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410450      Online Users : 7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8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83


    Title: 陰律與陽法之間---以玉歷寶鈔為中心
    Authors: 胡學丞
    Contributors: 林端
    林端

    胡學丞
    Keywords: 陰律
    三教規範
    國法
    玉歷寶鈔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36:47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係以清代載有陰律之善書中最為流行的《玉歷寶鈔》為中心,以其所載陰律(簡稱「陰律」)分別與儒、釋、道三教之行為規範(簡稱「三教規範」)、宋代以後的中國傳統法律(簡稱「國法」)相比較,找出陰律與三教規範、國法兩者之關係,並對陰律加以分類,藉此瞭解陰律此一「活法」,增進對中國傳統法文化之認識。
    陰律可粗分為:人―宗教關係類、人―非人眾生關係類、人―人關係類,其與三教規範間之關係主要為相類似、相親近、相衝突,其與國法間之關係則為:相親近、相衝突、相補充。基於研究所得,陰律是一套三教混雜、聖俗不分、橫跨三界、古今皆存、抽象具體並立的行為規範,其與三教規範、國法共同組成了一張各主不同階層或團體的法網。
    Reference: 參考書目
    甲 、傳統文獻
    一、 經部
    1.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
    二、 史部
    (一) 政書類
    1.(宋)竇儀等,《宋刑統》,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2.(元)完顏納丹等撰,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1936。
    4.(清)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0。
    5.(清)姚雨薌原纂,(清)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6.(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清)汪輝祖,《學治臆說》,收於張廷驤編,《入幕須知五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8.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二) 編年史
    1. (北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三、 子部
    1.(晉)不著撰人,《女青鬼律》,收於《正統道藏》3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西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4,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3.(東晉)不著撰人,《赤松子中誡經》,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東晉)葛洪撰,(蕭梁)陶弘景補闕,(金)楊用道增補,《葛仙翁肘後備急方》,收於《正統道藏》5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5.(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2,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6.(梁)諸大法師集撰,《慈悲道場懺法》,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45,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7.(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2,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8.(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律比丘戒本》,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2,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9.(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3,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10.(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4,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11.(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24,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12.(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13.(南梁)不著撰人,《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太玄上宮女青四極明科律文》,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4.(南陳)不著撰人,《太上老君經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收於《正統道藏》3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5.(六朝)不著撰人,《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三元品戒罪目》,收於《正統道藏》1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6.(六朝)不著撰人,《太上經戒•妙林經二十七戒》,收於《正統道藏》3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7.(六朝)不著撰人,《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8.(六朝)不著撰人,《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太上九真明科》,收於《正統道藏》56,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9.(六朝)不著撰人,《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文》,收於《正統道藏》56,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0.(六朝)不著撰人,《太上洞玄靈寶誡業本行上品妙經》,收於《正統道藏》1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1.(六朝)不著撰人,《玄都律文》,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2.(隋唐)不著撰人,《無上內祕真藏經》,收於《正統道藏》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3.(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收於《正統道藏》1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4.(唐)張萬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收於《正統道藏》4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5.(唐)道宣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40,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26.(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3,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27.(唐末五代)杜光庭刪定,(元明)仲勵增修,《道門科範大全集•北斗延生醮說戒儀》,收於《正統道藏》53,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8.(北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收於《正統道藏》37,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29.(南宋)不著撰人,《紫團丹經》,收於《正統道藏》3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0.(宋)道誠集,《釋氏要覽》,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54,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31.(宋)不著撰人,《太上感應篇》,收於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2.(宋)葉義問,《廬山太平興國宮採訪真君事實》,收於《正統道藏》5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3.(宋)不著撰人,《梓潼帝君化書》,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4.(宋)不著撰人,《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5.(宋)賈善翔編,《太上出家傳度儀》,收於《正統道藏》5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6.(金)又玄子,《太微仙君功過格》,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7.(宋元)寧全真授,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55,收於《正統道藏》12,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8.(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正統道藏》4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9.(元)徐道齡集注,徐道玄校正,《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收於《正統道藏》2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0.(元)不著撰人,《清河內傳•勸敬字紙文》,收於《正統道藏》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1.(元)彭致中,《鳴鶴餘音》,收於《正統道藏》4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2.(元明)不著撰人,《道法會元•天書雷篆上》,收於《正統道藏》4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3.(元明)不著撰人,《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收於《正統道藏》2,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44.(明)宗本集,《歸元直指集》,收於《卍新纂續藏經》61,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
