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87129      線上人數 : 3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60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60


    題名: 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
    Erudition and sentiment:The study of inheritance of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1791-1849)in middle ye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作者: 劉柏正
    貢獻者: 高桂惠
    劉柏正
    關鍵詞: 清中葉
    才子佳人小說
    才學與情懷
    承衍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1-10-05 14:35:23 (UTC+8)
    摘要: 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在《紅樓夢》之後紛紛問世,其所面對的不僅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所建立的書寫範式,同時還有《紅樓夢》所標舉的世情高度,以及整體的清中葉社會文化語境,它們並沒有明確的續衍對象,但卻同時在一個「大文本」的集合中,各自開展出其面對前人著作以及時代語境的挑戰。它們的整體書寫面貌,意謂著小說作者在其所處文化體系中的反映轉化,小說作品即是作家通過書寫實踐所揭示的文化特質之具體呈現。

    本論文之發想,乃是針對現有研究之未盡處加以補充,期能就小說史的發展面貌,以及才子佳人小說在清中葉以後可能產生之變化進行考察,從而對其書寫現象,以及小說作者的創作思維進行深入討論。藉由小說前後序跋、題詞等文字所構成之副文本作為認識之起點,挖掘小說作者可能的自我定位,藉此觀察小說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互文現象如何被展演,從而聚焦於小說人物形象所帶來有關情節結構,以及主題內涵上的變動,此即為本論文主要的思考進路。

    在章節安排上,本論文第二章從小說副文本的角度切入,透過小說中諸多的閱讀提醒,抉發小說創作者之自我定位,檢視作家群體共同展現之小說觀念,把握小說家作為後起之讀者/作者,如何回應前人著作、引導當今讀者。第三章則近一步觀察小說文本所呈現之互文性現象,析論小說家迻錄、複製多重文本之書寫策略,進而探究其所蘊含的創作思維。據以討論小說文本中具備「知識」屬性的多種材料,如何被放置在具有「遊戲」意味的文本之中?藉此掌握在書寫策略背後所可能隱藏的文化意蘊。

    第四章聚焦於小說人物形象之描寫,從人物與情節間之關係切入,觀察才子佳人小說中對於才子╱佳人形象塑造以及人生經歷描寫的變化,並且追問這種變化與小說情節構置之關係,乃至關懷核心的變化。由此深入考察小說如何透過並置的經世理念與隱逸願望,彰顯小說作者及其身處的文化網絡面對世界之狀態。第五章為結論,主要總結前述之研究成果,據以說明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如何回應清中葉以後言情敘事的相關挑戰,以及整體社會文化語境所帶來之影響,並且提出本論文主要觀察: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在學習世情書寫的路徑上,藉由強勢的敘事者觀點介入,以及小說人物與情節構置所形成的轉化,回應了清初以來已然蔚為大觀的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範式,在小說家「知識性」與「遊戲性」的創作思維中,展現了一種具有個體感的書寫實踐。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一) 主要小說原典
    〔清〕上谷氏蓉江:《西湖小史》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貽棠:《風月鑒》
    黃達維主編:《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5輯第3冊,臺北:雙笛國際出板社,1994年。
    尹文勝校點,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佚名:《聽月樓》
    司馬師校點,收於《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1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徐君校點,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通元子黃石:《玉蟾記》
    董文成校點,收於《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5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花溪逸士:《嶺南逸史》
    李仲凱校點,收於《中國古代小說珍祕本文庫》第1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中英中雄編校:嘉慶年刻三序本《嶺南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黃小溪:《白魚亭》
    徐明校點,收於《中國古代小說珍祕本文庫》第5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清〕崔象川:《白圭志》
    徐紅嵐校點,收於《明末清初小說選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清〕寄生氏:《五美緣》
    葉君遠校點,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張士登:《三分夢全傳》
    段桂華校點,收於《中國古代小說珍祕本文庫》第5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曹梧岡:《梅蘭佳話》
    于世明校點,收於《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第36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898年。
    尹正海校點,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二) 其他小說、戲曲原典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元〕高明著,汪巨榮校注:《琵琶記》,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梅鼎祚撰、梁辰魚校:《玉合記》,收錄於金文京、黃仕忠、喬秀岩編:《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1輯,第12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明〕馮夢龍著,楊家駱主編:《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清〕天花藏主人《兩交婚小傳》,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佩蘅子著,丁琴海校點:《吳江雪》,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南岳道人編,羅炳良校點:《蝴蝶媒》,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曹雪芹著,蔡義江評注:《增評校注紅樓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清〕荻岸散人編次,丁琴海校點:《平山冷燕》,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荻岸散人編次,劉廣和校點:《玉嬌梨》,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褚人獲著,嚴文如校注:《隋唐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樵雲山人編,沈可英校點:《飛花艷想》,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烟霞散人撰,韋海英校點:《鳳凰池》,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烟霞逸士編次,馬曉光校點:《巧聯珠》,收於殷國光、葉君遠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三) 其他古籍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五南,1991年。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著,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杜 甫:《杜工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釋靜道:《入地眼全書》,海口: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410冊,2000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3冊影印,1983年。
    〔明〕姚際隆:《卜筮全書.黃金策》,收錄於謝路軍編:《術藏》第1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明〕唐順之:《武編》前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7冊影印,1983年。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馮夢龍著,周方、胡慧斌校點:《馮夢龍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楊鳴載纂:《惠州府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1985年。
    〔清〕李琬、齊召南等修纂:《溫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據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民國三年補刻版影印,1983年。
    〔清〕李壇修:《嘉應州志》海口: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據乾隆十五年刻本影印,2001年。
    〔清〕汪昂:《本草備要》,收錄於項長生主編:《明清名醫全書大成.汪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1999年。
    〔清〕阮元輯:《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據清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道光九年(1829)刊本影印,1972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0冊影印,1983年。
