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401/145431 (79%)
Visitors : 53089391      Online Users : 6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7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70


    Title: 戰後臺灣國民教育社會科教科書與國家形塑(1952-1987)
    Social science textbooks of mandatory education and the forming of 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1952-1987
    Authors: 陳俊傑
    Contributors: 彭明輝
    陳俊傑
    Keywords: 教科書
    國民教育
    國家認同
    國家形塑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1:40:11 (UTC+8)
    Abstract: 1990年代臺灣社會出現「中國人」與「臺灣人」認同的分歧,然而「中國人」認同如何形成?「中國人」所認同的國家──「中國」是何面貌?認同之形成,應有其建構過程。由於多數人均包覆於建構認同的要素──「國民教育」中,故本文以國民教育社會科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形塑的國家形象,藉以理解「中國認同」之形成。
    分析社會科教科書可知,其為學習者形塑一個存續於東亞大陸的永恆國度,源自於黃帝建國,歷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統傳承,與秦、漢、唐、宋、元、明、清的帝國更迭,以至孫文創建的中華民國;活躍於永恆國度裡的人民,乃是具有世界性貢獻的中華民族。中國疆域源起於黃河流域,在大一統帝國統治下逐步擴張,學習者身處的臺灣,亦為中國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的領土廣闊、地形氣候多變、天然資源豐富、產業多元、人口眾多。其國民應愛國、守法、守分、服從、履行義務、為國犧牲、充實自我以建設國家;公民乃擁有參政權,以參與選舉為要。中華民國憲法揭櫫中華民國為民主國家,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依據憲法組織的中央政府,採取五權分立制度;地方政府由各級政府、議會組成;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皆定期改選,體現民主制度。
    此國家形象不僅建構中國認同,且壓抑臺灣認同。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發現教科書既難以引導學習者拼湊中國的樣貌;也無法讓學習者瞭解其安身立命之所──臺灣。其所以如此,部分或起因於教科書企圖鞏固國民黨政權統治臺灣的正當性。「重新認識臺灣,再次審視中國」,對於經歷戒嚴時期國民教育的人民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專書
    1. Fairbank, John King(著),張沛(譯),《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 Fairbank, John King(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3. McNeill, J. R. & McNeill, William H.(著),張俊盛、林翠芬(譯),《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4. Peet, Richard(著),國立編譯館(譯),《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
    5. Saunders, Peter R.(著),張浩(譯),《資本主義──一項社會審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 Potter, G. R.(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 Paxton, Robert O.(著),包仁、劉京建(譯),《西洋現代史》,2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
    8. Weatherford, Jack(著),溫海清(等譯),《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9. 三民書局(編),《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增訂6版,臺北:三民書局,2006。
    10. 中國教育學會(編),《義務教育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3。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事務條約集:中緬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截至1982年底的區劃)》,北京:地圖出版社,1983。
    13. 中華民國法律彙編審定委員會(編),《中華民國法律彙編》,第3冊,臺北:立法院秘書處,1988。
    14.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重印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第1冊,臺北:行政院法規會,1994。
    15. 中華民國經濟部(編),《大陸石油工業現勢》,臺北:中華民國經濟部,1968。
    16. 內政部(編),《地政法規及關係法規彙編》,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員工消費合作社,2000。
    17. 內政部地政司地政法令編輯小組(編),《地政法規及關係法規彙編》,臺北:內政部,2003。
    18. 王文隆,《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際和影響(1960-197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19. 王世杰、胡慶育(編),《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廢除》,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1967。
    20. 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2版,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
    21.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第2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2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修訂2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23.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5。
    24. 石田浩(著),石田浩文集編譯小組(譯),《臺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臺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25. 石計生(等著),《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26.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1998。
    27. 牟復禮(Mote, Frederick W.)、崔瑞德(Twitchett, Denis Crispin)(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8. 西嶋定生(著),黃耀能(譯),《白話秦漢史(秦漢帝國的興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29.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
    30. 吳庚(等編纂),《月旦六法全書》,第3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
    31.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2. 宋光宇,《大陸考古工作概況》,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
    33. 宋濂(等著),《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34. 宋濤(等著),《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經濟學》,下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5. 志村幸雄(等著),柳禾(等譯),《中國經濟的現況與展望》,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7。
    36. 李治亭(主編),姜守鵬(等著),《中國歷史五大盛世──明永宣盛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37. 李治亭,《中國歷史五大盛世──清康乾盛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38. 杜正勝,《臺灣心‧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39. 周繼祥,《憲法與公民教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40.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41.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第2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42. 姚秀彥,《秦漢史》,臺北:三民書局,1975。
    43. 省立新莊高級中學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光復三十二週年紀念專輯》,臺北:省立新莊高中,1977。
    44. 范慕韓(編),《世界經濟統計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5.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46.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第3版,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9。
    47. 孫敬之(主編),《中國經濟地理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8.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49. 徐炳昶(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
    50. 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第2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
    51. 高明士(等著),《隋唐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52. 高明士(等編著),《隋唐五代史》,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6。
    5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初版,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5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初版,第6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
    5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初版,第7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
    5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初版,第8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
    5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初版,第9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
    5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初版,第10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
    5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初版,第11册,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
    6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初版,第12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6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
    6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6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6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
    6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
    6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
    6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初版,第6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
    6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試用本,第3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
    6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試用本,第4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6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試用本,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7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科書》,試用本,第6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7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
    7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3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
    7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4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7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
    7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3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
    7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初版,第4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
    7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試用本,第3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
    7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試用本,第4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7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地理科教科書》,試用本,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80. 國立編譯館(主編) ,《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再版,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
    8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再版,第3册,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8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再版,第5册,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
    8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初版,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
    8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初版,第2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
    8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初版,第4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
    8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試用本,第1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8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試用本,第2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
