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9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60107      線上人數 : 5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92


    題名: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奧威尼‧卡露斯、霍斯陸曼‧伐伐為例
    作者: 余順琪
    貢獻者: 孫大川
    余順琪
    關鍵詞: 原住民族文學
    祭儀書寫
    奧威尼‧卡露斯
    霍斯陸曼‧伐伐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1-10-05 14:38:15 (UTC+8)
    摘要: 原住民族文學必須擺脫原運附屬品的角色,抹去抗議與控訴的色彩,才能夠擁有獨立存在的生命,因此原住民作家漸漸開始將筆尖掉頭、反身向內勇敢地面對母體文化流失的焦慮,積極深化主體認同,嘗試把口傳知識吸納成為文學創作的養料與靈魂。與傳統信仰有關的祭典儀式,本身就是部落整體傳承歷史文化經驗、知識及各種禮俗的重要憑藉之外,亦為凝聚集體記憶不可或缺的媒介與活動,足以代表一個族群觀看世界的方式與角度,但是卻因為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生活世界」的喪失,支撐言說智慧的知識體系行將斷裂,部落原鄉也紛紛面臨潰散崩解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之下,挪用祭儀文學來進行創作恰巧是個兩全的方法,向祖靈回歸的文字一方面可以為漢語文學開拓嶄新的創作方向,另一方面也使祭儀擁有跳脫口傳限制的機會,並且進一步凝聚族人的情感與認同。
    本文選擇長期關注祭儀書寫的兩位作家作為範例進行論述,試圖探究祭儀傳統與文學創作之間究竟擁有什麼關聯?展現了何種獨特的姿態?作家為什麼要進行祭儀書寫?以什麼文學技巧來呈現?又彰顯出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及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兩人的知識養成背景雖然大不相同,但社會現實都引導他們走上背對家鄉的那條路,離自己的族群越來越遠,當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轉了一個大彎回歸主體認同時,對文化流逝的危機感受特別深刻,強烈的焦慮促使二人懷抱神聖的使命感,不約而同地選擇以文學創作的方式積極維護傳統、為歷史留下見證、也尋回了第一人稱的發言權利,雖然他們書寫祭儀的方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迷人風景,卻都在文本中建構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也成功地開啟了族群對話的天窗與平台,使珍貴的祭儀文化重新獲得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並且有機會以書面形式永遠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一、漢語文學文本
    1.奧威尼‧卡露斯作品
    奧威尼.卡露斯,1992.08.13,〈人與土地──好茶村的故事〉,《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奧威尼.卡露斯,1992.08.14,〈非凡的生命熱情──我認識的王有邦〉,《民眾日報》,16版鄉土文化。
    奧威尼.卡露斯,1994.07.28,〈回家的雲豹──西魯凱好茶人〉,《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奧威尼‧卡露斯,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
    奧威尼‧卡露斯,2001,《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
    奧威尼‧卡露斯,2003.10,〈重燃聖火──好茶魯凱獵人祭〉,《大地地理雜誌》,頁106-117。
    奧威尼‧卡露斯,2006,《神祕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台北:麥田。
    奧威尼‧卡露斯,2007.03,〈生命中有一支弓和兩支箭──我的第一次魯凱族獵人祭〉,《新活水》,頁40-44。
    奧威尼.卡露斯,2009.11,〈消失的滋歌樂〉,《台灣文學館通訊》,頁39-42。
    2.霍斯陸曼‧伐伐作品
    霍斯陸曼‧伐伐,1995.08.27-28,〈在女巨人褲襠下的日子〉,《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霍斯陸曼‧伐伐,1996.11,〈人神合一的律法──早期布農族社會律法探微〉,《原住民教育季刊》,頁63-75。
    霍斯陸曼‧伐伐,1997.04.12,〈死亡證明書〉,《民眾日報》,27版鄉土。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
    霍斯陸曼‧伐伐,1997,《玉山的生命精靈》,台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1997,《那年我們祭拜祖靈》,台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1998.11.21,〈祭儀行為與原住民文學──以布農族「誇功宴」為例〉,《台灣日報》,27版台灣副刊。
    霍斯陸曼‧伐伐,1999.03.13,〈等待靈魂〉,《台灣日報》,27版台灣副刊。
    霍斯陸曼‧伐伐,2001,《黥面》,台中:晨星。
    霍斯陸曼‧伐伐,2003.09.08-09.09,〈在女巨人褲襠下的日子〉,《自由時報》,39版、43版自由副刊。
    霍斯陸曼‧伐伐,2004.02.09,〈那年,我們在金門前線〉,《自由時報》,47版自由副刊。
    霍斯陸曼‧伐伐,2004.03,〈文學心‧布農魂〉,《台灣文學館通訊》,頁81-82。
    霍斯陸曼‧伐伐,2005.09.14,〈寫作是為了尋找回家的路〉,http://tawww.com/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5 原住民文學院網站 ,2008.01.05上網。
    霍斯陸曼‧伐伐,2005.09,〈趕鳥的季節〉,《台灣原YOUNG》,頁7-15。
    霍斯陸曼‧伐伐,2006.01,〈有聲劇場:黑熊的智慧〉,《台灣文學館通訊》,頁46-47。
    霍斯陸曼‧伐伐,2006.11.14,〈尋找世界的盡頭〉, http://tawww.com/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8 原住民文學院網站2008.11.06上網。
    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台北:印刻。
    3.其他作家作品
    巴代(林二郎),2007,《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
    瓦歷斯‧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