    45.(明)一如,《三藏法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46.(明)不著撰人,《文昌帝君陰騭文》,收於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7.(明)袾宏,《自知錄》,收於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8.(明)劉宗周,《人譜(附類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
    49.(明)不著撰人,《協天大帝玉律經寶卷》,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7,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50.(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51. (明)朱柏盧,《朱子治家格言》,收入郭明進主編,《治家格言第二輯》,永和:漢威出版社,1993。
    52.(清)弘贊輯,《六道集》,收入《卍新纂續藏經》88,台北:新文豐公司影印卍續藏經會,1976。
    53.(清)陸定圃,《精校冷廬醫話》,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7。
    54.(清)顏章敬、顏雲麓,《丹桂籍註案》,收入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12,成都:巴蜀書社,1992。
    55.(清)不著撰人,《十戒功過格》,收入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12,成都:巴蜀書社,1992。
    56.(清)不著撰人,《玉歷鈔傳警世》(道光十年本),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57.(清)不著撰人,《石印玉歷至寶鈔》(光緒三年本),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12,成都:巴蜀書社,1992。
    58.(清)不著撰人,《玉歷鈔傳警世》(嘉慶十一年本),收於吉岡義豐,《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一卷,東京都:五月書房,1989。
    59.(清)不著撰人,《因果寶經》,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60.(清)不著撰人,《孚佑帝君十王卷》,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1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61.(清)不著撰人,《陰陽果報錄》,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9,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62.(清)不著撰人,《玉準輪科輯要》,北京同善總社金科流通處敬刊,北京天華館印。
    63.(清)不著撰人,《天律聖典》,高雄:合信印經處。
    64.(清)《毗陵長溝朱氏祠規》,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65.(清)《湘陰狄氏家規》,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66.(清)《永興張氏合族禁條》,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67.(清)《寧鄉熊氏祠規》,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68.(清)《壽州龍氏家規》,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69.(清)《合江李氏族規》,收於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70.(清)吳有如等,《點石齋畫報》,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2001。
    71.一群義工整編,《玉歷寶鈔》,台中:法藏文化出版社,出版時間不明。
    72.(不明)不著撰人,《洪恩靈濟真君禮願文》,收於《正統道藏》1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乙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一) 中文部份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
    2.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
    3.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4. 江志宏,《台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
    5. 伍成泉,《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戒律規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6. 任宗權,《道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7.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8.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9. 李太正等合著,《法學入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10.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12.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3.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14. 侯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5.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16. 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7.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18. 胡禮忠、戴鞍鋼,《晚清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
    19.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0. 耿雲卿,《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
    21. 袁純正,《先秦儒學之人倫思想――以孔孟思想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22.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23.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2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25.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26.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27. 馬漢寶,《西洋法律思想主流之發展》,台北:自版,1999。
    28. 馬小紅,《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9. 陳瑛主編,《中國倫理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0.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31.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32.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33. 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4. 陳瑤蒨,《台灣的地獄司法神──清中業以來十王信仰與玉歷寶鈔》,台北:蘭臺出版社,2007。
    35.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6.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37.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8. 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9.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北京:中華書局,2005。
    40. 經君建,《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4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3.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44.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
    45. 鄭金生,《藥林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46. 劉滌凡,《道教入世轉向與儒學世俗神學化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
    47. 劉紹云,《宗教律法與社會秩序――以道教戒律為例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4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49.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50.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
    51.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52.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 外文部份(含譯本)
