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89379      Online Users : 5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114


    Title: 大陸對「臺灣史觀」之詮釋與對臺政策關係
    China`s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Authors: 曾正仲
    Contributors: 邱坤玄
    曾正仲
    Keywords: 臺灣史觀
    對臺政策
    唯物史觀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09-29 18:56:18 (UTC+8)
    Abstract: 摘 要
    本文從大陸「臺灣史觀」討論其對台政策,意味著本文之研究動機是充滿現實考量,亦透過彰顯大陸在臺灣史觀上隱藏的政治目的。
    本文所採方法,乃針對大陸的臺灣史研究上具代表性的文本(著作或刊物),討論在若干臺灣史觀涉及今兩岸主權與國家認同敏感之議題,本文以陳孔立主編之《臺灣歷史綱要》和台盟蔡子民著《台灣歷史的潮流》為主要分析樣本,輔以大陸南、北兩大臺灣研究重鎮,廈大台研所所出版的學術期刊《臺灣研究集刊》,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研究》季刊進行論著、文章比重分類之內容分析(分成量化和質化)。
    上述文本之分析結果,再對應到近年來,大陸領導人對臺之重要講話與政策,闡述其所持之臺灣史觀點。並綜合探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或影響成因。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高峰會登場,連戰與胡錦濤首度對話,即從臺灣人的歷史意識重新搭起兩岸對話的橋樑。自此開始,以前章闡述之大陸臺灣史觀,並輔之討論其對臺政策。除了摘述2005年4月29日迄今計36份重要對臺政策宣示或談話,也從中討論其所欲彰顯之中原中心(同文同種、一個中國)、共同性與特殊性(一國兩制)、唯物史觀(人民史觀)。
    簡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大陸對臺政策之政治目的如何影響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又如何扮演政治宣傳之角色而影響對臺政策。本文在認識大陸「臺灣史觀」之同時,理解其歷史研究之政治立場主導之國情,否則難以述說今日雙方對於主權爭議之擱置。故,如何連結兩岸今日政治主權和歷史記憶上的僵局,也適時從臺灣主體性角度提出建言,期望中共重新認識臺灣史,重新建構共同的臺灣歷史記憶與國家民族認同,調整對臺政策之思維,開創一條兩岸關係的新絲路。

    關鍵字:臺灣史觀、對臺政策、唯物史觀
    Abstract
    Reviewing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from the former’s Concep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eal China’s political objectives behind its proclaimed historic perspective on Taiwan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With literature study as main method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ulted authoritative books and journals on history of Taiwan published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cuss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cross-strait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cognition. This paper conduc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Outline for Taiwan History” edited by Chen Kong-Li and Tsai Tse-Ming’s “Trend of Taiwan History” as two major samples, along with “Compilation of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published by Xiamen University and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by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two renowned institutes on Taiwan research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re then put in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leaders’ important speech and policies towards Taiwan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clarify their perspectives on Taiwan history.
    KMT and CCP held a summit on April 29, 2005, in which Lien Zan communicated with Hu Jing-tao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rebuilding a bridge for cross-strait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paper discussed China’s presumed Taiwan History as well as its Taiwan policy. In addition to study on China’s 36 major policy proclamation and speeches towards Taiwan, the research also touched on China’s Han-Center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same culture/language and one China policy, as well as the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 sho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e objectives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affect the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w a clear picture of how China’s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served as a propaganda means affect its policy towards Taiwan. While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a’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also bears in mi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research and political stance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two sides were able to put aside sovereignty disputes as dialogue unrolled.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olving the dilemma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across the strait, so as to reach on possible solutions. Other than proposing solutions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lso hopes to call on China to recognize Taiwan history from new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djust it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and concep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paving a new silk road for cross strait relations.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Taiwan, Taiwan policy,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Lellan)著,施忠連譯,意識形態(Ideolog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王仲孚、王曉波主編,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文件。台北:臺灣史研究會,1997年。
    王建民、劉國奮、雷玉虹編著,臺灣何處去。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年。
    王育德著,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王石番著,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尹章義,抽濃煙、喝烈酒、大聲抗議---臺灣歷史與臺灣前途。台北:作者自印,自立報系出版社代售,1988年。
    史明著,臺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台北: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石之瑜著,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石之瑜著,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石計生等著,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卡爾(Edward H.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