    瓦歷斯‧諾幹,1992,《番刀出鞘》,台北:稻鄉。
    瓦歷斯‧諾幹,1994,《想念族人》,台中:晨星。
    伊替達歐索(根阿盛),2008,《巴卡山傳說與故事》,台北,麥田。
    利格拉樂‧阿烏,1997,《紅嘴巴的VuVu:阿烏初期踏查追尋的思考筆記》,台中:晨星。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1987,《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1992,《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
    夏曼‧藍波安,1999,《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
    游霸士‧撓給赫(田敏忠),1995,《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
    達德拉凡‧伊苞,2004,《老鷹,再見──一位排灣女子的藏西之旅》,台北:大塊文化。
    二、專書
    David M. Fetterman(費特曼),2000,《民族誌學》(賴文福譯),台北:弘智。
    Eagleton, Terry(伊果頓),2002,《文學理論導讀》(吳新發譯),台北:書林(增訂二版)。
    Eliade, Mircea(伊利亞德),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台北:桂冠。
    Hendry, Joy(宏德里),2004,《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戴靖惠、張日輝譯),台北:弘智文化。
    Tatlow, Antony(泰特羅)講演,1995,《本文人類學》(王宇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合著,2005,《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光啟文化。
    下村作次郎編,2008,《晴乞い祭り:散文‧短編小說集》,日本千葉:草風館。
    山海文化雜誌社編,2008,《永遠的玉山魂──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紀念文集》(未出版)。
    孔吉文、巴奈‧母路主編,2002,《原音繫靈:原住民祭儀音樂論文選》,花蓮: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巴代(林二郎),2009,《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文化。
    巴奈‧母路,2004,《靈路上的音樂:阿美族里漏社祭師歲時祭儀音樂》,花蓮: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0,《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9,《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浦忠勇、雅柏甦詠合著,2004,《「原」氣淋漓的文化論辯──鄒族兄弟的沉思》,台北:黎明文化。
    方克強,1992,《文學人類學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毛利之郡,2003,《東台灣展望》(葉冰婷譯),台北:原民文化。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泰升計畫主持,1997《台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丘其謙,1966,《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七──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古野清人,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譯),台北:原民文化。
    史宗主編,1995,《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室,1995,《第二級古蹟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保存暨社會發展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
    台灣省文獻會編,1980,《台灣省通志45‧卷八同冑志‧第七冊魯凱族篇》,台北:眾文圖書。
    台灣省文獻會編,1980,《台灣省通志45‧卷八同冑志‧第六冊布農族篇》,台北:眾文圖書。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54,《台灣省山地行政法規輯要》,南投:台灣省政府。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54,《進步中的本省山地》,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台中: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1971,《改善山胞生活》,台中:台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 泰雅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排灣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2008,《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册 布農族前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伊能嘉矩,1996,《台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朱剛,2002,《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朱連惠,2004,《台東縣土阪村Maljeveq(五年祭)》,台東:台東縣政府。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1,《文學講古:鄉鎮的故事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
    呂嚴暨台灣區會編輯委員會編,1998,《台灣宣道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灣區會。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台北: 幼獅。
    李亦園計畫主持,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明立國,2001,《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台原。
    林為道,2002,《泰雅族北勢群的農事祭儀》,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林恩顯計畫主持,1990,《台灣山胞歲時祭儀文獻資料整理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研究室。
