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84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73/144892 (79%)
造访人次 : 51904688      在线人数 : 4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4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49


    题名: 月稱對陳那量論的批判---[明句論-觀緣生品]藏譯本之譯注與研究
    Candrakī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 A Study and Annonated Translation of Candrakirti`s First Chapter of Prasannapada from the Tibetan version
    作者: 劉啓霖
    Liu, Chi-Lin
    贡献者: 林鎮國
    Lin, Chen-Kuo
    劉啓霖
    Liu, Chi-Lin
    关键词: 月稱
    陳那
    明句論
    集量論

    所相
    Candrakīrti
    Dignaga
    Prasannapadā
    Pramanasamuccaya
    laksana
    laksya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12-09 10:55:43 (UTC+8)
    摘要: 眾所皆知龍樹的《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乃為佛教中觀哲學派的根本文本,其梵文原版出現於月稱(Candrakīrti, 600-650)的《淨明句論》(Prasannapadā)中,而月稱的《淨明句論》是目前所知唯一注釋《中論》的梵文版。其中,《淨明句論》的第一品–––長久以來便被視為十分重要,因其含攝月稱自己本身最廣泛且最俱系統性的中觀思辯,特別地根據西藏傳統說法,第一品會成為最權威性的章節,乃因其分判了中觀自立論證(Svatantrika)與歸謬論證(Prasavgika)此二派別。由於在西藏傳統說法的影響下,當代學者們 亦有愈來愈關注月稱此篇之開場白的現象。然而,在第一品之中亦佔有1/5強之篇幅的「月稱對陳那認識論的批判」(Candraki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卻較少為人所關注與研究,其有可能是受到了西藏傳統中Svatantrika - Prasavgika之特別強調月稱與清辦(Bhavya/ Bhavaviveka,約490-570)之論諍的影響。筆者以為此針對陳那批判雖佔《淨明句論》的篇幅大不,然足以窺視到中觀之反基礎主義(antifoundationalism)對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之知識論乃至形上學、倫理學或神學的歸謬論證式的批判,因此十分重要。由於中觀之歸謬論證主旨在破斥論敵的主張,故首要對論敵有深入性的了解,之後才能就其論述的弱點切入破敵。故於本論文中:(一)、首將略述陳那哲學思想,特別是對其晚年名著《集量論》(Pramanasamuccaya),作一概括性地介紹,(二)、其次將會特別關注於月稱如何針對陳那站在經量-瑜伽行派(Sautrantika - Yogacara)立場的「量論(pramanavada)/知識論」、「處理相(laksana)與所相(laksya)的關係」、「相(laksana)的Etymology」、「知(jbana)的作具性(karana)」、「自證(sva-sajvitti)」、「現量(pratyaksa)的定義」與「現量(pratyaksa)的Etymology」等量論的議題,從四句否定(tetralemma)、兩難論證(dilemma)、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詞源學(etymology)的探討…等角度切入令論敵陷入矛盾而達到應成過失(thal ’gyur ba)效果,而進行一種哲學性的反思。
    參考文獻: 【說明】中、日文:依姓氏筆劃;西文:依英文字母為序;大正新修大藏經:先依冊數,再依部門號數。另,若一人多著作,則依其著作年代為序;若同年多作,則更以a,b,c...區分之。
    古典文獻
    中文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大正二十六)。
    《阿毘達磨俱舍論》,《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大正二十九)。
    《中論》,《瑜伽師地論》(大正三十)。
    《成唯識論》,《中邊分別論》,《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大正三十一)。
    《因明正理門論本》,《因明入正理論》,《迴諍論》(大正三十二)。
    《中觀論根本頌之詮釋 顯句論》,月稱原著,貢噶學珠仁波切譯,台北:薩迦
    貢噶佛學會,2007年。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造,法尊譯,臺北:福智之聲(1935年初版,1992
    年修訂版)
    《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造,大勇、法尊譯,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1992年版)
    藏文
    《西藏大藏經》,臺北版,第十 中觀部,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
    《西藏大藏經》,北京版,中觀部四,東京:西藏大藏經研究會。
    《西藏大藏經》,德格版,中觀部七,東京:世界聖典刋行協會。
    《慈氏五論(藏文版)》,彌勒著,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菩提道次第廣論(藏文版)》,宗喀巴著,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0年。
    《宗喀巴大師文集(藏文版)》,宗喀巴著,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年。
    《辨析量論義攝類理路幻鑰論》
    (3+-18m-#bo$-+},-8A{+-.8m-0&q=-f8m-M1-#6#-:m#=-;1-8Js;->m-X{-1m#-%{=-A-0-0bo#=-=}kk),
    普覺‧強巴(洛桑楚臣強巴加措) 造,Mundgod: 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 1997。
    《攝類、心類與心類攝頌等合集》
    (0&q=-f-+$-R}-:m#=-R}-&}1-0%=-@}#=-0am#=-0bo#=-=}kk),
    絳悲揥擂、洛桑屯簇等 編著,Mundgod: 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