    8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試用本,第3册,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
    8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1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
    9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2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9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
    9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1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9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9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4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
    9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公民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4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9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地理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1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9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地理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2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
    9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地理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9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地理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2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10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地理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
    10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1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10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2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
    10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0。
    10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4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
    10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1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
    10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3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69。
    10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2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10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修訂暫用本,第4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
    109.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110.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2000。
    111. 崔瑞德(Twitchett, Denis)(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12.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113. 張明貴,《政治學──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4.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8。
    115.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2。
    116.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8。
    117.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5。
    118.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
    119. 教育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2006。
    120.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52。
    121.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2。
    122.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現代漢語大詞典》,下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123. 脫脫(等著),《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125. 陳文俊,《臺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臺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出版部,1983。
    126.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127.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册,北京:世界知識,2004。
    128. 費正清(Fairbank, J. K.)(等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29.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
    130. 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131. 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編譯),《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8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132.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中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5。
    133.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三十年》,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5。
    134. 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編),《臺灣電力發展史──臺灣電業百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灣電力公司公眾服務處,1989。
    135.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
    13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137. 劉清景(等編),《最新詳明六法全書》,修正版,臺南:大偉書局,1988。
    138. 劉進慶(等著),雷慧英(等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2005。
    139. 劉進慶(著),雷慧英(譯),《戰後臺灣經濟分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140. 劉學銚,《外蒙古問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
    141. 樊明方,《唐努烏梁海》,臺北:蒙藏委員會,1996。
    142. 蔣建華(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料手冊(1949-199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43. 鄭天挺,《清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144. 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第2版,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
    145.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
    146. 盧建榮,《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147.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148. 繆全吉(編著),《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臺北:國史館,1989。
    149. 薛化元、陳翠蓮(等著),《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150.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151. 韓復智(等著),《秦漢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152.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香港:龍門書店,1977。
    153. 鶴間和幸,《フア-ストエンペラ-の遺產:秦漢帝囯》,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04。
    二、論文
    1. 王洪文,〈中國大陸石油資源及中共之石油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2(臺北,1985.11): 239-249。
    2.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臺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11.1(臺北,2004.06): 167-224。
    3. 王素芸,〈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臺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2(臺北,2004.06): 4-14。
    4. 王爾敏,〈「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8(臺北,1972.08): 1-13。
    5.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7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25-99。
    6. 朱貞凌,〈我國現階段民族精神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7. 李兆坤,〈戰後中學地理課程疆域內容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臺北,2005.04): 22-35。
    8. 李福鐘,〈「解放臺灣」與台海危機──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中國對台政策〉,《現代學術研究》,8(臺北,1997.09): 221-251。
    9.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28(臺北,1997.12): 1-77。
    10.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臺北,2000.06): 77-158。
    11. 周珮儀,〈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臺北,2005.10): 91-116。
    12. 周珮儀,〈教科書的意識形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106(臺北,2003.02): 132-142。
    13. 周淑卿,〈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14. 社論,〈從憲法保障人民身體之自由說到取締流氓辦法〉,《自由中國》,19.12(臺北,1958.12): 361-364。
    15. 社論,〈對《政經》半月刊事件的觀感〉,《自由中國》,22.2(臺北,1960.01): 49。
    16.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233-278。
    17. 張啟雄,〈「中華世界帝國」與琉球王國的地位──中西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收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1),419-469。
    18. 張淑雅,〈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和約的簽訂〉,《近代中國》,148(臺北,2002.04): 17-27。
    19. 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入:薛化元(等編註),《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2914-2951。
    20. 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臺灣圖像與定位的變化〉,《國立編譯館館刊》,34.2(臺北,2006.06): 15-36。
    21. 陳翠蓮,〈臺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復刊33(臺北,2002.12): 10-17。
    22.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國際衝突〉,《問題與研究》,25.6(臺北,1986.03): 67-80。
    23. 陳鴻瑜,〈臺灣法律地位之演變(1943-1955)〉,收入:薛月順(編),《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47-138。
    24. 笪移今,〈七個月來的中國經濟情勢〉,《觀察》,4.23(上海,1948.08): 10-12。
    25. 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收入: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207-260。
    26. 黃自進,〈戰後臺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臺北,2006.12): 59-104。
    27.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臺北,2006.12): 91-100。
    28. 楊榮藻,〈非洲新興國家入會後對聯合國的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
    29. 葉憲峻,〈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30.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國民教育(1945-1949)〉,《臺北文獻》,110(臺北,1994.12): 27-86。
    31. 劉定霖,〈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32. 蔡佩娥,〈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臺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33. 蕭揚基,〈公民與公民教育──新世紀公民教育發展方向〉,《公民訓育學報》,10(臺北,2001.06): 125-148。
    34. 薛化元,〈「一個中國」架構vs臺灣民主化的歷史考察〉,《當代》,253(臺北,2007.06): 30-45。
    35. 薛化元,〈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393-407。
    36. 謝銘賢,〈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所碩士論文,1998。
    37. 藍順德,〈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2(臺北,2004.12): 2-25。
    三、網站
    1. 網站: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welcome01/welcome01.htm
    四、報紙
    1. 《中央日報》(臺北,1950年6月28日),第1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4153009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3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901.pdf3171KbAdobe PDF220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