    林清江計畫主持,1982,《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瑞明總編輯,2007,《2006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封德屏主編,1999,《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
    封德屏主編,2000,《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
    施添福總編纂,2001,《台灣地名辭書 卷四:屏東縣》,南投:省文獻會。
    施慧如總編輯,2000,《眾生:第二屆台灣省文學獎新詩、短篇小說得獎作品集》,台北:文建會。
    柯惠譯、許功明,19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
    柳本通彦等編訳/解説,2004,《海よ山よ:十一民族作品集》,日本東京:草風館。
    洪田浚,1994,《台灣原住民籲天錄》,台北:台原。
    洪健榮、田天賜主編,2004,《延平鄉志》,台東:台東縣延平鄉公所。
    洪國勝,2001,《邵族傳統祭儀LUS-AN及其歌謠》,高雄: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硏究會。
    洪國勝,2005,《邵族換年祭及其音樂》,高雄: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
    洪國勝計畫主持,錢善華、奧威尼‧卡露斯協同主持,1993,《魯凱族傳統童謠》,高雄: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
    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
    胡志毅,2001,《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上海:學林。
    胡志毅,2003,《神秘‧象徵‧儀式: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
    酋卡爾主編,199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夏鑄九、林鍫、顏亮一等編著,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文建會。
    孫大川,200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二版)。
    孫大川、林清財計畫主持,2005,《「台灣原住民祭儀文學之調查、翻譯、註釋計畫(第一階段)──卑南族、阿美族篇」期末報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未出版。
    孫大川、林清財計畫主持,2007,《「台灣原住民祭儀文學之調查、翻譯、註釋計畫(第二階段)──魯凱族、排灣族篇」期末報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未出版。
    孫大川主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印刻。
    浦忠成等發表,2001,《原住民文學的對話》,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浦忠勇,1993,《台灣鄒族民間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袁行霈主編,2002,《中國文學史(上)》,台北:五南。
    高德義主編,1994,《原住民政策與社會發展》,台北:內政部。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編,2005,《南島民族論壇──海洋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發展:活動實錄》,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編,1965,《台灣三育書院概況》,台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張松,1953,《台灣山地行政要論》,台北:正中。
    張雙英,2002,《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
    張騰蛟等作,2008,《土地的繫念:十場台灣藝文風潮的心靈饗宴》,台南:台灣文學館。
    曹本冶、喬建中、袁靜芳執行主編,2002,《「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音樂。
    移川子之藏等原著,2005,《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楊南郡譯著),台北:南天。
    許木柱研究主持,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許功明,200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二版)。
    許常惠採編,1978,《台灣山地民謠‧原始音樂第一集》,南投:台灣省山地建設學會。
    許常惠採編,1978,《台灣山地民謠‧原始音樂第二集》,南投:台灣省山地建設學會。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二版)。
    陳道南總編輯,1994,《屏師校史初輯──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八十三年》,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寶條主編,1986,《屏師四十年》,屏東: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魚住悦子、下村作次郎編訳/解説,2009,《海人‧猟人》,日本千葉:草風館。
    鳥居龍藏,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傅寶玉等編,1998,《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台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喬宗忞,2001,《台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彭兆榮,2004,《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
    彭瑞金總編輯,2003,《2001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
    彭瑞金總編輯,2003,《2002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彭瑞金總編輯,2004,《2003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
