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8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40859      Online Users : 7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5


    Title: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
    Authors: 吳玄妃
    Contributors: 蔡欣欣
    吳玄妃
    Keywords: 女扮男裝
    情節
    傳奇
    晚明
    Date: 2006
    Issue Date: 2010-12-09 10:27:31 (UTC+8)
    Abstract: 在晚明以前,「女扮男裝」的行為往往被統治者視為是違制僭越、變亂陰陽的「服妖」現象,然而今觀晚明傳奇,卻可以發現劇作中不僅廣泛地採用「女扮男裝」情節,甚至亦以此作為形塑情、才、智、勇、色兼備的奇女子之編劇手段。究竟為何晚明人能捐棄成見,他們又賦予了「女扮男裝」何種意涵與象徵,自然值得深入探究與剖析。
    本文認為當時的社會風氣、經濟發展、服飾制度和文化思潮,都是促成女扮男裝情節興起與盛行的主因。首先,晚明成熟且熱絡的戲曲環境,為傳奇中的「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溫床,再加上當時好新逐異的社會風氣,更讓充滿獵奇色彩的「女扮男裝」情節,成為晚明人青睞的對象。其次,晚明人服飾風尚的改變,不但造成了服飾制度的失序,也轉化了晚明人對「女扮男裝」負面的觀感,是以逐漸能以較為開明的態度來面對之。而尚情思潮則提升了晚明文人的女性意識,也間接促成了「女扮男裝」情節的流行。
    不僅外緣環境為「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其本身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亦是令其能夠成為晚明人重視與關注焦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情節結構上來看,「女扮男裝」情節分別具有「強化劇本的主題思想」、「擴大劇情的發展空間」和「製造鮮明的戲劇效果」等功能。再者,「女扮男裝」情節在塑造人物上,則主要有「理想人格之更新」、「性別內涵之轉化」和「人物行當之跨越」等特色。
    此外,透過神話──原型批評(archetypal criticism)的研究視角分析,本文認為「女扮男裝」情節在晚明傳奇中的興起與盛行,代表了晚明人潛藏於集體無意識之中,對於陰陽合一之「雙性同體/雙性人格」的嚮往與追求;並且「女扮男裝」情節還扮演了女性英雄「英雄歷險」時的一大推手,時而在女性英雄的歷險過程中,扮演「歷險的召喚」,時而則擔綱「門檻的跨越」之重要象徵。
    正是因為在內外條件的配合之下,「女扮男裝」情節遂而能夠建構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涵,並且得到晚明人普遍地認可與接受,同時其也為晚明傳奇開拓出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令晚明傳奇的形式及內容更為繽紛多元。
    Reference: *說明:按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遞增排列
    一、劇本
    1.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桃花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王元壽:《景園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3.李漁:《巧團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4.李漁:《憐香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5.阮大鋮:《詠懷堂新編十錯認春燈謎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6.阮大鋮著,蔡毅校注:《石巢傳奇校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7.洪昇原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8.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聲猿》,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9.張鳯翼:《紅拂記》,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社出版,1990年。
    10.許恒:《筆耒齋訂定二奇緣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1.陸采撰,張樹英點校:《明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2.無名氏:《金花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3.無名氏:《桃林賺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4.無名氏:《贈書記》,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無名氏撰,康保成點校:《驚鴻記.鹽梅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6.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墨憨齋重定雙雄記傳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古典劇論
    1.《傳奇彙考標目》,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2.王驥德:《曲律》,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3.呂天成撰,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沈德符:《顧曲雜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5.周祥鈺等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祁彪佳撰,朱尚文注:《明曲品劇品》,注者自印,1960年。
    7.胡文煥編:《群音類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8.徐子室輯,紐少雅訂:《九宮正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9.徐文昭編輯:《風月錦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10.徐復祚:《曲論》,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11.殷啟聖編:《堯天樂》,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2.高奕:《新傳奇品》,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13.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14.馮夢龍評選,俞為民校點:《太霞新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黃儒卿選:《時調青崑》,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6.熊稔寰編:《徽池雅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7.鍾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媥》,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三、其他古籍
    1.《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2.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3.王弼撰、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4.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5.朱元璋:《御製大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李延壽撰:《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7.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8.李贄:《初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9.李贄:《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0.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1.汪楫編:《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12.周暉:《金陵瑣事》,明萬曆庚戍(38年,1610)原刊本。
    13.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4.侯方域:《壯悔堂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15.范曄著,李賢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16.范濂:《雲間據目抄》,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17.徐應秋:《玉芝堂談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荀卿著,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19.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20.張岱:《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21.張岱著,雲告點校:《琅環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22.張瀚,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3.陳宏謀編輯:《五種遺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4.陳繼儒著,胡紹棠選注:《陳眉公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25.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6.焦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8.馮夢龍編著,陸國斌等校點:《掛枝兒,山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9.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0.管子著,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31.褚人獲:《堅瓠集》,上海:文明書局,未注出版年代。