    1. A. P. d’Entre"ves著,李日章譯,《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2. 包筠雅(Cynthia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Derk Bodde and Clarence Morris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4. Harold J. Berman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 Mathieu Deflem著,郭星華、邢朝國、梁坤譯,《法社會學講義――學術脈絡與理論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頁85-87。
    6. Wolfram Eberhard,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7. 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11:晚清篇1800-1911》下,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
    8. Paul R. Katz,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9. Heinrich A. Rommen著,姚中秋譯,《自然法的觀念史和哲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10. S. 斯普林克爾著,張守東譯《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11.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2. Stephen F. Teiser,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13.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15. 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16. 佐藤達玄著,釋見憨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嘉義市:財團法人嘉義市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1997。
    17. 酒井忠夫,《增補中国善書の研究》,東京都:株式会社国書刊行会,2000。
    18.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耿欣校,《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 澤田瑞穗,《修訂中国の呪法》,東京都:株式会社平河出版社,2005。
    (三) 學位論文部份
    1. 王天麟,《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2. 何淑娥,《魏晉南北朝靈寶經派戒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二、 論文
    (一) 中文部份
    1. 丁培仁,〈明道藏有關文昌梓潼帝君文獻考述〉,《宗教學研究》3,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4。
    2. 丁培仁,〈道教戒律書考要〉,《宗教學研究》2,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6。
    3. 王見川、林萬傳,〈導言〉,收於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4.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收於陳弱水、王汎森主編,《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5. 朱海濱,〈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民間信仰〉,收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 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6. 宋光宇,〈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27,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84。
    7. 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1,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4。
    8. 宋光宇,〈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有關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收入《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9. 李豐楙,〈祭煞與安鎮:道教謝土安龍的複合儀式〉(未刊稿)。
    10.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收於《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11. 李貞德,〈墮胎、絕育和生子不舉〉,收於氏著《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
    12. 李為香,〈明末清初善書風行現象解析〉,《東北師大學報》2,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8。
    13. 吳震,〈人譜與明清之際的思想轉向〉,收於氏著《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14. 林瑋嬪,〈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像〉,《臺灣人類學刊》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15. 林端,〈儒家論修身與悔過〉,《新世紀宗教研究》8:1,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9。
    16. 段玉明,〈《玉歷至寶鈔》:究係誰家之善書?〉,《宗教學研究》2,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4。
    17. 唐大潮,〈論明清之際三教合一思想的社會潮流〉,《宗教學研究》2,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1996。
    18. 梁治平,〈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中國文化》15、16,北京: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
    19. 陳弱水,〈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收於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20. 陳冬春,〈民間法研究的反思性解讀〉,收於《法律文化史研究》2,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1. 陳兵,〈晚唐以來的三教合一思潮及其現代意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34:4,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7。
    22. 張總,〈初唐閻羅圖像及刻經──以《齊士員獻陵造像碑》拓本為中心〉,《唐研究》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3. 張仲娟、高永旺,〈簡論儒佛道三教關係的演變及發展規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35:1,西寧: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2009。
    24. 游子安,〈清代圖說勸善書與社會教化以《玉歷鈔傳》為例〉,收入《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1。
    25. 黃信二,〈論「王陽明道德哲學」與「自然道德律」交融之可能向度〉,《哲學與文化》382,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6。
    26.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5:1,台中:東海大學,1963。
    27. 潘小慧,〈輔仁學派的天理/自然道德律――以儒家的天理與多瑪斯的自然道德律思想為主的探究〉,《哲學與文化》382,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6。
    28. 蕭登福,〈《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等善惡功過說與民俗信仰〉,收於氏著《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29. 蕭登福,〈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4,台中:國立台中技術學院,2005。
    30. 釋昭慧,〈有關「自然律」與「自然道德律」之佛法觀點〉,《哲學與文化》382,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6。
    (二) 外文部份(含譯文)
    1. 包筠雅(Cynthia Brokaw),〈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2. 劉王惠箴,〈中國族規的分析:儒家理論的實行〉,收於David S. Nivison等著,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3.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道教的清約〉,收於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7,北京:中華書局,2002。
    4. 吉岡義豐,〈中国民間の地獄十王信仰について〉,收於氏著《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一卷,東京都:五月書房,1989。
    5. 後藤武秀,〈台湾における罪観念――「玉歷鈔伝」の描く罪とその予防〉,收於氏著《台湾法の歴史と思想》,京都:法律文化社,2009。
    6. 酒井忠夫著,蔡懋棠譯,〈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2,台北:國立編譯館,1972。
    7. 澤田瑞穗著,蔡懋棠譯,〈玉曆鈔傳〉,《臺灣風物》29:4,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615600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6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101.pdf1702KbAdobe PDF232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