    1996。
    《宗義寶鬘》
    (Es0-.8m-1*8m-M1-0:-06#-.-:m,-.}-&{8m-J{$-0-6{=-A-0--0bo#=-=}kk),
    貢却亟美汪波 造,Dharamsala: Tibetan Cultural Printing Press, 1986。
    近人相關研究
    一、中、日文參考書目
    三枝充悳
    ---. 1984.《中論》,東京:株式會社第三文明社。(1991修訂版)
    ---. 1985.《中論偈頌総覽》,東京:株式會社第三文明社。
    三枝充悳 著,劉欣如 譯
    ---. 1998.《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大展出版社。
    山口益
    ---. 1944.《中觀佛教論考》,東京:山喜房(1975三版)。
    山口益訳
    ---. 1947. 《『淨明句論』と名づくる 月稱造中論釋一》,東京:弘文堂書房。
    ---. 1949. 《月称造中論釈一卷、二卷》,東京:清水弘文堂書房(合訂本)。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資料编选组
    ---. 1991.《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堯、褚俊傑 著
    ---. 1992. 《宗喀巴評傳》,臺北:東初出版社。
    丹治昭義
    ---. 1988.《中論釈 明らかなこどばⅠ》,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
    ---. 1992.《實在と認識(中觀思想研究II)》,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
    四川民族出版社編(藏漢因明詞典)
    ---. 1994. 《0}+-W-3+-1-:m#-.8m-3n#-14~+(bod rgy tshd m rig p’i tshig mdzod)》
    卡尔.波普尔 著,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等 译
    ---. 2005. 《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多惠
    ---. 1988.《チャンドラキ一ルティ中論註和譯》,東京:国書刊行會。
    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
    ---. 2002.《印度佛教史(亻ンド仏教史)》,臺北:商周出版。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 編集
    ---. 1984.《認識論と論理學〈講座大乘佛教9〉》,東京:春秋社。
    朱建民
    ---. 2003.《知識論》,臺北:空大。
    西岡祖秀等(東方學院關西地區教室編)
    ---. 2001.《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のディグナーガ認識論批判》,京都:法藏
    館。
    宇井伯壽
    ---. 1958.《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90三刷)。
    李世傑
    ---. 1977. 《俱舍學綱要》(2004修訂版)。
    李潤生
    ---. 1994.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上),香港:密乘佛學會。
    ---. 1994. 《唯識三十頌》導讀,香港:密乘佛學會。
    ---. 1999. 《中論導讀》(上)(下),臺北:全佛文化。
    呂澂
    ---. 1982.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 1986.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臺北:齊魯書社。
    ---. 2003.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臺北縣:大千出版社。
    何建興
    ---. 2001.〈陳那論感官知覺及其對象〉《正觀雜誌》第十七期,頁3-31。
    ---. 2002.〈陳那邏輯理論探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頁27-47。
    ---. 2002.〈佛教量論的宗教意義〉《揭諦》第四期,頁35-60。
    林鎮國
    ---. 1997.〈歐美學界中觀哲學哲學詮釋史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
    頁281-307。
    ---. 1999. 《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
    ---. 2002. 《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文化。
    ---. 2006.〈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
    報》第十六期,頁163-196。
    林恕安
    ---. 2007. 初探宗喀巴大師對“他生”的看法:《入中論自釋》與《入中論善
    顯密義疏》對“破他生”的比較,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安
    ---. 2007a. 《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甚深見》,臺北:大千出版社。
    ---. 2007b. 《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廣大行》,臺北:大千出版社。
    林光明、林怡馨合編
    ---. 2005.《梵漢大辭典》,臺北:嘉豐。
    吳汝鈞
    ---. 1983. 《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三版)。
    ---. 1992.《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2002二刷)。
    ---. 1993. 《印度中觀哲學》,臺北:圓明出版。
    ---. 1995. 《印度佛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1997.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臺灣商務。
    ---. 1988.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2000,修訂版)。
    吳康
    ---. 1972. 《康德哲學簡編》,臺北:臺灣商務(三版)。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 著、許明銀 譯