    〔清〕張進籙續修:《永安縣次志》,海口: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據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影印,2001年。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惠棟撰,鄭萬耕點校:《周易述附易漢學、易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溫仲和纂:《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二十四年刊本影印,1968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劉廣聰纂:《程鄉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東洋文庫藏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1992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3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戴震著,趙玉新校點:《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龔自珍:《龔定盦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河北醫學院編:《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小說資料彙編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清源、牟仁隆、韓錫鐸編:《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提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院,1996年。
    周鈞濤、王長友編:《中國通俗小說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見中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黃 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日〕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澳〕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通俗小說》,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二) 小說研究專書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 穎:《才子佳人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向 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2002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 晶:《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明軍:《中國十八世紀文人小說研究》,北京:昆倉出版社,2002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李修生、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 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林 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邱江寧:《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阿 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胡益民、李漢秋:《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適之:《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張 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梁曉萍:《明清家族小說的文化敘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著:《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臺大出版社,1996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齊 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7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燕萍:《中國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譚 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美〕艾梅蘭(Maram Epstein)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韓南(Patric Hanan)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 文學╱文化研究專書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申 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靈聰:《從衝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羅香林:《中國文化論叢》,香港:中國學社,1967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嚴 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以〕里蒙.凱南(Shlomith Rimmon-Kenan)著,姚錦清譯:《敘事虛構作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法〕蒂費納.薩墨瓦約著,邵偉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選,批評譯文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俄〕米哈依爾‧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俄〕米哈依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俄〕米哈依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英〕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德〕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四) 其他研究專著
    何明星:《著述與宗族—清人文集編刻方式的社會學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下)》,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玉法主編、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張艷麗:《嘉道時期的災荒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天挺:《清史簡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2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美〕孔復禮(Philp A.Kuhn)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三、 學位論文
    尹泳植:《《玉嬌梨》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進益:《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玉玲:《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說的愛情婚姻觀》,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林亭君:《《嶺南逸史》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淑雯:《清中葉前中篇通俗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姜鳳求:《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0年。
    查蕙琳:《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之知識性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郭宛芬:《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萍:《中國古典中短篇小說中的詩文關係與抒情性—以愛情為主題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顏采容:《明清時期的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四、 期刊論文、論文集
    王永健:〈論才子佳人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江蘇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6年,頁262-278。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7月,頁1-12。
    王青平:〈劉璋及其才子佳人小說考〉,《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356-372。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復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269-296。
    王增斌:〈架設七寶樓臺的情志意趣—論才子佳人小說結構組合詩詞賦之形式功能〉,《廈門教育學報》第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29-33。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64-165。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的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139-188。
