的訓詁更具說服力。依循上述要點進行研究後,可以得知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其古今義變的趨勢與特色分別是: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使成語具有更強的表意功能;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使成語更合乎一般民眾的使用需求;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反映社會風氣的開放與革新;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證明成語在形式上及內容上的演變具有一致性。在對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色有所認識之後,面對成語古今意義的改變,以及處於成語語義演變過度階段的「誤用」情形,便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正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種反映。
    參考文獻: 一、古籍(含後人校注)
    (一)先秦
    (春秋)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春秋)左丘明撰,(明)王道焜、趙如源編《左傳杜林合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出版。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5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西漢)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春秋)管仲撰,(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初版。
    (春秋)孫武《孫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春秋)孫武撰,(魏)魏武帝等註,(清)孫星衍等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
    (戰國)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民82年3月初版。
    (戰國)尉繚著,劉春生譯注《尉繚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戰國)韓非撰,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戰國)商鞅撰,陳啟天校釋《商君書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月初版。
    (戰國)屈原等撰,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
    (二)秦至清
    (秦)呂不韋編,(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
    (秦)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初版。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西漢)劉向編,(東漢)高誘註《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初版。
    (西漢)劉向編,(元)吳師道校注《戰國策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本,1985年初版。
    (西漢)劉向編,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初版。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西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法言》,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西漢)劉安等著《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西漢)劉安等著,(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東漢)伏勝撰,(漢)鄭玄注《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黃氏逸書本,1966年版次不詳。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東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
    (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
    (東漢)阮籍撰,林家驪注譯,簡宗梧、李清筠校閱《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第1版。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2月初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東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初版。
    (東晉)干寶撰,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7月初版。
    (東晉)陶潛撰,(南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本),1991年2月初版。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 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
    (唐)馮贄撰,齊仕蓉校注《雲仙雜記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唐)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初版。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
    (北宋)丁度等編《集韻》,北京:新華書店(《辭書集成》本第23冊,1993年11月1版。
    (北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
    (北宋)司馬光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1版。
    (北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北宋)蘇軾《東坡書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出版項不詳。
    (北宋)司馬光撰,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本,1988年2月初版。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4月臺一版。
    (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67年3月臺1版。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北宋)黃庭堅撰,譚錦家校注《山谷詞校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北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3月初版。
    (南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合璧本),1999年4月初版。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56年4月臺初版。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1966版次不詳。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10月臺初版。
    (南宋)陳亮《陳龍川文集》,臺北:新興書局《國學基本叢書》本,出版日期及版次不明。
    (明)薛虞畿《春秋別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初版。
    (明)徐 《徐氏筆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5月景印初版。
    (元)郭翼《林外野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業書集成續編》第168冊,1989年7月臺1版。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明)何良臣《陣紀》,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珠叢本),1966年版次不詳。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版。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月8版。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初版。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世界書局《增訂中國思想名著》本,1973年5月3版。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
    (清)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全唐詩》,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8年2月初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3月再版。