    ---. 1986. 《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臺北:天華出版。
    岸根敏幸
    ---. 2001.《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の中觀思想》,東京:大東出版社。
    貢卻亟美汪波 著、陳玉蛟 譯
    ---. 1998. 《宗義寶鬘》,臺北:法爾出版社。
    桂紹隆
    ---. 1984.〈ディグナーガの認識論と論理學〉,《講座.大乘佛教9  認識論
    と論理學》,東京:春秋社。
    梶山雄一 著、吳汝鈞 譯
    ---. 1978. 《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三版)。
    ---. 2000. 《龍樹與中後期中觀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梶山雄一 著、李世傑 譯
    ---. 1984. 《中觀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
    梶山雄一、三枝充悳等十人 著、許洋主 譯
    ---. 1989. 《般若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
    梶山雄一
    ---. 1984.〈佛教知識論の形成〉,《講座.大乘佛教9  認識論と論理學》,
    東京:春秋社。
    ---. 2003.〈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上)、(中)、(下)〉,蕭平、楊金萍譯,《普門
    學報》第15、16、17期,頁43-95(上)、頁37-98(中)、頁21-84(下)。
    陳雁姿
    ---. 1999.《陳那觀所缘緣論之研究》,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
    張曼濤主編
    ---. 1978.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2--佛教邏輯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
    张怡荪主編
    ---. 1985.《藏汉大辞典》(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再版)。
    游芬芳
    ---. 2002.《明句論‧第十三品》「行之考察」譯注與研究,臺北: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智
    ---. 2009. 波普科學觀之批判  從其對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批判為出發,臺
    北:政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南
    ---. 1995. 《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出版社。
    ---. 1998. 《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2005,二版一刷)。
    萬金川
    ---. 1995. 《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出版社。
    ---. 1998. 《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
    趙東明
    ---. 2006.〈陳那「自證」理論探析—兼論《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
    記》的觀點〉《圓光佛學學報》第十期,頁65-111。
    塚本啟祥、松長有慶、磯田熙文 編著
    ---. 1990. 《梵語佛典の研究 III 論書篇》,京都:平樂寺書店。
    蔡耀明
    ---. 2001. 《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
    集》,南投:正觀出版社。
    ---. 2006. 《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
    ---. 2006. 〈「不二中道」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以佛法解開生命世
    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
    會」,台灣大學哲學系主辦,頁1-25。
    廖本聖
    ---. 2002. 《實用西藏語文法-附錄及檢索手册》,臺北:法鼓文化。
    鄭偉宏
    ---. 1996.《佛家邏輯通論》,臺北:聖環圖書。
    劉貴傑 李開濟
    ---. 2001.《佛學概論》,臺北:空大。
    霍韜晦
    ---. 1979. 《佛家邏輯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再版)。
    藍吉富主編(原编者群:宇井伯壽、鈴木宗忠、金倉圓照、多田等觀)
    ---. 1982. 《西藏大藏經總目錄》(現代佛學大系-日本東北大學の德格版西
    藏大藏經總目錄及索引),臺北:彌勒出版社。
    羅時憲
    ---. 2004. 《唯識方隅》,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第五版)。
    羅尉慈
    ---. 2004. 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臺北:政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瑋泓
    ---. 2006. 〈論《般若經》的「假名」概念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
    (妙行品)與《第二會》(善現品)的對比作為考察的基礎〉《中華佛學研
    究》第十期,頁43-70。
    釋印順
    ---. 1950. 《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新版二刷)。
    ---. 1950. 《性空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
    ---. 1952. 《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
    ---. 198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1988,四版)。
    ---. 1985. 《空之探究》,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十版)。