    彭瑞金總編輯,2008,《2007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彭瑞金總編輯,2009,《2008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森丑之助,2000,《生蕃行腳》(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森丑之助撰、宋文薰編,1977,《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台北:求精。
    游盈隆主編,1998,《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童元方,2009,《選擇與創造:文學翻譯論叢》,香港:牛津大學。
    黃心雅、阮秀莉編,2009,《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黃鈴華編,1999,《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奧威尼.卡露斯 計畫主持,2003,《原始文明‧魯凱民族:原始!魯凱族的傳統文化特刊》,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楊宗翰編,2002,《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
    楊南郡、徐如林,2007,《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南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政源等著,2003,《第五屆大武山文學獎》,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葉舒憲,1988,《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
    葉舒憲,1992,《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葉舒憲,1998,《文學人類學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學院。
    葉舒憲選編,1987,《神話:原型批評》,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董森永,1997,《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誠品好讀編輯室主編,2008,《好書Good Books:100x100 Must Read》,台北:誠品。
    路寒袖編,2003,《玉山散文》台中:晨星。
    達西烏拉彎‧畢馬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台原。
    舞鶴,2002,《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麥田。
    劉大杰,2001,《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劉斌雄、胡台麗計劃主持,1987,《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斌雄、胡台麗計劃主持,1989,《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劉寧顏總纂,1995,《重修台灣省通誌‧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省文獻會。
    鄭依憶,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允晨。
    鄭連明主編,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謝世忠、劉瑞超,2007,《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台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台北/南投:原民會/台灣文獻館。
    藍博洲,1994,《尋訪被凐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文化。
    藤井志津枝 (傅琪貽),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學位論文
    尤巴斯‧瓦旦,2004,《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巴奈‧母路(林桂枝),1994,《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的祭儀音樂》,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巴清雄,2004,《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上瑜,2002,《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與音樂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王永馨,1996,《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萍,1994,《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應棠,2002,《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友良,2009,《空間、文化、情感──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懷瑾,1999,《元雜劇「桃花女」之婚俗儀式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妍姿,2001,《單一故事中的集體歷史性:席爾柯小說《儀式》的神話閱讀》,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吳家君,1997,《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慧珍,2001,《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呂嚴,1996,《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對台灣原住民的宣教史》,台北:台灣神學院牧範學博士論文。
    宋神財,2008,《原住民族小學師資培育政策研究──以屏師校園原漢衝突事件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李宜澤,1997,《祭儀行動下的神話思維:花蓮縣東昌村阿美族喪禮硏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硏究所碩士論文。