    (清)況周頤著,王幼安校《蕙風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臺景印初版。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北京:學苑出版社《古書題跋叢刊》(八),2009年6月第1版。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5月初版。
    (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二版。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繆天華校閱《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2版。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3版。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8版。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 月第1版。
    王成綱、王其方《中國成語典故》,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王更生《歐陽修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初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
    史式《漢語成語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大學,1979年6月第1版。
    沈玉成譯《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版。
    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臺初版。
    林師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林師宏明《醉古集》,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初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二版。
    姚小鷗主編《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上海: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馬國凡《成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編《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2008年3月初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1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2月第3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郭在貽《郭在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第1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第1版。
    葉蜇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1版。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版。
    裘錫圭《裘錫圭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2版。
    蔡文怡總編《輕鬆學成語》,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
    盧國屏《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初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韓崢嶸《古漢語文獻導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戴吾三《成語中的古代科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琳雅《《詩經》成語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安麗卿《成語的結構和語音特徵》,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周福雄《成語演變問題的多維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林琳《《禮記》成語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武卓《漢語成語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天津: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語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胡晶瑩《成語用詞特點及演變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徐敏芳《《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文化精神義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徐淑文《折射文化的稜鏡──《世說新語》成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張成平《常用成語演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張秋蘭《左傳成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7年。
    許俊傑《源於《詩經》成語探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琬琪《《四書》常用成語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劉玲芳《《漢書》成語研究》,湘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鄭培秀《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羅明昌《《孟子》成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邊馨《《莊子》的成語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群〈從訓詁學對閱讀古書的作用看訓詁學的實用性〉,《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9年2月,頁59-62。
    尤青然〈漢語成語結構對稱類析〉,《邵陽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頁76-77。
    毛學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漢語學習》總第79期,1994年2月,頁28-31。
    王光漢〈「大器晚成」初義辨〉,《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69-70。
    王延模〈從「望洋」一詞談對聯綿字的認識〉,《社科縱橫》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124
    王承惠〈成語的演變與發展〉,《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2期,1997年3月,頁30-32。
    王家宏〈淺論漢語成語的生命力〉,《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年7月,頁93。
    王國珍〈「望羊」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02年1月,頁13-19。
    朱歧祥〈論王念孫以古形訓今字的方法〉,《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91-93。
    吳先文〈四字格成語錯位及教學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8-120。
    李小燕〈《左傳》成語初探〉,《九江師專學報》第3期(總第128期),2004年,頁64-67。
    李亞明〈詞義訓釋與文意訓釋的學理及其應用〉,《國文天地》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2-81。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confucius2000網首發,2007年7月16日。
    李寶川〈成語中的古詞義例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105-108。
    谷瑞娟〈聲訓初探〉,《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8年6月,頁46-47。
    邢怒海、曹爽〈訓詁的兩種研究方法在探求字的本義時的運用〉,《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18。
    周福雄〈漢語成語發展變化方式探究〉,《懷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
    林文華〈《詩經》成語疑義考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2期,2009年3月,頁169-184。