    朱桃香:〈副文本對闡釋複雜文本的敘事詩學價值〉,《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4月,頁39-46。
    李 騫:〈試論才子佳人派小說〉,《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49-83。
    李志梅:〈唐寅娶秋香故事的真偽〉,《湘南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28-31。
    李勁松:〈才子佳人小說的產生及其結構特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頁56-60。
    周建忠:〈試論才子佳人小說婚姻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頁71-80。
    周建渝:〈傳統儒家文人價值觀的顛覆性敘述-論才子佳人小說結局的設置〉,《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28—140。
    周啟榮:〈從「狂言」到「微言」—論龔自珍的經世思想與經今文學〉,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林 辰:〈煙粉新詁〉,《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84-116。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文體交叉、融混現象芻議〉,《學術月刊》,2004年第1期,頁74-79。
    胡衍南:〈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以《蜃樓志》、《清風閘》、《雅觀樓》、《痴人福》、《玉蟾記》為主〉,《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頁263-290。
    胡衍南:〈論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偽世情書」性格─關於魯迅小說類型概念的省思〉,《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頁207-235。
    胡曉真:〈絲弦、帳簿、華年—論《林蘭香》與世情小說的擬真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213-250。
    苗 壯:〈《紅樓夢》與才子佳人小說〉,《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214-231。
    孫廣德:〈龔自珍的經世思想〉,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馬玨玶〈知識、賦權與自由—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知識女性〉,《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8卷,2001年第3期,頁126-133。
    馬曉光:〈天花藏主人的「才情婚姻觀」及其文化特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頁98-105。
    張瑞龍:〈清中葉嘉道年間學術思想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1-11。
    曹碧松:〈才子佳人小說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43-48。
    郭昌鶴:〈佳人才子小說研究〉(下),《文學季刊》第2期,北京:立達書局,1934年,頁303-323。
    郭昌鶴:〈佳人才子小說研究〉(上),《文學季刊》創刊號,北京:立達書局,1934年,頁194-215。
    郭英德:〈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頁71-80。
    郭豫適、劉富偉:〈拓新.雜揉、滲透—關於嘉、道時期章回小說類型問題的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56-64。
    陳 遼:〈古吳娥川主人及其《生花夢》三部曲〉,《內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69-73。
    陳惠琴:〈理想.詩筆.啟示—論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方法〉,《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頁74-86。
    陳翠英:〈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第3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329-373。
    陳鐵鑌:〈論《玉嬌梨》〉,《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174-189。
    陸寶千:〈嘉道史學――從考據到經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下),1974年12月,頁524-599。
    章文泓、紀德君:〈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頁110-118。
    彭定安:〈關於開展明清小說研究的設想〉,《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1-9。
    彭建隆:〈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學意義——論才子佳人小說對傳統敘事觀的改變和想像性敘事缺陷的彌補〉,《婁底師專學報》第1期,2003年1月,頁100-103。
    程毅中:〈略談才子佳人小說的歷史發展〉,《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34-42。
    黃 毅:〈唐順之與明代抗倭鬥爭〉,《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98-104。。
    楊力生:〈關於烟水散人、天花藏主人及其他〉,《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321-342。
    楊東晨:〈中華「先蠶」嫘祖考—皇帝正妃嫘祖與本姓後裔的事蹟〉,《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62-68。
    董國炎:〈論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特點〉,《明清小說論叢》第五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頁172-182。
    雷 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才女命運的觀照與反思〉,《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頁74-81。
    雷 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頁145-154。
    雷 勇:〈明末清初社會思潮與才子佳人小說的「情」〉,《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頁87-91。
    趙修霈:〈論馮夢龍「三言」中的「鬧」〉,《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1卷第1期,2007年6月,頁85-100。
    趙興勤:〈「經」與「權」—明末清初言情小說探討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江蘇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6年,頁279-288。
    趙興勤:〈詩性思維與才子佳人小說的結撰〉,《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7-30。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3期,頁23-29。
    劉坎龍:〈才子佳人小說類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二〉,《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31-37。
    劉坎龍:〈佳人形象之審美觀照—才子佳人小說系列研究之五〉,《兵團職工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105-108。
    劉坎龍:〈論撥亂小人—才子佳人小說研究之二〉,《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頁87-99。
    劉勇強:〈一僧一道一術士—明清小說超情節人物的敘事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2期,頁104-116。
    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頁118-129。
    劉廣京:〈學術經世:章學誠之文史論與經世思想〉,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劉廣京:〈魏源之哲學與經世思想〉,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美學風貌〉,《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6期,頁98-102。
    蔣 寅:〈清代文學的特徵、分期及歷史地位—《清代文學通論》引言〉,《烟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9。
    盧興基:〈在《金瓶梅》與《紅樓夢》之間填補歷史的空白〉,《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10-16。
    蕭 馳:〈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詩傳統的一段情結〉,《漢學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年6月,頁249-277。
    謝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蘊〉,《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4期),頁64。
    鍾 嬰:〈評《玉嬌梨》〉,《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159-173。
    魏秀梅:〈賀長齡的經世思想〉,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20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001.pdf10631KbAdobe PDF2411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