    李紫琳,2006,《詩意地棲居:《楚辭》中的空間感與身體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忠正,2002,《由泰雅族祖靈祭發展文化觀光之可行性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怡芳,2003,《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美,1996,《阿美族巫師儀式舞蹈研究──吉安鄉東昌村miretsek實例分析》,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9,《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林逢森,2006,《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神話傳說與祖靈信仰》,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瓊玉,2005,《從口傳到創作──試論原住民的生命之樹》,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明珊,2004,《天人之際:席爾柯《儀式》中的整體觀與疏離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侯偉仁,2007,《拓拔斯‧塔瑪匹瑪(Tuobasi‧Tamapima)小說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洪瑋琳,2004,《魯凱族祭典儀式與舞蹈關係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祝賀,2007,《布農族的節日──射耳祭活動意義:以初來部落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曼‧藍波安,2003,《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俊彥,2001,《阿美族馬蘭地區複音歌謠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徐韶仁,1986,《利稻村布農族的祭儀生活:治療儀禮之硏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硏究所碩士論文。
    浦忠勇,2001,《變遷與復振:阿里山鄒族的儀式現象》,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秦美珊,2002,《羿和嫦娥的神話與儀式之結構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浥珊,2005,《《金瓶梅》之喪俗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郝譽翔,1997,《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德義,1984,《我國山地政策之研究──政治整合的理論途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瑜,2005,《台灣排灣族婚禮舞蹈之研究──以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2005,《花蓮縣里漏社阿美族傳統醫療儀式社會心理功能研究》,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真,2006,《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般,1985,《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龍,1992,《社會空間變遷之硏究:以魯凱族好茶社為個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珍,2004,《析論原住民飲酒文化與其文學的關係》,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2006,《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信智,2007,《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 年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口珈,2002,《花蓮市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資源整體效益之評估》,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茜蓉,2009,《霍斯陸曼‧伐伐文學作品中的倫理觀念及品格教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惠,1994,《阿里山鄒族小米祭儀式變遷與持續之人類學硏究:以特富野部落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璋,2006,《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琇羽,2005,《萊絲莉‧瑪門‧席爾柯《儀式》中的末世預言與拯救:美國原住民的智慧》,台北:淡江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福民,1987,《賽夏族矮靈祭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彩珍,2006,《曹文軒長篇小說中的成人儀式》,浙江: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慶斌,2003,《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傳統體育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秋榮,1998,《賽夏族祈天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依憶,1987,《賽夏族歲時祭儀與社會群體間的關係的初探──以向天湖部落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啟源,2008,《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惠君,2004,《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淑杏,2004,《霧台魯凱族婚禮盛裝的變遷與形制構成之研究:以巴家婚禮為個案分析》,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杏如,2009,《論霍斯陸曼‧伐伐作品中的布農族文化顯影》,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四、單篇論文
    乜寇‧索克魯曼,2008.02,〈永遠的玉山魂!〉,《印刻文學生活誌》,頁124-128。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8.02,〈2007台灣文學獎──得獎作品評審意見:再尋美好的部落〉,《台灣文學館通訊》,頁21。
    方叔(宋龍飛),1979.12,〈加者膀眼社最後的巡禮(上)〉,《藝術家》,頁155-169。
    方叔(宋龍飛),1980.01,〈加者膀眼社最後的巡禮(下)〉,《藝術家》,頁94-106。