    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雷敏‧亞罕拜格魯(Ramin Jahanbegloo) 著,以撒‧柏林對話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史。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吉哈特.尼米葉(Gerhart Niemeyer)著,黃天健譯,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辛土成著,臺灣海峽兩岸的古閩越族。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何兆武著,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吳岱明著,科學研究方法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廷嘉、沈大德著,歷史唯物論與當代史學理論的發展。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樑楷著,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林滿紅著,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6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如峰、張保慶著,比較教育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
    涂爾幹(E.Durkheim),黃丘隆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台北:結構群,1990年。
    馬齊彬主編,國共兩黨關係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等著,臺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陳芳明著,探索臺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陳木杉著,海峽兩岸編寫「臺灣史」的反思與整合。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陳在正、陳孔立、鄧孔昭等著,清代臺灣史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孔立主編,臺灣研究十年。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孔立著,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碧笙著,臺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黃進興著,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3年。
    黃國昌著,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黃玉蘭、趙萬鈞著,寶島春秋:中國臺灣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郭瑞華,中共對臺工作組織體系概論。新店市: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9年。
    許冠三著,新史學九十年。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許南村編,史明臺灣史論的虛構。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張文傑等編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張廣智、張廣勇著,現代西方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讚合著,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出版,1996年。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等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
    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記錄(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張玉法著,歷史講演集。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馮禹、邢東風主編,宏觀比較哲學名著評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喬伊絲‧艾坡比(Joyce Appleby)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豫、胡成著,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95年。
    楊深坑著,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楊開煌、王誠合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楊國賜、楊深坑主編,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台北:師大書苑,1992年。
    楊聯陞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1984年。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歷史研究室編,海峽兩岸首次臺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蔣大椿編著,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劉昶著,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蔡政文、林嘉誠著,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蔡子民著,臺灣歷史的潮流。北京: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主編,1987年初稿,1995年修訂。
    鄧孔昭編著,臺灣通史辯誤。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歐用生著,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盧娟編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現時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閻沁恒著,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2年。
    顏慶祥著,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E.那哥(Nagel)等著,萬年青書廊主編,歷史哲學與歷史解釋。台北:環宇出版社。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帕瑪(Richard E.Palmer)著,詮釋學。台北:桂冠,1994年。
    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陳世夫、華杉著,方法論。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理查德丁‧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著,郭小平等譯,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年。
    高敬文,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南:復漢出版社,1996年6月初。
    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
    陳崇龍、謝俊主編,海峽兩岸關係大事紀。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
    陳向明著,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圖圖書公司,2002年。
    陳孔立,臺灣學導論。台北:博揚文化,2004年。
    楊開煌,出手:胡錦濤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楊開煌,新局:對胡六點之解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
    二、期刊及論文
    王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1期,1989年春季號,頁71-116。
    王明坷,「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台北),1996年10月號(105期),頁34-40。
    王曉波,「日據時期『臺灣派』的祖國意識」,中國論壇,第25卷1期(第289期),創刊12週年專輯,頁115-132。
    尹章義,「臺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第25卷1期(第289期),創刊12週年專輯,頁95-112。
    方孝謙,「大陸學者編寫的《臺灣歷史綱要》的解讀」,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9期,1996年9月,頁47-62。
    古偉瀛,「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之幾種用於研究傳記、歷史的方法及其於中國材料底初步運用」,食貨月刊(台北),復刊第1卷第12期(1972年3月15日出版)。
    余克禮,「加強臺灣研究 促進和平統一---臺灣研究所成立十週年之際的一點感想」,臺灣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
    林滿紅,「與兩岸問題相關的幾個歷史觀」,歷史月刊(台北),第102期,1996年7月。
    邵宗海,「大陸『臺灣研究』現況」,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第4期,頁13-40。
    徐剛夫,「當前內容分析之趨勢」,新聞學研究(台北),第3集,頁316-329。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1983~19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頁413-446。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換」,歷史學(北京:人民大學資料影印復刊中心),1995年第8期。
