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85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44081      線上人數 : 6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51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51


    題名: 論「心」朱熹哲學中的地位與發展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in Chu Hsi`s philosophy
    作者: 黃聖傑
    貢獻者: 劉述先
    黃聖傑
    關鍵詞: 朱子
    理學

    荀子
    理一分殊
    不離不雜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0-12-09 10:56:06 (UTC+8)
    摘要: 無論從思想史或哲學觀點的進路研究宋明儒學的發展,愈深入研究,諸多線索無不顯示並指向於「心」這一重要概念。從最初「周孔」、「孔顏」至「孔孟」並稱,表明孔子由一位傳經承繼者,轉變成儒學成德之教的始者;另一方面,《孟子》的地位獲得擢昇,孟子乃是先秦儒學中首先確立心性的哲學課題,隨後在宋明儒學中視為正統,反之,荀子則被視為是別宗,但其在卻朱子思想卻扮演一重要地位。對於先秦儒學的理解有助於闡明宋明儒學內部各種不同型態的義理規模,通過孔孟之後的理學家,特別是朱子對心的詮釋,是一窺宋明儒學發展的適切入手處。

    這不是意指瞭解某位理學家的哲學思想,單單掌握「心」的意義便可足夠,此「心」是指包含心及其相關概念的心性論研究,乃是宋明儒學整體的血脈精髓。勞思光先生曾經詳盡剖析「天道觀」、「本性觀」、「心性論」三者的理論效力與距孔孟原旨之遠近,這大體是無誤的。只是如果依據理論效力而判斷各家的隸屬層次和高低,這是未能深入了解宋明儒學的內部精神。借程子「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一語之衍義,心才是使天道性命貫通之落實處,性必須仰賴於心,才能明捱展現出理學中既內在又超越的特點。但若是祇言心性,缺少諸儒對天道觀、本性論的擴充,宋明理學便不可謂臻向完備圓滿。欠缺天道,性命亦無貫通的可能性。是故,正是那些致力於天道觀、本性論的儒者,擴充並豐富了聖學的不同面貌與多元性。

    本文便是要進入理學家內部的思想剖析以展現此觀點,本文擇取一些有代表性儒者的立場,呈顯出「心」在不同儒者的哲學理論中之意指和地位,以及思想之間的過渡與轉變。本文主要透過哲學分析和思想史的互相參照與應用,並依據此領域中諸多當代重要學者如牟宗三、劉述先、勞思光、金春峰等人的觀點,加以進一步發展或改造,兼顧哲學和思想史的脈絡,期盼能建立一條通貫宋明儒學的線索、合理且無悖於史實的看法。我將集中討論於影響朱子思想的先秦諸子及北宋儒者,再進入朱子思想內部,最後連結到王陽明。要理解這些變化的發生,就必須把握心性之學這個通貫宋明儒學的線索,這是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一、原典
    二程:《二程全書》(上、下冊),(宋)朱熹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程書分類》,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撰》,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朱熹:《朱子全書》(共27冊),朱杰人、羅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四書集注》,臺北:頂淵,2005年。
    卲雍:《伊川擊壤集序》,收入《叢書集成》冊 165,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張載:《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董仲舒:《新譯春秋繁露》,朱永嘉、王知常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共12冊),沈善洪主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韓愈:《韓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主編,成都:四川大學,1996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近人專著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共33冊),台北:聯經,2003年。
    ───:《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1997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心體與性體》(3冊),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93。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林月惠:《詮釋與功夫》,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陳郁夫:《周敦頤》,台北:東大,1990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2005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商務,1993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
    ───:《朱子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台北:時報,1982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臺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台大,2005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1998年。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學生書局,1993 年。
    ───:《儒家思想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增訂三版,1995年。
    ───:《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美國:八方文化,1996年。
    ───︰《理一分殊》,景海峰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黃信二《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聯經,1992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美出版社,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馮耀明:《「超越內在」的迷思》,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臺北︰台大文學院,1979年。
    張永雋:《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
    溫偉耀:《成聖之書》,台北:文史哲,1996年。
    三、期刊論文
    李明輝:〈朱子論惡之根源〉,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年。頁553-580。
    ───:〈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第387期,2007年,頁11-21。
    ───:〈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第388期,2007年,頁11-16。
    楊小虎:〈《荀子》中「性」與「偽」的多重結構〉,收錄於《臺大哲學評論》,第36期,2008年。
    許漢:〈孟子之道德實踐理論中的動機與理由〉,發表於於政大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分析哲學』研討會,2005年。
    張永雋:〈楊龜山哲學思想述評〉,臺大《哲學評論》第七期,1984年。
    ───:〈讀上蔡語錄所見〉,臺大《哲學評論》第八期,1985年。
    鍾彩鈞:〈二程心性說〉,《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年。
    劉述先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5154010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401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01001.pdf905KbAdobe PDF2162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