    王叔銘,1999.02,〈布農族祭儀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原住民教育季刊》,頁61-80。
    王應棠,1995.07,〈棲居、聚落保存與歷史重建:魯凱族好茶的個案〉,《山海文化雙月刊》,頁76-86。
    王應棠,1998.03,〈重建家屋的意義〉,《山海文化雙月刊》,頁7-23。
    王應棠,2000.12,〈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頁149-169。
    丘其謙,1964.03,〈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頁73-94。
    丘其謙,1968.09,〈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6期,頁41-66。
    丘其謙,1976.06,〈布農族丹社群的歲時祭儀〉,《民族社會學報》,第14期,頁56-78。
    台邦‧撒沙勒(趙貴忠),1993.08,〈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 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料研究》,頁28-40。
    台邦‧撒沙勒(趙貴忠)、 陳傑明,2009夏季號,〈好茶遷村計畫── 一個社會人類學的初步考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頁115-135。
    瓦歷斯‧諾幹,1994.05,〈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頁6-21。
    羊子喬,2009.02,〈玉山情‧布農魂〉,《書香遠傳》,頁38-39。
    李正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宗教〉,《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4),頁43-48。
    李永適,1996.02,〈雲豹的鄉愁──好茶魯凱人的歸鄉路〉,《大地地理雜誌》,頁34-63。
    李喬,1998.10,〈〈獵物〉在「移動」〉,《文學台灣》,頁120-122。
    阮秀莉,2005.01,〈靈視之旅與變形傳奇:鄂翠曲的原住民神靈詩學初探〉,《中外文學》,頁21-44。
    林本炫,2004.09,〈台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側面:基督書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頁93-128。
    林桂枝,1993.11,〈原住民樂舞的內憂外患〉,《山海文化雙月刊》,頁93-96。
    林培雅,2006.10,〈近四十年來台灣民間文學的調查、研究狀況〉,《台灣文學研究學報》,頁33-52。
    邱麗文,2000.09,〈與天地、祖靈、家屋緊緊相依的魯凱族勇者:雲豹的傳人──奧威尼.卡露斯盎〉,《新觀念》,頁21-28。
    施淑,2008.02,〈評審隨想〉,《台灣文學館通訊》,頁29。
    柯玉玲,1998.05,〈魯凱族婚禮、喪禮中的哀歌之初探〉,《玉山神學院學報》,頁79-117。
    孫大川,2005.07,〈神聖的回歸──台灣原住民族祭儀的現況與再生〉,《台灣戲專學刊》,頁253-268。
    孫大川,2006.11.10-12,〈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台北: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孫大川,2007.12,〈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頁27-46。
    高業榮,1986.10,〈西魯凱族群的部落和藝術〉,《藝術家》,頁199-209。
    高業榮,1986.12,〈西魯凱族群的部落和藝術3〉,《藝術家》,頁182-186。
    高業榮,1987.04,〈西魯凱族群的部落和藝術7〉,《藝術家》,頁224-233。
    張月珍,2005.01,〈歷史的敘事化:《浴血的冬天》與《愚弄鴉族》中的敘事、記憶與部族歷史〉,《中外文學》,頁107-128。
    張慧端,1995.06,〈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頁54-64。
    淺野義雄,1933,〈大關山蕃害事件の顛末〉(余萬居譯),《台灣警察時報》。(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郭秀岩,1976.06,〈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頁97-106。
    郭漢辰,2008.02,〈我們的高山大河──悼念遽逝的霍斯陸曼‧伐伐〉,《文訊》,頁49-51。
    陳淑伶,1993.03,〈重建好茶村──原鄉的呼喚〉,《慈濟月刊》,頁82-87。
    陳毅峰、張瑋琦,2009.11.28-29,〈由殖民的延續到發展的策略:台灣原住民觀光的歷史剖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
    單德興,2001.04,〈冒現的文學/研究:台灣的亞美文學研究──兼論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外文學》,頁11-28。
    黃心雅,2005.01,〈創傷、記憶與美洲歷史之再現:閱讀席爾珂《沙丘花園》與荷岡《靈力》〉,《中外文學》,頁69-105。
    黃應貴,1989.10,〈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頁177-213。
    楊翠,1999.12,〈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頁46-49。
    葉舒憲,2001.05,〈弗萊的文學人類學思想〉,《內蒙古大學學報》,頁1-7。
    劉育玲訪問,2009.04,〈神祕的消失?消失的神祕?──訪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台灣文學評論》,頁32-48。
    劉彩珍,2005.02,〈安徒生童話中的儀式原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7-10。
    劉彩珍,2005.05,〈無法通過的「通過儀式」──《海的女兒》的文化人類學解讀〉,《通化師範學院學報》,頁101-104。
    鄭雅雯,2008.08,〈探尋「回家的路」──側記「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紀念特展」〉,《台灣文學館通訊》,頁52-55。
    謝世忠,1992.12,〈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羣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考古人類學刊》,頁99-112。
    謝寶慧,1993.03,〈原報──全世界唯一的原住民自辦報刊〉,《慈濟月刊》,頁72-74。