    許雪姬,「近年來大陸對臺灣史的研究:介紹與評估」,臺灣風物(台北),第36卷12期,頁1-17。
    曹治州,「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把臺灣問題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臺灣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
    戚嘉林,「臺灣官方的臺灣史研究(一九四五~一九八五)」,史聯雜誌(台北),第28期,1996年10月,頁97-106。
    姜殿銘,「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寫在臺灣研究所十週年」,臺灣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學術集刊(台北:國史館),第4期,頁189-228。
    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第22期,頁1-7。
    陳炎正,「大陸有關臺灣史的研究」,史聯雜誌(台北),第13期,1988年12月。
    陳奇祿,「四十年來的臺灣研究」,臺灣風物(台北),42卷2期,頁169-182。
    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台北),1996年10月號,頁41-46。
    陳映真,「臺灣史瑣論」,歷史月刊(台北),1996年10月號,頁45-54。
    陳其南,「民族、社會、國家與歷史:臺灣史研究的政治意涵」,歷史月刊(台北),1996年10月號,頁55-59。
    陳孔立,「臺灣歷史與兩岸關係」,歷史月刊(台北),1996年10月號,頁60-64。
    陳孔立,「關於『臺灣島史』和『臺灣史觀』」,中國論壇(台北),第31卷第11期。
    陳孔立,「大陸學者研究臺灣的方法問題」,台海兩岸(台北),1995年月春季號。
    陳孔立,「認識臺灣(歷史篇)平議」,臺灣研究集刊(福建),1997年第3期。
    陳孔立,「臺灣學者對臺灣歷史的研究」,臺灣研究(北京),1994年第1期。
    彭維學,「台《認識臺灣》教科書評析」,臺灣研究(北京),1997年第4期。
    葉鳳美,「《臺灣歷史綱要》學術研討會綜述」,清史研究(北京),1996年第3期。
    楊開煌,「國共雙方解釋抗戰史之心態對比」,紀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1996年3月28日。
    楊開煌,「對中共紀念『二二八事件』之分析---以人民日報為例」,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夏潮基金會主辦,1997年2月27、28日。
    楊開煌,「中共『臺灣學』研究之興起與現狀」,兩岸文教論文選集(一)(台北:陸委會編,1992年9月)
    楊開煌,〈中共「對臺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7期,1997年3月,頁55-79。
    簫敬,「大陸的臺灣研究現狀與特點」,臺灣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政大),第54集,1997年1月,頁141-166。
    傳瑛,「還歷史以本來面目---讀陳著『臺灣歷史與兩岸關係』」,臺灣研究集刊〈廈門〉,1999年第4期。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12月)
    葉志杰,兩岸「臺灣史」研究之比較分析---以五本通史為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三、報紙
    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四十年」,自立早報(台北),1985年10月25、26日,副刊。
    王明珂,「兩岸的歷史戰爭」,聯合報(台北),1996年6月21日,第11版。
    項國寧主持,黃秀政、黃富三、尹章義、林滿紅主講,「史觀與史實間的歷史教材」,聯合報(台北),1997年6月10日,第11版。
    戴國輝,「《民俗臺灣》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的建構」,聯合報(台北),1998年2月15日,第41版。
    「中共研修教材 加強『認識臺灣』」,聯合報(台北),1998年3月29日,第9版。
    「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全文」,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5月21日,第3版。
    「中共回應陳水扁就職演說全文」,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5月21日,第4版。
    「張克輝:中共將續聽其言觀其行」,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5月23日,第14版。
    李英明、陳華昇,「本土陣營分裂程度 決定年底選舉勝負」,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7月7日,第15版。
    「新胡四點:兩岸和平穩定」,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4月30日,第A2版。
    陳孔立,「什麼是『結束敵對狀態』」,中國時報(台北),A12版,2009年04月29日。
    「羅援:合編抗日史 軍事互信第一步」,中國時報(台北),A14版,2009年11月24日。
    「監委:臺灣應掌握歷史詮釋權」,中央社(台北),2009年12月12日。
    「民革建議:兩岸共同紀念辛亥百年」,中國時報(台北),A13版,2010年03月11日。
    「中關注十年政綱、ECFA公投動向」,中國時報(台北),兩岸新聞A12版,2010年6月2日。
    四、英文書目
    Denis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3rded).London: Great Britain by The Cromwell Press, 1994.
    JohnF.Copper, Taiwan: Nation-Stateor Province? (2ed). Taiwan: Westview Press, 1997.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Klaus B.Jensen(丹麥)&Nicholas W.Jankowski(荷蘭)著,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
    Robert T.Holt and John E.Turner,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Research(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0.
    John A.Garraty,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to Biography and History,” in Ithiel De Sola Pool,ed.,Trends in Content Analysis(Univ.of Illinois Press,1959).
    Mullins, Willard A,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iview, Vol.IXCI, June1972
    Bleicher Josef, Comtemporary Hermeneutics, Boston: Ron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80.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London; Sheed & Word Ltd, 1975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1962) N.T: SCM Press Ltd.
    Paul Ricoeur, The Conflict in Interpret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
    Paul Ricoeur, Hermeneutics and Human Science, ed & translated by John B. Thomp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Thomas Herzog,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Hoover Kenneth R & Donovan,Todd,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張家麟,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
    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兩冊)。台北:時英出版社印行,1998年。
    Stanley Lieberson, Making It Count: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Research and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陳夢君譯,量化的反思:重探社會研究的邏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Neuman, W. Lawrenc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Mard J. Smith, Social Science in Question;吳翠松譯,社會科學概說。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roduction of grounded theory;吳芝儀、廖梅花譯,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2001年。
    Kenneth Liberthal&Michal Oksenberg,Plo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urctures,and Processess,New Jersey: Princeten University Press,1988.
    Carlo Lee Homrin &Sui Sheng Zhao,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N.Y.: M.E. Sharpe, Inc.,199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7981010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81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