    釋如石(陳玉蛟)
    ---. 1991. 《入菩薩行導論與譯注》,臺北:藏海出版社(1994年再版)。
    ---. 1994. 〈《入中論釋「初品」譯注》〉(中華佛學學報)7,臺北:中華
    佛學研究所發行,頁42~66。
    ---. 2001. 《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南投:南林出版社。
    釋自拙
    ---. 1994. 梵本《明句論‧第三品觀眼根等》初探,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中畢業論文。
    釋見弘(劉思妙)
    ---. 2005. 〈印度中期中觀思想家的佛身論—以月稱和清辨為中心〉《中華佛
    學學報》18,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27。
    ---. 2006. 〈關於Candrakīrti的二諦說中的幾個問題(上)〉《中華佛學學報》
    19,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32。
    ---. 2007. 〈關於Candrakīrti的二諦說中的幾個問題(下)—以世俗諦與自性為
    中心〉《法鼓佛學學報》1,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33。
    釋法尊
    ---. 1980. 《西藏與西藏佛教》,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 1997. 《四宗要義記》,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 1997. 《入中論講記》,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 1997. 《法尊法師論文集》,臺北:大千出版社。
    釋果徹
    ---. 1994. 梵本《明句論‧第二十六品觀十二支分》譯注,臺北:中華佛學
    研究所畢業論文
    釋惠敏
    ---. 1986. 《中觀與瑜伽》,臺北:東初出版社。
    釋惠敏、釋果徹
    ---. 1996. 《生命緣起觀- 梵本〈明句論‧第二十六品觀十二支分〉初探》,
    臺北:法鼓文化。
    釋證融
    ---. 1994. 《明句論‧第十五品觀自性.譯注》,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
    業論文。
    A.K. Warder著、王世安 譯
    ---. 1987. 《印度佛教史》,臺北:華宇出版社。
    Bu-ston(布敦)著、郭和卿 譯
    ---. 1988. 《布頓佛教史》,臺北:華宇出版社。
    Ernst Steinkellner譯注、何建興 中譯
    ---. 2007. Dignaga`s Pramanasamuccaya, Chapter 1,pp.1-5, in
    http://ikga.oeaw.ac.at/Mat/dignaga_PS_1.pdf(April 2005), 登載於政大網
    頁:佛教知識論研究(Studies in Buddhist Epistemology)網頁,網址
    http://buddhica.nccu.edu.tw/
    Hans Michael Baumgartner著、李明輝譯
    ---. 1988. 《「純粹理性批判」導讀》,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Lati Rinbochay 藏語口述、Elizabeth Napper英譯、廖本聖 中譯
    ---. 2008. 《西藏佛教認知理論---根據格魯派詮釋的隨理行經部宗觀點》,臺
    北:臺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Rabimson, H. Richard著、郭忠生譯
    ---. 1996. 《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正觀出版社。
    T.R.V. Murti著、郭忠生譯
    ---. 1984. 《中觀哲學》,臺北:華宇出版社。
    Tāranātha(多羅那它)著、張建木 譯
    ---. 1983. 《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佛教知識論研究(Studies in Buddhist Epistemology)政大網頁,網址:
    http://buddhica.nccu.edu.tw/
    二、西文參考書目
    Arnold, Dan
    ---. 2005a. Buddhists,Brahmins,and Belief.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5b.“Materials For A Madhyamaka Critique of Foundationalism: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Prasannapada 55.11 to 75.13”,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28‧No.2:411-467.
    ---. 2005c.“Is Svasajvitti Transcendental? A Tentative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Wantaraksita”, Asian Philosphy Vol.15‧No.1:77-111.
    Burton, David
    ---. 1999. Emptiness Appraised:A Crtical Nāgārjuna’s Philosophy , Richmond,
    Surrey:Curzon.
    Chandra, Lokesh
    ---. 1992. Tibetan-Sanskrit Dictionary:Volume 1~7 , New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Dreyfus, B. J. Georges & McClintock, L. Sara, eds.
    ---. 2003. Svatantrika-Prasangika Distinction, Somerville MA:Wisdom.
    Jha, Gavganatha trans.
    ---. 1983. The Nyayasutra of Gautama with Vatsyayana`s Bhasya and
    Uddyotakara`s Varttika Volume I-VI.(Rinsen Sanskrit Text Series II-1)
    Kyoto:Rinsen Book Co.
    Kant, Immanuel & Norman Kemp Smith, trans.