    魏貽君,2008.02,〈回到祖靈永居之地──悼伐伐,兼論他的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頁119-123。
    瀨野尾寧,1933.11,〈大關山事件始末〉(余萬居譯),《台灣山岳》,頁35-49。(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傳賢,1986.06,〈基於國父民族主義之山地政策〉,《政治文化》,頁76-89。
    五、報紙文章
    丁文玲,2006.08.10,〈國藝會補助 3作家心血付梓〉,《中國時報》,D2版影藝新聞。
    中央日報,1980.02.13,〈好茶村魯凱族山胞 熱烈慶祝遷村落成〉,《中央日報》,第六版。
    中國時報,1978.01.18,〈違規雇用稚齡童工 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中國時報》,第六版。
    中國時報,1980.02.12,〈霧台「好茶村」遷建完成〉,《中國時報》,第六版屏縣版。
    中國時報,1993.05.14,〈美濃水庫說明會 官民有話說〉,《中國時報》,14版高雄縣新聞。
    中國時報,1994.07.14,〈興建瑪家水庫 縣府積極爭取〉,《中國時報》,14版屏東縣新聞。
    中國時報,1994.09.06,〈好茶村民盛裝迎檢方〉,《中國時報》,14版屏東縣新聞。
    中國時報,1997.10.02,〈風起雲湧秋高時〉,《中國時報》,26版人間副刊。
    王有邦 ,1994.09.01,〈捕捉獵人的生命痕跡──「攝影魯凱」的歷程〉,《民眾日報》,23版鄉土。
    王有邦,1995.12.13,〈用心靈說話的朋友〉,《台灣時報》,23版台時副刊。
    王有邦,1996.11.15,〈關於台灣的攝影誌:新好茶國小末代學生〉,《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王蜀桂,1991.02.04,〈請給孩子們全人教育──三育基督學院的理想〉,《中國時報》,19版寶島。
    台邦‧撒沙勒 (趙貴忠),1992.09.18,〈廢墟故鄉〉,《民眾日報》,23版鄉土文化。
    台邦‧撒沙勒 (趙貴忠),1995.01.04,〈我的家在哪嚕灣──拒絕出庭聲明文〉,《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台灣時報,1980.02.13,〈好茶村民載歌載舞 熱烈慶祝遷村落成〉,《台灣時報》,第五版綜合新聞。
    本報訊,1979.12.14,〈涉嫌策動高雄暴力事件 十四為首份子被捕收押〉,《中國時報》,1版。
    本報綜合報導,1979.12.12,〈目擊高雄事件〉,《聯合報》,第3版。
    民生報,2006.05.23,〈基督宗教大學聯盟 昨成立〉,《民生報》,A2版焦點話題。
    瓦歷斯‧諾幹(倉田南),1998.12.13-12.20,〈原住民文學之挪用、棄用、逆反──試論第二屆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文學」作品〉,《民眾日報》,19版鄉土文學。
    伊里,2000.08.17,〈得獎名單揭曉〉,《中國時報》,37版人間副刊。
    伊里,2001.07.15,〈得獎名單出爐 黃貴潮獲文學貢獻獎〉,《中國時報》,37版人間副刊。
    江明樹,1992.12.13-14,〈邱金士大戰風車──記現代版的唐吉訶德〉,《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吳明良,2007.12.17,〈台灣文學獎頒獎 3人分百萬〉,《聯合報》,C1版雲嘉南教育。
    吳婉茹,2000.06.18,〈祖靈的孩子──專訪「巫永福文學獎」得主亞榮隆‧撒可努〉,《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吳錦發,1989.07.21-26,〈論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民眾日報》。
    吳錦發,1992.08.09,〈走進他們的生活裏去──為南台灣原住民文化生活營「魯凱營」說幾句話〉,《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李蕙君,2010.01.21,〈就職滿月 黃健庭 追人追錢追建設〉,《聯合報》,B2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李鹽,2002.12.08,〈霍斯陸曼‧伐伐回過家了〉,《中國時報》,39版人間副刊。
    拓拔斯,1994.05.27,〈我在現場──原住民文化會議另記(上)〉,《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林順良等,1998.05.18,〈傳奇林毅夫兩岸人生19年〉,《聯合報》,13版兩岸港澳。
    邱貴雄,1994.07.28,〈陳情反對建瑪家水庫 唱歌跳舞沒人理〉,《聯合晚報》,3版話題新聞。
    柯佩君,2008.06.11,〈布農族作家 伐伐紀念展〉,《聯合報》,C2版台南市新聞。
    洪輝祥,1992.09.19,〈激情過後──「文化生活營」後原住民復興運動的展望〉,《民眾日報》,23版鄉土文化。
    禹公,1980.07.23,〈水利局籌建瑪家水庫〉,《中央日報》,第六版。
    翁禎霞,2003.08.22,〈魯凱獵人祭 好茶山區重現〉,《聯合報》,B2版屏東縣新聞。
    翁禎霞,2006.10.30,〈對抗火星文 大武山文學獎頒獎〉,《聯合報》,C2版高屏澎新聞。
    翁禎霞,2007.08.15,〈好茶村撤離〉,《聯合晚報》,6版焦點
    翁禎霞,2007.09.03,〈暫遷隘寮營區 好茶村民:像當兵〉,《聯合報》,C2版南部新聞
    翁禎霞,2008.01.03,〈霍斯陸曼伐伐 骨灰送回台東〉,《聯合報》,C2版屏東縣新聞。
    高雄訊,1979.12.11,〈暴徒在高雄麕集滋事 用木棍火把毆擊憲警〉,《聯合報》,3版焦點。
    張明結,1996.07.02,〈瑪家水庫環境評估 初審保留〉,《中國時報》,17版屏東縣新聞。
    張明結,1996.08.06,〈好茶是否遷村 籲由村民決定〉,《中國時報》,17版屏東縣新聞。
    張明結,1996.08.16,〈牛糞石蓄水 待商榷〉,《中國時報》,17版屏東縣新聞。
    陳弘穎,1994.07.29,〈反對建水庫 原住民歌舞抗爭〉,《中國時報》,13版高屏焦點。
    陳希林,2000.02.21,〈小說野百合 魯凱族史詩〉,《中國時報》,11版文化藝術。
    陳芳明,2008.01.31,〈回家〉,《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
    彭瑞金,1998.09.30,〈狩獵與虛構〉,《民眾日報》,19版鄉土文學。
    彭瑞金,1999.01.24,〈生之祭與杷城春櫻〉,《台灣日報》,27版台灣副刊。
    黃力勉,2008.12.27,〈悼原民作家伐伐 故鄉展手稿〉,《中國時報》,a12文化新聞。
    董成瑜,1997.03.13,〈霍斯陸曼‧伐伐 重拾自信擁抱布農〉,《中國時報》,38版開卷周報。
    劉益昌,2002.04.14,〈魯凱族的生命禮讚〉,《中國時報》,23版開卷。
    潘柏麟,2008.06.25,〈好茶村遷瑪家農場 需時6年〉,《聯合報》,C2版屏東縣新聞。
    潘罡,2001.08.05,〈原住民文學獎豐收〉,《中國時報》,21版。
    潘罡,2006.09.24,〈民歌採集四十載…依舊三聲無奈 祖先原民的歌 在風中消逝〉,《中國時報》,A10版。
    盧楷‧喔艾尼,1995.09.13,〈命運共同體〉,《台灣時報》,22版台時副刊。
