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02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2/145044 (79%)
造访人次 : 52081289      在线人数 : 5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020


    题名: 創意對創意產業影響之研究
    none
    作者: 李昆翰
    贡献者: 張昌吉
    李昆翰
    关键词: 創意
    創業
    教育訓練
    創意產業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1-09-29 18:30:42 (UTC+8)
    摘要: 後現代社會的來臨,消費型態轉變成符號消費的消費時代,而創意更在近年來受到各界的重視,並與文化符號、認同之間有緊密的聯繫,成為具有象徵符號、概念與形象,也造就了創意產業的興起。而在其中,靠著創意既而創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但令人省思的是,在這麼多的創意發明情況下,卻不是每個創意背後都有著千萬的財富。創意不是盲目的標新立異,而是要以企業實際為基礎,把創意放到市場中,審視創意的可行性,也就是說要將創意變成收入來源,必須將創意商業化,甚至創業成為一門生意,也就形成所謂的「創意產業」。
    在21世紀的現代,創意的應用廣為流行,從坊間常發現開班傳授創意技巧的課程,更可見創意的重要性,而創意對整體「產業」的活絡,更是有其關鍵指標作用。另外不論在實務或是學術研究上,各界對文化創意與創業的關注正逐漸擴大,全球新經濟型態已轉變成為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型態,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個案分析法及結合訪談法的方式,以知名網路拍賣個案——瘋狂賣客網路,作為深入了解其從創意到創業的發展過程,期望達到:(一)瞭解創意與其產業間的發展概況、及(二)瞭解創意策略、就業能力及市場成功的關鍵因素等研究目的。
    經由個案分析法及結合訪談法的方式後,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指出:個案——瘋狂賣客網站,是一種將電子商務等銷售活動,透過創意等文字文案呈現,將消費者可能遇到的問題寫成虛擬有趣的故事(廣告)文案,也顯現其將構想具體化的過程。而在其中,創意的確是一種創業的競爭關鍵,並從訪談對象的內容中得知:瘋狂賣客個案的成功,體現了網路經濟產業成功的創意典範;另外,在創意經濟下的創業策略及創意創業的經營績效方面,個案——瘋狂賣客的賣點,主要在於體驗創意等層面,其不主打銷售商品的功能介紹,反而以與商品無關的搞笑文章(文案)為銷售主軸,其創意的行銷手段,也成功地吸引了網購族的目光;而在創意經濟下的創業策略探討部分,透過瘋狂賣客的成功銷售風潮,看到了創意對於產業的影響力,也看出創意對於產業的「殺手級應用」,藉由整體創業產業的發展,為國內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文建會,2008,《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核定本》,頁15,頁48。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頁2-7。
    王宗坤,2009,《大學創業精神經營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貳瑞、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華泰文化。
    行政院,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報告書》,頁56。
    余俊杰,2001,《連鎖體系教育訓練制度與企業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大葉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6。
    李俊穎,2009,《應用價值流程圖於產品研發流程之研究——以某高爾夫球頭製造廠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管所碩士論文。
    李怡珍,2004,《網路拍賣之價格與買賣雙方對消費者購買意願與信任之影響研究》,佛光大學資訊學碩士論文,頁21。
    汪青河,1991,《創業家創業行為與環境、個人特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
    汪美香,2000,《資訊系統專案開發過程中開發成員之互動型態》,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頁97。
    吳銘軒,2007,《文化創意產業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三地門琉璃珠產業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5。
    周家卉,2008,《D&T課程提升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5。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智勝,頁200-202。
    林彥妘,2008,《員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3。
    林國芳,2001,《廣告創意表現與設計理論》,台北:學富文化,頁156-208。
    段柔麗,2003,《兩岸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對員工績效影響之比較——以保險業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國棟,2007,〈淺談職業教育與訓練〉,《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4期,頁42。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70。
    徐也翔,2007,《專業購物網站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頁81。
    崔雨蓉,2008,《數位時代下創意發想之協同作業模式——以廣告代理業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14-15。
    張力銘,2004,《產品現所對於消費者之決與交易意願之影響——以拍賣網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頁34。
    張玉山,2003,《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頁62。
    張潤書,198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芳煜,1989,《怎樣做好員工運練》,台北:管拓文化事業。
    陳明漢,199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陳建光,2000,《企業教育訓練與員工生涯發展之關係研究——以IC產業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7。
    黃文博,1995,《廣告遊戲》,台北:商周出版,頁56。
    黃同圳,2003,〈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化程度與組織績效關係探討〉,《輔仁管理評論》,第5卷第1 期,頁1-18。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出版,頁162。
    黃麗安,2000,《壽險業展業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香容,2001,《企業訓練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探討——以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頁55-56。
    楊朝祥,1984,〈邁向二十一世紀電子化政府〉,《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1期,頁3-15。
    劉文良,2007,《電子商務概論:特訓教材》,台北:碁峰,頁24。
    劉文龍,2001,《創業管理課程設計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15。
    劉常勇,1991,〈服務品質的觀念模式〉,《台北市銀行月刊》,第22卷第9期,頁19-25。
    劉曉蓉,2005,《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頁16-17,頁98。
    蔡淑娟,2009,《以博物館做為文化知識供應平台研究——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論文,頁37。
    廖珮君譯,David Hesmondhalgh著,2008,《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
    蕭湘文,2002,《廣告創意》,台北:五南,頁46。
    蘇祈烈,2007,《經營講座》,工商時報,9月12日。
    二、英文文獻
    Ackoff, R. L., 1981, “Creating the corporate futur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Amabile, 1996, “Adul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 http://www.lotsofessays.com/viewpp.app.er/1706811.html
    Amabile, Teresa M., 1997,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
    Balkin, David B., Cardy, Robert, 1995,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Prentice-Hall Inc.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4(3), p.41-43.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Drucker, P. F., 1985,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Harper Row, p.182, p.251.
    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Gray, D., 2006, “Mobile WiMAX: A Performance and Comparative,” 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sysId=0005560226
    John Howkins, 2007, 全球創意產業前景瞭望演講。
    King, N., Anderson, N., 1990,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Prentice-Hall, p.171.
    Lawire, 1990, “Differentiat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Principles, Heinemann, 69, p.44.
    Nalder L., 1970,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Gulf Publishing Co, Huston TX.
    Reynolds, K. M., 1999, “EMDS users fuide: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for ecological assessment,” Gen, Tech, Rep, p.470.
    Reynolds, P, 1987, “New firms: Societal contribution versus survival potentia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 p.231-246.
    Schumpeter, J. A. 1971, “The fundamental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p43-70.
    Sharma, P., Chrisman, J. J., 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p.11-27.
    Starko, A. J., 2005,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s of curious deligh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ress, p.135.
    Stevenson, H. H., Jarillo, J. C., 1990, “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 p.17-27.
    Swanson, R. A., 1987, “Training Technology System: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raining Problems in Industry and Busines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4, p7-17.
    Tierney, P., S. M. Farmer, 2002, “Creative Self-Efficacy: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p.1137-1148.
    Tushman, M., Nalder, D., 1970,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 p.73-92.
    Wennekers, S., R. Thurik, 1999, “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1), p.27-5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6262011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201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46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