    32.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33.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4.歐陽修、宋祁等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35.衛泳編評:《冰雪攜(晚明百家小品)》,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
    36.鄭玄註,孔穎達疏:《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37.蕭雍:《赤山會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8.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39.顧公燮,甘蘭經等點校:《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40.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41.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四、近人論著
    (一)戲曲研究
    1.《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2.《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3.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市:上海文藝,1985年。
    4.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5.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6.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7.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8.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小報文化有限公司,1987年。
    9.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10.朱文相主編:《中國戲曲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1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12.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13.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14.李昌集著:《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16.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和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17.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討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18.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19.周傳家等著:《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
    20.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21.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22.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23.阿甲:《戲曲表演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24.阿甲著,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25.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26.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27.姚一葦:《戲劇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8.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29.范鈞宏:《戲曲編劇技巧淺論》,北京:中囯戲劇出版社, 1984年。
    30.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社,1982年。
    31.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32.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33.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34.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35.祝肇年:《祝肇年戲曲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36.張庚、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37.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38.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39.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40.張敬著:《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41.張毓吟:《圖像符號傳播的語言式思考:以符號學 詮釋國劇臉譜為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
    42.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3.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
    44.許建中:《明清傳奇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45.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46.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47.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8.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49.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50.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51.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52.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53.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54.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55.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56.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57.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58.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59.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60.程炳達、王衛民編著:《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61.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62.黃文暘撰,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63.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64.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65.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66.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67.葉長海著:《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68.隗芾、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69.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0.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市 :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1.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湖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1990年。
    72.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73.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74.韓幼德(陳幼韓):《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75.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76.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77.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78.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二)服飾研究
    1.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2.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4.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5.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6.周汛、高春明等:《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7.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9.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10.葉立誠:《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11.譚元杰編著:《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三)性別研究