    林政華〈《詩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1983年6月,頁105-132。
    林政華〈《書經》成語研究〉,《孔孟學報》第47期,1984年4月,頁27-67。
    林政華〈《易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1期,1984年6月,頁117-140。
    林素英〈從〈孔子詩論〉到《詩序》的詩教思想轉化──以〈關雎〉組為討論中心〉,《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83-96。
    封小雅〈成語中的文化因素〉,《語言研究》S1期(2002年特刊),頁87-91。
    段觀宋〈通語法以明訓詁略論〉,《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5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52-58。
    洪楷萱〈源自《詩經》中的成語〉,《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23-29。
    洪藝芳〈《詩經》成語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2001年9月,頁19-38。
    胡晶瑩〈成語體現的古今詞語的差異與聯繫〉,《語文學刊》第11期,2005年2月頁112-114。
    范曉〈簡論漢語的「四字格」成語〉,《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32-36。
    徐盛桓〈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42-50。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256期),1997年,頁11-17。
    殷學明〈「呆若木鷄」原典正名商榷〉,《語文學刊》第16期,2008年8月,頁169。
    馬廣東〈論「空穴來風」的古今義及其規範〉,《語文學刊》第3期,2008年,頁119-120。
    連登崗〈《莊子》「望洋」釋義辨〉,《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05年1月,頁14-18。
    許金苗〈從一條成語的訓釋談「反訓」〉,《閱讀與寫作》第2期,2002年,頁26-27。
    張宏〈成語的變異運用及其修辭闡釋〉,《國文天地》第23卷第9期,2008年2月,頁93-98。
    張青松〈關於古漢語本義研究的幾個問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63-165。
    張洪娟〈談談「怨女」〉,《紅河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6-77。
    張美莉〈淺談《論語》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對漢語的影響〉第11期,2008年11月,頁292-293。
    張劍〈〈鵲巢〉詩義辨析〉,《甘肅高師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4月,頁90-94。
    張曉芬〈禽鳥奪巢故事中的倫理觀探究──試以《詩經》中的〈鵲巢〉、〈鴟鴞〉詩與〈神鳥賦〉作一比較〉,《古今藝文》第34卷1期,2007年11月,頁4-35。
    張寶三〈字義訓詁與經典詮釋之關係〉,《清華學報》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47-63。
    張顯成〈傳世經典匡謬三則──出土文物研究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94年11月,頁26-29。
    張艷梅〈成語辨析之望文生義〉,《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4期,2008年5月,頁124。
    曹瑞芳〈《論語》成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頁66-70。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8月,頁140-145。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6月,頁140-145。
    莫彭齡〈試論成語的文化研究〉,《揚州大學學報》第4卷3期,2000年5月,頁38-43。
    郭慶林〈《孟子》成語淺議〉,《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21-123。
    陳娜〈談語義學理論在古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運用〉,《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72-73。
    陳雄根〈郭店楚簡《老子》「大器曼成」試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期,2000年,頁237-244。
    陳新〈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76-80。
    陸永鋒〈成語變體與詞典變體〉,《詞書研究》第4期,1998年,頁48-59。
    陶原珂〈試析漢語四字格成語的類型及其釋意方式〉,《學術研究》第9期,2002,頁130-137。
    傅華辰〈訓詁和字形的關係〉,《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6月,頁58-60。
    彭南球〈切勿望文生義──淺談成語解釋〉,《山西教育》第4期,1999年,頁47。
    曾香綾〈從偏離理論看成語修辭──以余光中幽默散文為研討對象〉,發表於「第四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7日。
    黃金貴〈《莊子.秋水》「望洋」新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45-52。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第3期,1993年6月,頁143-168。
    黃群建〈《孟子》訓釋三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2月,頁70-72。
    黃義郎〈「好整以暇」之語法解析〉,《國文天地》第11卷11期,1996年4月,頁9-10。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本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頁, 2007年12月29日。
    楊世鐵〈關於先秦漢語中的成語問題〉,《新鄉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13-115。
    楊如雪〈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第25卷第10期,2010年3月,頁18-28。
    楊明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今天對「明哲保身」的重新解讀〉,《宜賓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2月,頁47-49。
    楊錢梅〈「怨女」之「怨」為何義〉,《語文教學之友》,2008年4月,頁33。
    葉方石〈朱熹「明語法以通訓詁」的解經方法探析〉,《煙臺職業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8年3月,頁6-9。
    趙立偉〈「鵲巢鳩占」原意小考〉,《語文知識》第4期,2008年7月,頁65-66。
    趙洪彬、譚坤〈「抱薪救火」中「抱」字之正解〉,《赤峰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26。
    劉海琴〈「暴虎」補證〉,《語言研究》第2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80-82。
    劉硯群〈《精衛填海》的神話學解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2-14。
    劉筠梅〈從先秦文學探析成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第5卷總第18期),2003年,頁64-67。
    蔡宗陽〈成語的正用與誤用〉,《中國語文》第598期,2007年4月,頁4-5。
    蔡哲茂〈《詩》:「進退維谷」新解〉,發表於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大學,2002年3月11-14日。
    盧磊〈成語語序和成語的歷史發展〉,《法制與社會》第8期,2007年8月,頁752-753。
    謝序華〈析《莊子.秋水》注釋三誤〉,《中學語文》第1期,2008年1月,頁59-60。
    五、工具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成語典》網路版http://dict.idioms.moe.edu.tw/,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5年3月臺灣學術網路正式版一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7年12月臺灣學術網路四版。
    曹聰孫主編《實用俗語典》,臺北縣:匯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10初版。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審委員會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臺增修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9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901.pdf1926KbAdobe PDF24526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