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 1.古籍以作者時代為依據,現代著作、期刊資料依出版時間之先後為順序。 2.外文資料依作者姓名之英文開頭字母順序排列。 (一) 古籍: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戴望校正,《管子》,臺北:台灣商務,1968年。 (二) 報刊: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特選撮要每月紀傳》 《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 馬禮遜,《問答淺註耶穌教法》(無出版資料),1812年。 愛漢者(郭實獵),《是非略論》,道光乙未年新鑴,新嘉坡堅夏書院藏版,1835年。 愛漢者(郭實獵),《正道之論》,新嘉坡堅夏書院板藏,1837年。 愛漢者等編,黃時鑑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三) 專書: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46年初版。 《聖經》,香港:香港聖經公會(和合本),1961年。 文慶、賈楨、寶鋻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咸豐朝、同治朝,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初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 卷一》,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2年初版。 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初版。 林治平撰文、查時傑,林治平圖,《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9年初版。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美)費正清等編,《1800-1911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初版。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學生出版社,1985年初版。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版。 李志剛,《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一、二、三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9年、1993年、1997年初版。 (美)威利斯頓.沃爾克著,段琦等譯,《基督教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林治平主編,《理念與符號──基督教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出版社,1991年初版。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尼布爾.利查,《基督與文化》,臺北:東南亞神學院出版,1992年第1版。 蔡仁厚、周聯華、梁燕城合著,《會通與轉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2年初版。 林治平,《基督教與中國論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初版。 金觀濤、劉青峰著,《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版。 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初版。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劉紀惠,《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異質符號系統交集的詮釋問題》,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4年初版。 劉小楓主編,《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第1版。 《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書樓,1996年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出版,1999年初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第1版。 亨利.布洛謝著,潘柏滔、周一心譯,《創世啟示:創世記一-三章深度解析》,台北:中華福音學院,2000年初版。 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第1版。 (法)托多羅夫著,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2001年第1版。 麥克.史丹福作,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 勞斯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1年第3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初版。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美)韓南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何凱立著,《基督教在華出版事業(1912-1949)》,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柯慶明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初版。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初版。 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 : 以基督宗教為中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初版。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臺北縣:桂冠圖書,2005年初版。 劉述先、林月惠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初版。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版。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一版三印,2006年12月第1版。 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蘇精,《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年12月第1版。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初版。 段懷清,《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袁柯,《中國神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卓新平,《基督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俞強,《近代滬港雙城記──早期倫敦會來華傳教士在滬港活動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局,2008年第1版。 (德)哈特穆特.凱博著,趙進中譯,《歷史比較研究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李金強主編,《自西徂東──基督教來華二百年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年初版。 林鴻信,《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道德的分界為中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初版。 (四) 期刊: 傅佩榮,〈中國思想與基督宗教之會通〉,《中國文化月刊》第5期,1980年,頁114-147。 金聖基,〈再論儒家思想與現代基督教思想的會通〉,《鵝湖月刊》第18卷第9期,1993年,頁45-55。 劉曉多,〈近代來華傳教士創辦報刊的活動與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1999年,頁29-32。 譚樹林,〈早期來華基督教傳教士與近代中外文期刊〉,《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2002年,頁81-90。 鄒振環,〈麥都思及其早期中文史地著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3年,頁99-105。 衛玲,〈《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傳播的經濟學新概念〉,《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3卷第4期,2003年11月,頁63-66。 古偉瀛,〈談「耶儒」交流的詮釋〉,《台灣東南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89-304。 朱心怡:〈盤古神話探源〉,《東華人文學報》第六期,2004年7月,頁1-24。 陳虹,〈由宗教到世俗──以《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為中心〉,《圖書館雜誌》第11期,2004年,頁67-72。 陳虹,〈郭實獵評傳〉,《圖書館雜誌》第5期,2004年,頁72-75。 王亞南、武占江,〈《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析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度型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97-102。 郭秀文,〈《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宣傳策略〉,《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8月,頁85-98。 賀子平、許金平,〈文字傳教與中國新出版業的形成〉,《湖北社會科學(傳媒研究)》,2006卷8期,2006年,頁160-162。 張茜,〈鴉片戰爭前傳教士創辦報刊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比較〉,《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75-77。 黃金剛、楊桂華,〈影響晚清西方來華傳教士宗教旅遊的因素分析〉,《人文地理》第5期,2007年,頁114-117。 劉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研究評述〉,《銅仁學院學報》第10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76-78。 謝丹,〈鴉片戰爭後傳教士報刊與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滲入〉,《學術論壇(理論月刊)》第2期,2008年,頁80-82。 (五) 學位論文: 朱麗芝,《西方傳教士在華早期的報業探討》,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75年。 吳旭彬,《晚清基督教政策研究(1844-1911)》,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00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灣大學歷史學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志惠,《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及書寫》,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傳教方式的轉變》,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曉慧,《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傳播學解讀》,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10月。 鄭豔紅,《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圖書出版》,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7月。 二、英文 Chinese Repository , Canton, Macao& Hong Kong, 1832-1851. Eliza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London: Longman, Orme, Brown, and Longmans, 1839. Gützlaff Charles, 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 London, Smith, Elder & co.,1834. Gützlaff Charles, China Opened, London : Smith, Elder and Co., 1838. Gützlaff Charles, Journals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and 1833,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 1968. Jessie Gregory Lutz, Opening China : Karl F.A. Gützlaff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827-1852, Grand Rapids, Mich. : William B. Eerdmans Pub. Co., 2008. Julia Kristeva , Language the Unknown: An Initiation into Linguistic. Trans. Anne M. Menke.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9. Hugh Hamilton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aper ed.: London : B. Fellowes Ludgate Street, 1833. Lydia H. Liu , The clash of empires :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cGillivra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 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 1907. Edward W. Said , Orientalism,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c1978. William Milne,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Malacca: the Angle-Chinese press, 1820. Alexander Wylie,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