    1.毛文芳:《物.性別.觀看》,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2.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吳燕娜編撰,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4.李永祜編:《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5.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6.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7.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8.康正果:《風騷與艷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9.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10.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11.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3.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14.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15.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16.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年。
    17.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18.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19.鮑家麟編撰:《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20.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21.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9年。
    22.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7年。
    (四)文學人類學研究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3.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4.李幼蒸:《文化符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5.杜而未:《易經原義的發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6.杜而未:《揭示佛經原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7.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4年。
    8.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9.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11.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12.蕭兵、葉舒憲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五)其他
    1.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3.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4.巫仁恕:《奢侈的女人 : 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5.李達三(John J. Deeney)著:《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
    6.馬信美:《晚明文學新探》,臺北:聖環圖書,1994年。
    7.淡江大學中文系:《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1987年。
    8.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9.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10.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1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1年。
    12.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13.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的後/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
    14.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六)外文譯著
    1.Alan Dudes(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2.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3.C.S.Hall(候爾)、諾德伯(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4.Carl Gustav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Carol S. Pearson(皮爾遜)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6.Carol S.Pearson(卡蘿.皮爾森),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7.D. L. Carmody(卡莫迪)著,徐均堯、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8.Dorothy Ko(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9.Ernst Cassier(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0.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勒)著:《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11.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Bill Moyers(莫比爾)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12.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13.Murray Stein(斯坦因)著,朱侃如譯,蔡昌雄譯文校訂:《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14.O. A. Wall(魏勒)著,史頻譯:《性崇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15.Plato(柏拉圖),吳錦棠譯:《饗宴》,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4年。
    16.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張喚民、陳偉奇譯:《弗洛伊德論美文選》,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年。
    17.幸德秋水著,馬昆譯:《基督何許人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五、單篇論文
    (一)中文
    1.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2.牛國玲:〈符號學與戲曲程式 ——一套獨特的藝術符號系統〉,《戲曲研究》,1990年第34輯。
    3.王引萍:〈略論明代文學中的女性審美形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03期(總第24期)。
    4.王安祈:〈京崑女性塑造比較初探〉,「世界崑劇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主辦,2005年4月19日至4月24日。
    5.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王安祈:〈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12卷11期,1996年9月。
    7.王家誠:〈徐渭傳(十三) ── 四聲猿〉,《故宮文物月刊》第12卷第6期(總138期),1994年9月。
    8.王家誠:〈徐渭傳(十四) ──女狀元辭鳯得鳯〉,第12卷第7期(總139期),1994年10月。
    9.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
    10.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
    11.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12.何為:〈論戲曲音樂的程式性〉,《戲曲研究》,1984年第11輯。
    13.宋俊華:〈女性的沖決樊籬──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女性價值探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02期。
    14.宋美璍:〈千面女英雄──「克拉麗莎」中的神話結構〉,《中外文學》,1986年第14卷第10期。
    15.李正民、曹凌燕:〈明傳奇《贈書記》作者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16.李祥林:〈「木蘭」情結、性別假面及其他〉,《福建藝術》,1999年05期。
    17.李祥林:〈「雙性同體」神話思維及其文化顯現〉,《新餘高專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12月。
    18.李祥林:〈一種性別假面式文本的現代解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19.李祥林:〈他者「話語權勢」中的女性失語──戲曲藝術與女性文化研究劄記〉,《四川戲劇》,1997年06期。
    20.李祥林:〈西蜀才女黃崇嘏及有關戲劇〉,《文史雜志》,1998年02期。
    21.李祥林:〈男權語境中的女權意識──戲曲中的「女扮男裝」題材透視〉,《四川戲劇》1997年03期。
    22.李祥林:〈東方戲曲文學史上的女權吶喊〉,《四川戲劇》,2000年04期。
    23.李祥林:〈超越男權視角〉,《當代戲劇》,1998年01期。
    24.李祥林:〈傳統戲曲中的「旦淨同體」及其他〉,《文史雜誌》,2002年第3期。
    25.沈堯:〈戲曲結構的美學特徵〉,《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26.沈惠如:〈假鳳虛凰 倒轉乾坤─古典戲曲中忽男忽女的舞臺趣味〉,《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1994年2月。