    賴素鈴,2006.08.10,〈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獎助專案 印刻簽約出版〉,《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聯合報,1991.04.03,〈原住民魯凱族部落好茶舊社 審訂二級古蹟〉,《聯合報》,5版生活‧文化廣場。
    羅如蘭,1997.01.16,〈部落女子朱淑琴疑遭警察打死〉,《中國時報》,3版焦點新聞。
    蘇位榮,2002.05.31,〈回溯當年 連長不見了 金防部人事大地震〉,《聯合報》,3版焦點。
    六、網路、影音資料
    1.網路資料
    〈「亂迷」今生、敘寫「餘生」──台灣作家舞鶴談創作:《思索阿邦‧卡露斯》〉, http://blog.roodo.com/wuheh/archives/2815127.html 「舞鶴台灣」部落格,2009.02.26上網。
    「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館,
    http://aborigine.cw-net.com/index.php,2010.07.01上網。
    中研院民族所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org/index.htm,2009.03.12上網。
    巴代訪問,〈奧威尼‧卡露斯(邱金士)訪問稿〉, http://portal.tacp.gov.tw/onthisdate_archive_detail_for_subsite/1078#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資料庫,2009.12.20上網。
    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notice.do?method=findById&id=1097574804086,2009.08.17上網。
    台大人類學系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index.html,2009.03.12上網。
    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2010.03.07上網。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網站,
    http://www.tacp.gov.tw/home02_2.aspx?ID=$2013&IDK=2&EXEC=L
    ,2010.03.21上網
    江冠明,2001.07.20,〈政治大拜拜 豐年祭原味盡失〉,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386 新台灣新聞週刊,2010.03.20上網。
    吳淑華,2008.11.03,〈怒山〉,http://vavahuhuhu.com/hom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13 伐伐的文學殿堂 ,2008.11.28上網。
    李魁賢,2008.01.28,〈文學的家族書寫〉,http://www.anb.org.tw/coverstory_content.asp?ser_no=623 藝企網電子報 ,2009.01.12上網。
    南投縣政府網站,http://library.nthcc.gov.tw/library/yushandetail.Asp?struID=13&viewtopic=101 ,2009.08.17上網。
    原住民文學院網站,http://tawww.com/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80,2008.11.06上網。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查詢系統」,http://115.43.193.206/Writer2/writer_detail. php?id=2428,2008.12.17上網。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1064 ,2009.08.17上網。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2009.11.25上網。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北教會網站,http://www.churches.org.tw/taipeichurch/AutoWeb/about/about.htm,2009.12.04上網。
    張勝彥,2000.11.14,〈重印台灣省通志稿 欣見台灣版史記〉,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945 新台灣新聞週刊,2009.04.02上網。
    教育部八十六年獎勵原住民母語研究著作得獎名單,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046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9.05.07上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評審結果,http://ed.arte.gov.tw/ArtE/index.aspx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網站,2009.08.17上網。
    陳思嫻,2008.01.16,〈在回家的路上,說故事的布農族人──關於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魂》〉,http://www.anb.org.tw/coverstory_content.asp?ser_no=619 藝企網電子報 ,2008.03.23上網。
    新聞局網站,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5266&ctNode=4194,2009.08.17上網。
    魯凱族好茶舊社全球資訊網, http://blog.cultural.pthg.gov.tw/CmsLink7.aspx?ID=395&LinkType=2&C_ID=603,2009.06.19上網。
    2.影音資料
    李道明製作,1994,《永遠的部落4:雲豹的故鄉(VCD)》,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葉鴻洲製作,2001,《最後圖騰3:歐威尼的石板屋(錄影帶)》,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雙魚公關行銷設計有限公司製作,2005,《94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獎作品集(電子書)》,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1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1201.pdf2520KbAdobe PDF2456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