    ---. 1929.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Somerville,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and Co Ltd.(1964 reprinted)
    Hayes, Richard P.
    ---. 1994. “Nagarjuna’s Appeal”,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2:299-378.
    Hattori, Masaaki
    ---. 1968. Dignaga, On Perception,being the Pratyaksapariccheda of Dignaga`s
    Pramanasamuccaya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pkins, Jeffrey
    ---. 1983.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1996, revised
    edition).
    ---. 2003. Maps of the Profound:Jam-yang-shay-ba’s Great Exposition of
    Buddhist and Non-Buddhist Views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 Ithaca:Snow
    Lion Publications.
    Huntington, C.W., Jr. & Geshé Namgyal Wangchen.
    ---. 1989. The Emptiness of Emptiness: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Indian
    Madhyamik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Kalupahana, David J.
    ---. 1976. Buddhist Philosophy :A Historical Analysis(Foreword by G.P.
    Malalaseker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86.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of Nāgārjuna:The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Introduction, Sanskrit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urti, T.R.V.
    ---. 1960.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A Study of the Mādhyamika
    Syste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2nd edition.
    Oetke, Claus
    ---. 2006. Logic Matters in the Prasannapada , A Study on Reasoning and Proof
    in Metaphysics, Tryck:Elanders Gotab, Stockholm.
    Robinson, H. Richard
    ---. 1965. Early Mā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India:Motilal Banarsidass
    Press.
    Ruegg, Seyfort David
    ---. 1977. “The Uses of the Four Positions of the Catuskoti and the Problem of the
    Description of Reality in Mahayana Buddhism”,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5:1-71.
    ---. 1983. “On the Thesis and Assertion in the Madhyamaka”, DBUMA(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Heft 11, Wien.)
    ---. 2002. Two Prolegomena to Madhyamaka Philosophy(Studies in Indian and
    Tibetan Mādhyamaka Thought, Part 2), Wien:Universitat Wien.
    Siderits, Mark
    ---. 1980. “The Madhyamaka Critiques of Epistemology, I.”,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8:307-335.
    ---. 1981. “The Madhyamaka Critiques of Epistemology, II.”,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9:121-160.
    ---. 1997. “Buddhist Reductionism”, Philosophy East & West 47(4):455-478.
    ---. 2004. “Perceiving Particulars:A Buddhist Defense”, Philosophy East & West
    54(3):367-382.
    Sprung, Mervyn.
    ---. 1979. Lucid Exposition of the Middle Way:The Essential Chapters from the
    Prasannapadā of Candrakīrti, Boulder:Prajna Press.
    Stcherbatsky, Th.
    ---. 1968.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āna ,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rEd.1977, 3rd.1989).
    Susumu Yamaguchi, D. Litt
    ---. 1974. Index to The Prasannapada Madhyamaka-Vrtti(part one
    Sanskrit-Tibetan), Kyoto:Heirakuji-Shoten
    ---. 1974. Index to The Prasannapada Madhyamaka-Vrtti(part tow
    Tibetan- Sanskrit), Kyoto:Heirakuji-Shoten
    Tsong Khapa
    ---. 2006. Ocean of Reasoning:A Great Commentary on Nāgārjunian’s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Trans. by 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ck, Andrew P..
    ---. 1990.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cholarship:On the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Nagajun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idya, P.L.
    ---. 1960. Madhyamakaśāstra of Nāgārjuna with the commentary:Prasannapadā
    by Candrakīrti. Buddhist Sanskrit Textes, No.10. Darbhanga:Mithila
    Institute of Post-Graduate Stidies and Research in Sanskrit Learning.
    Vose, Kevin A.
    ---. 2009. Resurrecting Candrakīrti:disputes in the Tibetan creation of
    Prasangika, Somerville MA:Wisdom Publications.
    Williams, Monier
    ---. 1899.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Delhi, 2005).
    ---. 2001. English-Sanskrit Dictionary, Ottawa, on. Canada:Laurier Books Ltd,.
    Williams, Paul ed.
    ---. 2005.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ume V(Yogacara,
    the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 and Tathagatagarbha).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Yotsuya, Kodo
    ---. 1999. The Critique of the Svatantra Reasoning by Chandrakīrti and
    Tsong-kha-pa, 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4154016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401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1601.pdf1855KbAdobe PDF2597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