    27.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28.孟繁樹:〈評阮大鋮《石巢四種》〉,《藝譚》1984年第1期。
    29.林辰:〈從《兩交婚小傳》看天花藏主人〉,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30.林照蘭:〈女中奇男子──「四聲猿」中木蘭、崇嘏形象刻劃析探〉,《問學》,第4期,2002年3月。
    31.林麗月:〈晚明的「服妖」議論及其性別意涵〉,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32.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再劇場藝術上的傑出表現〉,《大陸雜誌》,第73卷第5期 , 1986年11月。
    33.林鶴宜:〈阮大鋮對「錯認」「巧合」編劇手法的運用〉,《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34.林鶴宜:〈阮大鋮劇作的藝術特徵〉,《中外文學》,第16卷第2期,1987年7月。
    35.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1994年第88卷第3期。
    36.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生生活與治安的轉變〉,《九州學刊》,1992年第5卷第2期。
    37.皇甫菊含:〈試論中國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
    38.紀宗安,〈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1995年第24期。
    39.胡金望:〈「石巢四種」思想指歸〉,《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第8期。
    40.胡金望:〈阮大鋮戲劇藝術論〉,《戲曲研究》,2001年第55輯。
    41.胡健生:〈漫談戲劇中「巧合」的妙用〉,《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
    42.范麗敏:〈南府、景山承應戲聲腔考〉,《戲曲藝術》,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43.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
    44.容肇祖:〈祝英臺故事集序〉,《民俗周刊》第93、94、95期合刊,1930年2月12日。
    45.徐明安:〈徐渭《四聲猿》新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3期(1998年9月)。
    46.高大鵬:〈論四聲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12期,1976年11月。  
    47.張淑香:〈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青春版《牡丹亭》的詮釋與整編〉,《福建藝術》,2004年04期。
    48.張新建,〈中國戲曲窠臼面面觀〉,收入《中華戲曲》第十五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9.張靄珠:〈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29卷7期,2000年12月。
    50.陳世雄:〈論戲曲的程式化身體語言〉,「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主辦,2005年5月5日至5月6日。
    51.陳海燕:〈陰差陽錯: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性別的置換和逆轉〉,《新東方》,1997年05期。
    52.陳節:〈從女扮男裝故事看傳統性別意識對作家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04期(總127期)。
    53.華瑋:〈論《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識〉,《戲劇藝術》,2001年第1期(總99期)。
    54.黃敬欽:〈談徐渭「四聲猿」的四種變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
    55.葉長海:〈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戲劇藝術》,1994年第4期,總68期。
    56.寧城縣文化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東北考古專業:〈寧城縣新發現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及其相關遺物的研究〉,《文物資料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57.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4期。
    58.熊賢關:〈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收入鮑家麟主編,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59.劉詠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智取功名的女性〉,《國文天地》,7卷12期,1992年5月。
    60.劉慧芬:〈戲場乾坤變:談跨越性別的腳色扮演-以坤生為例〉,《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1.蔡孟珍:〈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
    62.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上)〉,《婦研縱横》,第67期。2003年7月。
    63.蔡祝青:〈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4.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
    65.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當代》,第17 期,1987年9月。
    66.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1994年7月。
    67.鄭傳寅:〈戲曲程式的文化蘊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8卷01期(總203期)。
    68.盧振杰:〈論中國文學中「女扮男裝」母題的嬗變〉,《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9.錢世明:〈論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
    70.鮑震培:〈真實與想象——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02期。
    71.戴平:〈獨特的信息符號系統——論戲曲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
    72.闕真:〈徐渭《雌木蘭》再創作的思考〉,《株洲工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3年11月。
    73.顧歆藝:〈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外文
    1.Wilt L. Idema, “Female Talent and Female Virtue: Xu Wei’s Nü Zhuangyuan and Meng Chengshun’s Zhenwen ji”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下冊。
    六、學位論文
    1.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吳美琪:《流行與世變: 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4.易怡玲:《徐渭之曲學及劇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5.林美清:《梁祝故事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6.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7.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8.高輔霖:《明代百官服飾制度及其僭越與濫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9.張仁淑:《馮夢龍雙雄記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10.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陳樹德:《《春燈謎》傳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12.曾西霸:《徐渭「女狀元」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13.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4.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七、其他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1.3 版》,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 年 11 月。
    2.《中華文明百科全書 -- 古今圖書集成(標點版)》,http://lib2.cksh.tp.edu.tw:8000/chinesebookweb/home/topic01.asp,臺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全文圖像標點版。
    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4.《四部叢刊》電子版,北京: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公司,2001年。
    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第4版,1998年4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08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08101.pdf41KbAdobe PDF2767View/Open
    51008102.pdf193KbAdobe PDF21159View/Open
    51008103.pdf254KbAdobe PDF2901View/Open
    51008104.pdf557KbAdobe PDF22013View/Open
    51008105.pdf676KbAdobe PDF22181View/Open
    51008106.pdf733KbAdobe PDF23675View/Open
    51008107.pdf652KbAdobe PDF22113View/Open
    51008108.pdf668KbAdobe PDF22541View/Open
    51008109.pdf240KbAdobe PDF2867View/Open
    51008110.pdf360KbAdobe PDF222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